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4363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docx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docx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2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节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学校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

  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二是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三是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1.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在夏朝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

  西周以后,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

一是礼:

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

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

射技教育;四是御:

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

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

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2.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

  3.汉朝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5.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除。

  二、近代学校教育

  1.近代学校教育的开端

  洋务运动期间,为培养新式人才,洋务派采取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

其中,1862年开设的第一所学堂——京师同文馆,成为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开端。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创办的正蒙书院(后改名梅溪书院),参照外国教会办学体制,设置课程,兼重德育、智育、体育,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小学。

  1896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设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形成三院一贯的新教育制度,成为我国大学、中学、小学三级学制的雏形。

  1898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开设中西结合的分科课程,成为我国近代高等大学教育的开端。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

  2.清末的学校教育

  1902年,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但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教学内容各有侧重。

同时,这一学制还规定了学校教育的年限,小学9年,中学5年,高等教育6至7年。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中华民国的学校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12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框架,称为“壬子学制”。

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令,补充“壬子学制”,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这个学制整个学程为18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为两级:

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共7年。

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只设一级,共4年。

第三段是高等教育,也是一级,但分预科和本科。

这个学制将小学教育缩短为7年,中学教育缩短为4年,废除了小学与师范学校的读经课程,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设置了专门学校,培养专科实用人才等等。

这些措施尤其是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规定,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以及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922年,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学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从纵向看,小学分为初小、高小两段,年限6年;中学分初中、高中两段,年限6年;大学年限4~6年。

从横向看,与普通中学校平行的还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这一教育学制以后虽有修改,但并未有较大变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4.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1)教育目标明确,多为培养新型人才;

  

(2)逐渐明确了学校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3)教学内容日益多样,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4)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逐渐确定、统一;

  (5)学校分公立和私立两类。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学校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各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学校教育

  1949年至1956年,我国学校教育主要受苏联教学体系的影响,由全国统一编写教材,改进旧的课程教材。

1956年至文化大革命前是中国教育的形成时期,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的统一管理和要求,强调学校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学校教育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2.改革开放后至今的学校教育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学校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规范我国学校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例如:

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用法律形式规定,我国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施行。

这是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根本大法,保证了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当年9月1日开始实施。

这是我国教育立法的重要成就,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它的颁行,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

  

(2)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倡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减轻学生负担,注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素质,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质量。

  (4)教育教学结构体系的完善

  我国学校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主要分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部分。

具体包括: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寅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解析】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由清政府正式颁布,是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

  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意义

  课程的意义主要有: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的类型★★

  

(一)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根据任务的不同,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的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2.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重点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3.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二)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

它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即由地方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在关注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直接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的课程。

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

必修课程还可分为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等。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在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它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

其显要特征之一就是计划性。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隐含性。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

  A.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C.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D.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答案】C

  【解析】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两种类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

因此,本题选C。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观念落后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多年的影响,我国许多学校依然只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仅以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结构单一

  学校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主,忽视综合课程、隐形课程、活动课程的设置,课程结构过于单一,脱离学生的经验和实际生活,不能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身心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实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教师“填鸭式”灌输教学模式、“一言堂”现象依然存在。

学生失去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和权力,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课业负担依然十分沉重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依然是目前教育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尽管教育部多次下达通知,提倡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是在教学理念难以扭转、学生家长期望值过高等社会背景影响下,学校往往下达升学指标,教师超负荷给学生讲课、补习和布置作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教学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这种趋势将使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学生可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程序,充分激发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

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承认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在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自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仅仅坚持“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与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本能力,如求知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应变中处事的能力等等。

这就意味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教育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地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未来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道德教育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

如何让科学技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就需要人文学科的指引。

我国学校课程中数理学科比例大、人文学科比例偏小,有效地平衡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综合化课程既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

学生在学习综合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品质。

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越高,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

课程的个性化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应用,为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

  个性化的课程必然带来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是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但并不是说不要统一性,多样化是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化,它是与特色化、层次性、可选择性结合在一起的。

  (六)课程法制化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也必然会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前进。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课程教材建设的政策与法规。

  同步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分为()。

  A.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

  A.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B.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

  C.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D.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方法

  3.我国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四书五经B.儒家经典

  C.六艺D.人伦道德

  4.我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

  A.京师大学堂的设立B.京师同文馆的开设

  C.正蒙书院的创办D.南洋公学的创建

  5.下面所列举的各种课程类型中不属于综合课程的是()。

  A.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融合而成的“生物学”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活动课程

  D.小学数学课程

  6.下列不属于隐性课程的是()。

  A.学校的校风、学风B.教室的布置

  C.学校人际关系状况D.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二、名词解释

  7.癸卯学制

  8.课程

  三、简答题

  9.简述课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略。

  2.D[解析]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二是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三是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故本题选D。

  3.C[解析]我国西周时期,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4.B[解析]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开设成为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开端;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为我国近代高等大学教育的开端;1897年创办的正蒙书院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小学;1896年创建的南洋公学则是我国大学、中学、小学三级学制的雏形。

  5.D[解析]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

综合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针对分科课程精细的学科化倾向,力图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要。

根据两者的定义我们可以判断D项小学数学属于分科课程,其他都属于综合课程。

  6.D[解析]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知识、观念等,如学校的校风、学风,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学校管理体制、学校人际关系状况等。

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课程表上应该体现的课程,其显著特点是计划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