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报告范.docx
《中国茶文化报告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文化报告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茶文化报告范
中国茶文化报告范文
中国茶文化报告范文1
中国茶文化专题研究报告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中国茶文化报告范文2
中国茶文化调研报告
茶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饮茶的发源时间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六朝说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
,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
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饮茶的起因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
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
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
祭品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神农百草经》中写到: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
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
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茶树的发源地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四川说:
清.顾炎武《日知录》:
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
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云南说:
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川东鄂西说:
陆羽《茶经》: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
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江浙说: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
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茶的文字及其演化传播
⑴茶字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⑵茶的各种称呼、字形及其传播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如:
荈诧、瓜芦木、荈、皋芦、檟、荼、茗、茶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方言的原因,同样的茶字,在发音上也有差异。
如:
福州发音为ta
厦门、汕头发音为:
de
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zhou、cha等。
少数民族的发音差别较大,如:
傣族发音为:
a
贵州苗族发音为chu、a
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去的。
如日语的チセ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
俄语的чай与我国北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
英文的ea、法文的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发音转译的。
此外,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发音,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世界各地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中国茶道
茶道发源于中国。
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
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
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
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古代没有茶道专著,有关茶道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茶书及茶诗文绘画中。
下面是从古代茶书及茶诗文的东鳞西爪中,笔者所披寻出的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唐宋时期──煎茶道
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
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
[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
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二、宋明时期──点茶道
点茶道形成于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赵佶、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等。
[宋代]茶人承先启后,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
点茶道鼎盛于[北宋]中后期至[明代]初期,至[明代]末期而亡,历时约六百年。
点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三、明清时期──泡茶道
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
[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
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四总说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
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
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一线生机。
[唐宋]元[明清],中国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
茶道发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
敬茶之礼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待客用茶应做到:
茶叶质量好,沏茶水质好,茶具质地好,泡茶调制好,待客礼貌好。
如在华北、东北,老年人来访,宜沏上一杯浓醇芬芳的优质茉莉花茶,并选用加盖瓷杯;如来客是南方的年轻妇女,宜冲一杯茶叶淡雅的绿茶,如龙井、毛尖、碧螺春等,并选用透明玻璃茶杯,不加杯盖;如来访者嗜好喝浓茶,不妨适当加大茶量,并拼以少量茶末,可做到茶汤味浓,经久耐泡,饮之过瘾;如来客喜啜乌龙茶,则用小壶小杯,选用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招待贵客;如家中只有低级粗茶或茶末,那最好用茶壶泡茶,只闻茶香,只品茶味,不见茶形。
以上就是所谓细茶粗吃,粗茶细吃的道理。
我国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2/3到3/4左右,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
泡茶水温也要因茶而异,乌龙茶需用沸水冲泡,并用沸水预先烫杯;其他茶叶冲泡水温为80~900C,细嫩的茶末冲泡水温还可再低点。
敬茶要礼貌,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飘浮一层泡沫和焦黑黄绿的茶末或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双手托盘,至客人面前,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
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添加开水,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
饮茶中,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的功效。
茶与宗教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
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
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
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
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
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
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
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
玉川子要乘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
陶弘景《杂录》与西汉壶居士《食忌》的记载,都与此有关。
《茶经?
七之事》引述《神异记》的故事,更表明陆羽本人对道士与茶茗的关系是深信不疑的。
所以,从历史事实与观念发生的角度看,都显示了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是最为久远的。
从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
这一核心即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思想。
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礼仁之道。
所以这种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从洁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应用到人格思想中,这是其高明之处。
因为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
足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
所以中和境界始终贯穿其中。
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根源仍具一种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如果说道教体现在源头,儒家体现在核心,则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
中国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了真正的禅风禅骨,其次,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
所以,没有禅宗,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的茶文化。
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而禅宗之于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禅宗对茶文化流传国外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有不可磨灭的卓著功勋。
可以说,品茗的重要性对于禅佛,早已超过儒、道二家。
而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暗藏的丰富禅机,茶禅-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意,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
真正说来,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融汇了三家的基本原则,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
宗教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
中国茶的种类
一.各种茶类的发展历史
各种茶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周朝:
茶鲜叶晒干或阴干收藏,与现在白茶制法相同;
东汉:
茶鲜叶捣碎制成饼茶;
唐朝:
茶鲜叶先蒸后捣碎,制成团块茶,因技术掌握不同,出现了黄茶、绿茶和黑茶;北宋:
发明蒸青散茶;
南宋:
发明炒青散茶;
明朝;发明红茶制法;
清朝:
发明青茶制法。
至此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名优茶多达千种,其中获得省级以上名茶称号的有四百多种。
名优绿茶品种最多(产量占名优茶总产量的80%以上,其次是青茶和白茶,在再次为黄茶,黑茶最少。
名茶主要形状有扁形、针形、片形、卷曲形、牙形、尖形、圆形、兰花形、条形等九大类);共同特点是:
茶树品种优良,原料细嫩,采摘精细,加工精湛,形质优异,风格独特。
二.茶的分类
主要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
绿茶
绿茶是一种不经发酵制成的茶。
因其叶片及汤呈绿色,故名。
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
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形成了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等特点。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中国绿茶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四川蒙顶、顾渚紫笋茶。
红茶
又称发酵茶。
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
其汤色以红色为主调,故得名。
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中国著名的红茶有安微祁红、云南镇红、湖北宣红、四川川红。
花茶
花茶是成品绿茶之一。
将香花放在茶胚中窨制而成。
常用的香花有茉莉、珠兰、玳玳、玫瑰、柚花等。
以福建、江苏、浙江、安徽、四川为主要产地。
苏州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名品;福建茉莉花茶,属浓香型茶,茶汤醇厚,香味浓烈,汤黄绿,鲜味持久。
乌龙茶
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特征是叶片中心为绿色,边缘为红色,俗称绿叶红镶边。
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一般以产地的茶树命名,如铁观音、大红袍、乌龙、水仙、单枞等。
它有红茶的醇厚,而又比一般红茶涩味浓烈;有绿茶的清爽,而无一般绿茶的涩味,其香气浓烈持久,饮后留香,并具提神、消食、止痢、解暑、醒酒等功效。
清初就远销欧美及南洋诸国。
目下最受日本游客的欢迎。
代表茶有文山包种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茶、武夷大红袍
白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
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主要产区在福建省(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
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
黄茶
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黄茶属发酵茶类,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
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
黄茶按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代表茶有蒙顶黄芽、霍山黄芽
黑茶
是我国生产历史十分悠久的特有茶类。
在加工过程中,鲜叶经渥堆发酵变黑,故称黑茶。
黑茶既可直接冲泡饮用,也可以压制成紧压茶(如各种砖茶)。
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
因以销往边疆地区为主,故以黑茶制成的紧压茶又称边销茶。
代表茶有普洱茶
再加工茶
以基本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原料经再加工而成的产品称为再加工茶。
它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药用保健茶等,分别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
代表茶:
花茶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紧压茶有沱茶和六堡茶润,俗称宝光。
三、中国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
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
鉴别:
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
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
鉴别:
碧螺春产生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
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牙为白毫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
假的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
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
鉴别: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
其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
假茶呈土黄,味苦,叶底不成朵。
庐山云雾茶
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
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1张)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安溪县。
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
砂绿起霜成为铁观音高品级的标志,获得了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的美誉。
鉴别:
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县。
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绿蒂,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耐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肥厚明亮,每颗茶都带茶枝,假茶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
君山银针
中国著名黄茶之一。
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
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
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
鉴别: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
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
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
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
信阳毛尖(5张)信阳毛尖
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鉴别: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
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上重迭,形似瓜子,内质香气清高,水色碧绿,滋味回甜,叶底厚实明亮。
假的则味道较苦,色比较黄。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
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
鉴别: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
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滋味醇厚回苦,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泡在6―8次以上,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祁门红茶
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区的祁门县一带。
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
鉴别: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
茶颜色为棕红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浓厚,强烈醇和、鲜爽。
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
茶叶选购的基本知识
茶叶的种类很多,该买什么茶叶才适合自己呢?
如果您希望摄取较多的维他命C,而且喜欢那种新鲜蔬草香味,可以买绿茶。
如果觉得绿茶带菁味不喜欢,而偏好桂花的清香,那就买包种茶。
认为绿茶,包种茶都太生,怕自己的胃喝了不舒服,那就选择发酵稍重,香气、甘酵兼具的乌龙茶。
喜欢劲道十足,回甘力强,喉韵令人低回不已的茶友,可选购铁观音茶。
不论向茶庄或茶农买茶叶,一般以茶叶名称、分级、价格标示清楚,以标准泡法(三公克冲入150cc热开水浸泡五或六分钟)泡茶,以供顾客试饮的业者,比较货真价实。
茶叶品质好坏,虽多少掺有饮用者主观的成份,但仍有一定的标准。
茶叶干燥是否良好
以手轻握茶叶微感刺手,用姆指与食指轻捏会碎的茶叶,表示茶叶干燥程度良好,茶叶含水量在5%以下;如用力重捏茶叶不易碎,则是茶叶已受潮回软,茶叶品质会受到影响。
茶叶叶片整齐度
茶叶叶片形状、色泽整齐均匀的较好,茶梗、簧片、茶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