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4395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docx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docx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一单元     沉和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

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

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

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

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

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

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

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

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

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

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5、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6、组织交流,概括: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7、小结:

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

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

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

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

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

(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

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

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 )小组 

小瓶子状态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

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

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

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讨论:

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

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

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4、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

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

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

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

并控制时间。

 4、测试:

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

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

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

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交流:

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教学内容:

5、浮力 

知识与技能: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