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3862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docx

《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docx

精品版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9 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

【热点剖析】

一、经济思想的嬗变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

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思想)

(1)资本主义发展早期(16—17世纪):

推行重商主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2)工业革命以后(18—19世纪):

亚当·斯密《国富论》奉行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

(3)20世纪30年代:

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战后,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凯恩斯主义。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通过里根改革与克林顿改革,资本主义世界逐步走上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第三条路线,即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道路。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1)苏俄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再到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再到自身修正与完善实行改革但最终未能成功。

(2)中国由照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到实行改革开放最终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一条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之路。

二、经济模式的创新

1.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

(1)近代前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冲击——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四调整:

同光新政(近代化起步);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戊戌新政;清末新政。

(2)近代后期经济模式的调整与变革——国民政府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四应对

①统治前期:

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

②抗日战争:

采取统制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③统治后期:

采取了强征苛捐杂税、滥发纸币等经济政策。

(3)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模式的四探索:

五年计划(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2.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

(1)苏(俄)联的经济模式的探索及挫折——两个转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初)→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初—1928年)→计划体制(苏联模式的表现及作用)。

(2)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及影响——两个调整:

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新经济。

(3)西欧经济政策调整之路——两个对策:

面对经济危机时的对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措施、特点及趋势)。

(4)日本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及成就——两个模式:

经济军事化(法西斯经济模式);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5)近代国家经济发展类型和模式——两个类型:

①“内源型”(“原发型”或“内生型”等)模式:

英法美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

②“外铄型”(“传导型”或“后发型”等):

亚、非、拉的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这种类型,中国近代化的“冲击—反应”模式。

(6)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转变——两个巨变:

重商主义(盛行于16—18世纪手工工场时代的欧洲)→自由主义(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3.世界历史上四大发展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欧洲模式(英国)

美洲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

生产资料所有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来片面发展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

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以调整农产品结构

经济

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自由主义(市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政治

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代议制

总统制、联邦制、两党制、民主(代议)共和制

4.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和启示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式。

认识和启示:

(1)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2)现代化既是世界性的历史潮流,又是各民族国家追求的目标,由于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国情和条件,它们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3)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也可以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模式。

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现代化模式,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4)各个国家在启动和推进现代化时应慎重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确定现代化的模式。

选择的依据,一是遵循共同规律,二是适应本国的国情。

只有既符合现代化发展基本规律又符合本国实际的模式才是科学合理的最佳模式。

【真题再现】

1.(2018·海南高考·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

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答案】B

【解析】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项错误。

2.(2018.4·浙江高考·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

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

A.联邦银行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D.紧急救济署

【答案】B

【解析】新政措施之一的“蓝鹰运动”是为了实现工业的复兴。

联邦银行是对金融领域进行管理的机构,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署是领导工业复兴的机构,故B项正确;农业调整署是领导农业复兴的机构,故C项错误;紧急救济署是领导社会救济的机构,故D项错误。

3.(2016·浙江文综·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C

【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

4.(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

5.(2015·海南单科·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6.(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说的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与民族企业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并未涉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等轻纺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抗战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知,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故D项正确。

7.(2015·四川文综·7)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

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1935年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这一信息可知国民政府开始制定出了对国民经济建设进行计划指导的政策,这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相符合,故

正确;1935年中国仍然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然处于列强的压迫之下,故

错误;1935年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管制,有利于对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进行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故

正确;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管制,有利于官僚资本的膨胀,故

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8.(2014·海南单科·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

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

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答案】B

【解析】材料只是论及企业专利,并不能说明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官营商业信息,故C项错误;据所学“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说法绝对,不符合实际,故D项错误。

9.(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

【解析】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10.(2015·海南单科·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答案】B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针对训练】

1.(2019·衡中同卷文科综合一,3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极力宣扬通过自由主义政策实现英国产业部门间的自然均衡。

在他看来,最终的均衡甚至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均衡,而是全球作为一个统一大市场的普遍均衡。

这说明自由主义政策的实质是(  )

A.实现世界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

B.建立英国控制的国际经济规则

C.帮助英国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

D.保障国际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

【答案】B

【解析】 亚当·斯密强调自由主义政策不仅能够实现英国产业部门之间的自然平衡,还可以实现全球市场的普遍均衡,将自由主义政策由国内推广到国际,实质上是建立英国控制的国际经济规则,故B项正确。

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由主义政策服务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自身发展的需要,A、D两项错误;自由主义政策产生于工业革命开始后,C项错误。

2.(2019·衡水金卷五,34)列宁一直强调,计划经济的实行要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市场状况,要通过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措施来实施经济计划。

斯大林则认为,计划经济主要是指令性的,它主要是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来实行。

这一分歧(  )

A.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B.反映出苏联国民经济状况日益恶化

C.说明斯大林的观点脱离了苏联国情

D.根本不同在于计划经济是否占主导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显示列宁和斯大林关于计划经济认识有分歧,这种分歧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反映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斯大林的观点并非完全脱离苏联国情,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利用有限的资源快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排除C项;无论斯大林还是列宁,都主张计划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保证国家掌握经济的命脉,排除D项。

3.(2019·潍坊三模,34)罗斯福就任伊始即表示:

“我们的国际贸易关系虽然非常重要,但在迫切性和必要性上必须从属于健全国民经济的任务。

我主张采取切合实际的政策,分清轻重缓急。

我一定要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但是国内的紧急状况是等不得贸易上的成就的。

”这表明,罗斯福(  )

A.力图缓和紧张的国际关系

B.对外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主张建立国际协调对话机制

D.致力于国内经济的调整

【答案】 D

【解析】材料表明罗斯福强调“国内的紧急状况”,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4.(2019·济宁一模,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

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

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  )

A.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B.政府的行政职能被严重削弱

C.“三权鼎立”的格局得到强化

D.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可知是罗斯福新政,故选A项。

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5.(2019·潍坊高三回扣练三,32)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75%,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主要是因为(  )

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美国已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D.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答案】 D

【解析】美国开始陷入“滞胀”是在1973年,不是苏联缩小差距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故C项错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在这一时期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故D项正确。

6.(2019·临沂三模,35)“在美国,一个生机勃勃的、独立的软件销售业的出现,离不开联邦政府投资建立的、受益于研究开发体系的研究和人事架构……发展了一种典型的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团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新观点、新产品不断涌现。

”材料说明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B.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兴起

C.美国国有企业的全面发展

D.美国“新经济”模式出现

【答案】 A

【解析】材料说的是联邦政府的支持促进了“新观点、新产品不断涌现”,这说明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故选A。

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说的是美国新经济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

7.(2018·四川德阳高二第一学期期末·7)有学者指出,在某一个阶段上,最能体现这个阶段特点的国家就是这个阶段所谓的大国。

由此判断,促使英国成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主导思想是(  )

A.重商主义     B.凯恩斯主义      C.自由主义   D.新自由主义

【答案】C

【解析】英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是在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积极推行自由主义,故选C项;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经济思想,排除A项;凯恩斯主义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为了挽救经济危机而提出来的经济思想,排除B项;新自由主义是在二战后出现的,排除D项。

8.(2019·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33)据丹宁《法律的界碑》记载,公元1606年英国商人约翰·贝特在缴纳了正常的议会税后,国王却下令额外征收5先令的葡萄干进口税,贝特以与“制定法相抵触”为由反对并向理财法院起诉国王,案件以贝特败诉告结。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英国(  )

A.额外征收进口税体现重商主义政策    B.议会与国王展开斗争实现权力制衡

C.长期参与殖民战争致国家财政困难    D.进口税增加是王室奢侈享受的后果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商人约翰·贝特在缴纳了正常的议会税后,国王却下令额外征收5先令的葡萄干进口税”可知英国旨在通过额外征收进口税减少进口,从而获取贸易顺差创造的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中英国商人是在缴纳议会税之后再缴纳进口税,没有体现出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殖民战争为英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排除C项;增加进口税的目的是减少进口,扩大出口,排除D项。

9.(2019·江西名校学术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33)亚当·斯密在1755年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财富增长三要素:

除了和平、便利的税收,以及适度的司法之外,把一个落后国家变成繁荣的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

这一演讲(  )

A.标志着自由主义政策形成                    

B.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扩大了英国政府的行政权                    

D.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

【答案】D

【解析】通过亚当·斯密的演讲内容可知,财富增长的关键是和平、税收和适度的司法,而这都是国家公权的内容,说明国家公权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些内容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故选D项;《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自由主义政策形成,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B项;通过亚当·斯密的演讲内容可知,他主张国家要为经济服务,而服务型政府是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政府的权力,排除C项。

10.下面是高德步、王珏编的《世界经济史》第五篇章节目录摘录。

本篇论述的历史主题是(  )

 第十七章 垄断      第十九章 国际商战

  第一节 垄断的产生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第二节 并购与垄断    第二节 国际商战

  第三节 垄断的影响   第二十章 世界大战与战时经济

 第十八章 大危机和新政   第一节 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

  第一节 大危机      第二节 苏联的战时经济

  第二节 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第三节 法西斯军事经济

  第三节 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第四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四节 罗斯福新政         在战时的实验

A.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B.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

C.计划管理体制的确立D.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西方国家仍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故A项错误;苏联的战时经济否定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而非单指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经济大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凯恩斯主义,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加之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市场经济,体现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故D项正确。

11.20世纪,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

一切有收入的人定期交纳保险金;对全民实行免费医疗;实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对煤炭、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钢铁、电力、电报和无线电通讯等部门实行国有化。

这一措施(  )

A.克服了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B.扭转了二战期间的经济困境

C.解决了70年代的经济“滞胀”

D.促进了二战后初期经济恢复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本身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能克服,故A项错误;战争期间不可能做到“对全民实行免费医疗”,二战期间主要发展军工产业,对国民经济实行军事化管理,故B项错误;面对70年代的经济“滞胀”,西方大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国有化”,即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相矛盾,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西方大国确定建设福利国家,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和经济计划化的发展方针,与二战后初期法国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恢复发展经济有关,故D项正确。

12.(2019·济宁一模,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寻求新的经济领域。

16世纪的商业革命和对美洲的探险导致了殖民地的建立,并因此引发了帝国之间的战争。

商业竞争的优势和成功需要西班牙、法国、大不列颠和荷兰这些国家成为高效的生产者和足智多谋的贸易商。

结果,政府专注于国内的经济,并处处严格要求外国殖民地为自己生产利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