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栽培及防病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3667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魔芋栽培及防病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魔芋栽培及防病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魔芋栽培及防病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魔芋栽培及防病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魔芋栽培及防病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魔芋栽培及防病技术.docx

《魔芋栽培及防病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魔芋栽培及防病技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魔芋栽培及防病技术.docx

魔芋栽培及防病技术

魔芋栽培及防病技术

一种芋繁殖

(一)无性繁殖

利用魔芋的地下球茎和地下根状茎繁殖种芋的方法,称为种芋的无性繁殖。

这是种芋繁殖常用的方法。

无性繁殖又分为以下五种:

小球茎繁殖。

收获时将母魔身旁的小球茎(指150克以下的)不直接用到大田作产种,收挖集中后,根据不同种龄和大小进行分类集中种植,较大的经过一年、较小的可经过两年繁殖后,再为大田生产提供高产种芋。

根状茎繁殖。

魔芋根状茎虽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但用作繁殖材料却是划算的。

较短的根状茎只利用顶芽直接繁殖;较长的根状茎可切成带2-3个活芽的小段,按10CM的株距、20CM的行距栽进繁殖田。

去顶芽繁殖。

栽前削去魔芋的主芽,保留侧芽,刺激侧芽,发挥侧芽的优势,促进球茎出芽。

一般250克以上的母芽去顶芽繁殖可长出2-3根苗,最多的可长5-8根苗,到了秋季,一根苗结出一个球茎。

采用这种繁殖方法,不仅球茎的个数多个头大,而且地下根状茎也多,据观察,一个球茎长有地下根状茎最多可达10条以上。

根状茎可再用来加速繁殖,更好地解决缺种问题。

切块繁殖。

把普通球茎切成带有1-3个芽眼的数块,进行繁殖和栽培是提高繁殖系数的有效途径。

切块时要求以顶芽为中心,纵向、等向直切或斜切,以保证破坏顶芽,让每个魔芋块都带有能够萌发生长的侧芽1-3个,大小魔芋球茎均可应用切块,但一般以0.5kg到1.0kg切块生长最好。

切块时尽量要先将刀具消毒(生石灰或酒精),找准位置,果断下刀,达到切面平整,尽量减少对球茎的伤害。

切块时间应选择晴天,上午九时开始,中午十二时结束(即要求切块消毒后有足够四个小时的晾晒时间),切后将切块放入0.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15分钟,捞出后将切面伤口蘸上生石灰或新鲜草木灰,再在阳光下照晒(4小时以上)一段时间,若阴天可在室内摊晾几天,待伤口完全愈合后进行播种。

因切块后主要是发挥侧芽生长,直接播种出苗较迟且不整齐,故栽种前必须进行催芽处理。

方法:

作好苗床,苗床宽1.2米,深度和长度根据魔芋切块多少而定,床中铺5-10CM火粪或干泥土,再将魔芋切块相互不靠地芽部向上排放在苗床内,再覆盖一层5-8CM的火粪或干泥土;再放,再盖,依次类推可放3-5层,上面盖火粪或泥土厚5-10CM,再盖3-5CM厚的净草,后用浸泡切块的高锰酸钾溶液或龙克菌600-800倍溶液一次性浇透水,再盖拱膜保温(保持床内温度22-28℃)催芽,待侧芽萌发后即可起块栽种,栽种时(特别注意种芽向上略倾斜)按株距25CM、行距35CM的密度栽入繁殖田。

顶芽带蒂繁殖。

加工魔芋干或制作魔芋豆腐时,将健康的魔芋以“V”或“U”字型,用消毒过的利刀挖下顶芽进行繁殖,也是良好的繁殖材料,但应通过切块繁殖一样的方法,必须消毒处理后再进行种植。

种植的密度,根据大小而定,一般株距20-30CM,行距30-40CM。

不论选用上述的哪一种繁殖方法,凡有切伤的应粘上生石灰或草木灰,并晾晒1-2天后栽种。

为提高种芋的繁殖产量,应做到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入窝栽种,种芽向上,细土覆盖,并注意加强苗期管理。

(二)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就是种籽繁殖。

这种繁殖方法主要用于育种工作,选育优质、高产、抗病的良种,或用于提纯复壮,保持优良种性,大田生产中一般不采用。

(三)种芋处理

种芋选好后,要进行消毒、催芽处理,以便提高种芋质量,预防病害。

消毒的方法很多,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可用多菌灵粉剂、5kg石灰粉,混合后涂抹种芋表皮;②可用不加温的福尔马林溶液(1/250-1/200)浸种20—30分钟,然后捞出再闷种6-8小时;③可用0.0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15分钟;④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8%龙克菌袋兑水20kg,用喷水器械将药均匀喷在芋种表面。

如果切芋,应尽量选择晴天进行,切后用0.05%高锰酸钾药液浸种10—15分钟,再在切口上涂上生石灰,暴晒3-4小时即可催芽播种。

特别注意:

以上方法②③是针对未萌发的芋种,若种芋已萌发,只能采用①④方法进行。

催芽的时间,一般在魔芋栽种前20天左右进行。

催芽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75%左右。

催芽的具体方法:

在室内用湿沙或湿润的细土与种分层铺放,并注意用沙子或细土盖严种芋,不损伤顶芽和种皮,堆层最好不超过三层,最后用草帘覆盖,达到防寒、保温、保湿。

(四)施足底肥

魔芋需肥量大,耐肥能力强。

增施有机肥料,不仅养分全面,又有较长的后劲,在魔芋生长期间源源不断地供给养分,而且还可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为夺取魔芋高产创造一个水肥气热相互协调的良好土壤环境。

在生产上,一般采用“一炮轰”,底肥要施足。

1、肥料种类

根据魔芋生长对土、肥条件的要求和土壤养分状况,应坚持做到以有机肥料为主,如人粪尿、禽畜肥、沼气粪渣、河塘污泥、绿肥,以及作物秸秆、树叶、杂草等堆沤制成的高温堆肥等有机杂肥。

利用秸杆、树叶、杂草等为原料,上加肥土和粪尿水,经过高温堆沤后形成的腐熟肥料,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具有养分高、质量好、少病菌、无害虫、肥效稳而长等优点,是魔芋的灭菌肥料。

2、底肥施量

肥料的施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和计划产量的高低,确定施肥的多少,简单地说,就是以产定肥。

根据生产经验,一般生产1000kg魔芋需要1500kg有机肥,而底肥用量必须占总需肥量的80%以上,甚至一次性施入也可。

高产商品魔芋,一般亩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4000-5000kg。

3、施肥方法

底肥一般在栽种时施入。

有机肥多的农户也可以结合整地先施入一部分,另一部分在栽种时施入。

由于魔芋的根系浅,根系主要分布在块茎的顶端和上半部,所以底肥应施在块茎的四周和上部或者下辅上盖再覆土3寸。

栽种时施入的底肥必须是腐熟发酵过的肥料,特别是牛粪、羊粪、家禽粪和绿肥,严禁施用未经腐熟的肥料。

(五)栽种

魔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魔芋或低山河边阳坡部分种芋繁殖的地块可就地冬眠,来年春季再萌发生长。

人工栽培一般不进行冬季栽种,因为冬季栽种缺苗多,如遇到严重的干旱(一般年份都是冬春少雨干旱),容易烂种烂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魔芋栽种的适宜季节在春季,春季栽种也要防止过晚,因为晚栽使种芋养分消耗大,生长势不强,产量不高,要掌握魔芋在适宜的季节里的最佳播期。

魔芋栽种的适期在地温稳定12-15℃后,最佳高产播期海拔800M以下地带为3月下旬,800M以上地区4月上、中旬,但最迟不能超过4月下旬。

1、魔芋种越冬贮藏

(一)精选良种

1、选择无霉烂、无伤口、口平、窝小、碓窝状,底部肉呈肉白色光滑,上部呈暗褐色,花芽短粗,表皮幼嫩,重量一斤以下,年龄不足两年生的做魔芋种。

2、对一些花芽深凹,畸形怪状,色泽无光,表皮粗糙老化,花芽细长等劣质魔芋一般不能做种,种源缺乏的地方可用来切块繁殖用种。

3、严格分类。

无论外购或自留种子,都必须按照商品芋用种(500克、400克、300克、200克四个等级)和种子繁殖用种(100克、50克、20克以下及牛旁根四个等级)进行分类。

4、对染病腐烂的魔芋坚决剔除,再集中用生石灰焖埋或烧毁,不能留作种子。

机械损伤(如挖时锄伤、碰伤)要集中消毒,拌上小灰或石灰另行保管。

(二)安全运输

1、自留收挖的种子,要精挖轻放,采用竹框、竹篓等器具运输,尽量避免损伤,严禁用编织袋包装和塑料薄膜覆盖运输。

2、长距离调运种子,必须用硬质塑料水果框或硬纸箱(打眼通气)装放,中间夹放稻草,尽量减少碰撞,避免损伤,即便是运输距离较短,也不能用编织袋或塑料制品袋包装。

(三)种子处理

1、种子晾晒。

无论是自留种或外购种,收挖后及时晾晒,使水分减少2至3成(即100斤种晾晒剩70-80斤)后进行消毒处理,贮藏。

2、消毒处理。

①结合晾晒于下午一至二点后喷洒药剂,连续2—3次。

药剂浓度为:

农用链霉素500-1000万单位兑水50斤,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100克兑水25斤,喷药后晾干即可贮藏保管。

②药剂浸种:

将魔芋晾1-2天后用药剂浸种4-6小时,晾干7至8成时即可贮藏保管,药剂浓度为:

农用链霉素50000单位兑水400斤,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100克兑水400斤,也可用10-15%石灰水浸种15-30分钟晾干贮藏。

如有带病斑或机械损伤的种,集中先用小刀削去斑点和伤口,再用药剂浸泡,捞出后拌上草木灰或石灰,晾干后即可贮藏。

(四)越冬贮藏

1、宿地贮藏。

是指当年不收块茎而留在地里自然越冬。

其方法是:

待植株全部枯倒后,用锄具浅锄表土,填盖魔芋叶柄眼,拍实,再用玉米秆、稻草、茅草或树叶覆盖,覆盖草层越厚越好,以利吸水、保温防冻。

然后,易积雪冰冻的地方,再用沟泥覆盖在厢面草层上,加强保温防寒,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能保护块茎,使块茎生出地下根,是目前最安全和繁殖系数最高的一种办法。

到了来年,边挖边播,且地下根状茎每段只要保证有两个芽就可育出新植株。

这种方法适宜于冬天气温较温和,土层深厚的地方采用,冬季寒冷,土层薄的地方不宜采用。

2、地窖贮藏。

在土层深厚而坚实地方挖建地窖,窖的容积是种子的一倍左右,放种前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进行熏蒸46小时,或用稻草加硫磺猛烧一遍,冷却后四壁铺草放,般放二层芋种最好,上面再盖一层干草或干泥土即可。

3、室内收藏。

方法是选择背风向阳,室内干燥,保温通气的空房进行熏蒸消毒后,底部铺垫一层保温材料如谷壳、稻草、麦糠等,放一排经过干燥消毒处理的种,盖一层保温材料,再铺再排,依次类推放至3-4层,上面再盖上一层厚稻草即可。

(五)注意事项

1、所留种子必须消毒处理、分类、晾晒干爽。

2、严禁在水泥地面堆放和用农膜覆盖。

3、所贮藏的种子要勤检查,温度控制在8-12℃之间。

三、魔芋主要病虫害防治

魔芋的主要病害有软腐病、白绢病、叶枯病、根腐病、轮纹斑病、魔芋线虫病、炭疽病、病毒病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白绢病和软腐病。

危害魔芋的害虫主要有甘薯天蛾、苹天蛾、蛴螬(铜绿金龟子)等。

魔芋的虫害虽不如病害的危害大,但由于魔芋一年仅生出一片复叶,一旦叶片受害,损失是比较大的,更为严重的是,害虫啃食后造成伤口,为病菌的入侵打开门户,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

此外,魔芋还往往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冻害腐烂症、冷害黄化症、日灼症、微量元素缺乏症等生理病害。

对魔芋的病害应以预防为主,辅以药物防治。

(1)魔芋病害发生情况

1、病害对生产的影响

随着魔芋栽培面积的扩大、种植年代的增加和生态条件的改变,以前从未引起重视的细菌性病害软腐病和真菌性病害白绢病逐年加剧,感病后单株死亡,严重者全田绝收,严重影响了魔芋生产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2、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种子问题。

一是远距离调种发病重。

新区发展魔芋需从外县、外地、其至外省调种,运输中魔芋皮薄、质脆,极易碰伤表皮造成伤口,病菌易入侵;二是播种前未进行种芋消毒,因播种带菌种芋影响出苗慢、弱,甚至出苗后就发病死亡。

土壤问题。

一是长期连作造成发病严重。

魔芋软腐病细菌寄主作物有一千多种,尤其在魔芋根、球茎上更有寄居性,如连作时间长,病源细菌逐年增多,发病越来越重。

据调查,第一年种植发病率3%,连续种植土壤病原菌不断累积,到第4年发病率达34.1%;二是未进行土壤消毒,因土壤病残体带菌提供了病源,促进病害的发生。

用肥问题。

魔芋应以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喜钾厌氧。

而农民种植时,农家肥未经完全腐熟,追肥时乱用化学肥料,造成烧根伤叶,引起病大量发生。

海拔及遮荫问题。

魔芋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2-28℃。

具喜温暧怕高温、喜荫怕晒、喜湿怕旱等特性。

海拔700M以下的阳坡夏季温度高,连续数日超过35℃,加之干旱发生频繁,致使病害和干旱致死并发。

在700M以上区域若不采取间套遮荫种植魔芋,因太阳光长时期直射,也易发生病害

大田防治问题。

一是大田生产上必须进行预防,若等发病后再防治已无济于事;二是没有采取综合防治,防治效果较差;三是发现病株未及时处理,致使迅速蔓延;四是用药时间不准、剂量偏小、次数不够,致使防效很差。

贮藏问题。

种芋贮藏时未进行消毒处理,致使在贮藏期间就造成因病害烂芋。

据调查,严重者贮藏期烂种达三分之一以上。

(二)魔芋主要病害

过去由于零星种植,自生自灭,魔芋病害问题不突出。

如果栽培面积扩大后,病害日趋严重。

人们常说,大面积种植魔芋本大利大风险大,除销售市场变化影响外,主要风险就是病害发生危害严重,尤其是软腐病和白绢病对生产威胁最大,轻者造成严重减产,重者连种芋也收不回来。

1、软腐病

症状:

植株发病后,叶片或块茎变软、发黑腐烂,并具腥臭味。

发病部位多在叶柄基部及顶部叶脉分枝和叶片的叶缘处。

植株感病后,细菌沿魔芋体内维管束上下运输为害,常造成叶片边缘、叶尖发黑、软烂,叶柄(杆子)半边出现“黑槽”,随着病情的扩展,使整株倒伏软烂,从病部流出带菌汁液,随雨水、农事操作或其它途径又浸染新的植株,使之发病,严重时引起魔芋成片倒苗。

出苗期发病,苗尖弯曲,芋苗刚露土就展开,叶不完全展开,叶柄和种芋均腐烂。

若叶展后种芋发病,则叶片向叶柄弯曲,呈拥抱状,植株像一个蘑菇,叶色稍黄,种芋腐烂。

生长期块茎发病,植株一边发黄,俗称“半边疯”,或全部发黄,叶片稍萎蔫,从块茎与叶柄交界处折断叶柄,可发现断处有部分叶柄组织变褐。

随着块茎及根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功能逐渐减弱,叶片出现枯萎,随后全株枯死。

挖出块茎时,发黄萎蔫的那半边的块茎腐烂,全株发黄的则整个块茎腐烂。

挖取地下块茎生有腐烂病斑,最后完全腐烂,只剩下一层空皮。

贮藏期软腐病,是造成烂窖的主要原因。

发病初期块茎局部腐烂发臭,然后腐烂部位逐渐扩大蔓延到整个块茎腐烂。

腐烂块茎又可将病传给邻近的块茎。

病因与发病条件:

引起魔芋软腐的病菌有2种,均属欧氏杆菌属的细菌。

病菌寄主范围广,除魔芋外,还浸染茄科、十字花科、瓜类、葱蒜类。

病菌的生长温度为8-40℃,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5。

总的来看,魔芋软腐病种芋带菌周年发生危害,一般在6月下旬开始发生,7月下旬发病速度加快,8月上旬进入盛发期,8月中、下旬是病害发生的高发期,9月上旬至中旬发病逐渐减少,9月下旬发病基本终止。

从发病情况看,病菌先在田块中形成明显的发病中心区,再逐渐传播,传播主要途径为雨水、昆虫及人为带菌。

病菌主要从昆虫咬破的伤口、机械伤口(如锄头等农事操作工具造成的伤口)等途径进入植株内。

在地势低洼、田间渍水、昆虫危害严重、连作多年、人为经常劳作碰撞、种芋质量差、阴雨连绵等情况下最易发病

魔芋软腐病原菌随带病菌的枯枝落叶、病根和病块茎在土壤或种芋中越冬。

贮藏期间,病种芋继续发病,向附近种芋传染。

带病菌的种芋及带病菌的农家肥,以及头季未捡干净的带菌的块茎和芋鞭为病原菌的主要来源。

药剂防治:

防治魔芋软腐病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从6月中旬至下旬病害初发期开始,每隔5-7天预防一次,连续施药3-4次,可有效地控制危害。

下列药剂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

常用药剂有:

8%宁南霉素每亩20-30克;农用链霉素每亩800-1000万单位;77%可杀得粉剂每亩100克;78%科博每亩100克;55%敌克松粉剂每亩100-150克;60通(DM)粉剂每亩150-200克;40%角霉净(CTM)每亩50-60克;5%菌毒清每亩200-300毫升;农用氟喹沙星每亩0.3-0.9克。

上述药剂常量喷雾兑水30-50kg左右,低量喷雾兑水10-15kg。

2、白绢病

症状:

白绢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接近地面1-2CM的叶柄基部。

发病初期,叶柄基部近地面2CM处出现水浸状不规则暗褐色小斑点。

然后,逐渐变褐腐烂流水,呈流水状。

35天即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多为辐射状,边缘尤为明显。

8-10天菌丝在叶柄基部扩展成一圈,新病部前缘呈半透明水渍状,旧病部组织逐渐软腐下凹而引起倒伏。

在腐烂部位,可见其上布满有光泽的白色丝状物(菌丝体),呈放射状向四周延伸,逐渐变黄褐色,最后交织在一起形成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相当于油菜籽的三分之一大。

发病后期,植株从茎基腐烂处折断倒伏。

倒伏后,白色菌丝体可沿土缝在附近土表爬行蔓延,到邻近的植株即爬上茎基部造成新的危害。

一般白色菌丝体可延伸到附近地面33CM处。

当土表干燥时,土壤深处的菌核便萌发产生菌丝侵入植株,有时在叶柄和土壤表面虽然看不到菌核和菌丝,但叶色会变黄而枯死,此时把魔芋的病株拔起来观察,可发现在深部有小菌核、菌丝。

小菌核、菌丝不仅在叶柄上,也会在球茎和根状茎上繁殖,所以也会引起球茎和根状茎的腐烂。

如果叶柄基部有伤口,病菌就容易入侵。

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其周围土壤中的菌丝便沿土壤缝隙蔓延。

病因及发病条件:

白绢病的寄主范闱很广,能侵害62科200多种植物,主要侵染茄科、豆科、葫芦科作物。

除魔芋外,还危害烟草及部分药用植物。

这是魔芋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种病害。

白绢病在11-38℃的条件下均能生长出菌丝,最适温度为32-33℃,通常在7-8月高温干旱时发病最重。

耐酸碱范围为pH1.9-8.4,最适为5.9。

该病6月中旬发生,7月中旬、8月下旬为发病盛期,9月下旬结束。

白绢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病株或种芋中越冬。

越冬菌核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源。

菌核萌发17小时后即可直接侵入植株,2-4天后病原菌在植株体内分泌大量有毒物,使植株基部腐烂倒伏。

田间近距离内传播主要靠白色菌丝体在土壤中呈放射状蔓延而传播。

远距离(厢间、田块间)靠流水带着棕色菌核传播。

在土壤湿度大,尤其是雨后天晴时易流行。

地势低洼处和高温高湿更有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

新地或水旱轮作发病轻,轮作3年以上的地块,发病率1-5%。

连作发病严重,发病率一般为10-20%。

药剂防治:

在魔芋生长期间,可对植株基部及周围土壤喷施药剂防治,每隔5-7天再施一次,连续2-3次。

下列药剂,常量喷雾每亩兑水50kg,低量喷雾每亩兑水10-15kg,注意药剂轮换使用,提高防治效果。

64%杀毒矾可湿性粉,每亩100-150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100-150克;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150-200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50-200克;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每亩100-150克;78%科博可湿性粉剂,每亩100-150克;5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每亩100-200克;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每亩200-250克。

3、叶枯病

症状:

发病初期,叶的背面出现油浸状的小点,不久达叶表面,从暗绿色变为黑色,病情严重时会侵染全叶,像火烧样(但只限于部分病斑上),病斑部分常干掉、脱落,其边缘多为黄色。

病斑的形状,围绕叶脉处多成细长的角斑,并扩大侵入叶脉和中肋。

有时叶柄也会发病,但几乎没有发生倒伏,也不会侵染球茎。

病因与发病条件:

病原菌为一种短杆状细菌。

此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随雨水溅到叶上,从叶的背侧气孔或伤口侵入,使植株叶片产生叶斑。

病斑上的细菌靠风雨摩擦接触又可侵染叶子和子芋。

病原菌对干旱的抵抗力弱,只要连续晴天,病斑就会干掉,从而停止蔓延。

叶枯病的病原菌繁殖的适温为24-27℃,比一般细菌喜欢低温,所以通常发病早。

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情发展缓慢,但一旦发生叶枯病后,往往会成为其它病的诱因或侵入口。

叶枯病一般在5月份魔芋植株开叶时,起风、下雨后易发生,其传染性强,由发病中心成圆形扩展或随风向蔓延,造成魔芋成片死亡。

药剂防治:

可用叶枯灵,配成500-800倍药液进行叶面喷施;用波尔多液喷施,注意正反两叶面都应喷到,防治效果较好。

4、生理性病害

魔芋的生理病害,是指由于土壤和气候等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病害。

冻害腐烂症:

在高寒山区或寒冷地区,魔芋留在地里越冬或贮藏期没有做好保温防冻工作,球茎受冻,细胞内的水分结冰,组织结构被破坏,导致球茎变褐腐烂;调种时期过晚,搬运过程中碰伤表皮,加之又遇低温阴雨,运到后未按要求处理贮藏,都易使魔芋发生腐烂症。

种植区如冬季土壤温度低于0℃,应在霜冻前及时收获,并保温贮藏,切不可留在地里越冬。

魔芋在春季栽种时,要等气候稳定在12-15℃左右时才能栽种,并使用地膜或覆草,以防气温降低。

南芋北调时也要注意防寒。

冷害黄化症:

在魔芋生长期间,如果温度较低,又不注意预防,就会引起叶片变黄,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8月,此时正是魔芋膨大期,起初叶片水浸状,叶肉细胞变黄,进而枯死,5-7天后倒伏。

魔芋膨大期,正是地上部光合作用旺盛期,需要适宜温度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贮藏于地下球茎,若这时气温在15-20℃就会导致黄化症的发生。

防止此病发生从培育抗寒品种、健壮植株,多施有机肥,注意魔芋群体间小气候的变化等方面着手。

也可以采用温床育苗,提早种植期。

魔芋日灼症:

在出现伏早的地区,魔芋日灼症发病较多。

久遇高温干旱(气温38℃以上),土壤缺水板结,叶子的水分蒸腾,根系吸收水分失去平衡,出现水分亏缺,则发生日灼症。

与高秆作物间套,或种在树下起到遮荫作用。

搭棚以防止阳光直射,合理密植让芋叶相互遮荫,以行间、株间叶互相遮盖三分之一为宜。

保持土壤水分,采取叶面喷水等措施。

有条件的地方可安装喷灌设备。

沟灌时要注意适量,防止引起其他病害的发生。

(2)魔芋主要虫害

魔芋由于块茎中含有有毒的生物碱,目前所能危害魔芋的害虫还不多,危害不大。

但是,魔芋一年仅生出一片复叶,一旦这片唯一的功能叶发生虫害,不仅对生长造成损失,而且害虫啃后造成的叶片伤口,为病菌的侵入打开门户,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

因此,必须加强魔芋虫害的防治。

甘薯天蛾

甘薯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又名旋花天蛾,幼虫俗称花豆虫、猪儿虫,是魔芋的主要害虫。

幼虫初孵为淡黄白色,头呈乳色,1-3龄为黄绿色或青绿色,4-5龄体色多变,可出现青、黄、绿、红、黑、油黑等多种花色体形。

老熟幼虫体长约8.3CM,头顶圆、中、后胸及第1-8节末端有弧形的尾角。

幼虫取食叶子的嫩茎。

初卵幼虫先取食卵壳,继而爬到叶背面取食叶肉,留下纱网状叶脉,1-2天后便将叶片吃成小孔,随后将叶片吃成缺刻,以至将全叶吃光。

幼虫成熟后将魔芋叶卷起化蛹。

药剂防治:

当幼虫大量发生时,可用20%灭扫利或50锐劲特1000倍的稀释液,或90%晶体敌百虫700-1000倍的稀释液,每亩喷施75-100kg,下午喷杀的效果最好,必要时喷洒30%克虫神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Bt乳剂600倍液防治。

芋天蛾

芋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约90毫米,体黄绿色,体上密生黄色小突起,胸足橙褐色,腹部从第一节起,在体的两侧有7对向后方倾斜的深黄色小点纹,从背面看,每对呈“八”字形,腹部除有5对胸足外,在腹部末端背面还有一个黄绿色尾角。

以幼虫啃食叶片危害,造成叶片网孔,严重时吃光叶片。

药剂防治:

利用20%杀灭菊酯或2.5%溴氰菊酯乳油18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雾杀死幼虫。

(四)魔芋病虫害综合防治

魔芋虽为多年生作物,但一年仅长一叶,不能再生新叶。

因此,对魔芋的病虫害防治应予重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为魔芋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引进和选育高产抗病新品种是控制病害发生流行的根本途径。

我国大面积栽培魔芋有花魔芋和白魔芋两个种,以花魔芋分布最广,但抗病性较差。

(2)选择适合魔芋生长发育的土壤,实行轮作种植。

轮作倒茬应选阴湿而不积水、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气性好、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土壤pH值以6-7.5为宜。

重砂土、紧粘土、通气性不良的土壤不宜栽植魔芋,重茬或前茬种过向日葵、辣椒、洋芋、烟草等也不宜种植魔芋。

(3)推广间套遮荫技术,创造一个有利于魔芋生长发育、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荫蔽栽培能有效减轻发病率,稳定产量,提高品质。

魔芋间作玉米、桑树等作物对魔芋软腐病相对防治效果为26.2%和62.7%,间作杜仲对软腐病有加重趋势,魔芋间作玉米、桑树、杜仲等,对白绢病防治效果在70%以上。

(4)增施钾钙磷肥,控氮肥,并施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