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经》两首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4349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诗经》两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4《诗经》两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4《诗经》两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4《诗经》两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4《诗经》两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诗经》两首教案.docx

《24《诗经》两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诗经》两首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诗经》两首教案.docx

24《诗经》两首教案

24《诗经》两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导入:

《论语》曰:

“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在《诗经》中,也有很多表现爱情的诗歌,爱情真乃人间第一绝唱,永远是那么美丽,那么令人神往,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来学习其中两首最有名的爱情诗。

二、简介《诗经》,资料拓展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交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倶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诵读诗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生字注音详见“课前预习”中的“字词集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

本诗为四言诗,四言诗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其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逑”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

诗歌重在想像、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可采取学生自己翻译、同学间互译、向老师或同学质疑的形式进行。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品读诗文,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诗文后教师提问: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可能回答有如下答案。

(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

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

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

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

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

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教师小结: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剌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

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含蓄朦胧。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语中的,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赏析全诗,揣摩手法

学生细读诗文

1.师提问:

《关雎》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样表现形式来进行的?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小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③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

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

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

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

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

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

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问: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资料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再如《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

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看资料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

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

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

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

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的是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请你说出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爱情故事。

(如:

牛郎织女、《天仙配》中的董永与七仙女等〉

2.说出一句有关“爱情”的诗句或名言。

(1)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柏拉图

水会流失,火会熄灭,而爱情却能和命运抗衡。

——纳撒尼尔·李

爱情使所有的人变成雄辩家这话说得绝对正确。

——林

没有什么绳索能比爱情拧成的双股线更经拉,经拽。

——罗伯顿

爱情,是爱情,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维吉尔

七、课堂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熟记字词

学生熟记注释及译文3分钟,同学再互相抽查,最后老师抽查重点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熟读诗文,试着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

它是根据《蒹葭》改编而成的,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先听《在水一方》这首歌,再一起学习《蒹葭》。

三、诵读诗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教师再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生字注音详见“课前预习”中的“字词集萃”)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像,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品读诗文,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诗文后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回答有如下答案。

(1)写的朦胧缥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3)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

(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教师总结:

每章前四句都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惆怅之情又有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本诗“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像、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再次呈现画面,让学生找出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

哪些景物?

哪些情节?

明确人物:

主人公,伊人。

景物:

蒹葭、白露、水道、小洲。

情节:

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与思念。

3.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明确: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的——憧憬;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的——执著的情感;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的——失意伤感。

4.《蒹葭》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

明确:

(1)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2〉注意景与情的结合。

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朦胧深邃。

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和诗人的彷徨失措与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5.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6.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三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

赏任务。

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

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

以表面极精炼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