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坳特大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2915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田坳特大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盐田坳特大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盐田坳特大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盐田坳特大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盐田坳特大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田坳特大桥.docx

《盐田坳特大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田坳特大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盐田坳特大桥.docx

盐田坳特大桥

盐田坳特xx

补充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盐田坳特大桥桥址位于盐田四村北侧,测设里程K2+920~K3+620段,全长约720m。

原xx设计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在

2003年5月完成,后因梧桐山大道段设计有较大变化,原地勘资料难以满足设计施工需要,我院根据机荷高速公路盐田港支线项目管理处的意见,并经监理审定布设补勘钻孔54孔,于

2005年3月5日组织队伍进行钻探施工,4月20日完成野外作业。

钻孔编号为BZK1~BZK54。

使用XJ-100型高速油压钻机,采用回旋钻进方法。

(二)勘察工作量

本次勘察共完成工作量如下:

测放钻xx54xx。

钻探总进尺

1867.30m/54xx。

标贯试验104次。

取原状土样18件。

(三)勘察执行规范

本次勘察技术要求执行《深圳市机荷高速公路盐田港支线两阶段施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

2003年2月),主要执行以下规范: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2.《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二、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特征本桥址区位于剥蚀性丘陵坡麓处及坡洪积堆积体上。

地形标高

50.0~

97.0m,由南东向北西渐高,相对高差50m左右。

坡洪积堆积体上已开垦为阶梯状果林地及蔬菜基地。

近期由于该路隧道的修建及附近堆场停车场的修建,地形地貌改变较大。

总体轴向呈东西向的坡洪积堆积体上具有数条纵贯坡洪积堆积体的东西向溪沟,为季节性流水溪沟;堆积体与南西侧低山丘陵交界处有一常年性流水溪沟,枯水期迳流量约1-2l/s。

(二)区域构造背景

本桥址区域上位于深圳断裂束内,该断裂束由一组北东向断裂构造组成,是深圳市区域主导性构造,其次在该断裂束内发育了北西向构造,及东西向构造。

北东向构造控制了深圳区域性的北东向山系的形成与展布,北西向及东西向构造则控制了局部山体走向及沟谷的发育与展布。

(三)地层岩性特征根据钻探揭露,本桥址区的地层自上至下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坡洪积层、残积层,上侏罗统高基坪群火山碎屑岩,现分述如下:

1.第四系人工填土(Qml

)素填土<1>:

褐黄色、灰黄色,填料主要为亚粘土.碎石及少量砖块,松散~稍密状,该层在BZK17~BZK

24、BZK26~BZK

28、BZK

32、BZK33~BZK

36、BZK

39、BZK41等钻孔揭露到,层厚

0.8~

4.50m。

2.第四系坡洪积层(Qdl+pl

)①亚粘土<2-1>:

褐黄色~褐红色,稍湿,硬塑状,含少量碎石砾。

该层在BZK1~BZK

19、BZK

25、BZK

27、BZK

32、BZK

39、BZK

41、BZK

42、BZK

45、BZK

48、BZK

49、BZK51~BZK54钻孔揭露到,层厚

1.20~

7.50m。

标贯实验8次,N

63.5为

8.3~

25.1击,平均为

15.1击。

取原状土样3件。

②漂石土<2-2>:

褐黄色~灰黄色,稍湿~饱和,稍密~中密,含大量碎块石。

漂石粒径30~60cm,最大粒径可达100~200cm,无分选性,大小混杂,为近源堆积物,漂石成份为弱~微风化的凝灰岩,该层在BZK

26、BZK

27、BZK

29、BZK36等钻孔揭露到,层厚

1.9~

10.0m。

其厚度变化与堆积前的原始地形有关。

③碎石土<2-3>:

褐黄色~灰黄色,浅灰色,稍湿~饱和,稍密~中密。

含大量碎块石,局部含漂石,无分选性,大小混杂,为近源堆积物,碎石成份大多为弱风化的凝灰岩,与漂石土<2-2>层呈渐变关系,界线不甚清晰。

该层在BZK18~BZK

24、BZK

27、BZK

28、BZK

30、BZK

31、BZK33~BZK

35、BZK37~BZK

44、BZK46~BZK54等钻孔揭露到,层厚

3.9~

13.50m。

其厚度变化与堆积前的原始地形有关。

标贯试验3次,标贯击数N

63.5为

25.6~

45.6击,平均

36.7击。

3.第四系残积层(Qel)亚粘土<3>:

灰黄~褐黄色,稍湿,硬塑状,含少量石英,土质较均匀,具有典型的残积特征。

该层在BZK1~BZK

4、BZK6~BZK

20、BZK22~BZK

26、BZK

229、BZK31~BZK

48、BZK50~BZK

52、BZK54钻孔揭露到,层厚

1.0~

20.0m,一般为5~10m,标贯试验51次,标贯击数N

63.5为

7.2~

27.1击,平均

17.9击。

取原状土样13件。

4、xxxx统高基坪群火山碎屑岩(J

3gj)

本桥址区为一套陆相火山溢出~火山喷发碎屑岩,主要为凝灰岩,岩石坚硬,强度较高。

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及微风化岩带。

①全风化凝灰岩<4-1>:

灰黄、褐黄色。

原岩风化较完全,已风化成亚粘土,稍湿,硬塑状,但原岩结构可辩,为泥质~砂质结构。

该层在BZK

1、BZK

4、BZK9~BZK

13、BZK15~BZK

22、BZK

25、BZK

26、BZK

29、BZK31~BZK

34、BZK

336、BZK38~BZK

47、BZK

49、BZK51钻孔揭露到,厚度

1.7~

18.0m,一般为3~7m。

标贯试验29次,标贯击数N

63.5为

29.2~

48.2击,平均

35.9击。

取原状土样2件。

②强风化凝灰岩<4-2>:

灰黄色~褐灰色,岩芯极不完整,呈半岩半土状~碎块状,碎块手折易断。

该层在BZK

2、BZK

3、BZK

5、BZK8~BZK

45、BZK47~BZK54钻孔揭露到,层厚

1.3~

23.20m,一般为5~10m,该层在BZK

2、BZK

3、BZK22钻孔中见弱~微风化凝灰岩夹层。

标贯试验13次,标贯击数

49.3击~反弹。

③弱风化凝灰岩<4-3>:

灰黄~灰色,岩芯不完整~稍完整,呈碎石状~碎块状,个别短柱状,岩质较坚硬,裂隙发育,沿裂隙面具铁锰质浸染。

该层在BZK

1、BZK

3、BZK

4、BZK6~BZK

11、BZK

13、BZK

15、BZK

16、BZK

18、BZK21~BZK

32、BZK34~BZK

41、BZK

43、BZK

49、BZK52~BZK54钻孔揭露到,该层在BZK4钻孔中见微风化凝灰岩夹层。

标贯试验13次,标贯击数

49.3击~反弹。

层厚

0.8~

12.2m。

④微风化凝灰岩<4-4>:

青灰色,岩芯稍完整~较完整,呈短柱状~长柱状,局部为碎块状、块状。

岩质坚硬,岩面新鲜,基本无铁锰质浸染,击之声脆,裂隙不发育~较发育,裂隙以闭合裂隙为主,少量裂隙中见有方解石细脉充填。

该带岩石的石英局部具重结晶现象或硅化,该层在BZK2~BZK

15、BZK

17、BZK

19、BZK21~BZK

41、BZK21~BZK

32、BZK34~BZK

41、BZK43~BZK

48、BZK50~BZK

52、BZK54钻孔揭露到,揭露厚度

0.9~

9.50m。

其中在BZK2~BZK4钻孔中以夹层形式产出。

5、石英岩在BZK4钻孔中揭露到,灰白色,岩质很坚硬,裂隙发育,呈脉状,脉体较破碎,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

揭露厚度

1.8m。

上述各地层的分布规律及特征详见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钻孔地质柱状图及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四)滑坡体地质特征本桥址区K3+300~K3+710段,为一古滑坡体,滑坡体为坡洪积漂(碎)石土,滑坡体呈一东西向舌状缓坡地,东西长500m,坡顶宽100m,坡长350~400m左右,地面坡角10~15°,滑床面主要为坡洪积堆积体与下伏地层的接触面,滑床面坡度与地面坡度大体一致,属顺层滑坡,非近代滑坡,近代无明显活动,为一中大型古滑坡体。

值得注意的是,在坡洪积体部分钻孔中揭露到厚

0.3~

1.2m的软塑状有机质土及软塑状亚粘土。

该软土层的存在,将可能使坡洪积漂石层堆积体在自重作用下产生向下的蠕动滑移,或对漂石层切割开挖后使其产生滑动或滑坡。

有关该滑坡体的详细情况,详见《盐田隧道详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附件—《K3+300~K3+710滑坡段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三、水文地质条件

本桥址区位于剥蚀性丘陵坡麓处,及坡洪积层古滑坡体上。

低山丘陵与古滑坡体南侧交界处有一北西向的常年性的流水沟溪,枯水期迳流量1~2l/s,古滑坡体上东西向沟谷有季节性流水。

桥址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坡洪积漂石土中,丰水期水量大,枯水期水量小、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弱风化基岩裂隙中,富水性较差,水量贫乏。

地下水水位埋深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坡脚及沟谷处水位埋深较浅,坡顶及山脊处较深,地下水总体由坡顶向坡脚,由西向东迳流。

根据详勘XZK11钻孔地下水取样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

3-Ca.型,PH值

6.12,水化学组份含量HCO

3-为46.23mg/l(

0.758mmol/l),Cl-为8.73mg/l,SO

42-为16.0mg/l,Ca2+

+Mg2+为17.75mg/l,侵蚀性CO

2为

8.73mg/l,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判定,环境水环境为Ⅲ类,地下水对混凝土在强透水中具弱分解类腐蚀,在弱透水层中无分解类腐蚀。

1.构造稳定性评价本桥址区,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深圳断裂束。

北东向构造是深圳市区域主导性构造,该组构造控制了梧桐山~盐田坳山系的成生与发育;其次,北西向构造则控制了北西向谷地及河流的展布与发育。

据《深圳市区域稳定性评价报告》,北东向构造加里东期已初具皱形,东西向构造形成于印支运动,北西向构造成生期晚于东西向构造,切割了北东向构造及东西向构造,上述构造以印支运动及燕山运动为主要活动期,挽近以来未有明显活动。

本桥址区,钻孔未揭露到明显断裂构造,在区域性稳定分区中位于赤澳~盐田较稳定段,为整体块状花岗岩、火山岩及厚层状砂岩分布区,地貌上表现为低山丘陵及台地,为现今最大剪应力较低值区,区域稳定性评价为较稳定区,适宜修筑路桥。

2.地基稳定性评价通过钻探勘察,本桥址区未发现断裂构造、土洞、溶洞、及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但在桥址北段K3+330~K3+710段发现一古滑坡,其滑坡体为坡洪积漂(碎)石土,大小混杂,其滑床面为坡洪积体与下伏地层接触面,滑床面坡度10~15°,该滑坡近代无明显活动,但在堆积体中发现一层软塑状有机质土或亚粘土,该层地基稳定性差,将可能使堆积体在自重作用下产生蠕动滑移,或在对堆积体进行切割开挖后激发产生滑坡。

另在BZK4钻孔中揭露到

0.6m的小溶洞。

3.地震效应评价本区未揭露到可液化土层、不需考虑地基的地震液化问题。

本区位于地震烈度Ⅶ区,桥梁设计应按有关规范作抗震设防。

4.地下水侵蚀性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在强透水中具弱分解类腐蚀,在弱透水层中无分解类腐蚀。

5.地基及桩基xx建议值

根据钻探、标贯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初勘及详勘阶段岩石抗压强度试验,参考地区经验值,地基土容许承载力[σ。

]、钻(冲)孔灌注桩的摩擦桩的桩侧极限摩阻力τi、嵌岩桩桩端岩石单轴抗压强度Ra等指标建议采用表二数值:

地基土及钻(冲)孔桩桩基承载力指标建议值表二地基土容许承载力

层序地层时代岩性[σ

○]

(KPa)

<2-1>

<2-2>

<2-3>

<3>

<4-1>

<4-2>

<4-3>

<4-4>Qdl+pl

Qdl+Pl

Qdl+Pl

Qdl+elJ3J3J3J3xx粘土

漂石土

碎石土

亚粘土

全风化凝灰岩

强风化凝灰岩

弱风化凝灰岩

微风化凝灰岩160

240

220

220

350

500

1500

4000钻(冲)孔桩摩极桩桩侧极限摩阻力

τi

(KPa)

45

60

60

45

70

90嵌岩桩桩端岩石抗压强度

Ra(KPa)本次勘察在部分钻孔中揭露到弱~微风化的夹层,在施工时一定以柱状图为依据,桩基应穿过夹层,以稳定的弱~微风化基岩作为嵌岩桩桩基持力层。

8.地表水流对桥基的冲刷作用本桥址中北部位于古滑坡体上,汇水面积较大,应考虑暴雨洪水对桥基的冲刷作用。

6.桩基选型与建议

本桥址区,地层岩性主要为一套陆相火山碎屑岩,桥址北部K3+330~K3+710段为古滑坡体,古滑坡体为坡积漂(碎)石土层,无分选性,大小混杂,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中等复杂。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建议桥基采用冲孔桩,如弱~微风化基岩埋深小于30m时,建议选择嵌岩桩,以弱风化、微风化岩作为桩基持力层;如弱~微风化基岩埋深大于30m时,建议选择摩擦桩,以全~强风化凝灰岩作为桩基持力层。

由于漂石大小不一,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桩孔孔壁的稳定性。

在桩基设计时,应考虑古滑坡体的蠕动滑移对对桩基的影响。

7.桩基施工时注意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