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2461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

“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

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

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

(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

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

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

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

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

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

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

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设计意图:

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

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

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为什么?

(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有人说:

“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

”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

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

山行:

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

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

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

因为;

爱:

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

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

(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

浓厚,浓郁;生:

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

(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

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

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

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

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太阳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无数水蒸气。

水蒸气遇冷,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

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

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

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

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

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在认字、写字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其中“差”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chà”。

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氏”不要写成“氐”字,“抵”字的右边是“氐”不是“氏”,“疗”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庄”字不要写成“压”,也不要多一点。

课文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写太阳和地球的密切联系,其中四至七自然段分别列举了太阳对地球和人类的种种影响,第八自然段则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了第四至第七段的内容。

这样,太阳与地球的联系非常密切就让人信服了。

第八自然段中“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个句子很重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四至七自然段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

4、文章在介绍太阳时采用了许多说明方法,要注意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安排了一个泡泡,强调对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体会。

作比较是本文的一种说明方法,教学时要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用不同方法描写太阳的句子,试着说说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试着运用这样的写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可归纳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例如:

远1.5亿公里(数字)

大130万个地球(数字)

热6000°C3000倍(数字)

⑴列数字:

如,“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用数字说明两者之间的距离,十分准确。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只能给人笼统模糊的印象。

用熟悉的事例作类比:

如,“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太阳的温度很高,……,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

”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很容易理解。

⑵比较说明:

如“……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遥远的看似“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的太阳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⑶比喻说明:

如,“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用“大火球”作比,形象地说明太阳的状态。

5、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⑴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有”后面稍作停顿,读“这么”这个词时语气可稍重些,之后语气稍变,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读“古时候,……”,读到“10个”“寸草不生”时,语气可稍微加重。

⑵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太阳”之后要适当停顿;“但是”要读得重些,读后停顿一下;“很远很远”和“非常”要读得重些。

⑶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一句话”“没有”“美丽可爱”等词要读得重些,慢些,表示肯定的语气。

6、引导学生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了解与太阳相关的更多知识,还可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资料和各自对太阳的感受,再一次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单元达标测试卷,,人教部编版,(,无答案)]三年级

第1单元达标测试卷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卷面分总分得分★卷面分:

2分一、看拼音,写词语。

(10分)二、用“”画出每组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个,在括号里改正。

(8分)1.戒(jiè)尺照例(liè)洁(jié)白()2.摔跤(jāo)互(hù)相挨(ái)打()3.衣裳(shang)圈(quān)出朗读(dǔ)()4.假(jiǎ)日罚(fá)站段(duàn)落()三、将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10分)

(1)急急()()

(2)绚丽()()(3)糊()糊()(4)摇()晃()(5)鸦()()声(6)提()吊()1.我能仿照

(1)(3)各写出一个相同形式的词:

、。

2.老师就要公布比赛结果了,同学们个个,教室里。

(选词填空)四、按要求写句子。

(9分)1.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用加点词语写句子)一,便。

2.大家在大青树下做游戏,把许多小鸟招引来了。

(改为“被”字句)3.难道等你们长大了,书中的道理会不知道吗?

(改为陈述句)五、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12分)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

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文段选自课文《》,作者是(国家)诗人。

文中多次提到的“他们”指的是。

(8分)2.对花孩子们急急忙忙回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A.写出了花孩子们希望早点关了门做功课,要不老师会罚他们站墙角的。

B.表达出花孩子们是多么希望能得到太阳般的温暖,多么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

C.表现了花孩子们没有纪律性的特点。

一天清晨,他起得很早,因为他要研究一个难题。

管家怕他饿,就打发一个佣人,端了一锅水,拿了个鸡蛋到他的书房去。

管家叮嘱佣人一定要把鸡蛋煮好,等牛顿吃完再回来。

可是牛顿不愿有人干扰他,就对佣人说□你把鸡蛋留下来□我自己煮□佣人把鸡蛋放在桌上□说□鸡蛋煮四分钟就可以吃了□说完便离开了书房□过了一小时,佣人有些不放心,回来看看,这一看使他大吃一惊:

牛顿手里拿着鸡蛋站在火炉边,锅里煮的是桌子上的怀表。

还有一次,牛顿请一位朋友吃晚饭,朋友按时来了。

饭菜都已经摆好,可是牛顿还在工作。

朋友很了解牛顿的习惯,就坐在饭桌旁边静静地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饭菜都凉了,还不见牛顿来,朋友只好自己先吃。

吃完后,他突然想了个主意,要和牛顿开个小玩笑。

于是他就把吃剩的鸡骨头放进盘子里,重新盖好,然后悄悄地走了。

他断定自己的恶作剧一定见效。

夜已经深了,牛顿突然觉得有点饿。

他走进餐厅,准备吃晚饭。

可他一打开盘子,看见里面全是鸡骨头,心里很奇怪,他转过身看看闹钟,晚饭的时间早已过去了。

这时他好像明白似的说:

“噢,我已经吃过晚饭了,看我这记性!

”说着他站起来又继续去工作了。

至于请朋友吃饭的事,他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牛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正是凭着这股废寝忘食的钻劲,才登上了科学的高峰。

1.在文中的□里加上恰当的标点。

(7分)2.根据意思写词语。

(4分)

(1)顾不上睡觉,忘记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

(2)一点也不剩,形容十分彻底。

(1)本门票的游玩地点是长隆飞鸟乐园。

()

(2)“全票”的购买对象仅限于成人。

()(3)圆圆身高1.2米,她可以跟着爸爸一起免费入园游园。

()(4)“长者票”对于全票来说,是有一定优惠的。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考试题目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考试题目

一、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再选其中的两个各写一句话。

如果……就……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只要……就……因为……所以……一……就……

1、它()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拼命往高处飞。

2、天气()很冷,()月季花仍然开得那么鲜艳。

3、()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4、我不用箭,()拉一下弓,这只大雁()能掉下来。

5、()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6、森林()是一座大水库,()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

二、课文内容填空

1、太阳离我们有()公里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地走,差不多要走()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年。

2、地球上的()和(),都是()送来的。

如果没有它,地球上将到处是(),到处是(),没有(),没有(),自然也不会有人。

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

3、()年7月20日,两名()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的景色:

天空是()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

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山,没有(),没有任何(),月球是一片()。

4、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球的(),把每个国家、每座城市甚至每个()都连在了一起。

进入网络,就好像跨上了()。

可以迅速找到所需要的各种(),可以用()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联系,还可以进行网上()。

有了网络,五湖四海的人随时可以(),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

5、日落胭脂红,________。

夜里星光明,_________。

今夜露水重,_________。

有雨山________,无雨山________。

久晴大雾必________,久雨大雾必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