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
《届安徽省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安徽省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安徽省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2018届高三11月联考
历史试题
2017.11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足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
这反映出( )
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
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职业化的中央制度,没有涉及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瓦解,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朝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可知是打破官员世袭实行任免的官僚政治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任职日益职业化专业化,没有体现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
【答案】C
2.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
由此可见,盐铁专营( )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盐铁专营
【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企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故B项正确;从材料“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削弱了地方诸侯经济势力,但“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铁专营对地方诸侯的影响,不能体现汉代实行盐铁专营是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故D项错误。
【答案】B
3.唐朝实行的六部制,比汉朝的十三曹少了七个部门。
贞观年间,中央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是历朝人数最少的政府。
这表明唐朝( )
A.奉行小政府大作为的执政理念B.民众承担的国家负担最轻
C.机构精简有助于行政效率提高D.科举制能选拔出优秀人才
答案:
C
4.“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考试的做法起始甚早,如乡兴贤能过程中的射选,贤良的策问,秀、孝的策试等,皆可视作不同类型的考试”。
材料反映出( )
A.科举制具有一定历史渊源B.选官方式丰富多样
C.古代选官唯才是举D.考试选官已成趋势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以考试方式选拨人才方法不是以科举制为开端,故体现出科举考试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都是以考试的方式选拨人才,没有体现选官方式丰富多样,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考试是在不同选官制度中的一个环节,不能体现古代选官都是唯才是举,故C项错误;考试选官虽然出现很早,但成为趋势是隋唐科举制的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5.由下表可以看出,两宋时期( )
两宋部分市镇商税岁入比较(单位:
贯)
地名
全州商
税岁额
市镇商
税岁额
市镇商税所占全州收入%
地名
全州商税岁额
市镇商税岁额
市镇商税所占全州收入%
越州
66,53.776
12082.65
18.18
绍兴府
105314.014
21649.117
20.55
常州
64953.048
10021.155
15.4
常州
110196.49
47679
43.2
润州
39502.962
6309.962
15.97
镇江府
206296
131349
63
A.商业经济型的城镇正在崛起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C.经济重心完全实现南移D.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市镇
【解析】从材料图表可知常州和镇江府的市镇商税接近甚至超过全州商税一半,可知这两个地区出现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城市,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市镇商税在整个商税的比例,不能反映出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发生质变,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指江南经济超过北方,与材料中市镇商税与整体商税的比例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市镇商税在不同地区占商税的比例,没有体现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故D项错误。
【答案】A
6.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
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
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优良棉种的引人种植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元代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术
【解析】从材料“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不是得益于优良棉种的引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术,没有涉及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从材料“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是乌泥泾前后变化的原因,但与材料体现的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7.《白银资本》一书说,直到19世纪以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
这一看法( )
A.否定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B.肯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地位
C.否认白银在中国的普遍流通D.肯定了纳贡贸易体系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在19世纪以前的国际地位,没有涉及否定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可知当时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白银就成为中国主要的流通货币,故C项错误;从“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可知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东亚纳贡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也涉及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B
8.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1847年达22000余包,1852年44000余包,1856年79000余包。
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后历年增长,1856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
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
A.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B.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
C.保持外贸出超地位D.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的丝和茶叶大幅增加,体现出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丝、茶出口量的变化,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丝、茶出口量增加,没有体现中国仍然保持外贸出超的地位,故C项错误;丝茶农副产品商品化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但与材料反映的丝、茶出口量增加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9.人力车是日本人在1869年创制,1871年引进上海。
《申报》1874年7月报道:
“东洋来之顺利小车,沪上依式置造者已多,租界共约有一千有零。
”该报道表明,上海( )
A.开启了交通近代化B.积极仿制日本机器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代步工具发生变化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人力车不是以机器为动力的,不是近代化交通工具,不能体现上海开启交通近代化,故A项错误;从材料“沪上依式置造者已多”,可知上海仿造的是人力车不是仿制日本机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仿造的人力车盛行,不能体现崇洋媚外之风盛行,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人力车盛行,可知人力车成为上海的重要交通工具,故D项正确。
【答案】D
10.三十余年间阐发“中体西用”者不止洋务一派,凡谈时务、讲西学的人,莫不接受或附和这一主张,甚至倡发此论者还以早期的改良派居多。
这说明( )
A.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趋同B.西学已成为时代主流
C.政治变革存在较大阻力D.“中体西用”得到普遍认可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从“凡谈时务、讲西学的人,莫不接受或附和这一主张,甚至倡发此论者还以早期的改良派居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体西用思想曾被进步人士普遍认可,但维新思想涉及政治变革,与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封建体制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流行,不能反映出西学成为时代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学西学的进步人士认可中体西用思想,不主张改变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故不利于政治变革,故C项正确;从材料“凡谈时务、讲西学的人,莫不接受或附和这一主张,甚至倡发此论者还以早期的改良派居多”,可知中体西用仅在学西学的人中传播广泛,故D项“普遍认可”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在中国涌现和发展。
由此可见( )
A.中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B.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共识
C.阻止革命成为时代主流D.空淡救国或肓目爱国都不足取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爱国救亡运动
【解析】“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口号主要是资产阶级提出的,而中国民众在清朝专制制度下民主爱国意识薄弱,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通过实业、教育、科学等各种途径救国,可知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共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救国的各种口号,不能反映出各种主张是为了维护清政府,反对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许多救国思想,没有涉及这些思想是否可行,故D项错误。
【答案】B
12.五四运动期间,曾流传一则广告:
“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
……本所专售国货,敢不牺牲利益。
国货日见完美,价目格外克己。
……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推动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B.民族工业品质量可与洋货媲美
C.德国强占青岛激起国人抗争D.购买国货使中国政治经济双获益
【考点】五四运动——提倡国货运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商人提倡国货,反对洋货,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是从1912—1919年,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在技术、资金、规模上远逊于洋货,故其质量可与洋货媲美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日本强占青岛,故C项错误;从材料“国货日见完美,价目格外克己。
……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可知购买国货可促进国产商品发展,同时也可抵御外国的侵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都有益。
故D项正确。
【答案】D
13.1930年,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有文章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党和红军中存在教条主义倾向B.共产国际阻碍中国革命
C.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存在偏差D.马克思主义无法本土化
【考点】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材料批评这一观点不符合马克思原理,反映出材料没有从实际出发,是教条主义错误,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有文章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可知是中共中央的意见,与共产国际无关,故B项错误;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是符合国情的正确观点,中国已经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故C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D项错误。
【答案】A
14.2014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仪式现场出现了14个方阵,鸣14声礼炮;同时,纪念馆南而广场的国旗杆高也设计为14米。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关于抗战起始时间问题学界争论近年取得一致意见
B.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局部抗战重要意义的肯定
C.提出“十四年抗战”说意在撇开国民党抗战的贡献
D.提出“十四年抗战”说旨在凸显共产党抗战的作用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
【解析】14是纪念中国抗战14年,与抗战起始时间的界定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抗战14年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局部抗战算起,表明肯定东北局部抗战的重要意义,故B项正确;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一致抗日,故“意在撇开国民党抗战的贡献”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发挥重要作用,但不是材料中突出14年抗战的主要意图,故D项错误。
【答案】B
15.毛泽东1952年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客观上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人们时常经过国家计划去调节”。
据此可知( )
A.中国社会生产力亟待提高B.计划经济已取代市场经济
C.礼会需求脱离实际D.计划经济有存在的必要性
答案:
D
16.邓小平曾指出,新时期政协对政府实施“监督”权,有其固定含义。
政协不应该有类似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而不是指政协不应该有民主监督的权力。
邓小平强调的是政协( )
A.监督权需要制度保障B.非洲国家权力机关性质
C.参政议政权是有限的D.具有类似人大的职能
【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无论是“类似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还是“民主监督的权力”,都是国家制度的规定,故A项不是邓小平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政协不应该有类似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而不是指政协不应该有民主监督的权力”,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政协有民主监督的权力,但不是具有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权力机构,故B项正确;参政议政是政协的职能之一,故C项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不具有类似人大的职能,故D项错误。
【答案】B
17.帝政后期(公元284—565年)议会的立法、元老院的决议、长官的谕令已成力“历史的陈迹”;至于习惯,虽保持着创造新的规范的作用,但君士坦丁皇帝已命令取消其变更成文法的效力;因此皇帝的敕令几乎成为唯一的法律渊源。
这种情形说明当时( )
A.罗马法渐趋式微B.社会新旧矛盾交织
C.罗马以习惯法为准则D.罗马法发展进程中断
【考点】罗马法
【解析】从材料“因此皇帝的敕令几乎成为唯一的法律渊源”,可知在帝政后期法学思想不受重视,反映出罗马法渐趋式微,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的敕令成为法律的唯一渊源,没有涉及社会新旧矛盾交织,故B项错误;从“至于习惯,虽保持着创造新的规范的作用,但君士坦丁皇帝已命令取消其变更成文法的效力”,可知材料没有反映罗马以习惯法为准则,故C项错误;君士坦丁皇帝查士丁尼编纂了《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完备,不能表明罗马法发展进程中断,故D项错误。
【答案】A
18.1492—1595年,仅西印度群岛就向西班牙输金银20亿皮西塔(西班牙银币名),同时,西班牙每年要运出约1500万皮西塔的金银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
葡萄牙的情况也是如此。
这一现象( )
A.加快了本国资本原始积累B.开拓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C.导致欧洲国家掀起价格革命D.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形成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价格革命
【解析】从材料“西班牙每年要运出约1500万皮西塔的金银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
葡萄牙的情况也是如此”,可知西班牙等国没有加快本国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等国家从殖民地获取大量金银,并购买大量外国商品,没有体现欧洲国家开拓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故B项错误;从材料大量金银流入欧洲,欧洲国家又用金银换取大量奢侈品,可知欧洲出现了金银价格下降,物价上涨的价格革命,故C项正确;三角贸易是欧洲通过黑奴贸易获得巨额利润的行为,与材料中欧洲金银量增加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9.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
而实际上,英王临朝而不理政,从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祸,其全部政务活动根据内阁的“建议”执行。
这说明( )
A.英国法律具有象征性B.英王实际对内阁负责
C.英国政体存在缺陷D.英王的法理地位较高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与内阁地位,不能体现英国法律具有象征性,故A项错误;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英王是国家象征,终身任职并且世袭,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王没有实权,不能体现英国政体具有缺陷,故C项错误;“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可知英国法律对英王的定位很高,结合英王并无实权的政治状况,可知英王的法理地位较高,故D项正确。
【答案】D
20.如下图所示,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修正可以用来证明( )
“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
——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
”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恩格斯(1895)
A.历史评价易受到人的主观意识干扰B.历史叙述真实性易受时代因素影响
C.科学革命理论具有自我完善的特征D.两次工业革命对科学理论产生的贡献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解析】从材料“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恩格斯的认识是以史实为依据,不是简单的主观认识,故A项错误;材料中恩格斯的观点按历史史实变化而改变,没有体现历史叙述真实性受时代因素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恩格斯认识到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扩展能力,不会很快被推翻,修正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现出科学革命理论具有自我完善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时间是1848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开始,故D项错误。
【答案】C
21.随着垄断组织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艺术逐渐上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资本主义19世纪兴起的泰罗制就是这样一种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
由此可见,垄断组织的发展( )
A.推动了企业的海外扩张B.刺激了生产技术的革新
C.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成本D.促成了经济模式的变革
【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从材料“随着垄断组织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艺术逐渐上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企业海外扩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推动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没有涉及生产技术的革新,故B项错误;从材料“泰罗制就是这样一种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可知材料没有涉及提高企业经营成本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垄断组织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可知反映出垄断组织促进了经济模式的变革,故D项正确。
【答案】D
22.在苏联,虽然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出现的“资源和技术压力”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
这体现出苏联( )
A.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B.经济体制长期僵化
C.经济改革未见成效D.资源技术严重匮乏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制度阻碍了经济增长,故A项错误;从材料“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可知苏联斯大林模式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而进行改变,日益僵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经济改革,故C项错误;从材料“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可知没有涉及苏联资源技术匮乏,故D项错误。
【答案】B
23.1972年,田中内阁提出一种外交战略,即以美日同盟为基础,发展日中友好,联合第三世界,同苏联抗衡。
这反映出日本( )
A.经济地位不断提高B.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增强
C.采取多边自主外交D.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考点】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外交战略,属于政治政策,不能体现日本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以美日同盟为基础”,可知没有体现出日本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增强,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日本既要保持美日同盟,又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联合第三世界,可知反映出日本的外交战略是多边自主外交,故C项正确;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是指日本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4.英国于1961年、1967年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均遭法国否决。
1973年英国终于加入欧共体。
2011年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否决公投决定是否退出欧盟的动议。
2016年英国经过全民公投,成为第一个退出欧盟的国家。
材料表明( )
A.欧洲一体化曲折发展B.英国社会盛行孤立主义
C.欧洲民族矛盾激化D.英国经济衰退局势加重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进程
【解析】材料既有英国要求加入欧共体,也有英国最终退出欧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既有发展较好时期,也有发展受阻的时候,故A项正确;材料不仅有英国退出欧盟,还有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内容,不能反映出英国社会盛行孤立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英国不同时期与欧盟的关系,不能反映出欧洲民族矛盾激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加入欧共体和退出欧盟的过程,没有涉及英国经济衰退局势加重,故D项错误。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益尊。
……改知县为五品官,正其名日县令。
任是职者,必用千里以内习其风土之人。
其初曰试令,三年,称职,为真;又三年,称职,封父母;又三年,称职,进阶益禄,任之终身。
……夫使天下之为县令者,不得迁又不得归,其身与县终,而子孙世世处焉。
——顾炎武
材料二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备受美国制宪者们的推崇,其精髓被融入美国成文宪法之中,在后来美国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之为“现代国家的最完善的例子”。
美国式民主模式适合中国吗?
邓小平同志对此很早就果断地指出,“我们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
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
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
——摘编自黄金桥《美国宪政中的分权制衡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顾炎武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在美国政治实践中的充分体现。
并针对材料二中马克思、恩格斯和邓小平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
(1)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2)启蒙运动——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解析】
(1)第一小问主张,从材料一“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