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2046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备战高考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备战高考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备战高考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备战高考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docx

《备战高考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docx

备战高考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

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模块

自然地理部分

一、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2.主要地形分布3.地势起伏状况

四、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

影响正午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地形(高度、地势):

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

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

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五、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

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

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

距海远近

5.洋流:

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6.下垫面(地表状况):

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

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七、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

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状况

2.海拔高度:

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

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八、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针对高山:

终年有积雪区的最下界)

1.降水:

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

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理解)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气候:

光照、热量、水分、昼夜温差;2.地形;3.水源(灌溉水源);4.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5.科技6.工业基础

二、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

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

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光照充足,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

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工业区位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土地(结实的建筑用地、土地的租金)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动力(能源)、科技、政策、国防安全需要

农业基础、

环境因素: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二、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

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

一、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地形: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如巴西利亚建在巴西高原);

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2.气候:

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

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条件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

a.平坦:

对选择限制少;

b.起伏大:

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

c.河流湍急:

不利航运

2.地质:

a.喀斯特地貌:

防塌陷、渗漏;

b.地质不稳定:

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

a.公路、铁路:

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

b.水运、航空:

防大雾、大风

4.土地:

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

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人口、城市)、铁路车站、码头等,

使更多人受益。

(适用于:

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

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适用于:

国道)

3.其他:

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如青藏铁路)

一、区位选择类问题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

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

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

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三峡移民)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水域条件:

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水深,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港(考虑当地盛行风)

2.筑港条件:

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

1.经济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

2.城市依托:

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3.路上交通便利:

有利于人流物流集散。

4.政策条件:

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荷兰鹿特丹港口)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基础)

2.便利的交通条件:

设立原则:

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

设立原则:

市场最优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

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

——有利于蒸发

2.地形:

面积广阔的平坦淤泥质海滩,

例:

中国最大的盐场——渤海湾的长芦盐场形成原因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晴天多,多大风,蒸发旺盛。

地形:

多广阔的平坦淤泥质海滩,有利于晒盐。

例:

台湾布袋盐场和海南莺歌海盐场形成原因(都位于岛屿的西南部)

气候:

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有利于蒸发

地形:

沿海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晒盐。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世界四大著名的渔场)

1.地形:

面积广阔的近海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洋流:

(寒暖流交汇处或补偿流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3.河口处:

河流入海口处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中国:

甘肃酒泉、山西太原、四川西昌、海南文昌)

自然条件:

需要天气晴朗2.纬度低: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快3.地势:

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2.交通:

交通便利3.军事:

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

周围道路宽阔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1.地形:

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

有良好的地质条件3.气候:

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1.交通条件:

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

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交通:

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经济:

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3.政治:

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4.加强民族间的团结

☆工程建设的意义:

三峡工程为例

1.意义:

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航运;供水和灌溉;水产养殖、旅游。

2.环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虫病、有利于中下游减轻洞庭湖淤积、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染。

3.社会经济效益:

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4.对库区不利:

淹没土地、耕地、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加重泥沙淤积、加重泥沙淤积、影响物种生存、增加蚊虫孳生

5.对长江三角洲影响:

★不利影响:

长江三角洲长速减慢;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长江河口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水质)。

★有利影响:

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长江水质(泥沙减少,枯水期水质变好)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1.地形:

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

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3.河道:

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4.具有防洪作用5.具有发电价值6.具有灌溉功能7.提高航运价值

☆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

1.调节气候2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3保持水土4.防风固沙5.涵养水源6.净化空气,美化环境7.稳定大气成分8.吸烟除尘

☆自然界中湿地的作用:

1.调节气候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3.蓄水涵养水源

4、调节径流,蓄洪防旱5、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

☆河流洪涝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

调洪中游:

分洪、蓄洪下游:

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

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

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1.气候:

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河流:

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1.用水量大: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利用不合理:

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

☆缺乏水资源(干旱)的解决措施:

1.开源: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

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一、河流专题(高考频率较高)

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②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③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2.河流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流程长度与流域面积;水系形态、支流和湖泊的数量及分布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

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河道的宽窄、曲直;流经地形区。

3.河流水文特征:

①水量:

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②水位:

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③结冰期:

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河流有结冰期;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⑥水能资源:

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4.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落差大(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水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5.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②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②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6.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冰期;二是由低纬流向高纬。

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宁夏平原至河套平原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7.中国南(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

12.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

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

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

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

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

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

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

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

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

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6)、人类活动:

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13.河流地貌: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

麓冲积扇;

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河流上游的特点是:

河谷呈“V”字形,河床多为基岩或砾石;比降大;流速大;下切力强;流量小;水位变幅大。

中游的特点是:

河谷呈“U”字形;河床多为粗砂;比降较缓;下切力不大而侧蚀显著;流量较大;水位变幅较小。

下游的特点是:

河谷宽广,呈“槽”形,河床多为细砂或淤泥;比降很小;流速也很小;水流无侵蚀力,淤积显著;流量大;水位变幅较小。

14.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

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

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15.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多雨型气候区:

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

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

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

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

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气温较高地区:

冬季气温高于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

二、人口数量、分布、迁移专题

1、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

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

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3、影响人口地域分布的因素:

A、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

B、社会经济因素:

生产方式、经济、交通运输条件

C、历史政治因素:

开发历史时间、人口数量。

4、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7、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

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

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9、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10、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

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

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11、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

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

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12、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

(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

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

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

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

13、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1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促进了经

济发展;④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

经济发达,

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15、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三、能源专题

4.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5.调整措施:

(开源节流)

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③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⑤稳妥发展核电;⑥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

⑦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⑩利用乙醇汽油。

6.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7.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

①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②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8.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①对西部的意义:

a.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b.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c.增加就业机会,d.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沿线生态环境;

②对东部地区的意义:

a.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b.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

c.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d.改善东部地区大气环境。

9.西电东送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

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

中线:

将三峡、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北地区

北线:

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①对西部的意义:

a.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b.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c.增加就业机会d.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沿线生态环境;

②对东部地区:

a.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b.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

c.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d.改善东部地区大气环境。

四、生态问题专题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多低山丘陵(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

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发展沼气,开发新能源等)。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A.)气候异常,全球变暖,蒸发旺盛,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B.)干旱的自然背景

a.气候干旱,地表缺水b.土质:

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c.植被稀少d.天气:

多大风天气,加剧蒸发。

(C)多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保护。

治理措施:

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体系;调整农林牧之间的用地关系;解决农牧区的生活农源问题;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

还可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降水少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河流径流量小;

(2)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治理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营造防护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整农业结构,选种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实施人工增雨;

跨流域调水;减少水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