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2020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docx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docx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一、政策时间轴线

1

2014.08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9.05.23《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2019.06.02《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2019.06.04《自然资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

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

2020.01.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

行)的通知

二、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

《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

督实施。

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荏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

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

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一)编制时限要求

2020目标

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025目标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

2035目标

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二)编制要求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

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

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

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

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

三、成果内容要求

本次规划编制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规划现状底数和底

图基础,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础,各地要按此要求尽快形成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

规划成果数据库按照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标准与规划编制工作同

步建设。

实现城乡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

将各类相关专项

规划叠加到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上,形成全域“一张图”。

四、编制注意事项

开展双评价工作。

各地要尽快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确定生态、农业、城镇等不同开发保护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要在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和未来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专题分析对本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积极开展国土空

间规划前期研究。

科学评估三条控制线。

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分,科学评估既有生态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重要控制线划定情况,进行必要调整完善,并纳入规划成果。

各地要加强与正在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衔接,落实经济、社会、产业等发展目标和指标,为国家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集中力量编制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结合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通盘考虑农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庄布局,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

同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着手搭建从国家到市县级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国、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图”。

四、“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包括运行体系四个子体系,即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

其中,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和实施监督体系包括从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考核、完善等的完整闭环的规划及实施管理流程;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是两个基础支撑。

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即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审批、以及规划之间的协调配合。

融合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的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包括“五级三类”。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审批和监督实施要分级分类进行,即包括“五级三类”。

五级指与我国行政管理层级相对应的国家、省、市、县、乡镇,不同层级的规划体现不同空间尺度和管理深度要求。

其中,国家和省级规划侧重战略性,对全国和省域国土空间格局作出全局安排,提出对下层级规划约束性要求和引导性内容;市县级规划承上启下,侧重传导性;乡镇级规划侧重实施性,实现各类管控要素精准落地。

五级规划自上而下编制,落实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下层级规划要符合上层级规划要求,不得违反上层级规划确定的约束性内容。

三类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在国家、省、市、县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地结合实际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各层级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行政辖区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全局性安排,强调综合性。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0详细规划

相关专项规划可在国家、省、市、县层级编制,强调专业性,是对特定区

域(流域)、特定领域空间保护利用的安排。

其中,海岸带、自然保护地等专

项规划及跨行政区域或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如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等)

由所在区域或上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编制;以空间利用为主的某一

领域的专项规划,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

详细规划在市县及以下编制,强调可操作性,是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强度等

作出的实施性安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城镇开发边界内的

详细规划由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政府审批;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由乡镇人民政府编制村庄规划作为详细规划,报上一级政府审批。

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之间体现“总-分关系”。

国土空间总体

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详细规划要依据批准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和修改;相关专项规划要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其主要内容要纳入详细规划。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要求编制“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

例如,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将市县域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合并编制,也可以几个

乡镇为单元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编制也应该按照“应编尽编”的

原则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对地方的国土空间规划审批留了弹性空间。

一方面,事权下沉,对于国务

院审批以外城市和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明确

编制审批内容和程序要求;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各地差异大,对乡镇国土空

间规划编制审批作了灵活规定,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将市县与乡镇国土空间规

划合并编制,也可以几个乡镇为单元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

按照《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基本建立,并初步形

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到2025年,将进一步健全国土空间规划

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到2035年,将全

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规划编制指标体系

表E1规划指标体系表

序号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性质

1

开发

利用

国土开发强度

%

的束性

2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公睡

约束性

3

中心城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平方米/人

预期性

4

用水总量

亿立方米/年

约束性

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用水电

立方米/万兀

约束性

6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

预期性

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建设用地面积

公顷/亿元

预期性

8

保护

修复

耕地保有量

”,lla

约束性

9

永久基木农田保护面积

约束性

10

生态保广打线控制面积

公域

约束性

11

自然岸线保有率

%

约束性

12

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面积

-JL*寓

预期性

13

基本草原面积

预期性

14

自然保护地面枳

平方千米

预期性

15

森林覆盖率

%

预期性

16

海地保有量

平方千米

预期性

17

P电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

%

预期性

18

人文安全

常住人口规模

万人

预期性

19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性

20

中心城区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枳

平方米/人

预期性

21

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枳

平方米/人

预期性

22

中心城区400平方米以上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

%

预期性

23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例

%

预期性

24

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

平方米/人

班期性

六、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一)审查内容

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2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建设用地规模,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自然岸线保

有率,耕地保有量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等指标的分解下达;

3主体功能区划分,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协调落实情况;

4城镇体系布局,城市群、都市圈等区域协调重点地区的空间结构;

5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保护格局,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城乡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

6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7乡村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振兴的原则和要求;

8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9对市县级规划的指导和约束要求等。

国务院审批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要点,除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审查要点的深化细化外,还包括:

1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规则;

2重大交通枢纽、重要线性工程网络、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体系、地下空间、邻避设施等设施布局,城镇政策性住房和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和标准;

3城镇开发边界内,城市结构性绿地、水体等开敞空间的控制范围和均衡分布要求,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和要求,通风廊道的格局和控制要求;城镇开发强度分区及容积率、密度等控制指标,高度、风貌等空间形态控制要求;

4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等。

其他市、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审查要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根据本地实际,参照上述审查要点制定。

(二)改进规划报批审查方式

简化报批流程,取消规划大纲报批环节。

压缩审查时间,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和国务院审批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自审批机关交办之日起,一般应在90

天内完成审查工作,上报国务院审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简化审批流程和时限。

七、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

市县规划是本级政府对上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细化落实,是对行政辖区内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作出的具体安排,侧重实施性。

(一)市县规划主要任务

a)落实上级规划要求;

b)提出规划战略、目标、重要指标;

c)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d)划定用地分区,制定管制规则;

e)进行国土空间要素统筹配置;

f)明确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安排;

g)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加强中心城区管控;

h)明确国土整治修复安排;

i)指导下位规划,协调相关规划;

j)制定近期规划及行动计划;

k)制定规划实施政策措施

(二)编制原则

1底线约束、绿色发展

坚持保护优先、集约节约,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优先划定不能进行开发建设的空间范围,严格落实上级规划的管控性要求和约束性指标,严守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粮食安全和历史文化保护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以人为本、提升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国土空间功能和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增加开敞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规划水平的标准。

3同步推进、统筹协同

市县规划编制应同步推进,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可根据实际,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合并编制,协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下简称“三条控制线”)0坚持陆海统筹,确定海洋保护利用相关控制线;坚持城乡协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区域联动,控制全域国土空间总体开发强度,促进都市圈、城市群有序发展。

4多规合一、全域管控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将各类空间性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海陆和城乡空间规划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

将各相关专项规划叠加到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上,形成市县全域“一张图”。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尊重规律,前瞻谋划,科学分析,根据自然票赋、人文特色、不同地区发展阶段特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鼓励规划“留白”,给地方留有弹性空间,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6多方参与、科学决策

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组织方式,坚持落实责任、部门协同,坚持“开门编规划”,强化规划全过程公众参与,扩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程度,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发挥不同领域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科学决策水平。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0年至2035年,近期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四)编制主体

市县规划编制主体为市县人民政府。

市县级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具体编制工作

(五)工作步序

 

(六)工作重点

1.人地和谐的空间格局构建

基于保护和发展两大视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聚焦全域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优化生态空间、城乡开发利用和历史文化保护三大格局,统筹陆与海、建设与非建设空间、城与乡三大关系,实现生态共治、功能互动、产业联动、交通联通和设施均等,构建人地和谐的全域空间格局

2,高质量发展模式下的要素配置

国土综合整治+以人为本的服务要素配置+城市文化与特色塑造的宏观指导

3,刚弹相济的规划传导路径和机制设计

横向发挥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其他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纵向重点体现国家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要求

(七)工作技术路线

(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在省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

重点深化评价结论、在市县规划中落实。

县可不再单独开展评价工作。

通过评价识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关键限制因素,分析国土空间开发潜力;

在“三条控制线”统筹划定、国土开发保护格局确定、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

整治与生态修复安排等方面,为规划方案提供技术与策略支撑。

(具体评价方法

详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九)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格局

以规划评估、评价分析为基础,结合规划目标与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保护类要素和城乡、产业、交通等发展类要素布局,体现全域分区差异化发展策略才勾建全域一体、陆海一体、城乡一体,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1)规划分区和控制线

划定生态保护、自然保留、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镇发展、农村农业发展、海洋发展等规划基本分区,明确各分区的管控目标、政策导向和准入规则(详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南》)。

其中沿海地区应在市(地)级规划划分陆海协同的海域国土空间分区。

严格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要求,统筹优化“三条控制线”等空间管控边界,明确“三条控制线”空间布局和管控要求。

2)绿色空间网络与山水格局

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耕地保护为重点,强化城乡生态格局与山水林田湖草的衔接,强化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构建完整连续的生态网络体系;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等资源,形成丰富的城乡景观序列和轮廓形态,体现城乡山水格局特色。

3)城乡居民点格局

落实上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本地的资源环境条件,坚持“以水定城”等原

则,明确全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确定各下级行政单元的发展定位、职能分工、

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明确城镇体系布局。

市(地)级应明确市域城镇体系,县级应明确县域镇村体系、村庄分类和村庄布点原则。

确定重点规划管控地区的发展定位、人口用地规模、空间发展方向和规划控制范围。

4)陆海一体化格局

沿海市县要统筹协调陆海空间,统筹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提出陆海相邻及重叠区域的功能协调原则。

做好海域、海岛和海岸带保护利用,以海岸带为重点构建陆海一体化的生态格局、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网络,提出陆海统筹的开发保护措施和策略。

2.城镇功能结构优化

3)优化策略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实现城镇空间格局与生态网络格局的耦合和协同。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河湖水系、自然生态、地质灾害防御、区域经济流向、重大设施廊道控制、空间布局演进特征、区域协同等因素,确定规划期内城镇主要发展方向。

统筹考虑现状用地情况和人口集聚态势,遵循做优增量空间、盘活存量空间、开发地下空间、预留弹性空间的原则,合理确定中心城区范围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城市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集约发展。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统筹新区与旧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促进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重塑城市空间结构。

鼓励用地功能混合使用,营造城市多样性。

4)高质量产业体系布局

以科技驱动代替要素驱动,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结构,提供以创新为主导的产业空间,配置围绕创新活动的公共服务空间。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突出质量效益,在产业空间供给上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

和特色产业倾斜。

以本地特色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创、教育、医疗、养老等三产服务业,培育生态和文化魅力空间,创造新经济载体。

3.高品质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区域职住关系,优化社区空间结构,提出混合居住的布局基本要求与原则,明确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要求、布局原则和标准。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城市,按需确定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文化和体育等涉及民生的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明确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求。

适应人口转移和结构变化趋势,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因地制宜、城乡一体、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在社区层级统筹安排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活力与包容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按照步行5分钟、步行10分钟、步行15分钟范围布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5分钟步行范围内优先布置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公共服务设施。

4.高水准公共空间与游憩体系

保留、维护自然原生的河道、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配置合理、结构清晰、功能完善的城市蓝绿网络与开敞空间体系。

提出城市结构性绿地、水体等开敞空间的控制范围和均衡分布要求,明确通风廊道的基本格局和控制要求。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广植当地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

通过带状、环状、楔状绿地提升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推进老旧公园改造、建设社区“口袋”公园,提升服务功能。

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塑造尺度宜人、富有活力和文化特色的街道空间、广场空间、滨水空间等城市公共空间。

推进公共空间与各级公共设施、交通设施衔接,提高公共空间利用效率。

(十)城市文化与风貌保护

从中华文明传承和复兴的高度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总结国际国内成功经验,健全长效机制,保护和利用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和城市无形的优良传统,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1.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全面保护市县历史文化遗产,明确市县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框架、保护目标、保护原则和保护重点,明确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和要求。

保护城市山水形胜、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各类遗产及其依存的历史环境和人文景观,提出具体的保护要求、保护措施。

2.文化展示与传承体系

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乡发展转型的战略资源,提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基本策略和要求,与自然景观资源、现代功能和生活有机融合,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在市县域空间中挖掘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遗产类型,识别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的文化、地理和精神标识,建立文化展示与传承体系。

3.城市风貌特色塑造

运用城市设计手法,确定城市总体风貌定位与城市特色塑造要求;妥善处理自然与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综合确定城市和山水林田湖草相协调的空间格局与形态;完善城市景观结构,组织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确定风貌、视廊、天际轮廓线等控制要求;划定城镇开发强度分区,提出容积率、密度等基准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明确下位规划编制和开发建设的特殊管控要求。

(十一)安全韧性与基础设施

1.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按照提升城市安全和韧性的理念,发挥城乡蓝绿空间在水土保持、调蓄洪水、防风固沙和阻止灾害蔓延等方面的作用,系统分析评估影响本地长远发展的重大灾害风险类型,提出减缓和适应未来灾害的措施。

分析评估影响本地发展建设的主要灾害风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明确防灾减灾目标和设防标准;合理划分防灾分区,提出重大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和应急服务设施的布局要求;提出洪(潮)涝、火灾、空袭、地震、地质灾害等。

主要灾害的防治目标和措施,提出危险品生产和储存设施用地布局及安全管控要求;提出关键生命线系统建设、重大危险源和邻避设施管控等要求。

2.绿色市政基础设施

按照设施共享的原则,提出市域供水干线、大型污水处理设施、电力干线、燃气干管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要求。

城乡密集发展地区的城市,还应当提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具体要求。

统筹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及主要线网布局,明确廊道控制要求。

因地制宜地推进建设海绵城市,有条件的地区提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要求。

在中心城区内,预测供水、污水、供电、燃气、供热、垃圾处理、通信需求总量,确定各类设施的建设规模、标准、重大设施布局和重要线性工程网络;确定排水体制,划定雨水分区;确定污水设施处理等级,划定污水分区;确定输配电网电压等级,控制高压走廊;确定供气气源和配气管网压力级制,确定重大燃气设施安全防护要求;布置输气管线和配气干管;确定集中供热率,确定供热热源和供热方式,划定供热分区;确定生活垃圾收运方式和处理方式,安排建筑垃圾和特殊垃圾处理站布局

(十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确定陆海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目标和任务。

针对区域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确定城乡低效用地利用、城市更新和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与布局安排,确定水土流失、水环境治理、海岸带海域修复、矿山整治等各项生态修复任务目标与布局安排;提出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的规模、布局和时序。

具体包括:

加快山体修复,在保

障安全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山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