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docx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教者反思及评课交流 [教学实录] 一、回顾导入,读文入境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回想一下,月光下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他为什么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又弹了一曲?
生:
贝多芬散步时,听到有人弹自己的曲子,觉得好奇。
他走近茅屋,从盲姑娘和哥哥的谈话中,,知道姑娘酷爱音乐,很有音乐天份,可是家里穷,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买不起。
贝多芬觉得他们很可怜,很同情他们,他想应该进去给他们弹一曲。
师:
哦,仅仅是出于同情吗?
生:
不是的,皮鞋匠因为家里穷,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很难过。
妹妹很善解人意,能体谅哥哥,忙反过来安慰哥哥,这种亲情是多么可贵。
贝多芬被他们深深感动了,所以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生:
我觉得,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时,是出于个人同情心;弹第二首曲子,是出于对有盲姑娘这样一个特殊的音乐知音万分激动,而且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才有了再弹一曲的冲动。
师:
说得好!
这些同学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读书就该这样。
是什么样的话语,什么样的情境,让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
二、读中感悟体会感情 师:
遇到了这样一位特殊的的知音,贝多芬激动万分。
他为盲姑娘弹的第二首曲子就是——生:
《月光曲》。
师:
当时,茅屋里是怎样的情景?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俩带来了什么?
请 1 同学们认真读读传说的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读懂了什么,动笔在书上写一写。
师:
同学们通过认真读书,有了自己的思考,把你想象到的、体会到的说出来,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有不理解的,也提出来一起讨论。
师:
此时,茅屋里是怎样的情景呢?
谁愿意来描述一下?
生:
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师:
哦,你照着书上写的全念出来了。
生:
老师,我来说。
一阵风轻轻地吹进来,蜡烛灭了,皎洁的月光照进窗子来,照亮了茅屋,一切显得朦朦胧胧的,像披上轻纱一般。
师:
真是好样的,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这情景多美呀!
让我们动情地读一读。
师:
这一切多么美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
贝多芬望望身旁的穷兄妹俩,心里怎么想?
生:
贝多芬可能会想,盲姑娘真可怜!
她这么喜欢音乐,有音乐天赋,眼睛却瞎了,这么美的景色却看不到,我应该再为她弹一首曲子。
生:
多么善良的人啊!
我能再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生:
身边的兄妹俩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带来美的享受。
生:
我今晚可真幸运呀!
遇到了这样特殊的知音。
这穷兄妹俩这么喜欢我的音乐,为何我不给这爱音乐的人奉献我的音乐呢?
师:
是啊,贝多芬觉得,美好的音乐,应当像那无私的月光一样,奉献给穷苦然而爱音乐的人们。
师:
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茅屋里,站在兄妹俩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文中描绘的一幅幅画面。
同学们,把你想象到的、体会到的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2 生:
兄妹俩听得入了神,这个男的好像面对着大海。
生:
我还知道,贝多芬弹得非常入神,他脸上的神情非常专注。
师:
哦,你从神情看出来了。
生:
从他们仿佛看到的景象,可以看出贝多芬弹得很好,使人身临其境。
师: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吧。
生:
老师,我是联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从皮鞋匠的角度来说的,我觉得皮鞋匠听得入神了,随着旋律,他脑海里的画面在变着。
师:
说说看,什么画面?
生:
他开始想象到的是波光粼粼的海面,月亮升起来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后来他又看到的是随着月亮的升高,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一些,我觉得是贝多芬的音乐起到了作用。
因为音乐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东西,它可以使身边的一切都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
皮鞋匠想象画面的这一切,就可以作为它的一个例子。
师:
嗯,你的见解不一般呀!
“音乐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东西,它可以使身边的一切都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
”说得太好了!
大家能不能用通过朗读,把海面上的变化表现出来?
师:
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
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
读得怎么样,大家感觉到变化了吗?
生:
我觉得,前面读得不错,就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那种气势好像还不够。
师:
怎么把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表现出来,同学们再试一试。
师: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
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
贝多芬的这首《月光曲》,让盲姑娘仿佛也看见了,看见了她所向往的那个 3 光明的世界。
师:
说得真好。
你从哪儿看出的?
生:
课文中写到,“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滔汹涌的大海。
”我体会到那位盲姑娘的眼睛就好像好了,能看到那美丽的景象。
生:
我觉得是贝多芬的琴声,开启了盲姑娘的心灵,给在黑暗中生活的盲姑娘带来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
我想象到那盲姑娘的眼睛能看见了光明,看见了未来,看见了月亮徐徐升起,随着琴声的变化,月亮越升越高,海浪有时汹涌,有时平静。
生:
琴声为兄妹俩带来了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我想兄妹俩这时一定感到十分幸福。
虽然盲姑娘眼睛瞎了,不能亲眼看到这一景象,可是在盲姑娘心里,却是一幅幅美好的景象。
师:
听着你们的发言,老师都忍不住要为你们拍手叫好了。
兄妹俩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这是为什么?
除了刚才谈到的,同学们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
那是因为贝多芬弹得太好了,让兄妹俩陶醉了。
生:
我有不同看法,主要是因为兄妹俩懂音乐,听着琴声,才会产生这样丰富的联想。
生:
我想,兄妹俩想象到大海的变化,就是贝多芬琴声的变化。
月亮升起,乐曲是轻柔的;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变得轻快有力了;浪花涌向岸边,波滔汹涌,乐曲是激昂的。
师:
联系前文想一想,曲子旋律的变化,实际上是什么在变化?
生:
我知道,那是因为,贝多芬的心情在不断地变化,他把自己的心情融入到琴声中。
因此,月光下的大海在不断地变化。
生:
我体会到曲子有时快,有时慢,有时轻,有时有力,起伏变化着。
贝多芬当时一定把感情融入到曲子里面,合二为一了。
师:
太妙了,好一个“合二为一”了!
贝多芬正是用他的琴声,把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表达了出来。
同学们想听听《月光曲》吗?
这首曲子比较长,我们只能听取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课后再听。
好,请大家闭上眼睛, 4 欣赏曲子,用心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师:
同学们也被这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你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生:
这音乐的世界是那样美妙。
我想,贝多芬的琴声,带给兄妹俩的享受是无法形容的。
生:
我体会到开头的音乐是轻缓的,仿佛一匹轻纱在缓缓飘落。
慢慢地,乐曲轻快起来,仿佛有人在跳起了欢快的小步舞。
突然间,不知谁在生气,音乐变得愤怒起来,咆哮起来,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师:
你能体会到这一些,真不简单!
贝多芬,这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十分同情、热爱贫苦人民,他是这样说的,“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多么的幸福!
”他也是这样做的!
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把贝多芬的情感,把兄妹俩的感受,也把我们的体验,尽情地表现出来吧!
三、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师:
这节课我们学得真痛快。
回去后,同学们把最后三个自然段背下来。
课外可以找些自己喜欢的乐曲来听一听。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一首你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教者反思] 《月光曲》是人教社小学语文大修订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继第二单元安排的“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后,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说出来,和同学交流、探讨。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感情朗读。
我们班学生对这样文质兼美、景美情深的课文,有较浓厚的兴趣。
在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学习中,他们基本能做到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并能和大家互相交流,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对贝多芬、对乐曲不太了解,尤其是对钢琴曲接触更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