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A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4017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与防治A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A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A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A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A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与防治A题.docx

《自然灾害与防治A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与防治A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灾害与防治A题.docx

自然灾害与防治A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大纲

对本专题知识的复习,应指导学生从三方面入手构建知识体系:

一、把握每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和特点,建立空间思维。

归纳:

九种自然灾害分布典型区域及主要特点

1、洪涝灾害——东北、黄河流域、长江、淮河、珠江流域等。

2、干旱高温——较广,如华北地区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华南地区干旱;西北、西南内陆地区干旱。

3、台风——台、闽、粤、琼东南沿海地区

4、沙尘暴——西北、华北

5、寒潮——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海南、台湾等地)。

6、地震——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地区。

7、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

8、赤潮——珠江口、杭州湾、渤海湾等

9、咸潮——东南沿海,如珠江三角洲

二、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加以对比记忆,提高解题技巧

1、洪涝灾害

(1)自然原因:

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夏季风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或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段);厄尔尼诺现象等。

(2)人为原因:

滥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2、干旱高温

(1)自然原因:

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

工农业发达、用水过多、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缺少。

3、台风

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摄氏26度以上,保证有充足的水汽与热量,并且受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4、沙尘暴

(1)自然原因:

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多;地表植被稀广。

(2)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5、寒潮

强冷空气入侵造成

6、地震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拓展]: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原因有:

(1)震级: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

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

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6)人口密度:

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7、滑坡、泥石流

(1)自然原因:

地貌:

山区;地质:

地壳运动强烈,岩石破碎,山体中断层发育;水源:

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工程活动不当。

8、赤潮

(1)自然原因:

气温高、静水、静风或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

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中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规模的扩大,污染了养殖水域。

9、咸潮

受天文、水文和气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入侵内陆区域,造成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

三、对自然灾害的治理和防御

自然灾害中,有些灾害,如台风、寒潮、地震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因素;而其他灾害是由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为因素导致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

我们研究自然灾害,为的是了解它,将其破坏影响降低到最低。

所以,治理和防御灾害显得很重要。

1、洪涝灾害

(1)生物措施:

恢复植被,即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

(2)工程措施:

修水利工程;裁弯取直;修建分洪、池洪区;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

(3)防御措施:

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2、干旱高温

防御措施: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双结合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即在缺水易发生干旱地区生活、生产用水的节约使用。

3、台风

预测和预防为主

4、沙尘暴

生物措施:

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牧)。

工程措施:

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人工草场。

政策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法律,加强管理;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等。

5、寒潮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船在大风前返航。

提醒有关部门作防寒准备。

6、地震

减轻灾害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建立灾害滥测预报体系;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等。

7、滑坡、泥石流

恢复植被。

8、赤潮

预防和治理措施:

加强监控;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9、咸潮

节水,保护水资源,不过度开采地下水等。

 

由此可见,对所有自然灾害,采取的对策共同之处: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2.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如:

RS、GIS等。

3.建立健全各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

但也应注意,对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应针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以治理。

如:

洪涝灾害——恢复植被;沙尘暴——恢复植被,(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赤潮——控制污染等。

在本专题复习中,除了帮助学生整合知识主干,强化记忆和训练外,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外,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关系理念,具体来说:

一、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问题其实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因此,即使没有人类的诞生,也有环境问题出现。

只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次生环境问题。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越演越烈(如,台风、地震、洪涝等。

见台风——拓展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人类才开始意识到“人地”是相互依赖的,为了人地和谐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自然灾害产生、破坏程度大小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

而今,人为的破坏已经成为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在治理灾害时,对自然因素可能束手无策,如板块交接地带易发生地震,这人类现阶段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改变人的不合理活动着手,其效果甚至比不切实际改变自然要好的多。

配套练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A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

C.1976年唐山大地震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2.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

经济损失等。

该自然灾害可能是()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表,分析回答3-4题。

3.亚洲与北美洲相同的农业灾害是()

A.台风、洪水、沙漠化B.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和酸雨

C.干旱、洪水、蝗灾

D.热带气旋、干旱、水土流失、洪水和龙卷风

4.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

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0℃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

2006年3月27日下午4时45分,太旧高速公路(太原至旧关)太原到阳泉段寿阳县境内的一百米左右路基出现沉陷,至当晚七时左右,坍塌地段路基整体外移,长度约一百五十米,最大深度约五米,路基大塌陷,致使交通处于瘫痪状态。

太旧高速公路是山西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已经平安运行十年之久。

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此次事件原因的分析,你认为最可能是()

A.该路段地基出现滑坡现象B.该地发生了地震,导致泥石流

C.该建设项目是标准的“豆腐渣工程”D.台风的影响导致洪水冲垮路基

6.关于对该事件处理的措施,正确的是()①立即抢修路面,保证交通畅通②启用交通应急预案,疏导公路交通③查找塌陷原因,然后再整修路面④宣布废弃该公路,重新修建新的一条高速公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读某区域全年大风天数分布图,回答7-9题。

7.图中反映该区域风力分布的特点是()

A.沿海强于内地B.低纬强于高纬

C.城市强于农村D.山区强于平原

8.造成该区风力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D.向心力

9.为防止该地大风危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B.营造沿海防护林

C.修建分洪蓄洪区D.改进耕作制度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

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

据此回答10-12题。

10.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

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指()

A.沙尘暴B.台风C.水灾D.泥石流

11.上述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

12.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原因是()

A.受锋面雨带的控制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受印度低压控制

13.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是()

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②“三北”防护林

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④沿海13000千米滨海防护林

A.①②B.②③C.③D.②④

14.汶川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块是指()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15.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

A.①②③④B.①②⑧C.②③④D.①③④

16.下列属于重点抗震的城市为()

①银川②南昌③南宁④大连⑤武汉⑥厦门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⑤

17.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18.在下列自然灾害中,在平原地区多发的是()

A.干旱B.滑坡C.洪涝D.泥石流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8月29日清晨6时10分,飓风“卡特里娜”裹胁狂风暴雨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登陆,登陆时风速达到了每小时145英里(约233千米),淹没新奥尔良市的数个居民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据此回答19-21题:

19.下列关于飓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会诱发地震和海啸

B.中心最大风力在6级以上

C.形成在太平洋附近洋面上

D.“卡特里娜”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气流

20.8月28日,受飓风影响新奥尔良市的风向是()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21.目前,对飓风最重要的监测手段是()

A.利用气象卫星B.建立洪水预报系统

C.利用探测气球D.气象台人工监测

22.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兴建长江、黄河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

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②④⑥

23.下列有关鼠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林鼠和草原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场

B.鼠类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C.鼠类会威胁防洪大堤

D.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