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9234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思考.docx

《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思考.docx

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思考

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思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诗歌的发展史。

我们的国度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篇。

它们内涵丰富,意蕴深长,时间、空间跨度极大,因此古诗词就是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的这样一个绝佳的载体。

  一、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一百多篇优秀诗文, 另外还附录了80篇推荐篇目,这些古诗词大多脍炙人口,又包含了历朝历代的著名诗人,同时语言浅显,适合少年儿童。

有描写孩童日常生活的篇目《小儿垂钓》、《村居》;有赞美大自然的《咏柳》、《望庐山瀑布》;有描写亲人朋友之间情谊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有同情劳动者的《蜂》、《悯农》;有抒发民族情感、要求祖国统一的《示儿》、《出塞》。

这些古诗词篇幅短小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悠远。

古诗文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文化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暂且跟我步入诗歌的殿堂,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忆江南》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五十五岁时回到了洛阳。

游宦四方,回到北方后,他对江南的思念变得更加蓬勃热烈,魂牵梦萦。

他的思念,念的还是春。

白居易在六十七岁的暮年时光写出的《忆江南》。

这就是我们都熟悉在他的记忆中的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有多好呢?

一片片花团锦簇的颜色——江南的花、江南的水如此明艳,红得比火还亮,绿得比蓝还要浓,所有颜色如水彩画般晕染开来,清丽光润,照亮蓦一接触的眼神。

这样的诗,就是随物赋形,到处都是蓬勃,到处都是新鲜。

你了解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望洞庭》

刘禹锡,经历坎坷却可以用一份轻盈在清秋中欣赏美景,他的《望洞庭》写得流利清恬,天真宁静。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浩荡的洞庭,为什么在他眼中如此风平浪静呢?

心静了,才看得见“潭面无风镜未磨”,像一片明镜。

如此宁静的地方,远远看过去,湖面如白银盘,小小的山包,就像小小的青螺。

其实,人心和世相永远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人心小了就会觉得世界纷扰庞大,压在心上不堪重负;人心大了,赏世上的山水,不过就是一个精致的小小景观而已。

你这样解读过这首诗吗?

《出塞》

如果你愿意跟明月一起,那你也可以和明月一起见证古今。

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今天,念起“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那种万古长风扑面而来的呼啸之气,还能隐约感受得到。

明月就在这样的轮回里,千年万载不离不弃,照见人世的坎坷、战争的起始与终结。

每天晚上明月徘徊在天空时,你愿意透过城市水泥丛林的间隙,追寻一轮明月,遥想它如何静默地见证古今?

月光去过的地方,于历史上或者繁华,或者冷清,在今天几乎都已经改变了容颜,只有月光不变,只有诗意还在流连。

你对明月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吗?

《独坐敬亭山》

每当想起李白,脑海中总是出现情怀浪漫、想象瑰丽的词眼。

《独坐敬亭山》时却说:

“众鸟高飞绝,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人与一座山之间深情的凝眸,彼此没有满足。

这种感情就如同后来辛弃疾说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人和山之间,有了这样一种亲近的托付,天真的挂念,有了这样一位朋友可以言说情感,才是真正的李白吧?

你见过这样的李白吗?

我们要摆脱现代人生活的浮躁情绪,放慢脚步放松心情,走进古诗把握经典,追求一种精神领域的陶冶,用诗歌来丰富精神构筑灵魂,做一个有诗性的老师。

老师们如果没有静下心来潜心默读,就走不进诗的世界。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诗一天堂”,所以教师当以古诗为切入口,做一个诗意的老师。

力求让学生走进一个诗的世界,唤醒学生的诗情,引导学生品味经典,共享书香。

  

二、关于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多数人认为古诗没有内容可教,区区几十个字没有什么嚼头,也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

所以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厌学、轻学情绪,或者学而不透。

 

(一)把古诗教学等同于诗意解释。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将教学重心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上,而认为古诗教学非常简单,带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再把简单的解释抄一抄就可以了。

其实学习古诗,仅仅追求表面上的理解,就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魅力,反而会因为枯燥简单而产生厌学、轻学的念头。

如: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小诗虽只有简简单单二十个字,但却妙趣横生,童真毕现。

如果我们的教师仅仅带着学生读上几遍,抄抄背背,再写上诗意。

学生是可以轻易地了解诗意,可是这样粗浅的理解有怎么能够生动地将这首古诗清新活泼的韵味表达出来呢?

学生读之无味,学之无味。

如果我们的教师多一些心思,多一些策略,让学生化身为村童,想象着孩子是如何悠闲自在地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歌声穿过林梢,回荡在林间?

为什么突然歌声戛然而止的原因,形象时牧童的神态,感受那份天真、童稚。

哪用愁学生不愿意学呢?

  

(二)过分重视考试,重视训练,而忽略诗境的欣赏。

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我们的教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

古诗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的高分数,可现在的考试只重视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诵读。

因此为了保证不丢分,课堂上大量的读、写、默、练,代替了情感的体验。

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厌倦了此种教学方式,对古诗也“敬而远之”。

  (三)教师本身古诗文素养的缺乏。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古诗文教育较少,学生时期所学的古诗也不过寥寥数首,参加工作后又苦于应付工作、生活的压力,使得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有限,拿到古诗后能够入情入境品味赏析的教师太少。

教师本身能力的缺失也使得古诗词教学课堂了无神采。

如教师拿到一首古诗后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解读,甚至自身不能够十分好的把握它的意蕴,教师尚且如此,学生就更加可想而知。

  (四)教学方法枯燥。

古诗词篇幅精短,我们的教师拿到以后往往觉得不知该如何下手。

现存传统教学基本模式:

明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背诗句。

不少教师往往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严重破坏古诗的整体性。

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教师一再追问:

“王维在送谁啊?

”“地点在那儿啊?

”“他们的感情怎么样啊?

”学生一一回答,可这样的学习缺乏想象,缺乏与生活的联系,空洞苍白。

  (五)古诗词对应环境的变化。

古诗词出现在千百年前,有着特定的社会环境,而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已缺少这种土壤,这也造成了学生理解的缺失。

如于谦的《石灰吟》乍看上去是一首咏物诗,可是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来看,就不难理解作者是在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

但这些都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学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六)古诗词本身理解的难度较高。

古诗词本身具备有意境深远、含蓄蕴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这也造成教者与学者在感悟过程中的难度。

古诗词韵味的传递有时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必须靠“悟”,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量化的东西,总觉得这种“韵”很难把握,这也造成了今天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大家心有所惧。

其实归纳起来也就是教者与学者因为能力问题对古诗词的理解不能到位,教者方法过于简单,对“教什么”与“怎样教”缺乏明晰的认识。

  三、如何解读一首诗

  “如果有足够的真诚,许多语文老师就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或许真的没有发掘出知识的魅力来,缺乏文本解读的能力,只能重复教参上的结论。

而在课堂上,除了不厌其烦地作者介绍、背景分析、背诵默写零碎以及修辞分析外,究竟离文本有多远?

”“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

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

在处理课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体豪华包装,花里胡哨,目迷五色。

但是,对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

  不知“背景”,又怎能看透“风景”?

课前不知学情,自身又没有文化的积淀,又怎能让学生在课中学到需求的东西?

为了使学生理解学透古诗,教师应不断扩充知识储备,了解诗意,更了解背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就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两句诗而言,在浩瀚的沙漠中,“烟”指的是什么烟?

有人说是炊烟;有人说是龙卷风;有人说是烽烟。

设想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又怎会有炊烟,第一种说法排除。

龙卷风是冷热空气对流才会出现,因此推断时间应该是大漠的中午天气热时,但又与“落日圆”的时间相矛盾,由此排除第二种说法。

再说这个烽烟,古书上关于烽火的记载有以下三种解释:

①有敌人侵犯边境,点两把火。

②形势紧急,敌人已经攻到眼前,点三把火。

③如果边境上太平无事,也要在一早一晚的规定时间各点一把火(平安火)。

通过这些资料,再联系原文背景,由于打了胜仗,王维是去边塞慰问的,可想而知应是平安火。

由此可见,成功的古诗教学应当在学生充分了解背景、习俗、诗意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意境和精髓。

  关于如何解读一首诗:

  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

  其次要了解与古诗有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再次要了解诗歌鉴赏知识。

这是文本解读的核心。

(例:

解读本诗涉及的诗歌鉴赏知识至少有诗画、结构、虚实、符码、意境。

  最后要积累有关诗歌史的知识及诗文。

王观的《卜算子》为例

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

那么古诗词教学应当如何进行才能使它焕发时代的活力,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彰显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呢?

其实我们细读课标就能发现课标已经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共分为三个层面。

一二年级:

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四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五六年级:

诵读优秀古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提出两点:

一要利用好教材的原生价值,二挖掘出教材的教学价值;就如何教古诗,提出关键的两点:

古诗重诵读和想象。

古诗诵读唤醒了感觉,激活了诗意。

正所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古诗诵读有四步可遵循,即正确——通顺——感觉——情味。

)想象是学习古诗必不可少的策略,互文、拓展、补充等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技术。

最重要的是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

  

(一)重视诵读体验意境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我所说的诵读不是简单的熟读。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诗歌,直至熟读成诵,可是却很少去对这种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生拖着长音有气无力的“唱读”,这种朗读没有实效性。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就是给我们老师指出了朗读教学的方向,也就是在指导中我们应充分重视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中国古典诗歌节奏是由“顿”来体现的:

如四言诗每句两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五言三顿(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七言四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而押韵则是指相关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再加上声调的平仄搭配,就形成了古诗词的音调和谐之美。

明白了这些再指导学生能够将诗词的内在情绪读出来,诗歌的诵读就会变得有滋有味,有表现力,有感染力。

充分诵读之后就是吟唱,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品味诗歌。

唱,最能打动孩子的心。

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配乐吟唱。

如《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就可以给它配上《阳关三叠》的曲子,让学生在吟中、在唱中、在音乐中感受诗与歌的美。

《忆江南》我们就可以配上《高山流水》,悠扬的旋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再加上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吟唱,自然能让学生体会到词中绝妙的意境。

音乐是最美的语言,恰当的使用音乐能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到诗词不同一般的魅力。

(二)想象驰骋,品味意境

  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有时一字之妙,却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所以我们要欣赏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就一定要充分发挥想象。

如学习《清平乐.村居》,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后,带领学生想象:

闭上眼睛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学生的回答非常有情趣:

  生:

我看到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渔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

  生:

我看到了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

我看到了小溪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青草,问到了泥土的芳香,旁边还有一个小孩在剥莲蓬。

  生:

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在亲热地聊着天。

  很自然地学生就融入到了诗词的意境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也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读诗词要感受形象。

科学以明晰的思辨和严密的逻辑力量折服人,文学却以它具体细微的感性形象来打动人,这种感性形象不是直观教具式的模型,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绝不是水天浑然的空旷寥阔中渐渐远去的一叶孤舟的纯粹画面,而是深深地寄托着作者目送友人远行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怅然若失之情。

只有对艺术的形象有所感受,才能体悟到作者将对好朋友之情寓于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三)简介背景,把握意境

  古诗词的创作有他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只有充分了解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境。

所以课前要广采博览。

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

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蓬蓬。

”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句,教参认为是老人喝酒后讲话带着醉意,也有资料认为是作者带着醉意,因为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他长期未得任用闲居农村,比较郁闷,时常借酒消愁。

两相比较,教师觉得还是取后一种解释更为合理,更能体会词中所反映的农村生活的愉快,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列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内容看上去似乎浅显易懂,学生如果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的话,就很容易把这理解为一首单纯的状物诗,认为这是赞美石灰。

如果课前老师能和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于谦的资料,知道于谦为官清廉、正直,有着高尚的情操。

而这首诗是他十七岁是在家乡一座石灰窑观看烧石灰所作,表达了他一生的追求,那么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肯定能进入另一个层次,诗歌的意境也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活动创新领略意境

  其实诗歌教学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当在实践当中不断的思考、创新,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做向导,学生自然学习起来格外带劲。

我在教学当中尝试过如下做法:

  ①画诗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画画特别有兴趣。

我们在教学之后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用具体的图画表现出来,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

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这种形式了解学生是否准确把握古诗意境。

如《登鹳雀楼》,让学生通过群山、大河、落日、高楼、色彩的对比在画面的铺陈,感受画面的壮阔雄浑,心旷神怡,这也比简单的读写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②演诗

  古诗词语言凝练,其中故事情节强、人物形象丰富的古诗特别适合表演。

如《悯农》,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农民耕种的情形,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容易加深了内心体验。

又如在《回乡偶书》中,在学生想象画面之后,老师请一个学生做诗人贺知章,又请几个同学做村上的孩子表演当时的情形,这样就促使孩子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同学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的色彩。

  ③写诗

  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而且是一种十分优美的语言,教师也可尝试让学生将古诗改写成意境优美的现代文。

如《赠汪伦》,有个学生就是这样改写的:

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在长江渡口将要远行。

突然岸上传来了嘹亮的歌声,诗人走出船一看,原来是汪伦一路踏歌而来。

他们四目相对,无限深情。

船即将远行,船头的诗人怎么也不肯进舱,一次次抱拳施礼,岸边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舍,举起手臂不知挥动了多长时间。

这样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

  ④用诗

  教学之后,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中的绝妙佳句。

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积累为积极积累。

  如: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

不住祝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春雨时,我们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冬雪时,我们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另外平常的生活当中教师也可组织合适当的诗词主题活动,带领学生更广泛的接触诗歌、积累诗歌。

  总而言之,诗歌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多管齐下,真正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才是真正实现诗歌的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