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9110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

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

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

●定义:

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

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

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

言语和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

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

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

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

(3)行为文化: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

(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

(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

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

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3)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

1.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2.炎帝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

3.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的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5.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农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2)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南方以农业为主,秦汉长城以北的地区以游牧业为主等。

(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6.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自三代以来,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也包容地区的文化精华,还长期的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即使对于外域文化,中国文化也敞开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重性。

传统的民本思想,科学技术等早熟导致文化的保守性格。

7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中国专制制度的主要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起点早,持续时间长

(2)经济基础深厚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4)君权高于神权

(5)对人身的严密控制

8.血缘宗法制度:

(名词解释)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在宗族内部区分高低贵贱,长幼尊卑,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法规。

(1)血缘宗法制度的根基------宗族

宗族:

同一父系的人们群聚而居,有共同的土地财产,共同的宗庙,祭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一个血缘群体。

(2)血缘宗法制度的实质

就在于族长对宗族的政治,经济,祭祀活动等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力,也就是对于整个宗族或成员实行着家长制的统治。

(3)血缘宗法制度的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A.嫡长子继承制宗子制

B.封邦建国制=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农奴)

是由宗法制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进行的。

周天子按照血缘亲疏,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卿大夫之家,

卿大夫再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作士。

✧周天子与诸侯有一系列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关系:

天子对诸侯有巡守权、命官权、迁爵权;诸侯对天子有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义务。

C.宗庙祭祀制:

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天子七庙,左宗右社)

9.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家天下的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

(2)封国制度不断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4)家国同构:

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10.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积极作用: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提倡“民胞物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做人问题上,表现为:

“慎独”,“自省”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提倡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节;

在行事上,表现为脚踏实地,积极入世,自强不息,木讷刚毅的民族精神

●负面价值:

A.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

B.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

C.“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正面价值:

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中华民族在心理上,文化上的认同,文人学士经世致用的思想等,从而成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源泉。

●负面价值:

培植了国人严重的迷信权力,服从权威,缺乏自信心的心态,以及文人的影射传统等。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政治型范式

A.政治上表现为:

儒法合流

B.文化上表现为:

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

突出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形成,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其妙用是以伦理修养来沟通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

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1.《易经》的内容很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

2.殷商时代文化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尚鬼、嗜酒、宗天。

3.卦辞是说明整个卦的含义,乾卦卦辞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

4.【什么是周易?

A.《周易》是一种筮占之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B.《易经》(《周易》古经),成书于殷末周初。

周朝贵族向神灵占卜问吉凶的经文汇编,占筮的内容十分广泛。

C.它是一部迷信典籍,但可以从中窥见周代人丰富的社会生活,又直接反映了周代人居安思危的精神风貌和辩证思维的思想。

D.又是一本哲学书。

《易传》(《周易大传》成书于战国秦汉),“大传”古称“十翼”,即十篇文章。

因此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5.解释乾卦爻辞的意思:

(15分大题)

A.九,潜龙勿用

译:

潜藏的龙,无法施展。

潜龙:

有才能而隐居的君子

B.九二,见龙在田

译:

龙出现在大地上,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

大人:

有道德,有作为的人;见:

现,显现,出现

C.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

有才德的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晚上戒惧反省。

虽然处境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

乾乾:

健而又健;惕:

警惕;无咎:

没有灾难

D.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

龙也许跳进深渊,没有灾难。

渊:

深潭

E.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飞腾在空中,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

大人:

指有道德并且居于高位的人(区别于九二)

F.上九,亢龙有悔

译:

升腾到极限的龙会有灾祸之困。

亢:

过甚,嫉妒,此处形容龙飞到极高的程度。

G.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

群龙出现在天空,看不出首领,吉利。

----尽管没有首领,但是每一条龙还是各尽其职,做好分内的事情,这是吉祥的。

其实这也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用:

通常指全部

6.比较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点

●今文经是西汉朝廷收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成定本,作为传述依据。

(且这些经书都是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

●古文经是武帝末年,刘馀,张苍、刘德等通过各种途径所发掘的儒家经书。

(用古籀文撰写)

依据典籍版本记载的文字不一样,在学术观点及研究的原则、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1)对孔子和六经的看法不同

今文经学:

以孔子为政治学家和教育家,尊称孔子为“素王”。

认为六经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乃治国安邦之道;

古文经学:

以孔子为史学家,尊孔子为先师。

在他们眼中,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六经也是他记录下来的历史材料。

(2)学说的核心不一样

今文经学:

以专讲“微言大义”的《春秋公羊传》为学说的核心

古文经学:

以记载古代礼仪的《周礼》为学说的核心

(3)学术源流上的差异

今文经学:

讲求“师法”。

斥责古文家不溯学术之源,古文经传为刘歆伪造。

古文经学:

讲求“家法”。

斥责今文家抱守秦火之残缺。

(4)学风上的差异

今文经学:

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大讲阴阳五行,福瑞灾异,谶纬迷信,学风空疏荒诞。

古文经学:

注重训诂考据,学风朴实平易,但往往失于繁琐。

7.四书: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8.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建立了统一的文化,具体表现在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几个方面。

9..汉代真正建立起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是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和以刘安为领袖的淮南学派的《淮南子》。

10.西汉时,“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时,发展为“七经”,再加上《孝经》和《论语》

●到唐朝,《礼》分为《仪礼》、《周礼》、《礼记》

《春秋》分为《左传》、《公羊传》、《古梁传》,共九经(西汉基础)

●宋代以后,“九经”复加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合称十三经

西汉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

七经

《诗》《书》《礼》《易》《春秋》《孝经》《论语》

唐朝

九经

《诗》《书》《仪礼》《周礼》《礼记》《易》《左传》《公羊传》《古梁传》

宋代以后

十三经

《诗》《书》《仪礼》《周礼》《礼记》《易》《左传》《公羊传》《古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11.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12.玄学:

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

因研究阐发《老子》、《庄子》、《周易》这三本书玄理而得名。

13.玄学的特点:

(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

(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6)以“辩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方式。

14.玄学的三个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

(1)正始玄学:

三国魏正始年间出现的玄学思潮,在哲学上以发挥老子思想为主,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

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学说:

主张名教和自然的统一。

(2)竹林玄学:

以发挥庄子思想为主,主要代表人物:

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史称“竹林七贤”。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对儒家思想及伦理道德的批判精神。

(3)元康玄学:

晋惠帝元康年间出现的玄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裴頠、郭象。

裴頠提出了“崇有”论。

郭象提出了“独化自足”论。

他们关于名教自然的观点:

名教即自然。

年代

代表人物

学说或思想

名教与自然

正始玄学

三国魏正始年间

何晏、王弼

(老子)以无为本

主张名教和自然的统一

竹林玄学

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庄子)

越名教越自然

元康玄学

晋惠帝元康年间

裴頠、郭象

裴頠“崇有”论。

郭象“独化自足”论。

名教即自然

15.理学,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理学=新儒学)

(1)理学:

由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或“天理”为核心,以“理”为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

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关怀人生的新儒学。

(2)新儒学:

理学虽以儒家礼法和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髓中被加以改造,具有焕然一新的面貌。

(3)现代新儒学

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连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力图客观而同情地理解传统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16.北宋五子:

周敦颐(被奉为理学的开山祖师)、邵雍、张载、程颐、程颢

17.理学四大派------张载的关学、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

18.张载的气本论和人性论&横渠四句

(1)气本论:

太虚即气

人性论: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开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9.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理一分殊”【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1)格物致知:

穷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程序是:

博学—积累—贯通—推类这四个步骤。

(2)理一分殊:

理一是指天体万物只有一理,即太极,是本。

分殊是指各种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是末。

20.陆九渊的“心即理”和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

(1)陆九渊思想核心就是“心即理”。

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

他说: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理与心既然是完全统一的,那么宇宙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

●王阳明心学思想:

A.主张“心即理”。

心是一种主观精神,是意识活动的主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B.“理”就是道。

宇宙是最高的原理(我们现在谈的是关注内心)

●“致良知”

A.致良知:

良知是固有之知;良知是先验的知识;认识事物就是致良知。

(致有两层含义:

一是去蔽;二是推致,就是将发于良知之是非好恶推致于事物之间。

B.致良知的途径:

静处体会;事上磨砺

C.知行合一:

“真知即是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D.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1.鹅湖之会

●时间:

淳熙二年(1175年)地点:

信州鹅湖寺

●目的:

婺学代表人物吕祖谦意欲调和朱熹、陆九渊两派的争执,邀请朱、陆两人和两派学人到鹅湖寺聚会。

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人格追求

1.忠恕之道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

自己要站得住脚,就要使他人也要站得住脚;自己想要实现的,就要帮住别人也实现。

能够从身边那一件事情作为例子,推广开去,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推己及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

我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别人。

(3)从人我的关系来看,忠恕就是为仁之道。

2.无为(老子)----(名词解释)“治大国若烹小鲜”

(1)无为:

即无违自然,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2)“无为”即自然。

(3)顺应天道,崇尚无为的价值追求。

一方面:

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无为,就会打击,贬损积极进取精神。

3.柔弱胜刚强(老子)

(1)水的哲学

A.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B.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婴儿的哲学

A.“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B.骨弱筋柔而握固。

4.儒家如何追求仁义:

(1)以仁为思想核心

A.从政治作用上来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合一。

B.从主体的道德修养来看,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C.从宗法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D.从人我的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2)以义为价值准绳

A.“义”者,宜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民间俗语,“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D.正确的义利观应该是将人民的利益和全体人员,国家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将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统一起来。

5.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庄周蝶化,象征着人与外物的契合交感。

(1)无待:

真正的自由是一切主体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自由行动,

无我:

无我是一种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不允许一切限制,连同主体本身都彻底否定了。

(2)将自我、个人变形而为蝴蝶,以喻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3)人生如梦。

评价:

(1)是一种自我精神安慰,是一种以洒脱清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高雅精神胜利法。

(2)是对时代环境的曲折反应。

(3)具有消极作用,引导人们逃避现实,反对积极进取。

6.简单阐述达到“无我”境界的方法:

【破、忘、守、游】

(1)破(破除,否定)

(2)忘(忘超越,有超越才有自由)

(3)守(排除杂念的一种精神方法,不予外界)

(4)游(放空)

7.比较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认为人应该爱人。

不同点:

(1)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儒家的仁爱是“爱有差等”

(2)墨家讲相爱,强调互相之间的义务;儒家讲相爱,主要是尽义务,借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是不需要对方回应的一种道德境界的自我升华。

(3)墨家讲的兼爱,与物质利益相关。

兼爱的目标是“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

儒家讲泛爱,以“谋道不谋食”为标榜,与物质利益无关,并往往以牺牲物质利益来成全其“爱”。

8.简单阐述法家的法术势【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1)论法

法就是法令。

指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政策法令。

韩非子认为要实现法治必须坚持几个原则:

A.“以法为教”

B.“法不阿贵”

C.“以刑止刑”

(2)论术术就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

韩非子关于术的运用表现有四: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A.自神术。

1、焚烧处理垃圾的优缺点是什么?

B.无为术。

“明君无为于上。

群臣悚惧乎下”

C.听言术

D.制驭术。

一方面“循名责实,参验群臣”

(3)论势

势就是国君的威势,权势权利,权力就是地位,势就是位。

韩非子是君权绝对论者。

在他看来,君主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君权是不可侵犯的,一切权力归君主。

第十章中国古代宗教

1.教外人对道教的道士和道姑一般都可以统称为道长

2.全真道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阳于全真庵讲道的时候创立的。

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家之风。

10、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人均供水量自1970年以来开始减少,而且持续下降。

3.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的早期道教有两个派别: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A.五斗米道又称米道,鬼道,天师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

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陵在鹤鸣山创立,是符箓派的一种。

B.太平道也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

东汉灵帝时,张角创立。

因信奉《太平经》,故得名“太平道”。

是符箓派的一种。

6、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是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太平经》是道教信仰和道教原始理论的形成的标志。

4、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4.中国远古宗教起源于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

一、填空:

5.道教的修炼方法有内丹,外丹,斋法和斋蘸

6.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7.佛教四圣谛的重要内容

答:

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可以生产酒、醋、酸奶、馒头和面包等食品。

②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使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③在工业生产和医药卫生中也都离不开微生物。

(1)苦谛:

使之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包括人生的全过程,都是无量之苦。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

(2)集谛:

产生痛苦的原因。

佛教称苦的原因为集,集谛就是对苦因的推究。

(3)灭谛:

佛法指出只有信奉佛法最后达到涅槃,才是彻底实现苦的消灭的唯一出路。

(涅槃:

灭度,圆寂)

(4)道谛:

是佛教给信奉佛法者达到涅槃、实现灭苦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方法。

5、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水分和氧气是使铁生锈的原因。

释迦牟尼把这些方法归结为八种,即为“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二、问答:

8.三法印

(1)诸行无常:

指世界万物是变化无常的,一切都变动不居,人生无常,一切皆苦。

12、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2)诸法无我:

即使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是暂时的、相对的,没有主宰者。

(3)涅槃寂静:

指脱离一切生死轮回,进入熄灭一切烦恼、内心寂静的涅槃世界。

9.缘起性空:

是佛教的理论基础。

A.所谓"缘起",就是说:

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B.所谓"性空",就是说:

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C.所谓"缘起性空",是指人的一切机遇与得失乃至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缘起),都是人类自己主观意志的结果,而非真实存在的(性空)。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缘是指关系或条件,一切事,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由于缘起。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