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9092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7 大小:21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x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docx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模块三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1、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情况介绍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

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

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

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

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

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

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2、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科学教育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许多国家都把它作为核心课程,从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

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1)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手、脑结合。

(3)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

(4)采用探究法。

(5)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

(6)实施写实性评价。

3、自然教学取得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功能,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从过去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方面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家在教学中更加关注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教学内容,强调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与学生身边有关事物与现象的联系,从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目标上除了知识技能以外,还关注学生与社会有关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

二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即由过去的以讲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地球与宇宙的学科知识为主,发展到更关注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入了许多环保、资源、生态、人口、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自然”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同时,还增加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

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作业,练习,考试,发展到比较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动手实践。

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实验教学是这一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模式。

教师比较重视提出问题,创设各种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做,从中学到东西,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为什么要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实际上,早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就出现了“课程标准”一词,直到1952年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时,改用教学大纲。

现行教育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

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它环节;“刚性”太强,弹性不足。

教学大纲的出发点毕竟是直接指导教学工作,但在国家的课程方案中应该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么一个教学过程达到这一素质要求。

这样,从总体出发点和思路上就明确了国家方案中应该包括的是规定各方面国民素质基本要求的各科课程标准,而不是直接指导教学的各科教学大纲。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际过程。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科学课程改革是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上和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都说明科学课程改革是必要的。

5、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在目标和内容框架上区别和突破

目标上的突破: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

(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

(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于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内容上的突破:

(1)列出了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更加有利于这两部分课程目标的落实与检测。

(2)每一部分通过主要概念框图的形式,给内容主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都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用他们的学习结果方式表述,是可以检测的。

(4)配以相关的活建议,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与贯彻这些标准。

内容案例

大纲无内容案例

课程标准的内容案例主要从两方面提出,一方面是紧跟在内容标准后面的活动建议,另一方面是附录部分的案例,包括科学探究的案例,教学设计的案例、科学游戏的案例和学生课业作品的案例,另外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也有少量的例子。

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中的一些新理念,并作为他们实际的参考。

由于在本次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中贯穿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思想,在标准的呈现方式,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备和教室要求等方面都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念,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通过案例的示范作用,可以提高教师对标准的理解,有利于更好实施。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1、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1)、课程名称的定位

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现行大纲中的“自然”。

“自然”往往在字面上易误解为只是“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规律。

”而未能明确概括自然课整体内容,即“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自然”改为“科学”之后,能较准确地概括课程的内容:

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

另外,当今世界各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大都取名“科学”,“科学”这一名称的确定也是吸取了国外的经难,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2)、《科学》课程的性质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

《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

”所谓宗旨:

是课程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然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

第二、引领儿童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第三、帮助儿童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使儿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第五、培养儿童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

2、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

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

3、知道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

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

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

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4、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

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又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

因此,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这就是科学启蒙的含义。

三、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基础教育课程忆往昔纲要(试行)》为依据,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而提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纲要》在课程忆往昔的目标第一点中指出:

“基础教育课程忆往昔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纲要》还进一步指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依据《纲要》总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不仅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定们于“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使其成为课程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基本理念的第一点中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是区别于“纯应试教育”,“天才教育”的要本所在。

“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本。

(2)、新思想、新观念的集中反映

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了过去“知识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等传统思想、传统观念,代之以主体教育观、开放教育观、科学探究等新思想,新观念。

基本理念第二条提出: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基本理念第五条提出: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基本理念第三条提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习的方式。

”探究是科学的根本,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

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

基本理念第三条还指出: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这些都体现了新思想、新观念。

2、正确掌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六个基本理念。

(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

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

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

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学会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

为此,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学生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的学生观,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实现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

(3)、怎样理解与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因此其教学过程与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课相比,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涉及到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其教学方法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知识传授的做法,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称为经验知识或默会知识。

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操练学会,而是必须习得的。

这里的习得是指学生需要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

这是直接经验习得的过程。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

这是科学学习与传统自然学科知识学习最大的不同。

(4)、为什么要提“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小学科学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即这些内容既要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

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是由科学课程的功能定位决定的。

科学教育既要解决一个人能自如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能驾驭和享受各种高新科技的成果,具有使用日常科技新产品,参与科技新技术的能力;又要有科学创造与发明的能力,能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科技问题的开发与研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还要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意识与观点,能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技术与社会有关问题的讨论与行动,如环保、人口、健康、科普等。

对有损于人类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关科学技术的种种负面效应能自觉抵制,正确对待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要实现上述目的,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当然要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站在当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把一些最新的科技发现与发明的成果编入小学科学课程,并使它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与需要。

同时,还必须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不要从小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选择他们周围的熟悉的现象与事物进行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被儿童理解与接受,符合他们科学启蒙的需要。

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出发,选择的内容还必须是小学生容易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这就是为什么科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同时满足社会与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5)、什么是科学课程的“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是指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

因此,科学教育从目标、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应该是开放的,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又不能死扣这些目标与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适当的机动与灵活性,使教学过程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当然,从课程的角度讲开放性,并不是说课程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与结果就没有什么规定性,完全由学生、教师说了算,上到哪里算哪里。

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与内容标准对教材编写者与教师都有一定的参照、制约作用。

但这种参照与制约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的地区、学校,不同的教师、学生,都可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与变化。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上。

由于科学课程要求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对探究的结果如何表述就显得十分重要。

传统的教材都是把科学探究的结论作为课文,明确表达在书上,让学生识记、理解与学习的。

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材如果也把结论写在书上,学生看到结论就不要探究了。

因此,这类教材往往只以问题与情景的表述为主,不能把结论直接写在书上。

况且结论到底是什么,事先也不能完全规定的很死,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就是科学探究结论的开放性。

这个开放性也是科学课程开放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编写人员与教师对这一点必须注意。

(6)、为什么要把评价引入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强调其对教育过程的参与性。

早期的教育评价以鉴定与证明为主要功能,关注教育事物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因此,大多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时才评价,而且,主要采用测验、考试的方法。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对教育过程的参与,主要是要发挥评价的调控与改进功能,使教学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就不断得到反馈信息,对产生的问题与偏差可以及时干预与调整,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为此,教育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时机等方面都会产生变化。

评价主体强调多元化,即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使评价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

这一点在过程性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

评价内容强调全面化,即不再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乃至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与成就。

由于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样性,评价方法也必需多样化。

不能只是传统的测验、考试,还要开发各种评价方法,如作品、行为记录、论文、研究报告等,结果也可以采用等级、评语、量表、图示等各种方式。

新的评价更强调对教学的全过程参与,即不但教学结束时要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经常进行评价,包括对教学目标、内容、教案的适当性也要进行评价。

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不但是会编测验,更要学会使用鼓励性、指导性、延迟性等评价的方法与能力,使评价伴随在教师的教学之中。

在《课程标准》中引入评价,就是为了让教材编写者与教师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评价,这些评价一般应采用哪些方法,以便于他们能更好地把评价设计进教材,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评价。

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

1、“课程标准”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正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部分,还有一个附录。

(1)、前言部分主要讲述该课程的性质、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思路。

核心观点包括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位。

既说明了这门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又是处于启蒙阶段的教学。

改革的理念从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流趋势出发,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内容需同时满足社会和学生两方面的需要,以及开放性、评价伴随其中等改革的新思想。

设计思路部分讲述了作者撰写标准的一些想法,阅读这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撰写意图与思路。

(2)、课程目标部分包括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目标没有分条目与类别,是因为要突出整体性。

从科学素养的角度看,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该是一个人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合地存在于每个人之中的。

当然为了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又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方面给出了分目标,并指出了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知识方面的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