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垃圾分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8844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实践垃圾分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实践垃圾分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实践垃圾分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会实践垃圾分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会实践垃圾分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实践垃圾分类.docx

《社会实践垃圾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实践垃圾分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实践垃圾分类.docx

社会实践垃圾分类

何为垃圾分类

如今我国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

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

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堆肥、资源返还。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等,但是要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塑料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牙膏皮等。

玻璃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

金属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头盒等。

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洗脸巾、书包、鞋等。

  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约0.3吨有机肥料。

  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垃圾分类,容易忽视的5个小细节

  提示1:

鸡骨头不是餐余垃圾

  您一定认为,咱们吃剩的鸡骨头是餐余垃圾。

其实,因为骨头具难腐蚀性,因此被列入“其它垃圾”。

类似的还有玉米核、果核等。

  提示2:

厕纸虽是纸但不可回收

  废纸属可回收类垃圾,但不是所有纸张都可回收。

例如厕纸、卫生纸遇水即溶,并不是可回收的“纸张”,类似的还有烟盒等。

  提示3:

餐余垃圾别带袋一起扔

  处理餐余垃圾时,大多数人都会将其装进塑料袋子,然后连袋子一并扔掉。

其实,常用的塑料袋,即使是可以降解的也远比餐余垃圾更难腐蚀。

而塑料袋又是可回收垃圾,这样一起当做餐余垃圾扔掉显然不正确。

应该将餐余垃圾倒入垃圾桶,再把盛装的塑料袋另扔进“可回收垃圾”桶内。

  提示4:

瓜子皮花生壳都是餐余垃圾

  很多市民觉得吃剩下的瓜子皮属其它垃圾类。

其实包括瓜子皮、花生壳在内的果壳瓜皮均属于餐余垃圾。

此外,家里用剩的废弃食用油,目前也归类在“厨房垃圾”。

  提示5:

残枝落叶可当“其它垃圾”扔

 

垃圾分类图标

可回收垃圾图标是一个循环的三角形箭头,简单明了。

只不过标识颜色和线条粗细有别。

其他垃圾,也是不可回收垃圾。

图标也是一个三角形,不过只有两个箭头,而且箭头朝下。

厨余垃圾图标由一个果核,一根鱼刺以及半个鸡蛋壳组成,很容易辨别。

有害垃圾标识上面像一颗单叶的小苗,下面是一个很明显的叉。

1.

2.

正确分类,让有限资源无限利用。

3.

4.

浅谈中国垃圾分类现状

中国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

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1、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废纸:

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等,但是要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塑料:

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等。

玻璃:

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

金属物:

主要包括易拉罐、罐头盒、牙膏皮等。

布料:

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洗脸巾、书包、鞋等。

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

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2、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

3、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

4、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实行垃圾分类的原因

垃圾处理的方法还大多处于传统的堆放填埋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地污染环境。

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

1、减少占地: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

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

2、减少环境污染:

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3、变废为宝: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4—7%。

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

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

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在处理垃圾过程中,中国制定了不少相关标准,如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焚烧废气排放标准等。

在目前的垃圾处理方法中,焚烧法处理垃圾在中国发展较慢,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

焚烧处理的前期投入较大,建设一个日处理垃圾1000吨的焚烧炉及附属热能回收设备,大约需要7-8亿元人民币。

而且由于焚烧法处理垃圾时会产生二恶英气体,因此许多城市除因处理医疗垃圾需要外,对焚烧法处理垃圾不大使用。

许多城市更多的是使用卫生填埋法,这种方法被环保官员认为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填埋法处理的垃圾占70%,堆肥占20%,焚烧占5%,其他(包括露天堆放、回收利用)占5%。

世界各国的垃圾分类

垃圾回收作为一种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回收产业正在全国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以美国3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奇蒙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1吨需要花40美圆,分类处理以后,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创造了5100个就业机会。

在美国这3个城市只是很小的一个地区,其垃圾回收不仅节约了处理垃圾的费用,而且创造了5亿美圆的财富。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

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

居民对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耳熟能详;而且,在这里为垃圾分类处理出钱,就像为能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付费一样天经地义。

垃圾分类不仅是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的时尚,也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

在巴西,许多社区都实行的垃圾分类,这位市长把市政大厅正门口的分类垃圾箱作为该市的荣耀。

而附近的二十多个海滩,分类垃圾箱更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菲律宾的一些地方,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为清洁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垃圾分类是这个运动中的主要内容。

不管穷国还是富国,垃圾分类都在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而在这方面曾经世界领先的中国,这好的传统却几乎丢失了。

垃圾分类对于一向勤俭持家的中国人并不陌生。

也许你还记得五六十年代回收废品的情景:

牙膏皮攒起来回收,橘子皮用来制药,生物垃圾用来做堆肥,废布头,墨水瓶等等都能得到再利用。

分类后的垃圾,既避免了垃圾公害,又为工农业提供了原料。

如今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于是我们便不再吝啬卖破烂换回的那几毛钱。

勤俭节约,废物利用,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却在丢失。

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垃圾的受害者,但我们更应是垃圾公害的治理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垃圾分类来战胜垃圾公害。

就垃圾分类的推广,政府很早就开始做了相关工作,但成效如何呢?

下面是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文章

《垃圾分类并非摆几个箱子那么简单》正文如下

这是今天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作者付雁南。

关于垃圾发电厂相关的争论,中央的媒体,无论是电视台还是报纸,都远比地方客观,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地方的利益和政绩的观念在作祟而已。

还是那句话:

如果我们的发展需要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健康为代价,那倒不如不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眼睁睁看着被自己好不容易分成几类的垃圾,又被环卫车重新搅在一起拉走时,李大爷愣在了一旁。

这是北京市西城区大乘巷,首都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示范社区之一。

从1996年开始,小区里多了一些垃圾桶。

这些垃圾桶三个一组,分别容纳着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这边分开,那边又混起来,这事儿挺费工。

”李大爷私下嘟囔。

尽管如此,李大爷和他的邻居们还在坚持。

而在另两个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北京市宣武区的建功南里和椿树园,大部分居民已经渐渐习惯不再做垃圾分类这种“无用功”。

由于垃圾分类回收量的不足,每天,大量各类垃圾被一起送去了城郊的处理厂。

在其中最大的朝阳区高安屯处理厂旁边,居民赵蕾每天都被恶臭熏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这个设计能力为1200吨的处理厂,每天接收的垃圾超过了4700吨。

由于超负荷运转,大量垃圾无法填埋,只能暴露在空气中,逐渐腐败,散发出浓烈的臭味。

几年来,周围居民抗议活动不断。

在几十公里外的海淀区,200多名居民也在一个月前,因为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的臭气而“堵门抗议”。

现在,超出北京处理能力的垃圾,一天就有8000吨,垃圾过量的问题,正不断威胁着高速发展的北京城。

而设想中的“分类减量”,从1996年首次提倡垃圾分类至今,一路跌跌撞撞,起效甚微。

垃圾的两段路

13年前的提倡至今不见起色,垃圾分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跟市民有关的,是把垃圾丢进垃圾桶这一段。

根据北京市管委2008年发布的数据,全市垃圾分类收集率已达52%。

但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分类垃圾桶里,随手掀开一个就能看到,在“可回收物”的桶里,吃剩的食品和饮料瓶、废纸等混杂着躺在一起。

在广州,由于真正做到垃圾分类的市民少之又少,分类垃圾桶常年形同虚设,现在,蓝色的单一垃圾桶又悄悄回到了广州街头。

北京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大部分地方有分类条件,市民却始终缺乏分类意识。

对于这一点,在2009年北京市政协会议中,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李赞东委员认为,市民们都赞同垃圾分类,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做,“原因是大家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分”。

接下来,垃圾被倒出垃圾桶,经历了环卫车、清洁站、中转站,最后被送往处理厂。

这一段路,比起前面,要复杂得多。

在大乘巷,保洁员李师傅是领着垃圾“踏上第二段路”的人。

说到垃圾分类,李师傅一直觉得自己做得挺好。

他每天来小区收三次垃圾,每次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垃圾桶里可回收的东西拣出来放在一边,等到周一上午运走。

至于剩下的两类垃圾,则被一起扔进了他的环卫车,送去清洁站。

李师傅把垃圾送去的中华路清洁站,是小区周边唯一一个密闭式清洁站。

在这里,来自大乘巷的垃圾与其他社区没有分类的垃圾彻底混在一起,最后被大型清运车送到京郊的转运站。

在转运站,这些分了类又被混合起来的垃圾,会通过机械筛选被第二次分开,但效果无法保证。

北京市丰台区的马家楼垃圾转运站,负责接收宣武区、丰台区和大兴区的垃圾。

在这里,混合垃圾会通过一个巨大的“筛子”。

直径小于6厘米的垃圾,在理论上含有有机质最多,会通过筛孔,被送往堆肥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梅雪芹曾就这一筛选过程展开调查,在被送往堆肥场的垃圾中,他看到了饮料罐、包装纸、酸奶杯、罐头、药品、乒乓球、玩具,还有大量的一次性筷子。

在报告中他记录道:

“这些混杂的垃圾说明了马家楼机械分选的不完全……可以说,在缺乏源头分类的情况下,堆肥原料要经过一次又一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能源的分选过程才能得到。

梅雪芹大概没想到,即使在源头实现了分类,情况却依然没有好转。

在运输途中,环卫车、清洁站和清运车缺乏对垃圾的分类对接渠道,整个的垃圾分类链条也因为这些渠道的缺失,而从中断开了。

这样的缺失,不仅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弥补,对本来就难以开展的社区垃圾分类活动,更是巨大的打击。

7年前,在朝阳区的柳芳小区,居民们发现自己分好类的垃圾又被混合运走,于是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分类工作自此中断。

但从垃圾运输部门的角度,如果大部分社区没有实现垃圾分类,引入不同类型的环卫车,建设不同类型的清洁站,也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垃圾的这两段路,源头分类的不足使运输阶段难以设置分类对接渠道,而分类对接渠道的缺乏又反过来让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消耗殆尽。

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垃圾分类的推进难免步履维艰。

向国外学习什么

既然国内的实践困难重重,一些组织开始尝试从国外的成果中吸取经验。

但如何学,学什么,却仍然是个问题。

在2009年4月举行的“环境讲堂”上,中国环境科学院固废污控研究所所长王琪提出,垃圾回收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不可推行“拿来主义”。

“西方发达国家是按照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顺序发展的,而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则是同时进行的。

”王琪解释说,“所以我们简单把国外的一些方法或者一些模式拿到中国来,往往行不通。

2008年,广东省博罗县引进一种先进的技术,在经历了两年的建设和6个月的磨合后,建起了一座综合垃圾处理厂。

在这里,混合的生活垃圾被做了细致的分类:

磁性金属直接出售,有机物发酵生成沼气用于发电,沼渣制成肥料,塑胶炼成柴油,无机物直接填埋或制成环保砖。

这样近乎完美的处理,收效却非常有限。

处理厂投入使用后,马上归于沉寂,而博罗县的垃圾仍然大多被送往填埋处理。

“因为他们没有衡量经济的可行性。

”清华大学聂永丰教授表示。

他认为,这种过于追求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行为,“即使在技术上可以实现,在经济上也是行不通的。

另一个从国外“拿来”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则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将投资73亿元人民币,学习国外经验,将垃圾焚烧处理的比例由2%提高到40%。

焚烧的好处是,可以减小垃圾的体积,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并且相比于填埋和堆肥,可见的污染要小得多。

但同时,焚烧产生的飞灰对空气的污染,以及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致癌物质二刲英,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焚烧技术在国外确实推行得比较广泛,在日本,垃圾焚烧处理的比例甚至达到了80%。

“但是,这并不代表北京也适合这样的处理方法。

”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的侯非说。

他认为,由于饮食习惯不同,日本的垃圾很干,而中国的垃圾总是湿湿的,烧起来会严重影响环境。

“当然,源头上的减量分类还是最好的办法。

除了饮食特色造成的差异,另一个显著的“中国特色”——“拾荒者”群体,也直接影响着垃圾处理相关产业的结构和发展。

在美国,以“回收银行”为代表的垃圾回收公司已渐渐踏上盈利的轨道。

而在中国,产业化的步伐仍然异常缓慢。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介绍说,这是由于垃圾中回收价格较高的饮料瓶等大多已经被拾荒者拾走,剩下的垃圾,价值相对较低,难以发挥利益链条的带动作用。

在垃圾分类的领域,从现有经验来看,无论是技术体系、处理方法,还是产业的赢利模式,要学习就要结合中国实际的国情来展开尝试。

对此,徐海云描述得更加简练:

“我们向国外学习的,不应当是他们的形式,而应当是实质。

现实点,再现实点

对于这种“实质”的理解,不同的组织也不相同。

张伯驹所在的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正在筹划着,做一些“更为现实”的垃圾分类。

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垃圾分为哪几类,是由居民通过协商讨论,按照自己的投掷、回收习惯来制定的。

“这样更能保证分类的效果。

”他说。

不过,这种协商有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垃圾的“干湿分离”。

“现在一些小区的分类垃圾,可以分成六个桶,塑料就分三种,纸也按照瓦楞纸、卡纸、报纸分为好几种,大家根本记不住。

而且送到回收站,这些纸都是一样的。

”张伯驹说。

他的逻辑是,既然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回收和减量,分类的标准就应该在配合目的的情况下,尽量简化。

这样,居民才能记住,才能进一步在实际的生活中身体力行。

而“干湿分开”就是一个最简单却最有效的标准。

对于“干”的部分,这种分类能够保证更大程度的资源回收。

比如,一张废纸可以卖给废品站,但如果泡过菜汤,就不行了。

无论是居民自己还是环卫人员,包括拾荒者,干湿分离的垃圾对于分拣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都会更加容易。

而“湿”的部分,则可以作为餐厨类垃圾集中处理。

“当然,还需要在转运过程中增加对不同类型垃圾的接口。

”张伯驹说。

而在4月1日,北京市政协常委会通过《关于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关问题的建议案》,向市委提出建议,用经济手段促进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设。

市政协委员钟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垃圾分类不是只摆个箱子就能解决的,政府应在垃圾分类上加大投入,这种投入包括政策引导、技术研究、运输体系的完善,更应在经济上进行投入,比如以政府购买的形式促进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并增加补贴力度,支持垃圾分类企业、回收企业的发展。

这和张伯驹的想法相近了。

在采访中,张说,环保组织能做的,都是“小区里”的尝试:

“在小区内,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来推动垃圾分类,出了小区,就要靠市政部门和垃圾处理市场上的其他单位,来把整个垃圾处理的链条给补上。

另外还有一篇来自中国垃圾网的文章,立意更高,从产业链的角度阐述垃圾分类推广在中国的现状和难处。

成功的垃圾分类收集将有利于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再利用的技术难度和成本,但对于现在的中国普通公民来说,垃圾分类既没有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也没有被政府或其他的社会团体正式的进行大面积呼吁。

若没有类似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回收的道德水平,我们国家将在垃圾回收利用这一阶段上支付很高的成本。

然而是什么导致在我国难以形成垃圾分类的社会风气呢,虽然在公共设施上许多部门都做过很多努力,并也在一直鼓励大家,但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首先,是存在一部份的社会下层人群,在此垃圾分类应当是无从谈起了;二是由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资料循环利用环,建设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才会有生命力,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垃圾回收定水平,进行社会性的强制分类必定会带来很多问题,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形成“不经济”。

我们应该根据城购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处理体系还没有建好,立法强制大家进行分类为时尚早;还有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未达到一市发展水平,垃圾处理状况本着“先易后难,优先有序”的指导思想,通过规划论证,逐步建立起分类回收系统,做好前期的公众教育,再通过立法来强制。

但在中国各城市打着“建设生态城市”的口号下,我们怎么避免垃圾循环利用时的高成本,尽量使我们的生活垃圾回收更有效率?

对此,本人有几点愚见。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做到全部循环利用肯定是不切实际,且也不是“经济”的,这样会使我们浪费更高的成本换来很少的收益。

故在我们承认这一点之后,就变成了怎样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取其精华”的问题了。

据资料显示广州环保公众网),我国垃圾分类目前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厨余垃圾回收处理开展比较困难,需要重点突破;家庭有毒有害垃圾回收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废弃塑料包装的量增长很快,而且在不断增长,需要尽快研究回收处理措施。

对于这一点,就需要增加塑料包装的替代品,研制低成本的可降解材料。

如丽江古城,不允许用塑料袋来装商品,只允许用可降解的新材料袋,虽然成本较高,但也算迈出一大步,并希望在以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另外,对垃圾的回收利用也要实行清洁的回收利用。

目前我国有些垃圾回收利用的水平非常低。

且回收之后产出的成本也是品次低的产品,并不能带来好的收益。

为了解决现实中国的垃圾分类,提出几点个人意见,望在以后学识增加,能提出更加理性的建议。

我国有大量的捡破烂的人群,在世界上也属独有的特殊情况,他们主管上是为了谋生,客观上却起到了垃圾分类的效果。

不过总体来看,还是在家庭内开展垃圾分类比较好,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垃圾回收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另一方面回收李长野较好。

故应完善资源回收的体系,比如让商店完成回收空饮料瓶的工作,政府在工作时可以使原本应在垃圾处理时的大量成本转移到垃圾分类上,这样,就节省了一部分资源,并能渐渐使回收的道德形成,最终促进立法。

另外就是在我国制度不完善的时期鼓励存在多种社会环境团体的存在,用他们的影响和工作来促进环境改善以及垃圾回收这一块的体制健全。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让社会各个阶层都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当然,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健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是国际上著名的“生态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