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因特网几种典型情境的语言特征描写.docx
《对因特网几种典型情境的语言特征描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因特网几种典型情境的语言特征描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因特网几种典型情境的语言特征描写
对因特网几种典型情境的语言特征描写
摘要:
一种语言是一个由情境因素决定的语言表达系统。
因特网环境是语言的新情境,而这个大的新情境又可细分出若干个有着共性和个性的小情境。
对因特网中的电子邮件、聊天组、万维网和博客四种典型情境的情境特点和语言特征进行分析描写,以期还原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来研究网络语言,在此基础上重新评判网络语言所引起的强烈语言态度。
关键词:
网络语言;情境;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
H109.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一、对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语言。
我国学者于根元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
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
[1]3刘海燕认为:
“网络语言是指计算机网络上常用的及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语言,包括网页上的图像、符号、文字等网络传播的一切手段、言论、话语、网络技术语言及网络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里的对话。
”[2]37按照已有的众多学者的研究资料,网络语言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信息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
狭义的网络语言指在网上交际所用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网民”们所说的话语,侧重指聊天组语言和即时信息通讯语言。
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是狭义的定义。
作为一种异军崛起的新语言形式,它已经在计算机网络情境外的语言情境中被广泛引用。
一种语言是一个由情境因素决定的语言表达系统,语言的特征会受到情境的极大影响和限制。
要准确把握网络语言的性质和特点,还是要回到特定的计算机网络情境中来。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以后还会出现多少种新的不同的具体的情境无法估量,而就因特网发展到现阶段而言,可以归纳出来电子邮件、聊天组、虚拟世界、万维网、博客、即时信息通讯等几种具体的因特网应用情境。
二、电子邮件情境
电子邮件情境中的语言一致性体现在它的结构元素和对邮件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对消息的编辑发送、打开关闭、回复引用、对话策略等。
这是区别于词汇、语法、语音、文字等传统的通信形式的区别标志的重大区别。
早在电子邮件刚产生和应用之初,也由于屏幕和相关软件所形成的限制,形成了一系列统一的结构元素:
邮件头包括收件人和发件人的电邮地址、邮件的主题描述以及发信的日期时间,还有正文和可选的问候语和告别语。
当一封邮件被接收,一轮会话完成时,收件箱也会呈现这些结构元素。
对电子邮件这种通信形式进行定位时,不难发现它博采了电话电报纸质信函等众多传统通信形式的功能和优点,但又不是在重复别的媒体能做的事。
[3]90电子邮件当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通信形式,但它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语言会话的风格和形式,是语言在顺应社会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又一座丰碑。
面对计算机时往往更容易自我倾诉的自发性提升了它的休闲价值。
它速度快捷、内容弹性、性价比高,既是会话、又是信件。
电子邮件情境的主要特征是在电子屏幕和邮箱软件制约下的用户会话和信息交互。
这就涉及到在屏幕和软件框架下对邮件信息的一系列处理流程和对话策略。
在屏幕显示上,较长的信息可以用滚屏的动态显示方式。
而信件到达收信人的显示屏时,有可能发生字符号、行距、页面布局上的变化。
处理成锁定的图片形式发送可以消减这个局限性。
在回复引用上,电子邮件的一大特点是可以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方便快捷地选择安排引用模式和内容,在轮番会话中形成一个稳定增长的电子信息链。
在对话策略上,电子邮件情境的自发性和速度使写信者花更短的时间推敲,而一旦完成发送步骤,接下来的邮件接收和显示情况将是发信方不可控的。
三、聊天组情境
区别于一对一的明确的电子邮件沟通情境,聊天组往往是有匿名的多人介入的。
所以聊天组的语言运用方法和特点跟电子邮件是不一样的。
聊天组设置好了某个沟通主题,允许组成员围绕这个主题的表达自由。
组里一般设置一个仲裁者的角色,用以规范和约束组员的语言表达。
与容易冗长而发言又不均等的面对面会话的一大区别是,聊天组的回应一般都简短而均等。
聊天组按照响应时间长短的维度可分为异步聊天组和同步聊天组。
异步聊天组目前主要指公告板(bulletinboard)以及论坛的讨论列表(discussionlist)。
[3]7分别根据标题、作者、日期、主题、文件编号等不同要素进行分类索引,方便参与者在不定的时间点查阅调用。
这种对信息的管理整理由系统软件以及聊天组设置的管理员和维护员共同完成。
这就形成了聊天组语言信息交互的非线性本质。
在同一个主题内部,服务器会按照所收到信息的时间顺序序化信息,但这种时间顺序只是一种表面上的时间线性而非会话顺序。
异步聊天组的语言信息被归档整理并保存,使得聊天组往书面语言的方向发展。
与书籍上印刷的那些永久性文本一样,长期存在并产生影响。
在同步聊天组中电子交互是实时发生的,多方谈话以重叠混杂的顺序同步进行。
OICQ的QQ群组,微信的微信群,MSN的工作组都可划归这一类情境。
虽然聊天组内设置了管理者,但会话信息的到达受网络状况、服务器处理的状况等多重因素影响。
同步聊天组内也存在着延时的情况。
信息短小可以缩短延时时间,保持会话的紧凑性和向前推进性,使会话呈现更实时的动态。
这样同步聊天组的会话就有了信息规模短小,传播速度迅速,信息发送者重叠的语言特征。
为了避免信息发送者重叠混淆的情况,聊天组中普遍采用身份识别标志,每个参与者要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设计昵称并不允许昵称冲突。
这样聊天组中的昵称成了一种有价值的语言学创造,不但能提供对参与者身份的鉴赏价值,还成为一种可以追踪会话的线索。
昵称可以表明发言是给特定的接受者,也可在实时重叠相混的会话中识别出特定会话身份。
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的系统公告使组成员了解组内成员的新加入或离开或改变身份的动态变化情况。
聊天组中的主题衰亡速度很快,在会话中有细小的语义飘移就有可能触发主题转移,很难做到专一连续有效的信息交换。
虽然聊天组本质上具备人与人的信息交换的社会属性,但除了一些特定的工作聊天组外,它提供的娱乐休闲、游戏放松的社会价值超越了纯信息交换传播手段的价值。
正是休闲的社会价值使参与者们对这种聊天室语言产生了极大的语言包容度。
聊天组语言中出现了多种有悖于常规传统语言语法的颇具创造性的语言现象,包括谐音、缩略语、新造词等等。
[4]39这种包容给语言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原生态的、完全未经修饰和编辑的会话文本样本。
事实上,聊天组的创造性语言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有排他性的内部语言规则。
四、万维网情境
在万维网情境中,与用户的动态交互性、页面上的非线性的多维阅读使其与传统的书面语言极大地区别开来。
网页设计者的技巧与阅读用户的兴趣共同影响着阅读的方式和时间。
万维网一个重要的结构特征是超文本链接。
超文本链接通常用不同的颜色加以识别。
它帮助用户轻易地实现从一个网页到另一个网页的跳跃,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浏览。
虽然传统的书面语的线性文本中也可以找到相类似的脚注或引用的编号,也可以使读者的视线和思维从一个地方跳跃到另一个地方,但其对跳跃性的多维阅读的动态性塑造的贡献远不可跟万维网中的超文本链接同日而语。
而正如传统文本中也会给出过多的脚注一样,万维网中也会出现超文本链接冗余的情况。
且还会涉及到链接的时效性的问题。
因特网用户或多或少有过打开无效链接或死链接的体验。
这也是万维网动态性的体现。
另外,阅读者的视野严格受限于电子显示屏硬件的物理制约。
虽然用户可以有一定的调控操作性,通过屏幕侧边和底边的垂直和水平滚动条来在整个篇幅内移动和拓展可视文本,但这种滚动和操纵无疑会中断文本的连续性,从感官上影响对文本的记忆、同化、感知和注意。
因为网页上的电子文本的编辑排版的机制和要求远没有静态的传统印刷文本那么严格,如果电子文本的排版问题没有注意解决,以一种零散杂乱的方式和版面来呈现的话,阅读情况将会更加不堪。
网页阅读者很容易有这样的体验,阅读网页比起阅读静态印刷文本更难提纲挈领地抓住重点,更难深入全面地把握消化。
万维网的特定情境使得其中的某些内容较容易被剪切复制粘贴到别处,或者整个文档被下载改动,然后再上传,所以会产生这种电子载体特有的版权问题。
再者,由于万维网动态更新得非常快,仍然存续于因特网环境中的历史网页会沉淀下来。
当用搜索引擎搜索某条条目时,会得到一堆可能不是搜索者想要的信息垃圾堆场,里面包含的某些无用反馈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仅仅因为其中一个义素与检索目标相同相近,甚至只是意义毫无关联的同音同形词。
目前在因特网研究领域还没有研发出针对性的数据管理程序来处理这个问题,虽然搜索引擎和字处理软件的技术基础其实已经比较成熟,但是软件的信息获取技术中仍然缺乏内嵌的基本语义标准筛查。
以至于要找到搜索目标,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把整个信息垃圾堆场拉网式地过滤一遍,严重影响了搜索时效。
其实这些问题解决的路径非常明确,就是在搜索前先使检索目标的语境确定化具体化,然后对语境进行形式化处理使之融嵌到软件中。
这种形式化处理可以通过确定并组织语义领域里的关键义素和词汇项的途径来实现。
如何在以语义原则为核心的基础上,联手计算机编程技术辅之以句法的标准和词性的标准,甚至是语用分析、变异分析、历时分析的标准,来解决网络检索的语义定位问题,从而消除在线查询的歧义,是应用网络语言学要探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而又迫切、影响广泛深远的课题。
五、博客情境
博客(weblog)出现于上世纪末,兴起于本世纪初,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更是成为主流新闻媒体有力的竞争者。
[5]26Welblog一词缩写为blog,中文音译为博客或意译为网络日志。
是一种文本、图像、数据和媒体对象的层次性结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时间线为纵轴把内容按照倒序形式存档并呈现。
通过HTML的浏览器可以通过筛选文章主题和日期控制选择阅读。
内容博客曾因为其发布内容的直接性、真实性、丰富性等特点,且有网络的强大的传播平台的优势,具备与传统的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竞争的潜质。
作为一个后起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交际方式,交际性仍然是它的本质属性,所以它具备交互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与其他因特网情境的一个共性是,其更新速度亦会非常快,并且注意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博客写作首先是一种有亲历性和在场感的日记体的私人写作,是一种相对个人的、自由的交际方式,同时具备某些口语特征、书面语特征和电子语篇特征,不但可以自娱自乐,甚至可以凭藉因特网这个自由广阔的表达和传播平台挑战权威和反叛传统。
作为一个倡导言论自由的开放性的交流场所,其话题转换相对自由,其交流角色关系是中立平等的,有一个公开、安全、自由平等的交流基础,比起其他规范化的传统文体而言,虽然规范程度相对较低,但它可以融合网络大众化和平民化的语言,通过适度口语化以及方言、动画符号等手段,使语言生动化;又可通过使用缩写词、省略句式结构以及表情动符号等手段使语言简约化,所以其可接受度和可理解度会增高,作为新兴的大众化的网络交际方式,符合语言经济的发展趋势。
然而博客交际又不需要像即时交际那样迅速直接地作出反馈,并不存在即时聊天那种即时互动压力和时效性要求,较之聊天组和网络论坛等更强化休闲娱乐功能的因特网情境,增加了系统性、专业性和严谨性,甚至能满足学者、作家、新闻记者等职业写作者的专业语言运用要求。
所以它能借助网络自由广阔的表达、交流和传播平台有力地帮助网络语言进入社会规范化的学术文化领域,打破网络语言和正统语言之间的壁垒。
这是博客显著的语式特点。
六、余论
很难说还会产生多少种基于计算机媒介的因特网情境。
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将会产生的情境肯定远多于现阶段暂时认识到的这几种。
比如现在已经看到言语被加进一定的视觉形式后会产生不少语言学命题。
视像互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基于计算机或只能移动终端的个人视频电话、网络视频会议以及各种即时通讯软件。
而用语音与系统进行交互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
比如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就创设了一种人机对话的网络智能聊天系统的虚拟教学环境,并且融合了丰富的视觉文化情景,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资源扩展了课堂。
对汉语网络语言的分析研究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与规范、性质及形式、意义及社会认知心理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然而争论声也不绝于耳,却鲜少有学者回归到特定的因特网情境中,在对因特网里每种典型的情境里相对静态的语言特征进行描写分析的基础上来开展对网络语言的各种定性分析。
一种语言是一个由情境因素决定的语言表达系统,因为情境中任何重要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情境中所使用的语言的具体变化。
也就是说,某种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会受到情境的极大制约。
所以借鉴情境还原研究原则第一步的工作是,确认因特网里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种典型的情境,把每种情境里相对静态的语言特征描写出来,并尽可能穷尽每种情境中出现的变形。
只有在这个对因特网的各种情境的共性和个性充分研究透彻把握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搞清楚网络语言在各种具体的不同的情境中发生的不同情况后,才能讨论和判定网络语言的主要特点和特征是什么,进而评判网络语言所引起的强烈的语言态度,评估其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及抉择和应用相应的语言对策。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戴维?
克里斯特尔.语言与因特网[M].郭贵春,刘全明译.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4]高岩.基于语言学理论的网络语言应用研究[M].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5]方兴东,王俊秀.博客:
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6]SantiagoPosteguillo.TheTextureofInternet:
NetlinguisticsinProgress[M].Cambridge:
CambridgeScholarsPublishing,2007.
[7]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麦剑芬(1979-),女,广东梅县人,文学硕士,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汉语研究、网络语言。
(责任编辑:
杨立民)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GD14XXW04);广东省梅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对中学生网络语言生活的调查与研究――兼反思基础语文教育”(2012SK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