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专科《中国教育史专题》复习题形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8694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专科《中国教育史专题》复习题形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电大专科《中国教育史专题》复习题形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电大专科《中国教育史专题》复习题形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电大专科《中国教育史专题》复习题形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电大专科《中国教育史专题》复习题形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专科《中国教育史专题》复习题形考答案.docx

《电大专科《中国教育史专题》复习题形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专科《中国教育史专题》复习题形考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专科《中国教育史专题》复习题形考答案.docx

电大专科《中国教育史专题》复习题形考答案

中国教育史专题期末综合复习题(形考答案)

第一编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措施

一、填空

1.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的需要。

2.祭祀活动可以说是中国“礼”教之渊源。

3.最初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书和数。

4.西周学校从设置上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从程度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5.秦代的文教政策主要有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是兴学技重、选士、独尊儒术。

7.汉代太学建立于公元前124年,其标志是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

8.我国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统一教材是隋唐代孔颖达会同诸儒等撰写的《五经正义》。

9.金代除普通国子学和太学外,还办有进士科。

10.元代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将孟子推崇为“亚圣”,还确立了理学的官方学术地位。

11.国子学始建于276年。

12.唐代国子学、太学、国门滨的区别是出身门弟之分。

13.明清国子监既是太学,又有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

长官称为祭酒。

14.隋唐医学隶属于太医署,下设四科分别是医科、针炙科、按摩科、咒禁科。

15.我国最早建立地方官学体制的少数民族政权汉代。

16.明清“童试”分县考、府考、院考三步进行。

17.北宋的六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18.明清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级:

乡试、会试、殿试。

19.阮元创办的杭州沽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学堂,是当时训诂考据学研究与教学的重点场所。

20.我国最早用于识字的教材是史籀篇。

21.科举前三各称为“一甲”,分别是:

状元、榜眼、探花。

二、名词解释

1.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

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

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

3.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

其办学特色有四:

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

稷下学宫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六学二馆:

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

“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三舍法:

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

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6.监生历事:

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监生历事之制。

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

凡在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历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

7.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业学校。

鸿都门学的学习内容是辞赋、尺牍、书法、绘画等。

学生全部由州郡荐举或三公辟召而来,相当于察举正式科目出身,入学享有俸禄,相当于正式吏员,而且他们的待遇高于太学生。

西汉统治者兴鸿都门学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队伍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8.文翁兴学

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9.学田

拨充学田是在物质条件上为地方学校的维持提供保障的一项措施。

由朝廷拨给学田始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熙宁兴学期间,朝廷又召令给各地州学拨充学田,学田即属学校所有的田产。

学田除由政府拨给,也有由地方官绅捐赠,或由学校筹款购置。

10.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立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

胡瑷以“明体达用”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

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

学生治一事,兼一事,相当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

11.讲会

“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

书院的这种门户开放风格,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

12.次相授业

是私学大师实行的一种逐次传递学业的方式,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

次相授业使一个教师可以通过逐次相传的方式教授众多弟子。

13.“三、百、千”

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简称。

“三、百、千”是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蒙养教材,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为主,同时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

14.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士制度,选官事宜主要由各级中正官主持。

中正的职权是对本籍贯士人的“品”(家世)、“状”(才德)予以评价,按三等九级定品: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然后逐级上报到司徒,司徒咨吏部待用,按品级高低,授予相应的官位。

15.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

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写作宗旨是“代圣人立言”,即必须以圣人的口气训释,而不得以作者的身份去发挥;文体要求严格,文章开始部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比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

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三、简答题

1.我国的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

-3

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

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

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

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

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

2.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17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但是独尊儒术也压抑了其他学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

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

-22

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

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主要有:

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

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措施有:

第一改革大学,在太学实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

第二是扩建太学。

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

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

4.汉代太学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32

①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

②御定统一的经学教材。

③经学教学必须讲究师法家法,不得自行改动或客串到其他学派,门户之见极强。

④建立定期的考试制度。

初时一岁一试,通过者委以官职,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

考试的办法是策试,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

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

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5.明清统治者对地方官学学生是怎样加以笼络和控制的?

-64

明中叶后,只有府、州、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学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

统治者对地方官学生员严加管制,明太祖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刻在卧碑上,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是,干预地方政务。

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

清代又颁行了新卧碑,共七条,内容与明代大同小异。

康熙、雍正时又颁布“圣谕”,也主要是告戒训示读书人的。

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识分子。

6.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

-77

第一,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

第二,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

第三,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

第四,书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7.简述蒙学读书教学的通常程序?

-89

蒙学的读书教学,往往是塾师先读,学童跟读,读若干遍后,就由学童自己读,塾师予以纠正。

读熟后就背诵,一定要达到熟练地背诵无误,最终还要能默写。

每日学新课之前,又必须将前面所读的书轮流背诵,称“温书”。

学习告一阶段时要进行阶段复习,将所学的书全部理清,称为“理书”。

8.科举考试的内容有过哪些主要演变?

-99-101-105

隋唐科举常科主要为明经、进士两科。

明经即通晓儒家经典,考试过程为先贴经,然后问经义,然后答时务策;进士科最初只试策、帖经,后还要加试杂文两篇,即一诗一赋。

宋代科举以进士为主,神宗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

经义是论述儒经某一内容含义的小论文。

明清科举的八股文就是从经义演化而来的。

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八股文,其正式称谓是制义或制艺。

八股文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写作宗旨是“代圣贤立言”,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

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四、论述题

1.私学是怎样兴起的?

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义?

答: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2.自汉代以后,学校体系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请予以概括。

答:

汉代以后,学校体系逐渐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中央国子学和太学并列,并先后创办律学、医学、书学等专门学校,地方上群国学校教育制度建立。

隋唐时期:

在中央设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另有旁系,包括“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医学、崇玄学等,地方上分别设立有府学、州学、县学、市学和镇学等直系,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等旁系。

宋元时期:

中央官学以太学、国子学为核心,另有律、算、书、医、画、武等专门学校。

地方官学有州(府军监)学和县学两级。

另外书院在北宋开始兴起,南宋开始形成书院教育基本传统,元代官学分为国子学、蒙古国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及专业技术教育学校三种类型,书院出现官学化趋势。

明清时期:

中央官学有国子学、武学、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琉球官学和算学等。

地方官学普遍设置,府、州、县均设学校,乡村还有社学、义学等。

明后期书院复盛,清初书院被禁,后改为提倡,但已经完全官学化。

清末民初开始教育改革,引入近代学制,逐渐形成健全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

3.阐述书院的教学特点,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借鉴?

答:

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

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意义:

自书院产生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4.论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分析其对当今教育有哪些借鉴之处。

答:

科举考试的弊端:

它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科举考试制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一,通过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统治。

第二,科举考试破处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第三,科举考试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第四,科举考试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正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与措施

一、填空

1.西方传教士在华举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594年建立的圣保禄学院。

2.西方传教士在华建立的全国性教育组织,最初的名称为教科书委员会,1890年改名为中华教育会。

3.洪秀全是上在起义之前教书时,就毁掉了学塾中的孔子牌位,以示与封建文教决裂。

4.中国人办的第一所近代技术学校是1866年建立的福建船政学堂。

5.中国最早独立举办的师范学校是南通师范学堂,举办人是张謇。

6.容闳和黄宽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之一。

7.1872年,第一批官派的留学生赴美国学习,此后共派出4批。

8.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方针的著述,是张之洞于1898年撰写的劝学篇。

9.清末颁布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0.1907年,清政府首次招收女生。

11.国民政府鼓吹的“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忠孝会爱、信义和平。

12.京师大学堂既是最高学府,最初还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13.民国初年,教育部设三司一厅,分别是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社会教育司、总务厅。

14.清华学堂最初的培养目标是留美预备生。

15.最早升格为大学的教会学校是齐鲁学校。

16.南开大学的创始人是张伯苓,厦门大学的创始人是陈嘉庚。

17.最早由中国人自办的小学是梅溪学堂。

18.清末中小学堂课时最多的主课是宗教课。

19.京师同文馆于1867年增设天学、数数等科目,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20.清末民间举办实业教育成效最大的是张謇在江苏南通的办学活动。

21.1922年学制在职业教育方面规定,小学可增置职业准备教育,初中可兼设各种职业科,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

22.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于1902年12正式开学。

23.清末女子师范学堂培养女子小学堂和蒙养院的教师,课程中有适合女子的家事、裁缝、手艺等科目。

24.太平天国群众教育的普遍形式是讲道理。

25.维新派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措施有设报馆、建学会、办学堂。

26.我国扫盲教育开始于1909年设立的简易识字学塾章程。

27.1920年建立的劳动补习学校,是第一所属于工人阶级自己的学校。

28.黄埔军校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官学校。

29.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命名于1903年,它的前身是随长征到陜北的红军大学,它的教育方针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它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二、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创建于1862年,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年以后京师同文馆陆续增设近代学科。

1901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大学堂的译学馆。

2.京师大学堂

1898年百日维新时,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

这是清政府主办的第一所新式普通学校,它以高等教育为龙头,附设中小学。

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

京师大学堂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是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为在全国确立近代新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3.南洋公学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筹办南洋公学。

先是设师范院一所,聘任梅溪书院主讲张焕伦为总教习,这是中国有专门师范教育的开始。

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机构。

民国时,改建为上海交通大学。

4.庚款兴学

这是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是西方列强调整对中国策略的一个重要手段。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随后其他列强也退还部分赔款,以这笔资金建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

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的趋向。

5.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于1912年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其内容为: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一宗旨是蔡元培教育观念的体现,已基本剔除封建遗毒。

6.学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原国子监归并学部,教官一并裁撤。

学部与政府各部并列,长官都称尚书,左、右侍郎为副长官。

学部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

7.设计教学法

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以“从做中学”的理论为出发点创立的。

它的基本程序是“目的—计划—实施—评价”。

这种方法符合杜威“从做中学”的精神,学生在行动中求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和困难,靠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设计教学法成为师范学校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8.小先生制

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方法,即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先学的教后学的,也即能者为师。

9.留法勤工俭学

1915年6月,在法国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创立了“勤工俭学会”。

明确提出了以“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增加劳动者之知识为宗旨”。

1916年春,中法两国人士在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同时设立“留法勤工俭学学会”进行宣传,吸收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

勤工俭学活动不仅使留法的中国先进青年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农民运动讲习所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成立的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

讲习班采取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在广州举办了六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又在武汉办了第七届。

讲习所有课堂讲授、学生自学、集体讨论和调查研究等学习方式,共培养近1600名毕业生,为推动中国农民运动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1.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由毛泽东在1934年1月第二次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内容是: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2.民办公助

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一种办学形式。

所谓“民办公助”就是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力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

三、简答

⒈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114

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但这类新式学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

(1)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之地。

这些新式学校都是申报朝廷批准后兴办的,当然不是私学,但却是以个案处理,零星举办,缺乏基础教育的根基,必然影响教育效益和质量。

(2)教育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

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能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都是旧官学的传统,新式教育其实仅仅表现在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方面。

⒉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

-119-121-122

封建传统教育运行的最大支撑机制就是科举制度,当近代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

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靠八股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夫官僚缺乏应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由于学业不能与科举接轨,就没有做官的“正途”,必然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

所以,发展新教育必然要改革科举制度。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新学制的建立意味着旧的科举制度已无存在的基础,清政府于是决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存在于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

科举制度废除,意味着封建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旧式学校或消亡,或改制;而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

⒊如何评价癸卵学制。

-129-130

1904年1月由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癸卯学制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的烙印:

第一,从学制看,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年之久。

第二,从课程设置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

第三,从学校设置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套用了传统的办学体制。

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留着旧教育的各项制度。

第五,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的区别。

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⒋新文化运动在文教方面有哪些主要成果?

-134-135

新文化运动中在文教方面的最大推动,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白话文的推行不仅推动了文学革命,而且使口语和书面语一致,从而大大减轻了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负担,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

1920年,教育部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1922年,除语文课文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推行国语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成果。

推广全国通行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规范性。

新文化运动还推动了男女平等教育的确立。

⒌实施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动机是什么?

主要措施有哪些?

失败的原因何在?

-150

大学院和大学区的设置,旨在改变以往教育行政官僚化,克服教育行政流为文簿案牍形式的缺陷,并加强学术研究与教育行政的联系。

实施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主要措施:

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机关,与此同时,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国立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

每区设评议会为审议机关,设研究院为学术机关,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分掌各类教育行政。

大学院制实施一年之后便不得不废止又恢复了教育部,究其原因在于:

行政管理与教育研究的运作毕竟有较大的区别,本想使行政机关学术化,反而使学术衙门化,结果与初衷相反。

另外,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