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8125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阅读.docx

《中考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阅读.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阅读.docx

中考文言文阅读

2013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

第一篇诸子

《论语六则》

一、有关孔子和《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记录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裁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阅读理解

1.这六则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2.阐述学习方法的句子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3.学习态度的句子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学而不厌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与人交往的态度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教导人的态度:

诲人不倦

6.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出自本文的成语:

①温故知新②不耻下问③学而不厌④诲人不倦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⑥择善而从

《论语》十则

1.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个方面的人生道理?

①讲做人的道德修养。

(1-3)

②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要成人之美。

(1-8)

③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9-10)

2.曾子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的行为?

①为别人谋划②与朋友交往③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3.孔子认为对待“贤”和“不贤”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看见贤者要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4.孔子认为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就是宽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想承受的东西,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孔子认为对待财富和权位应持什么态度?

财富和权位都是人们值得去追求的,但不讲仁义之道去得到那些东西,就不应该占有。

6.孔子是怎样赞赏音乐的巨大魅力?

没有想到演奏音乐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三月不知肉味)

7.出自本文的成语:

①见贤思齐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任重道远④成人之美

8.在本文论述的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做得怎样?

今后有何打算?

9.孔子弟子三千,请你写出不少于三个孔子弟子的名字。

曾子、子贡、冉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是儒家的主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到“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他还指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不公平的社会现实。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著。

二、课文解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列一般,归纳出作者观点,主要侧重于“生于忧患”,这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论证方法:

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论证

2.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

所列举的历史人物有哪些共同点?

①排比列举事实,颇有气势

②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中“是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请在举出一个事例。

①指第一段所列举的六个历史人及于此相似的人,他们都是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②西汉的司马迁,司马迁受宫刑而发奋著书,写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孔子在失意的痛苦中写成了《春秋》,屈原在流放的痛苦中写成了《离骚》,曹雪芹在家破的痛苦中写成了《红楼梦》;贝多芬一生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

然而他没有向命运屈服,他说: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最后成为音乐大师。

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

4.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有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

5.第三段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6.用原文句子回答:

①起过渡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经过磨砺之后的好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鱼,我所欲也》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点:

舍身取义;

论证方法:

第一段: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第二段:

事实论证

第三段:

举例论证

2.给第一段划分层并概括层意。

①提出中心论点:

舍身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②从反面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为了”义“也可以不”避患”

③强调义的思想境界人人都有,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3.第一句在文章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是设喻,由此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由形象到抽象,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

4.第一段和第二段有怎样的关系?

第三段和第二段是怎么样的关系?

第二段举例强调“义”的重要超过生命,证明第一段提出的论点---舍生取义

第三段和第二段是并列的,是互为对照的,无论关系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和求得名利的东西,都要取之有“义”

5.出自本文的成语:

舍生取义

6.请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结合本文主旨,列举至少两个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事迹。

①岳飞精忠报国②文天祥宁死不降元③刘胡兰为掩护群众宁愿死在敌人的铡刀下。

8.你认为文中“义”的内涵是什么?

现代社会中,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为什么?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现代社会也应该坚持。

《秋水》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一同被世人并称“老庄”。

他具有朴素的辩论法思想,但又宣扬虚无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极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

二、阅读理解

1.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②写河伯见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2.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

若而叹”,并对自己作了自我批评。

变化原因:

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3.本文主要采用了那些写作手法?

主要比喻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比喻:

用河伯和海神的两个神话人物来比喻人。

对比:

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进行对比。

将河伯见海神之前与之后

的态度变化进行对比。

4.请写出源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①望洋兴叹②大方之家③不辨牛马④贻笑大方

5.这篇文章让你明白什么道理?

从中你还得到那些启发?

道理:

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只有经过与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

不足,如果盲目的骄傲自大,难免会贻笑大方。

启发:

大与小是相对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满。

(还可以从以下方面作答:

①人贵有自知之明②谦受益,满遭损③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④有比较才有鉴别)

《庄子》二则

(一)

1.以“浑沌”“倏”“忽”命名有何含义?

“倏”“忽”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做神的名字,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结果弄巧成拙。

2.这则寓言的道理是什么?

不按规律办,违反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坏事,结果与愿望相反。

3.结合现实说说感受。

人类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甚至带来沙尘暴。

4.出自庄子的成语故事:

东施效颦

(二)

1.纪渻子养鸡几个阶段的状态如何?

训练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①方虚骄而恃气②犹应响影③犹疾视而盛气

标志:

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2.四个“十日而问”可以看出“王”的心情如何?

急切,迫不及待。

3.“其德全矣”中“德”的含义

没有骄傲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都聚集起来。

看似呆气,实则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现在意义是什么?

呆若木鸡因恐惧惊吓而发愣的样子。

5.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精神内敛,修养到家,便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

6.你能说出到家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及他的作品吗?

老子《老子》道家代表人物故事:

《塞翁失马》

7.你还能列举出自《庄子》成语典故词语吗?

鹏程万里朝三暮四无中生有游刃有余踌躇满志

《愚公移山》

一、有关列子与《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郑国人,所著《列子》一书早已散。

现存《列子》可能是晋人托名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和神话故事,文学价值颇高。

二.阅读理解

1.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移山的目标: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移山的方式: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移山的艰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⑤移山的结果: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移山的艰巨?

①山又高又大,移山艰难。

②移山的人少,老的老,幼的幼,劳动力极弱。

③劳动工具落后。

④路途遥远。

3.人们对愚公移山有哪几种态度?

①其妻献疑.她并不反对移山,提出移山过程中解决的问题。

(关心和担心)

②智叟"笑而止之"(讥笑和责难)

③众人"杂然相许"(支持与参与)

4.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

哪个人愚笨?

作者这样拟名有何用意?

——愚公并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个鼠目寸光的人。

作者这样拟名加重对比色彩,是具有讽刺效果。

5.文章用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6.我们怎样理解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

这番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两种对立的态度: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而愚公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的。

7.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对比:

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对比

烘托:

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写王屋、太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烘托愚公的形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8.从愚公身上你得到哪些启发?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列子》二则

㈠《杞人忧天》

1.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世用“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的瞎担心或不必要的忧虑。

2.从今天的天气变化趋势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今天看来,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看成傻子行为,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破坏,全球气温升高,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的。

㈡《杨布打狗》

1.“其狗”为什么今“迎而吠之”?

杨布有什么反应?

因为杨布“衣素衣而出,衣缁衣而返”。

杨布的反应:

杨布怒,将扑之。

2.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这则寓言批评了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扁鹊见蔡桓公》

一、关于韩非子:

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韩非子》一书为后人撰写。

其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是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的著作,书中有许多寓言故事:

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

他与孟子、庄子和苟子并称为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阅读理解

1.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蔡桓公不听扁鹊忠告②扁鹊指出蔡桓公的病已无药可救。

③蔡桓公病死

2.蔡桓公怎样评价扁鹊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表现蔡桓公固执的句子是什么?

答:

寡人无疾

4.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什么?

答: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5.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什么样的人?

答:

扁鹊是一个认真负责、聪明机警、观察细心、诊断及时的医生。

蔡桓公是一个讳疾忌医、刚愎自用、顽固不化的人。

6.你怎样看待扁鹊的逃走之举?

答:

扁鹊逃走是明智之举,因为从前面劝说蔡桓公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

如果扁鹊治不好他的病,那扁鹊的处境就危险了。

7.成语:

讳疾忌医

8.本文阐述什么道理?

答: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公输》

1.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

主张?

兼爱”“非攻”。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

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公输:

名盘,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

3.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

主要人物是哪一位?

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

主要人物是墨子。

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

公输盘果然中计。

5.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通过对比和类比。

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6.《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

本文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

愚蠢,狡猾。

7.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

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山水篇

《三峡》

1.本文作者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按照景物先写山,抓住其山高峻,连绵的特点来写,后写水,抓住水势盛大,水流湍急的特点来写,按照季节,先写夏季,再写冬季,最后写秋季。

写春冬,突出它景色的秀丽多趣;写秋景,突出其凄清萧瑟的特点。

2.本文写山水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

主要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第二段举“王命急宣”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

这是从侧面写夏季水流湍急的特征。

4.文中写山形挺拔险峻的句子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而用“林寒涧肃”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5.最后一段引用渔歌有何作用?

答:

渲染悲凉的气氛,突出三峡凄清萧瑟的景物特征,表达作者忧伤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阅读理解

1.概括三段的内容

①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与地点

②描绘庭院月色

③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全文紧扣哪一个字来写?

为什么?

表达方式:

叙事、写景、抒情

紧扣一个“闲”字,“我”看到月色就高兴的起来,因“无与为乐”就到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闲人”之举,而张也没有睡,在夜深人静之时和“我”“步于中庭“,可见他也是一个闲人,庭院里的寻常之物在他们的眼里都充满诗情画意,只有闲人才会有如此闲情。

3.苏轼笔下的月色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用了什么修辞?

空明;用比喻,“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4.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时寄情于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同:

仕途失意,都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记之于文,以抒发愤懑。

异:

柳宗元在文中更多流露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忧伤,悲苦和凄凉,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时,又呈现出自嘲、自矜、自解、自慰的心态,比柳宗元显得旷达乐观。

《岳阳楼记》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二、阅读理解

1.描写洞庭湖雄伟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句?

答:

衔远山……横无际涯

2.《岳阳楼记》中直接概括出迁客骚人“悲”和“喜的句子各是哪些?

答:

悲: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喜: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和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哪些?

答:

旷达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远大的政治抱负: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这篇散文中有些句子现在已经成为了成语,请将这些成语写在下面。

答: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5.第三、四自然段具体表现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

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6.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与远大抱负。

7.第四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

从时间上看是:

从白天到夜晚;从空间上看是:

由远及近

8.文中用描写微波荡漾的月光是哪句?

;描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的句子是哪句?

答: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9.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哪句呢?

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岳阳楼有一名联:

“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有一与“忧乐”相应的名句是哪句?

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矛盾吗?

为什么?

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讲的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讲的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这样的忧乐与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毫无关系,二者并不矛盾。

12.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描写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

13.三四段各写什么景?

抒发什么样的情?

这两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

第三段写阴冷昏暗之景抒发悲伤之情;第四段写明朗和煦之景抒发喜悦旷达之情。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通过对比,描写不同的景物,抒写迁客骚人不同的思想感情,引出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表达了自己希望与古仁人同道,以天下为已任的情怀。

14.“迁客骚人”与作者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

表现了作者怎么的志向?

答:

迁客骚人是“以物喜,以己悲”;作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5.作者认为一个人应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什么不同?

答:

因为他们因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遭遇得失而或喜或悲。

17.范仲淹曾三次被贬,其根本原因可用文中第五段哪句话来概括?

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联系上下文,说说“古仁人之心”指什么?

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从范仲淹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提示:

从以天下为已任,关心国家大事,为人乐观豁达等方面

《醉翁亭记》

1.《醉翁亭记》中用来指做某件事的用意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另有目的的一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篇游记以“乐”为中心展开,那么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那些“乐”?

答:

山水之乐、四时之乐、为百姓之乐而乐

3.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已成为经典名句,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

4.第三段四句话分别写了四层意思,请各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并指出哪一层是重点。

答:

⑴滁人游⑵太守宴⑶众宾欢⑷太守醉重点是第四层.

5.“水落而石出者”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象?

由此演化为什么词语?

其意思是什么?

描写冬季;“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6.“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一句中的“渐”与“泻“两个字用得妙,请作简要赏析。

“渐”表示作者自己离酿泉越来越近,潺潺的水声由远及近。

“泻”写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写禽鸟之乐、游人之乐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用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层层推进,整篇文章贯穿着一个“乐”字

作者仕途失意,寄情于山水之间。

与民同乐,排除心中的郁闷,但壮志未酬,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的感叹。

8.《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写了景物的变化,两位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答:

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9.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

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区别?

答:

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

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不同。

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

10.本文的第一第二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答:

由远到近、从早到晚、春夏秋冬

1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12.本文虽题为“醉翁亭记”,但用于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是什么?

答: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1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山间朝暮景色的变化,请发挥你的想象,将之扩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要求语言生动,并灵活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湖心亭看雪》

1.概括各段段意

①交代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

②主要描绘西湖雪景

③写亭中有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④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文章主旨。

2.第一段哪一句交代游西湖的环境?

这句使我们想起柳宗元的哪些诗句?

①环境: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