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8021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5古诗两首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腊、浑、豚;会写4个生字:

莫、腊、浑、疑。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难点

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2、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师: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风景名胜

课内与课外相联系,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腊、浑、豚;会写4个生字:

莫、腊、浑、疑。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

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字音。

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先试着理解古诗意思,如果遇到疑难问题,请做好标记。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

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包含什么哲理?

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古诗

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小组互查互教

1、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

(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请你找出描写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几个字,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B、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我可以运用简笔画描述。

3、重点赏析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B、你们也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吗?

从那件事中,你明白到了什么道理?

4、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师生引导释疑

1、诗人看到庐山“远近高低”各是什么样儿呢?

你可以查找资料去了解了解。

2、你认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的真面目?

如果把“庐山”比作是“人”或是“事”等,我们又该怎样识得“人”或“事”的真面目呢?

3、《游山西村》中诗人的心情有何变化?

在生活中你的心情有否这种变化呢?

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境

学生当堂检测

1、填空题。

(1)《题西林壁》这首诗充满哲理,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重水复疑无路”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心情;“柳暗花明又一村”又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学生练习

当堂检测

教师导练

如果你能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就能熟读成诵。

在默写古诗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壁、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在我们平时生活的情景中可以引用。

交给学生学子方法

教师总结

课堂反思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茎、柄、蛟、均、匀。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正确书写11个生字:

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

3、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

4、读通、读顺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5、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和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或得到什么启发?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和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或得到什么启发?

课前准备

自制PPT课件

基本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1、出示猜谜语:

青藤弯弯细又长,绿叶密密两相傍,藤上长出卷胡须,轻轻快快爬高墙。

(打一植物)(爬山虎)

2、欣赏爬山虎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认识爬山虎的有关特征。

3、教师导语: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

爬山虎的脚

猜谜语,欣赏爬山虎图片

激趣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一:

①认识5个生字:

茎、柄、蛟、均、匀;

②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正确书写11个生字:

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

③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

学习目标二:

①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②与同学讨论:

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

学习目标三:

①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

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

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一:

①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②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

③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

自学要求二:

①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②与同学讨论:

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

自学要求三:

①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

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小组互查互教

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互相检查,通过“兵教兵”解决一些问题,并有意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进行反馈。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内互相检查

师生引导释疑

1、叶子是特点是什么?

2、叶子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就像是有人故意摆好的?

猜猜,那是谁呢?

3、把叶子写得富有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了美,作者到底是怎么观察叶子的呢?

对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失误进行及时的揭示和矫正。

如后进生出现的失误,要通过诊断补偿,揭示失误,补救教学,消除缺陷积累,反馈矫正、达标教学。

品读文中重点词句

学生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

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爬山虎_____________,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__________,第三至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_____。

完成达标训练二。

①你从第一自然段的“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爬山虎长的很。

②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

学生练习

当堂检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教师导练

1、“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

áo,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2、原来观察事物时要及时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还可以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把事物描写具体,就像叶圣陶先生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一样!

弄清描写方法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重点难点

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自制课件

基本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

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听写生词

复习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

出示自学要求

1、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3、4、5自然段,读一读。

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

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

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自学课文

小组互查互教

由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

的道理,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小组合作学习

师生引导释疑

1、探究一: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

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结合课件、实物,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

3、探究三: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4、探究四:

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

可以口答、表演、画画…

全班交流,品读优美词句

学生当堂检测

1、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在_______上,在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____________,像蜗牛的___________。

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_________,它先是______色的,后来又变成______色的,仔细一看,它又像________。

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_______墙,不几天就________,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

也正因为爬山虎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叶子才能_________________。

细丝就是爬山虎的_____,这是作者把细丝比作________,文中还把细丝比作_______和________。

原来作者不仅从形状和颜色上来观察爬山的脚,还用上比喻的表现手法,可以描写得很逼真!

学生练习

当堂检测

教师导练

观察事物时要从多种角度进行观察,还要及时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最后,写成文章时也要注意表达方式才能写生动哦!

告诉学生观察方法

课堂反思

课题

7蟋蟀的住宅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宅、蔽、弃、慎、择、穴、搜”7个生字,会写“宅、蔽、弃、毫、遇、择、址、穴、掘、搜、倾、扒、抛”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看图)认识这小东西吗?

叫什么?

 蟋蟀。

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蛐蛐)

师:

“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

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

蟋蟀的住宅

观看图片

直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宅、蔽、弃、慎、择、穴、搜”7个生字,会写“宅、蔽、弃、毫、遇、择、址、穴、掘、搜、倾、扒、抛”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

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要求:

①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②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

③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

2、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自学课文

小组互查互教

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书写上。

2、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你理解哪个词义就请在小组内讲哪个词。

3、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在文中勾画出来)

小组合作学习

师生引导释疑

1、“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

“不肯随遇而安”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2、蟋蟀的住宅大致是怎样的?

画一画它的平面图吧!

3、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呢?

理解重点词语,品读优美句子

学生当堂检测

1、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打“√”,错误打“×”。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这一句是拟人句。

( )

(2)“随遇而安”在文中是指“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

(3)蟋蟀对自己住宅的要求是: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 )

2、你会画蟋蟀住宅的平面图吗?

画在图画纸上吧!

学生练习

当堂检测

课题

7蟋蟀的住宅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

复习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

出示自学要求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把蟋蟀的住宅的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4、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学课文

小组互查互教

小组互查互教

1、朗读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个小组准备后,派代表发言。

(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3、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小组内交流收集到蟋蟀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

师生引导释疑

1、蟋蟀用什么工具怎样建房子呢?

用多长时间建

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成呢?

2、作者说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这么说合适吗?

由此你体会到什么?

3、本文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由此你又可以体会到什么呢?

4、蟋蟀从盖房子到整修房子的时间很长,想像一下作者认真观察的情景。

弄清修辞手法

学生当堂检测

1、盖房子的时候,蟋蟀用前足______,用钳子________,用后足_____,用后腿上的锯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

⑴“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没有。

课文是采用_________的写法,把蟋蟀比作_______,把它的巢穴比作_________把它发出的声音比作_________?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写下来。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又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

当堂检测

教师导练

当你要表达你很喜欢一种东西时,可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你的感情。

另外,观察不仅要仔细还要持之以恒哦!

与作文结合起来

课堂反思

课题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谧、振、枉、浩、资、召、源”七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学生回答

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谧、振、枉、浩、资、召、源”七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明确目标

目标导学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小组互查互教

1、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

小组合作学习

师生引导释疑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3、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当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魏格纳是个意志坚定的人。

(    )

 

(2).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和非洲的几内亚湾的形状不可思议地吻合。

(   )

(3).柯彭教授很支持魏格纳的假想。

(   )

2、本文是按照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是因为用上了过渡句,比如“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等。

你能在文中找出其他的过渡句吗?

3、当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时,他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果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你想对魏格纳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

当堂检测

教师导练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

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这几个因素也是同学们应该学习的精髓!

如果对地理知识不太清楚的话,可以借助地球仪来学明白。

课堂反思

课题

语文园地二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了解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能够熟读成诵。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

题目自拟。

3.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重点难点

1、丰富知识,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

题目自拟。

3、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日积月累”的教学

  1.导入。

  师:

同学们,您们喜欢儿歌吗?

谁会背?

  指名学生背儿歌。

  师:

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老师也学会了一首新儿歌,想听吗?

  2.老师背儿歌。

  “正月梅花香又香。

……”

  师:

好听吗?

想不想学?

咱们就一起学一学。

  3.学儿歌。

  学生初读儿歌。

注意读准字音。

背儿歌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指名读,及时正音,再自由读。

  

(2)了解儿歌中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师:

你从儿歌中了解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重点讲解正月是指一月。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二、“成语故事”教学

  

(一)引入

  师:

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1.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1.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3.了解寓意。

  师: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

“胸有成竹”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与可的故事,是说他在画竹子之前,心中先有一个他要画的竹子的大概形象,比喻我们做事前心里已有全盘的考虑及妥善的安排,因此才有成功的把握。

  4.作业:

背诵儿歌;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从学生学过的成语引入

  三、习作教学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内容。

  2.学生分小组自由谈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在全班交流,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本单元描写植物的课文的写作方法,注意表达的顺序。

并举一反三,体悟描写其他事物的方法。

4.生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明确习作要求

  四、习作讲评

  1.回忆作文要求。

  2示较好的习作,欣赏评价,说说好在哪里。

  3.出示中、差两种层次的作文,评讲,集体帮助修改。

  3.学生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小结:

在写作文时要让学生抓住观察事物的特点,观察它的发展变化,运用好修辞手法,按一定顺序进行描写。

让学生初步练习同桌互改、互评的习惯。

教师还可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

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堂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