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8013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劳动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劳动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劳动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劳动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法大纲.docx

《劳动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法大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法大纲.docx

劳动法大纲

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劳动法  课程英文名称:

LABORLAW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             课程编号:

课程归属单位:

管理学院

制定时间:

年 月 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课程

1.基本类型、基本属性

本课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研究的对象是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本科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的。

课内学时36学分。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劳动法的基础知识;加强对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法制观念并使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劳动法问题的能力。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1、了解法律的基础知识;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征和基本原则以及劳动法的地位和作用;2、掌握经济组织法、经济行为法、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常用的重要的劳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并能加以应用。

3、掌握劳动仲裁与诉讼的基本知识。

3、适用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学时:

36

4、先修课程:

法律基础知识

5、推荐参考书目:

教材:

《劳动法学》(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冯彦君主编:

《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2、黄越钦主编:

《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6、教学方法:

以板书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案例学习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是劳动法的基础理论,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

应重点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了解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区别、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适用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认识市场经济条件的劳动关系及劳动法制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

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1.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种类。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三、劳动法的地位及与其他部门的区别

四、劳动法及劳动法学的体系

1.劳动法体系及劳动法学体系的概念。

2.劳动法体系。

五、我国劳动法的适应范围

1.劳动法对空间、时间、人的法律适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六、加强与完善劳动法制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变化。

2.劳动法制对市场经济体制有序运行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劳动法的本质和作用(略)

第三节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公民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

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

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

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

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学时:

2

第二章 劳动法的历史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概括了劳动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重点掌握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时期及产生的原因。

了解中外

各国主要历史阶段劳动立法概况。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我国劳动立法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工法规”

二、19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立法”,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的健康与道德法》。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法。

1922年前苏联的《苏俄劳动法典》。

第二节 中国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旧中国时期的劳动立法运动。

历次全国劳动大会为争取劳动立法的斗争。

二、旧中国政府颁布的主要劳动法规。

三、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

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四、抗日革命根据地及解放区的劳动立法。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立法。

特别是1976年以后中国劳动立法的发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的颁布。

学时:

1

第三章 国际劳动立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概括了国际劳动立法的基本知识和内容。

重点掌握国际劳工组织的基本情况及立法形式。

了解

我国与劳工组织的关系及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

运用国际劳动立法知识分析我国劳动法制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劳工组织产生于1919年。

制定了《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及《费城宣言》。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机构。

国际劳工大会、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国际劳工局。

国际劳工组织

的三方性原则。

第二节 国际劳动立法形式和内容

一、国际劳动立法形式为制定与通过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

二者的区别是效力的不同。

二、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关系及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

一、1983我国正式恢复了与国际劳工组织关系。

二、中国已批准了十八个国际劳工公约(到1997年)。

学时:

1

第四章 劳动法律关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劳动法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

要求重点掌握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

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法律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涵义和特点

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2.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要素

一、劳动法律关系要素概念

二、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概念

2.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劳动者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概念及特征。

用人单位的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的特征。

三、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1.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

2.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四、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1.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概念

2.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及特征

第三节 劳动法律事实

一、劳动法律事实的概念

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概念

2.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劳动者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概念及特征。

用人单位的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的特征。

三、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1.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

2.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四、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1.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概念

2.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及特征

第三节 劳动法律事实

一、劳动法律事实的概念

二、劳动法律关系事实的种类

1.行为。

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2.事件。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劳动法律事实

1.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概念。

2.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

学时:

2

第五章 促进就业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概括了我国劳动就业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

重点掌握劳动就业的概念、基本原则及劳动就业

法律保障的重要意义。

了解劳动就业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就业概述

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及特点

二、劳动就业的方针

三、劳动就业的原则

1.国家促进原则

2.平等就业原则

3.双方互相选择原则

4.竞争就业原则

5.特殊群体就业原则

6.限制就业年龄原则

四、(略)

第二节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一、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1.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概念

2.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特征

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体制

第三节 劳动就业服务机构

一、境内职业介绍机构的概念及主要职责。

二、境外职业介绍机构的概念及主要职责。

学时:

2

第六章 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重点内容。

重点掌握两种合

同的概念、特征、区别。

掌握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的概念及条件。

解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及处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纠纷的程序。

运用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基本知识分析我国劳动制度法制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合同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1.劳动合同的概念。

2.劳动合同的特征。

二、劳动合的订立

1.劳动合同的订立的概念。

2.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

合法原则:

当事人资格合法;合同内容合法;订立程序及形式合法。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

双方法律地位平等;自愿与协商一致。

3.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

要约与承诺的概念

三、劳动合同的种类

四、劳动合同的内容

1.劳动合同内容的概念。

2.劳动合同的内容。

法定内容。

商定内容。

五、劳动合同的形式

其概念及形式。

六、劳动合同的效力

1.劳动合同的成立与劳动合同的生效的区别。

2.劳动合同的概念。

无效劳动合同的概念。

确认无效劳动合同的标准及确认劳动合同无效的机构。

劳动合同的鉴证机关及鉴证审查内容。

七、劳动合同的履行

1.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

2.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3.劳动合同履行行为。

八、劳动合同的变更

1.劳动合同变更的概念。

2.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

3.劳动合同变更的程序。

九、劳动合同的解除

1.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

包括法定解除与商定解除的概念。

2.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

(1)商定解除;

(2)法定解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解除条件;用人单位解除劳

动合同的条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3)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合同的解除;(4)劳动合同的自

行解除;(5)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6)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十、劳动合同的终止

1.劳动合同终止的概念

2.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十一、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1.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2.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十二、实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集体协商的概念和特点

1.集体协商的概念

2.集体协商的特点

二、集体协商应遵守的原则

第三节 集体合同

一、集体合同的概念

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三、签订集体合同的原则及程序

四、集体合同的主要内容

五、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

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六、实行集体协商及集体合同法律制度的意义。

学时:

8

第七章 工资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系统的介绍了工资法的主要内容。

应重点掌握工资法的基本概念、工资的原则。

了解工资法的主要规定。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工资概述

一、工资的概念

二、工资立法的原则

第二节 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

一、工资总量宏观调控的含义和必要性

二、工资总额的构成

三、对工资总额的宏观管理与监督

第三节 最低工资制度

一、最低工资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和发布

三、最低工资的给付

第四节 几种主要的工资制度

一、工资等级及制度

二、结构工资制度

三、效益工资制度

第五节 工资形式

一、工资形式的概念

二、计时工资

三、计件工资

四、奖金

五、津贴

第六节 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一、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的概念

二、特殊情况下工资的种类及支付规定

第七节 工资保障

一、工资保障的概念及意义

二、工资支付办法

三、工资保障措施

四、工资保障的监督

学时:

4

第八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具体论述了工时休假法律的主要内容。

应重点掌握工时休假中的各种基本概念。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规定的工时休假的主要内容。

运用基本知识认识工时休假立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概念

一、工作时间的概念

二、休息休假的概念

第二节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种类

一、工作日的种类

标准工作日、缩短工作日、延长工作日、不定时工作日的概念。

二、休息休假的种类

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公休假日、法定节日、探亲假、年休假

的概念及主要规定。

第三节 加班加点

一、加班加点的概念

二、法律上限制加班加点的意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

1.限制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

2.特殊情况下不受限制的规定

3.延长工作时间的经济补偿

4.违反工时法的责任

学时:

2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劳动安全与卫生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重点掌握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法律制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

了解劳动安全与卫生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

运用本章的基本知识,认识加强劳动安全与卫生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安全卫生的概述

第二节 安全技术规程和劳动卫生规程

一、安全技术规程

1.安全技术规程的概念

2.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建筑物通道安全;机器设备安全;电器设备安全;动力锅炉和气瓶安全;建筑工程安全;矿山安全。

二、劳动卫生规程

1.劳动卫生规程的概念

2.劳动卫生规程的主要内容

防止粉尘危害;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危害;防止噪音和强光;防暑降温和防寒;通风照明;个人防护

用品;职工健康管理。

第三节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一、劳动安全卫生管理的概念

二、劳动安全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安全生产教育考核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劳动保

护监察制度;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学时:

2

第十章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概括了女职工与未成年工在劳动方面特殊保护的法律制度。

应重点掌握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了解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规定。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概述

第二节 女职工特殊保护的内容

一、女职工特殊保护的概念

二、女职工特殊保护的主要规定

1.女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特殊保护

2.女职工在生理机能变化过程中的保护

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

3.女职工劳动保护设施的规定

三、对女职工特殊保护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内容

一、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概念

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规定

1.最低就业年龄的规定

2.未成年工在劳动过程中的保护

三、对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重要意义。

学时:

2

第十一章 职业培训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系统介绍了职业培训的各项法律制度应重点掌握职业培训的概念、原则、分类。

了解职业培训的主要规定。

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职业培训在市场经济就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职业培训概述

一、职业培训的概念及原则

1.职业培训的概念

2.职业培训的原则

二、职业培训的分类

第二节 就业前培训

一、学徒培训

二、就业训练中心

三、学校培训

第三节 在职培训

第四节 职业技能鉴定

一、职业技能鉴定的概念

二、技术标准法律制度各项规定

三、技术考核法律制度各项规定

四、技术证书法律制度各项规定

五、职业培训对市场经济下劳动就业的意义。

学时:

2

第十二章 社会保险

教学目的与要求:

社会保险是劳动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重点掌握社会保险中的各种概念的含义、特点;社

会保险的原则。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区别。

了解各项社会保险的现行法律规定。

运用社会保险的基本知识,分析社会保险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及社会保险的改革方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保险概述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

二、社会保险的特点

三、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商业保险的区别。

四、社会保险的原则

1.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原则

2.有利于经济发展原则

3.社会化、统一化原则

第二节我国社会保险制度

一、社会保险体制

二、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依据

三、计算社会保险待遇的依据

四、社会保险项目及保险待遇

1.劳动风险分类

2.保险项目及支付标准

(1)负伤和疾病保险。

因公负伤及职业病保险;非因公负伤及职业病保险;非因公负伤和普通疾

病保险;

(2)残废保险。

因工残废保险;(3)死亡保险。

因工死亡保险;非因工死亡保险;(4)生育保

险。

(5)养老保险。

(6)失业保险。

第三节 职工福利和救济

一、职工福利、救济的概念及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

二、职工福利的性质和特征

三、职工福利、救济制度的内容构成

四、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重要意义

学时:

2

第十三章 劳动争议的处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劳动法中的程序法部分。

该章内容占有重要地位。

应重点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分类、范围、处理争议的机构及程序。

了解处理劳动争议的各项制度。

运用基本知识和现行规定,分析及时处理,劳动争议对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争议概述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

二、(略)

三、劳动争议的分类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关于劳动争议处理范围的规定。

五、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

及时处理原则;依法处理原则;公正处理原则;三方性原则。

第二节 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及处理形式

一、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

1.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组成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设立及组成

二、(略)

第二节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和有关制度

一、争议处理程序

1.调解程序

2.仲裁程序

3.司法程序

二、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制度

1.管辖制度、地域管辖、移送管辖。

2.回避制度

3.时效制度

4.送达制度

5.仲裁监督制度

三、及时处理劳动纠纷对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

学时: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