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部编版 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7952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 语文部编版 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 语文部编版 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 语文部编版 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 语文部编版 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 语文部编版 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 语文部编版 第二单元.docx

《七年级 语文部编版 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 语文部编版 第二单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 语文部编版 第二单元.docx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第二单元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满分:

100分时间:

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屏障(zhànɡ)  澎湃(pài)  哺育(fǔ)  狂澜(lán)

B.嗥鸣(háo)怪诞(dàn)默契(qì)蚱蜢(zhà)

C.咀嚼(jué)苛捐(kē)崎岖(qū)金柝(tuò)

D.山巅(diān)亘古(ɡèn)瑶民(yáo)污秽(huì)

【答案】A

【解析】A项中“哺”应读bǔ。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懊诲 字帖 回环曲折    B.斑谰 戎尺 九曲连环

C.田笼 镐头 扑朔迷离D.摩损 体魄 一泻万丈

【答案】B

【解析】A项中“懊诲”应为“懊悔”;B项中“斑谰”应为“斑斓”,“戎尺”应为“戒尺”;C项中“田笼”应为“田垄”;D项中“摩损”应为“磨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二人配合默契,终于赢得了这场双打比赛的冠军。

B.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C.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覆辙,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美德更深层的思考。

D.虽然这个特大传销集团的案情扑朔迷离,但警察明察秋毫,终将传销团伙一网打尽。

【答案】C

【解析】“重蹈覆辙”指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没有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从2017年5月10日起,“蓝鲸一号”开始试采可燃冰。

沉睡海底不知多少年代的“冰”,穿透厚达200米的泥质粉砂地层,①变为天然气被输送到大约1200米以上的海平面上,②这不但是全球首次,而且也是我国首次对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

③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

④这是中国人民实现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

A.句子①删去“大约”

B.句子②“全球”与“我国”互换位置

C.句子③在结尾处加“的国家”

D.句子④把“实现”改为“推进”

【答案】D

【解析】把“实现”改为“勇攀”。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______。

A.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人的群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答案】D

【解析】“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依照逻辑顺序排列。

6.木兰替父从军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人们以各种形式歌咏她,下面是有人为她拟写的一副对联,请你把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3分)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胜战归朝富有女儿情怀

横批:

______________

【答案】

(1).替父从军别具英雄气概

(2).忠孝两全

【解析】试题分析:

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第四,切忌合掌。

注意:

下联“胜战归朝富有女儿情怀”,“胜战归朝”是个连动结构,“富有女儿情怀”是个动宾结构。

“女儿情怀”是个偏正结构。

横批的内容要涵盖上下联。

二、课内精读(34分)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17分)

【甲】《木兰诗》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丙】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对《木兰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思。

B.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可父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代父从军,心不甘情不愿,无可奈何。

C.“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D.“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答案】B

【解析】文中没有显示木兰“心不甘情不愿,无可奈何”。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看清楚)

B.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C.即书诗四句(写)

D.父异焉(诧异)

【答案】D

【解析】异:

是“以……为奇怪”的意思,意动用法。

9.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借旁近与之

D.或以钱币乞之

【答案】A

【解析】A项,“之”:

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B、C、D三项的“之”字:

指示代词。

10.下列对《孙权劝学》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被鲁肃叹服,最终“结友而别”的佳话。

B.本文注重以对话来刻画人物。

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具有情趣。

C.孙权开始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一语道破,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可能性。

D.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劝,又可以感受到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

【答案】C

【解析】一语道破,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11.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2分)

【答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解析】阅读课文,找出原文,父亲在其成名后的做法,就是直接原因。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答案】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句中的“自是”和“立就”“文理”的意思。

(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17分)

黄河颂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

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3.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段诗歌的大意。

(3分)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段:

点明黄河具有英雄的气魄,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第二段:

从不同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

第三段:

抒发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解析】第一段:

诗歌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这样不仅和下下两层的内容紧密相承,而且也紧扣题目的“颂”字。

而“我”所站的“高山之巅”,又从侧面表现了黄河的气势。

第二段:

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三段:

诗人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祖国儿女的决心。

采用这样直接抒情的手法,和全诗的气韵格调保持一致,同时,也是由诗的主题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14.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分)

【答案】坚毅执著的流向,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百折不回的韧性,横断南北的气概……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感情:

为拥有黄河而骄傲,为自己是黄河哺育下的中华儿女而自豪。

【解析】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与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向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5.“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

(3分)

【答案】坚韧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民族精神”是指不畏艰难险阻、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伟大的英雄体魄。

16.这首诗歌写道:

“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

请简述其事迹。

(4分)

【答案】能举出古今炎黄子孙饮黄河之水、生息繁衍、借黄河之屏障抵御外侮的例子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

只要能能举出古今炎黄子孙饮黄河之水、生息繁衍、借黄河之屏障抵御外侮的例子即可。

17.“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3分)

【答案】指黄河向左右两岸延伸出千万条支流。

【解析】“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黄河向左右两岸延伸出千万条支流比成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三、拓展阅读(4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20分)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

长江!

啊!

长江!

18.本诗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江?

(4分)

【答案】本诗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热情讴歌了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指出其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解析】考查对诗歌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提取能力。

读懂诗歌后,可从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的角度,从讴歌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的角度,从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角度作答即可。

本诗既描写了长江外在美,又褒扬了长江的伟大的精神气质。

19.结合《黄河颂》,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6分)

(1)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2)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案】

(1)“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2)“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解析】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臂膀”的比喻义:

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摇篮”比喻义:

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这都是词语的语境义。

2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中华儿女将发扬长江的伟大精神建设祖国,迈向新时代。

【解析】考查对这首诗歌情感的把握。

《长江之歌》气势宏大,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情景,显示出她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2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

(提示:

可从内容主题、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方面入手。

)(6分)

【答案】对祖国的热烈歌颂和浓烈的热爱。

【解析】比较阅读。

从手法上讲两首歌词都是以物喻人。

风格上讲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内容主题上讲,都表现其巨人形象,都抓住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的人文特点都在哺育中华民族,都能代表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2019·浙江金华、义乌、丽水卷】

在泸县

巴金

我知道船要在泸县过夜,等它靠好码头,便拿起大衣,戴上呢帽到岸上去,这时不过下午三点钟的光景。

我慢慢地走上土坡,在一个墩上站住,便掉转身子去看江景。

白带似的江水横在我的脚下,映着午后的秋阳,发出悦目的闪光,和天空成了一样的颜色。

岸边一片沙滩,几间茅屋,两只囤船,还有一列帆樯高耸的小舟。

这些似乎全陷入静止的状态,但是来往的人却使它们活动了。

一切于我都是十分亲切。

我怀着轻快的心把它们全收入我的眼里。

我望着四周景物渐渐地回复到静止的状态中,我才拔脚往坡上的城市走去。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泸县的土地,第一次还是在十七年前。

那时我不过是十八九岁的少年,怀着一颗年轻的纯白的心。

现在我重睹这个可爱的土地,我的心上已经盖满了人世的创伤,我想我应该有了大的改变。

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

那个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碗里的孩子仿佛就是我。

我留恋地在这个摊子前站了一刻钟光景,我感到一种幼稚的喜悦。

那个孩子空着手走开了,他讲话用的是我极其熟习的声音。

这声音引着我走了大半条街。

我跟着小孩走,好像在追自己的影子,我似乎一跳就越过了二十年的长岁月。

然而就只走了大半条街,就只有这么短短的快乐的时间!

我突然被拉回来了,从远去了的年代回来了。

一大片炸毁房屋的废墟横在我面前,全是碎砖破瓦,只有倾斜欲坠的断墙颓壁留下来,告诉我们人家的界限。

焦炙的黑印涂污了粉白墙,孤寂的梁柱带着伤痕向人诉说昔日的繁荣和今日的不幸。

有一处,在一堵较大的白壁上,触目地现出“我们要替死者复仇”的标语。

我隔着废墟望这些字,这时下落的太阳的余晖正停留在这面断墙上,像一片血光,它罩住了标语的一半字迹。

我站在废墟前,让一阵愤怒的火烧着我的心。

我的孩子的梦醒了。

我加快脚步往前走,一座高塔似的钟楼拦住了我的视线,“怎么还剩下这个东西?

”我刚这样想,我的脚就停住了,好像突然受到惊恐似的。

我明明看见一具骷髅!

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的酷刑。

我默默地看着,默默地听着,看那枯焦的骨架,听那无声的语言。

这里有一段悲惨的故事。

但是我惭愧我只有这无力的手,不能给它任何的安慰和援助。

我低下头走到它旁边。

我的眼光被几个浓黑的大字吸引住了,依旧是抗战的标语,它们就写在墙柱上,这是我看惯了的字句。

但这时我的头昂起来了,仿佛有一道强烈光芒射进我的肺腑,照亮我的胸膛。

我感到勇气的增加。

我的信念在这里又受到一次锻炼。

我没有说错话:

只有抗战才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存,和平却会带来毁灭的命运。

我终于走过了斜坡。

眼前现出一片绿色,我还听见有力的年轻的声音。

原来我走到公园里来了。

这里还是完好的。

在树荫下围着一张竹制的小茶桌,六七个穿制服的青年坐在竹椅上,慷慨激昂地辩论。

我走过他们身边,我在砖砌的栏杆前面立了片刻,我听见了几句话。

他们在谈论中国的将来,这的确是一个大题目。

一个二十来岁的人捏紧拳头大声说:

“我知道时代是永远前进的。

但是我们要推动时代,不要让时代把我们拖起走。

我站住,倾听下面的话:

“物质的损失,生命的牺牲,会带来伟大的结果!

你看着,我们就要在这一片废墟上建造起九层的宝塔。

我感到极大的喜悦。

我的确瞥见光明了。

这是年轻的中国的呼声。

这是在轰炸的威胁下长成的中国的呼声。

它是何等的响亮,何等有力!

我相信它,我等着看那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九层宝塔。

回到船上以前我还在各处走了一转。

我走过一条很长的马路,我没有注意街名,但我知道这是本城惟一热闹的街市。

这里两旁都是完好的商店,还有许多白木新屋。

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

一个中国的城市在废墟上活起来了,它不断地生长,发达。

任何野蛮的力量都不能毁灭它。

我怀着这个信念回到了船上。

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重庆追记

(选自《巴金散文》,有删节)

22.梳理作者在泸县的行踪和见闻,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

(6分)

【答案】①站在摊前,听闻乡音(站在摊前,回想过去)②站在街上,凝望废墟(站在废墟,凝望钟楼/标语)③走过街道,看到新屋(走过街道,回到船上)。

【解析】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

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答题时要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拟写作答。

本文以“地点转换”和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本题①处可依据文章第3段叙写内容概括为:

站在摊前,听闻乡音或回想过去;②处依据文章第4~6段叙写内容概括为:

站在街上,凝望废墟(钟楼或标语);③处依据文章第10段叙写内容概括为:

走过街道,看到新屋.据此概括作答。

23.品读下面两句话,结合加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6分)

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

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的酷刑。

【答案】作者回到阔别十七年的泸县,“望着”可爱的“糖人”,熟悉的声音和情景让他充满小孩时代的喜悦;作者将残留的钟楼比作“干尸”,它用“洞穴似的眼睛”“望着”作者,“干尸”与“糖人”的强烈对比令作者触目惊心,他感到了深切的痛苦与极度的愤怒。

【解析】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

语句“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叙写作者回到阔别十七年的泸县,听着骰子声,望着糖人,那声音和情景让他回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语句“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的酷刑”一句,作者将残留的钟楼比作“干尸”,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两句话中的“干尸”与“糖人”的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苦与极度的愤怒之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

(6分)

(1)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

(2)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答案】

(1)“新的巨厦的骨架”与上文“枯焦的骨架”对应,“红纸条”与上文“标语”对应,意味着一个城市已从废墟中复活,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凸显了中国人重建家园的坚强决心与意志。

(2)“晨光微曦”,虽然此时的阳光是微弱的,但已经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船缓缓地离开一个满是战争创伤的城市,带着人们驶向“上游”,驶向光明的未来。

【解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1)语句“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中的“新的巨厦的骨架”和“红纸条”与上文“枯焦的骨架”和“标语”相照应,预示着一个城市将要在废墟上复活,表现了中国人重建家园的坚强决心与意志。

(2)语句“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采用了环境描写(象征手法),用“晨光微曦”来写人们心中的希望,预示着美好的未来终将到来。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5.黄永玉先生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累”与“美”,你读出了什么?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6分)

巴先生有一张积压众生苦难的面孔,沉思,从容,满是鞭痕。

巴先生一生辛劳,不光是累,也美。

【答案】示例一:

我也读出了巴金的累与美,他走了很长的路,房子都被炸了,他很愤怒。

示例二:

我读出了巴金对泸县的热爱,他痛恨侵略者的暴行,有抗击侵略者、重建美丽家园的坚强决心。

我觉得巴金的文章给读者以鼓舞,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希望。

示例三:

巴金回故地,听乡音,感到一种孩童般的喜悦,从中我读出了巴金对乡土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而当日寇轰炸的废墟突现眼前,他痛斥侵略者的暴行,既有无力援助受难者的惭愧,更有抗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他借青年的对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哪怕流血牺牲,也要重建美丽家园。

我感到巴金是用笔在战斗,他的文章鼓舞着饱受战祸的中国人坚定信念,打败侵略者,在废墟上重建年轻的中国。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当时需要,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

我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力与美。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阐述理由。

从文章看,家园被破坏,国土被践踏,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但看到人们重建美丽家园的决心,展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也让人感受到了未来的希望。

所以说,既有“累”,也有“美”,还有“力”。

没有固定答案,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