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7770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

《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

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复习总结

分子与细胞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细胞代谢

(1)概念: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的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特点:

①一般都需要酶催化,②在水环境中进行,③反应条件温和,④一般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储存。

(3)地位: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对细胞代谢的理解

(1)从性质上看,细胞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与此同时伴随着相应的能量变化。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是物质运输的动力。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伴而生,相互依存。

(2)从方向上看,细胞代谢包括同时进行、对立统一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相互依存,同化过程中有物质的分解、能量的释放,异化过程中有物质的合成、能量的储存。

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的进行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而同化作用进行所需的能量又靠异化作用来提供。

(3)从实质上看,细胞代谢是生物体活细胞内所进行的有序的连锁的化学反应。

应特别注意只有活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才是有序的,死细胞内虽然也进行着化学反应,但是无序的,所以不属于细胞代谢的范畴。

(4)从意义上看,细胞代谢的过程完成了细胞成分的更新,而细胞成分的更新正是生化反应造成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变的结果。

在细胞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既进行新旧细胞的更替,又进行细胞内化学成分的更新,最终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

酶的作用原理

(1)活化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途径,其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酶在代谢中仅起到催化作用,本身化学性质和质量均不发生变化。

酶在进行催化作用时,首先与底物(即反应物)结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中间产物再分解成酶和产物,因此可反复起催化作用。

酶的本质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合成原料

氨基酸

核糖核苷酸

合成场所

核糖体

细胞核(真核生物)

实验验证

实验组

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反应

待测酶液+吡罗红染液→是否呈现红色

对照组

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

已知RNA溶液+吡罗红染液→出现红色

生理功能

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作用原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酶与激素、蛋白质的关系

(1)凡是活细胞都可产生酶(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等除外),只有内分泌细胞才可产生激素,所以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但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2)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但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只有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才是酶。

酶的特性

①酶具有高效性

(1)含义:

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意义:

保证细胞代谢顺利进行。

②酶具有专一性

(1)含义: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这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

酶对它所作用的底物有着严格的选择,它只能催化一定结构或者一些结构近似的化合物,使这些化合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

(2)意义:

使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③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1)酶在常温、常压、适宜的pH等温和条件下,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也称为酶的活性。

(2)在最适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3)温度偏高或偏低,pH过酸或过碱,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胃蛋白酶较为特殊,能在强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

(4)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④由于酶具有专一性,而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及其繁多,不同的反应需要不同的酶来催化,这说明酶具有多样性。

与酶有关的曲线解读

1.表示酶高效性的曲线

(1)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极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

2.表示酶的专一性曲线

(1)酶的专一性

①酶和被催化的反应物分子都有特定的结构。

②反应前后酶的结构与性质不变

(2)表示酶专一性的曲线

①在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明显加快,说明酶A催化底物参加反应。

②在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催化底物参加反应。

3.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曲线

(1)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2)在最适温度(pH)时,酶的催化作用最强,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pH),酶的催化作用都将减弱。

(3)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4)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4.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曲线

(1)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不同的是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活性而影响酶促反应的,而底物浓度和酶浓度不影响酶活性。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ATP的结构

全称:

三磷酸腺苷

结构简式

ATP分子的结构简式可以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表示一般的共价键。

可见,在1分子ATP中,含有1个腺苷、2个高能磷酸键、3个磷酸基团。

(1)在ATP中,A代表腺苷,在碱基中,A代表腺嘌呤。

(2)ATP是一种物质,不是能量,当ATP的高能磷酸键断裂时,会释放出能量。

ATP是细胞内的一中高能磷酸化合物。

在动物细胞内除了ATP为高能磷酸化合物之外,还含有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即磷酸肌酸。

ATP的分子组成

(1)腺苷是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的,所以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剩余的部分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2)ATP的结构特点可用“一、二、三”来记忆:

一个腺苷,二个高能磷酸键,三个磷酸基团。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

结构基础

ATP水解酶

ATP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

①反应式ATPADP+Pi+能量

②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能量来源于ATP中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产生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能的生命活动。

③ATP的水解一般是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生成的ADP中含有两个磷酸基,叫做二磷酸腺苷。

(3)

ATP合成酶

ATP的合成储存能量

①反应式:

ADP+Pi+能量ATP

②ATP的形成途径

色素吸收、传递、转化

植物→光合作用:

光能ATP

热能→散失

氧化分解,有氧或无氧

动物

ATP

细菌→呼吸作用:

有机物能量

真菌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的比较

反应式

ATP→ADP+Pi+能量

ADP+Pi+能量→ATP

类型

水解反应

合成反应

条件

水解酶

合成酶

场所

细胞膜、叶绿体基质、细胞核等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能量转化

放能

储能

能量去向

各种生命活动消耗

储存于ATP中

磷酸肌酸与ATP的关系

磷酸肌酸也是高等动物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的肌细胞内存在且储存量比ATP多,但不能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只是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

(1)

磷酸肌酸激酶

当细胞内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合成ATP数量过多时,部分ATP把能量转移到磷酸肌酸中,转化关系如下:

ATP+肌酸ADP+磷酸肌酸

(2)

磷酸肌酸水解酶

细胞中的ATP大量减少时,磷酸肌酸与ADP反应生成ATP,维持细胞中ATP数量的相对稳定。

转化关系如下:

ADP+磷酸肌酸ATP+肌酸

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

糖类和脂肪分子中的能量很多而且很稳定,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这些稳定的化学能只能转化成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

ATP分子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因此,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

ATP是细胞内的直接供能物质,但并非所有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由ATP提供的,如植物对水分子的吸收和运输,其动力来自叶片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

ATP中能量的转化

(1)渗透能:

细胞的主动运势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物质跨膜移动所做的功消耗了能量,这些能量叫做渗透能,渗透能来自ATP。

(2)机械能:

细胞各种结构的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所消耗的是机械能。

例如,肌细胞的收缩、草履虫纤毛的摆动、精子鞭毛的摆动、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的运动、腺细胞对分泌物的分泌等。

(3)电能:

大脑的思考——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电鳐、电鳗等动物体内产生的生物电等,它们所消耗的就是电能。

电能是由ATP提供的能量转化而来的。

(4)化学能:

细胞内物质的合成需要化学能,如小分子物质合成大分子物质时,必须有直接或间接的能量供应。

另外,细胞内的物质在分解的开始阶段,也需要化学能来活化,从而成为能量较高的物质(如葡萄糖活化成磷酸葡萄糖)。

可以说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中,到处都需要由ATP水解释放的化学能。

(5)光能:

目前关于生物发光的生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已经知道,生物体用于发光的能量直接来自ATP,如萤火虫的发光。

(6)热能:

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转化为热能,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散发,其中一小部分热能用于维持体温。

通常情况下,热能的形成往往是在细胞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

①概念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者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②细胞呼吸的本质

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

③细胞呼吸的类型

根据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时是否有氧气参与,把细胞呼吸分为两种,一种是需要氧气参与,为有氧呼吸;另一种是没有氧气参与,为无氧呼吸。

④对细胞呼吸的理解

(1)细胞呼吸发生的场所:

活细胞内;

(2)反应底物:

有机物;

(3)呼吸产物:

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

(4)反应类型:

氧化分解反应;

(5)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

(6)物质变化:

分解有机物、生成ATP。

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1)

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通过定性测序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来确定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酵母菌

①有氧条件:

葡萄糖CO2+H2O+能量

②无氧条件:

葡萄糖CO2+H2O+能量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完成细胞增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几乎不再增殖,因此,在酿酒的初期先通氧气,使酵母菌大量增殖,再密闭发酵产生酒精。

(2)CO2的检测

①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混浊程度越高,产生的CO2越多。

②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变化所需时间越短,产生的CO2越多。

(3)酒精的检测:

在酸性条件下,橙色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过程

提出问题:

酵母菌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是在有氧条件还是无氧条件下进行的?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作出假设: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酵母菌可用于酿酒、发面等)作出合理的假设

设计并进行实验: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

(2)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3)检测酒精的产生:

自A、B瓶中各取2mL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中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1)甲、乙两装置中石灰水都变浑浊,但甲中浑浊程度高且速率快

(2)2号试管中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1号试管不变色

实验结论: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

(1)线粒体的结构

外膜:

表面光滑

内膜:

有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嵴:

由内膜向内腔折叠而成,以扩大膜面积,为酶附着提供位点

基质:

含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2)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3)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线粒体时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因此,代谢越旺盛的细胞中含有的线粒体就越多。

有线粒体的生物一定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无线粒体的生物中,有的也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如具有有氧呼吸酶的原核生物。

有氧呼吸的概念及实质

(1)概念:

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对概念的理解

①细胞:

线粒体时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次还有细胞质基质,所以细胞是有氧呼吸的场所。

②氧气:

指有氧呼吸的条件,没有氧气,有氧呼吸不能进行。

③多种酶:

有氧呼吸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所以全过程有多种酶参与。

④有机物:

指有氧呼吸的底物,有氧呼吸的底物不是只有葡萄糖一种,还包括其他的有机物,教材是以葡萄糖为例来讲述呼吸作用过程的。

彻底:

指底物氧化的程度,复杂的有机物经过有氧呼吸完全分解为无机物,能量完全释放。

二氧化碳和水:

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3)实质:

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有氧呼吸的过程

氧气的来源和去路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①各反应物参与的阶段:

葡萄糖在第一阶段参与,H2O在第二阶段参与,O2在第三阶段产生。

②各生成物产生的阶段:

[H]在第一、二阶段产生,CO2在第二阶段产生,H2O在第三阶段产生。

③能量变化的特点:

三个阶段都能产生能量,但大量的能量在第三阶段产生。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的化学反应都需要不同的酶来催化,酶具有专一性,线粒体中的酶只能进行氧化分解丙酮酸,并且线粒体膜上也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因袭葡萄糖不会直接进入线粒体,只有转化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被氧化分解。

无氧呼吸的概念

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从无氧呼吸的的概念可以看出,无氧呼吸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细胞的无氧呼吸是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的,以适应不利的环境条件。

(2)细胞在无氧呼吸过程中,把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所谓不彻底的氧化产物,是指有机物经过无氧呼吸分解后,仍然是一些小分子有机物,如酒精、乳酸等等。

(3)释放能量少。

因为这个过程没有氧参与,只依靠细胞内的酶来分解有机物,形成的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仍储存着大量能量,所以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很少。

无氧呼吸的过程(以葡萄糖为底物)

场所:

细胞质基质中

(1)第一阶段:

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4[H]

(2)第二阶段:

2C3H4O32C2H5OH(酒精)+2CO2

4[H]

或2C3H4O32C3H6O3(乳酸)

(3)总反应式

①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②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由于酶的不同决定了丙酮酸被还原的产物也是不同的:

大多数植物、酵母菌、苹果果实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有些高等植物的某些植物的某些器官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如玉米胚、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高等动物、人及乳酸菌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同点

反应条件

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

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

呼吸场所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

细胞质基质中

分解产物

CO2和H2O

CO2、酒精或乳酸

释放能量

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2870kJ,其中1161kJ转移至ATP中

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成乳酸)或225.94kJ(生成酒精和CO2),其中均只有61.08kJ转移至ATP中

特点

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能量完全释放

有机物没有彻底氧化分解,能量没有完全释放

相同点

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意义

①细胞呼吸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细胞呼吸为生物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联系

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场所和不同酶的作用下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1.影响细胞呼吸的内因——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影响呼吸的类型、速率等。

(1)生物的呼吸类型

需氧型——必须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活,如大多数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厌氧型——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生活得好,有氧则呼吸作用受抑制,如常见的乳酸菌的呼吸。

兼性厌氧型——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则进行无氧呼吸,如酵母菌的呼吸类型。

(2)不同生理状态或生理期呼吸作用有差异(以植物为例)。

①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②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期、开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

2.影响细胞呼吸的外因——环境因素

(1)温度

①温度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②生产上常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储藏水果、蔬菜。

在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章夜间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

(2)O2的浓度

①在O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一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生产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

(3)CO2浓度

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在CO2浓度升高到1%-10%时,呼吸作用明显被抑制。

(4)含水量

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强,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弱。

在作物种子储藏时,将种子风干,以减弱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类型

应用

原理

有氧呼吸

提倡有氧运动

不会因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积累过多的乳酸而使肌肉酸胀无力

作物栽培时及时松土透气

利用根的有氧呼吸,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稻田定期排水

水稻的根比较适应无氧呼吸,但也需要进行有氧呼吸,定期排水避免根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使其腐烂

生产醋酸、味精等

利用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的有氧呼吸

利用酵母菌发面

在馒头、面包的制作过程中,利用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使馒头、面包变得松软可口

无氧呼吸

选用“创可贴“、透气消毒纱布包扎伤口

为伤口创造有氧的环境,避免厌氧病菌的繁殖,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伤口过深或被锈钉扎伤,需及时治疗

避免破伤风芽孢杆菌进行无氧呼吸而大量繁殖,引发破伤风

制作酸菜、酸奶、泡菜等

利用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菌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曲线分析

等于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O2浓度大于等于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在0-D之间时,两种呼吸方式都存在

当氧气浓度为B时,二氧化碳释放总量最少,即有机物的消耗最少,此时的氧气浓度有利于水果、蔬菜等的保存。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关计算

(1)根据反应式计算

①有氧呼吸

C6H12O6+6O2+6H2O6CO2+12H2O+大量能量

1mol6mol6mol38molATP

②无氧呼吸(以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为例)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1mol2mol2molATP

(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中CO2产生量、葡萄糖的消耗量与ATP合成量的比较

①在消耗相同葡萄糖的情况下,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中CO2产生量的比例为3:

1,ATP合成量的比为19:

1.

②在产生相同CO2的情况下,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1:

3。

③在合成相同ATP的情况下,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1:

19.

④在一个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进行的过程中,O2的吸收量与CO2的产生量的比为3:

4时,说明此过程中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若此比例小于3:

4,说明此过程中无氧呼吸占优势;若此比例大于3:

4,说明此过程中有氧呼吸占优势。

根据CO2的释放量和O2的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的状况(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

(1)无CO2释放时,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发生变化,如马铃薯块茎的无氧呼吸。

(2)不消耗O2,但产生CO2时细胞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可增大,如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3)CO2释放量等于O2消耗量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变化,但若将O2吸收,可引起气体体积减小。

(4)当CO2释放量大于O2消耗量时,细胞同时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两种方式,如酵母菌在不同O2浓度下的细胞呼吸。

此种情况下,判断哪种呼吸方式占优势,可如下分析:

①若VCO2/VO2=4/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相等。

②若VCO2/VO2>4/3,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有氧呼吸。

③若VCO2/VO2<4/3,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无氧呼吸。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实验原理提取:

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能溶解色素分离:

因溶解度不同而扩散速度不同

实验步骤:

(1)提取色素:

将绿色叶片剪碎,加入少许二氧化硅、碳酸钙、10mL无水乙醇进行研磨,用纱布过滤,收集滤液。

(2)制备滤纸条:

长10cm、宽1cm,一端剪去两角,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等干燥后,重复一两次,将滤纸条轻轻插入层析液中,用培养皿盖住烧杯。

实验现象:

滤纸上呈现四条颜色宽度不同的色素带,从上到下分别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实验中的主意事项及操作目的

过程

注意事项

操作目的

提取色素

(1)

选新鲜绿色的叶片

使滤液中色素含量高

(2)

研磨时加无水乙醇

溶解色素

(3)

加少量SiO2和CaCO3

研磨充分和保护色素

(4)

迅速、充分研磨

防止乙醇挥发,充分溶解色素

(5)

盛放滤液的试管管口加棉塞

防止乙醇挥发和色素氧化

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