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docx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
文化是兴县之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发展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而且要求文化事业有显著的进步。
首先,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而且涵盖与文化、文明有关的产业。
文化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生态旅游大县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大县定位中,教育科研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本身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没有高度繁荣文化的小康社会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完整的,也是不能持久的。
其次,文化是一个县的灵魂,是打造县域特色品牌的关键,它可以塑造旅游县的形象,提高旅游品位,体现旅游特色,进而实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通过传承历史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可以使人民群众素质不断提高,凝聚力不断增强,精神更加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生态旅游大县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四,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支柱性的产业,成为与科学发展相联系的并能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朝阳产业”。
##的生态旅游资源享誉省内外,境内有俊秀宏伟的国家森林公园南宫山、有草甸起伏柔美大气的神河源、有古朴神秘的千层河,还有集旅游、探险、体育健身为一体的岚河漂流。
##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萧家坝、西窑一带,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这里的百姓不仅民风淳朴,而且思想比较活跃,喜好各类文化活动。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化工作者。
在文学、音乐、美术创作中多次荣获省、市各类奖项,积累了具有##特色的民间文化。
而且,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县文化活动中心、县图书楼、文化广场等品味高雅、具有特色的文化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学正在规划建设之中,还有以石门为代表的乡镇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这些都是##实施“打造旅游品牌”战略的资源依托和资源优势。
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和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气质和内涵,如何使之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我们要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努力挖掘##县的传统文化资源,举办突出旅游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
今年,##县成功的举办了首届生态旅游文化节,突出了“弘扬岚河文化、打造旅游品牌”的主题,共举办文艺演出、漂流大赛、登山比赛、文化表演、佛事庙会、摄影展览等6项大型活动,吸引省内外游客3万余人,不少知名学者、艺术名人齐聚##共赏美景,用他们的笔墨和镜头鲜活的反映了##优美的生态、淳朴的民风,这次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扩大了##生态旅游品牌在外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进了文化与经济和旅游的融合,提高了旅游的档次和水平。
第二,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全民素质。
教育和科技在经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努力培训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为培养教育青少年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
有效利用学校这块阵地,传播先进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其次,充分调动##县文化人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文学、音乐、摄影方面的优势,组织创作一批精品力作,深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在全县掀起新的学习热潮,形成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三,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文化发
展的体制与机制。
目前,我们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主要靠的是行政命令,生命力不是很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通过改革与创新,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打破“官办”模式,走市场化运作之路。
要依托现有的文化阵地和文化主体业务,结合旅游项目,积极培育扶持文艺演出市场、民间艺术品和旅游商品市场、文化体育娱乐市场等文化市场。
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体育、旅游等相关行业联动发展。
第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
采取积极向上争取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实完善文化基础建设。
通过努力,达到村村通广播电视,乡镇都有一个功能完善的文化活动中心,学校设施齐全,县城各类文化娱乐场所上档次、上水平的目标。
(作者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XXX地区15城市需求情况
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支出法核算主要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方面来进行。
应该说,投资、消费、出口是从需求角度出发反映经济发展变化,因此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三者增长的快与慢,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投资、消费、出口三个指标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20xx年经济发展状况。
一、投资方面初步统计,20xx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1、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xx年全国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02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增速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全国相比较,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的16.7上升到17.6,从增速上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
2、与江苏、浙江两省的比较20xx年江苏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江苏省相比较,增速高于江苏省5.4个百分点。
20xx年浙江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9。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浙江省相比较,增速低于浙江省3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虽然总量大于浙江,但增速落后浙江8.4个百分点。
江苏增速较慢主要反映在国有和集体投资增速较低,国有经济投资1424.1亿元,增长10.8,集体经济投资394.5亿元,下降1.5,两者占总量的份额为47.2。
而浙江省非国有经济发展迅猛,民间投资拉动作用大,非国有投资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占全社会投资的67.0,比重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3、15城市之间的比较从初步统计数据看,15城市因规模大小,完成投资额也就各有不同。
上海市处于领跑,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8.41亿元,比上年增长8.2。
第二集团为投资额超过500亿元的,有5个城市,分别是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
无锡名列15个城市中的第6位。
从增速来看,苏州位居第1位,为43.4,湖州排在第2位,为35.4,无锡列第3位,增速32.8。
南京、宁波、杭州分别排在第5、7、11位。
二、消费方面初步统计,20xx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24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1、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xx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全国相比较,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5.3,比上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增速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2、与江苏、浙江两省的比较20xx年江苏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江苏省相比较,增速低于江苏省0.7个百分点。
20xx年浙江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浙江省相比较,增速低于浙江省1.5个百分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增速低与江浙两省主要原因是上海占总量的份额为32.6,而增速只有9.3,影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增幅。
3、15城市之间的比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定程度上反映城乡的购买力,20xx年上海实现零售额2035.2亿元,比上年增长9.3,总量最大,增速最慢。
无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列长江三角洲地区第6位,2-5位的分别是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
从增速来看,苏州位居第1位,为15.3,杭州排在第2位,为14.1,无锡列第3位,增速13.7。
南京排在第5位,宁波列第9位。
三、出口方面初步汇总显示,20xx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实现出口总额924.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
1、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xx年全国实现出口总额32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3。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全国相比较,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28.4,比上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增速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2、与江苏、浙江两省的比较20xx年江苏省实现出口总额384.8亿美元,同比增长33.3。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江苏省相比较,增速低于江苏省8.2个百分点。
20xx年浙江省实现出口总额294.2亿美元,同比增长28.0。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浙江省相比较,增速低于浙江省2.9个百分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增速低与江浙两省主要原因仍是上海占总量的份额太大,为34.7,而增速只有16.0,影响了整体的增长速度。
3、15城市之间的比较出口反映的是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较早开放地区,出口一直呈现快速增长。
上海实现出口总额3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0,总量第1位,增速第11位。
第二集团为出口额在50~200亿美元之间的5个城市,分别是苏州、杭州、宁波、南京和无锡。
无锡以出口额51.45亿美元,列长江三角洲地区第6位。
从增速来看,绍兴位居第1位,为54.7,苏州排在第2位,为50.5,无锡列第3位,增速43.3。
宁波、杭州、南京则分列第5、10、15位。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投资、消费、出口的快速增长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活力四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尤为突出,成为拉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
在XX搜索:
XXX地区15城市需求情况
质量技术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
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重要话题。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xx年政府突出抓好的三方面工作之一,就是着力建设和谐社会。
为此我县开展了“‘四问’大讨论”暨“为上犹发展建言献策”的专题调研活动。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我们对此深感责任重大。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和谐和创业、富民兴县的决策,我们应该把质监工作主动融入“和谐创业、富民兴县”活动中去,努力提高质监工作有效性,服务企业,服务上犹经济。
全面履行职责,积极抓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强化日常监管,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
一、假冒伪劣,社会和谐的一大障碍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讲法治,讲诚信。
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
我们认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违反法律法规,不法生产厂商无信无行地造假制劣,其结果是因猜忌货物真伪而离间人际关系,诚信缺失,友爱无存。
假冒伪劣的存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障碍。
二、打假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假冒伪劣的问题日益突出,也成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
近几年来,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两项主要任务。
《产品质量法》颁布实施以前,质量监督的传统做法是依据产品标准来检验产品质量,在《标准化法》颁布实施以前,更多的做法是用同一的产品标准来检验同一种产品的质量。
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这种质量监督检验的做法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不同的消费层次对产品有不同的需求,不同地区的群体由于生活习惯、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对产品也有不同的需求,用同一标准强求一律的做法显然是不利于提高产品的适应性的。
《标准化法》规定将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是增强产品适应性的明智之举。
《产品质量法》规定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依据除了产品标准之外,还可以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作为判定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依据。
这里同样是考核产品的符合性,但已经融进了适应性的成分。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质量监督工作的侧重点应当放在规范市场、打假治劣上,应当通过 对产品符合性的监督检查,发现并惩处那些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努力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满意放心的购物环境;同时,还要通过质量监督,对那些质量意识差、忽视质量管理、产品不具备符合性的企业提出警告批评,督促其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则应放在扶优扶强、引导消费、服务企业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督促其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则应放在扶优扶强、引导消费、服务企业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督促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上,通过帮助企业增强产品的适应性,即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综上所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两项职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两项职能的目标是一致的:
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确保入世后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加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管理体制改革中质量管理的职能划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后,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的整体职能远不止11=2的功效,而应当是乘法甚至是倍数的整体功效。
三、食品打假安民生 “阜阳劣质奶粉”、“广州散装假酒”、“四川毒泡菜”……,接二连三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令老百姓人心惶惶。
虽然20xx年的食品打假工作卓有成效,但是时有发生的因假冒伪劣而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依然在老百姓心头积压了一片阴影。
正因如此,食品质量安全成为群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对此我认为,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而假冒伪劣不除,特别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对建立全社会诚信友爱的氛围构成极大危害。
上犹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今年的工作方案中就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管制度。
选择群众比较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使群众对这些食品的安全状况有所了解,便于购买,并且把这种制度坚持下去。
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和预警体系,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做,才能使老百姓充分享受和谐
社会的温馨美好。
令人感到满意的是,在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中,上犹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要求,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制度和措施:
实施了“质量安全‘十率’达标试点”工作;开展了“梅岭”有机茶、四元杂交猪两项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工作;实施“三绿工程”,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实施15大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认证有效性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连锁经营、直销经营,监控重点食品专营市场;实施“质量安全“十率”达标试点工作”,加快推行食品质量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同时,开展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是面对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同时不得不承认,离建立和谐社会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相比,我们还有更多的、更复杂的、更艰巨的工作要去做,食品打假,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持久战。
三、建材打假关系百年大计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工程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人为本抓建设,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工程质量工作的最终目标。
建设工程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场所。
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工程质量的水平不断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建筑业的发展,建设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工程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随着国民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建设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出重要的枢纽作用。
建设行业是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生产能力的必经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建设行业从以往的被动执行者,越来越多地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这一过程的前后,对其它行业包括制造行业、服务行业、资本领域具有越来越强的参与能力。
市场经济追求的就是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建设行业以其与各行业的广泛和深刻的相关性,在有形的资源配置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离开工程质量谈建设,工程将失去核心和支撑。
谈质量不谈工程,质量将无所依附。
搞好质量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这给建设行业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
各种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工业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城乡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更新改造,都要通过建设工程的生产活动来实现。
只有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水平,才能更好地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资产质量,才能使建设行业更好地完成在新阶段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据统计,20xx年全国固定资产投入达5.56万亿,其中60要通过建设活动转化为固定资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基本建设,各类工业项目的优化升级,新型产业发展,也都要通过建设行业来体现,所以说,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水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建设工程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其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是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建设工程是人们赖以生活和生存的基本空间,工程质量是人民生命健康权的基本保证,是健康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建设工程质量涉及到结构工程、安装工程、水电工程等众多方面,一旦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留下安全隐患,将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
那些触目惊心的豆腐渣工程,或导致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下降,或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创伤,使人们长期生活在烦恼之中,甚至于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这样又何来健康,何来文化,何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何谈构建和谐社会?
提高质量监管水平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
如果建设工程的节能、省地问题解决不好,对环境的影响解决不好,达不到合理使用年限就不能再继续使用,多次返工、维修,将会在经济上和资源上造成巨大的浪费。
所以,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离开了可持续发展,何以谈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各责任主体应该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正确认识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全面履行各自的质量职责,为社会提供精品工程,为群众建造满意工程。
四、农资打假护三农 农资产品事涉“三农”,假冒伪劣农资直接损害到了农民兄弟的利益,他们对此有切肤之痛。
我曾经做过农资农贸市场投资调查研究,并对农资质量问题进行过详细的调查。
因此,对于农资市场的质量现状,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多年的我深有感触。
在调查研究中农民告诉我们,农业税的免除让农民十分开心,但是农资市场的鱼龙混杂却让农民们笑不出来。
在我看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非常及时,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农民的收成和收入,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农资质量管理,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要创建上犹县的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并让他们逐步富足起来,因为“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有资料显示,中国消费者协会去年组织开展的21省市农资质量和售后服务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消费者对农资的质量最不放心,农资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广大农村消费者最为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正因如此,上犹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已经将农资打假工作列入重点日程。
去年,上犹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化肥、农药、农机和农机配件为重点,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治劣工作,并深入到乡村田间地头,开展执法打假、质检服务、法制宣传“农资打假三下乡”活动,现场识别假冒伪劣农资,为农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多万元,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同时,查获假冒伪劣农资货值3万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案件25起。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农村中广大农民是重要的参与者,这是大家的共识。
五彩缤纷、全面打假为和谐 食品与农资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中牵涉面广、问题比较突出的两个类型,因其典型,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
然而,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正视一切有碍形成诚信友爱良好社会氛围的假冒伪劣行为。
事实上,假冒伪劣产品目前无所不在,涉及产品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有人指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政府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保护公平交易和消费者利益,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但是,以假冒伪劣为首的信用缺失行为每年都使我国付出数千亿元损失的巨大代价,已经成为扰乱经济秩序的“毒瘤”,它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危害显而易见。
县政协委员邱启华痛心地说,有些人将重诚信、守规则、讲法律的要义弃之脑后,一种是借着别人品牌产品之誉,不择手段,弄虚作假,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图瞒天过海、牟取暴利,结果常常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弄得真正的名牌产品招牌蒙羞、一蹶不振,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另一种是对历尽艰辛经营起来的知名品牌不予珍惜,为了扩大产量,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可以不顾质量,以次充好,结果欲速则不达,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大量事实说明,假冒伪劣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危及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带来了诚信危机,影响了品牌建设,践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相悖。
整顿市场秩序,重在维护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据有关资料表明,打击假冒伪劣的概念从1992年提出,这些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得到了极大程度地遏制。
现在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打击假冒伪劣的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艰巨,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是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美好目标的早日实现,需要我们勇挑重担、不断前行!
[1]
在XX搜索:
质量技术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