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背景影响类材料题答题实用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728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背景影响类材料题答题实用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常见背景影响类材料题答题实用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常见背景影响类材料题答题实用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常见背景影响类材料题答题实用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常见背景影响类材料题答题实用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背景影响类材料题答题实用模板.docx

《常见背景影响类材料题答题实用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背景影响类材料题答题实用模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背景影响类材料题答题实用模板.docx

常见背景影响类材料题答题实用模板

考前必背4类答题术语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公式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必要性+可能性=为什么+为什么能

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

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

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

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

历史趋势,决定事物发展的必然因素(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条件=经济+政治+文化+……侧重有利因素分析

目的:

→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目的:

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

实现某一方面目标,反映当事人的利益

⑶根本目的:

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

→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范例归纳: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经济:

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孤立性、脆弱性需要中央集权保护。

政治:

有利于地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思想理论:

法家思想的中央集权理论;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自然环境:

疆域辽阔,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因素:

是君主专制的经济基础,受到政府重视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土地私有确立,农民掌握一定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不利因素:

规模小条件简陋,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易受灾祸影响陷于贫困;受地主阶级的剥削,承担了沉重的赋役。

3.“百家争鸣”局面

背景:

经济:

井田制崩溃。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阶级关系:

“士”活跃起来。

文化领域:

“学在民间”,教育普及。

影响:

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文化繁荣局面的形成;奠定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4.明清资本主义发展

发展条件:

根本:

生产力发展,产品丰富,商品化率提高,

主要:

税制调整,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增加自由劳动力

未突破萌芽状态的原因

根本: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市场狭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主要:

人口增加和荒田开垦,使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的阻碍。

思想:

儒家以末富以本守的观念不利于资本积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学而优则士的观念束缚知识分子思想。

5.古代城市化的发展原因

春秋战国:

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出现;交通要塞的兴起;

唐宋时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开发;

明清时期:

手工业发达,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6.中国古代传统科技

 取得领先地位的原因:

经济:

农耕经济的繁荣提供物质支持

政治: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局面的出现;统治者重视实用技术的发展

文化:

教育的制度化平民化发展;

  对外:

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文化交流

 没有发展到近代科学的原因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缺乏科学发展动力。

政治:

科举选官只重仕途,使知识分子不重视科学研究。

文化:

文化专制的强化和“重道轻器”的观念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科技创新。

对外:

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7.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世界潮流看,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推动近代化,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潮流。

从国情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需要同时完成反帝反封双重任务,农民阶级难以负担。

从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看,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思想上无法提出科学的理论和革命纲领;政治上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组织上无法形成坚强领导核心,容易脱离群众。

8.辛亥革命的背景

根本原因:

封建政权无力挽救民族危机

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组织的建立;

三民主义的提出;保路运动的兴起

9.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

起因:

外资入侵、外商获利、洋务刺激

初步发展: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

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成功扫除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工商业发展;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经济侵略;群众性爱国运动支持国货。

发展艰难的根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束缚(帝国主义阻挠,政府压制,社会动荡、观念落后)

10.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根本原因:

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大肆出卖国家权利“二十一条”)。

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经济和阶级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1.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2)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

12.两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根本原因:

有共同的政治目标

第一次合作:

打倒军阀,除列强第二次合作:

抗击日本侵略者

1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对市场和原料的渴望

主要原因:

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14.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根本原因:

建立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主要原因:

得到反法西斯同盟国支持

15.近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

内因:

自然经济的解体,大量农民进城;各届政府奖励工商业的措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引导城市化布局变迁(一五计划、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

外因:

列强入侵开放通商口岸;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外商投资;

1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背景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2)政府政策的影响。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

17.现代中国外交政策变迁的原因

一边倒:

两极格局,意识形态影响;美国孤立中国;巩固新生政权需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符合国家利益需求

中美关系改善:

中国:

中苏关系恶化;解决台湾问题需要。

美国:

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越战泥潭;经济危机;孤立中国失败;西欧和日本崛起;

18.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背景

特殊的地理环境:

山多地少,海岸曲折,有利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阻隔入侵。

城邦政治:

长期独立自治使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务有了可能。

经济基础:

殖民扩张及商品经济繁荣,推动平民阶层扩大,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

19.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经济根源: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

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3)直接原因: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

(4)宗教原因:

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技术条件: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圆说流行。

(6)物质条件:

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

20.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经济:

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和压制。

2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需要;

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文化:

自然科学的发展。

22.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根本原因:

旧的生产关系(封建势力)阻碍生产力发展

直接原因:

英国:

议会与国王矛盾因为征税问题激化;俄国:

克里木战争失败;

美国:

英国殖民压迫引发波士顿倾茶事件;日本:

幕府统治腐朽;

条件: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革命结果)

23.法德民主不完善的原因

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政治:

封建势力强大

(法:

小农经济发达,封建专制强大;德:

王朝战争完成统一,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

24.美国的建立与统一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独立战争根本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不利于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发展

1787年宪法出台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根本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美国较早确立民主的原因:

历史:

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思想:

启蒙思想的影响;外因:

位置相对独立受外部封建势力干涉少

南北战争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统一市场

25.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

资金:

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

劳动力:

圈地运动。

技术条件:

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和精细化分工的发展。

市场:

圈地运动创造了广阔的国内市场;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6.近代国际关系调整(一战、凡华体系、二战、雅尔塔体系)的背景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力量对比变化

主要原因:

一战:

殖民利益;凡华体系:

强国控制弱国;二战:

法西斯势力;二战后:

美苏均势。

27.192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罗斯福新政主要目的)

28.西欧走向联合背景

内在动力:

经济发展的需求。

外部环境:

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

(目的:

摆脱美国控制)

基本条件:

相似的政治制度;相近的经济水平;法德和解;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9.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根本原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

条件:

两国实力相当;雅尔塔体制;西欧的衰落;

30.历代经济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使生产关系适应的生产力发展

商鞅变法: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

明治维新:

建立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861年改革:

废除农奴制

罗斯福新政:

建立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影响或意义

辩证分析:

积极/消极

时代分析:

对当时(直接影响)/对后世(深远影响)

主体分析:

主观:

事件主体的利益、目的

客观:

并非事件主体主观愿望的效果

分项分析: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范例归纳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进步作用:

巩固统治;维护统一;促进发展;利于民族团结。

消极影响:

①暴政和腐败阻碍历史发展;②思想专制造成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三省六部制影响:

积极:

集体议政减少失误;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消极:

加强君主专制

2.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

积极:

为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稳定的赋役来源,有利于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稳定。

促进了与农业生产相关领域科技的发展,形成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形成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家庭伦理观念,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维护。

消极:

促使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经济结构畸形,不利于社会转型的发生;

孤立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于管理,对中央集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管理负担。

小农经济的缓慢发展与保守封闭,决定了古代科技长期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形成了古代中国狭隘、保守的不足的民族心理和“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

3.抑制兼并的影响

积极:

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稳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破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根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消极:

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长期存在,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和新兴经济因素的成长;不利于规模化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革新,不利于科技进步;

不抑兼并影响:

积极:

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劳动力向工商业的转移;

消极:

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

4.“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

消极:

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5.儒学独尊的影响

积极:

对汉代: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

对后世:

重视教育,有利于提高知识分子地位;

有利于以道德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消极:

钳制知识分子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忽视自然科学研究,不利于科技进步。

6.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

对当时:

巩固了封建统治(根本目的);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主要目的)。

对后世:

相对客观的人才选拔方式,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

形成了读书重学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文明水平;

消极(八股取士之后):

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使读书人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阻碍了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利于中国走向近代化。

7.理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积极:

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有利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社会的进步。

8.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社会性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矛盾: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而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革命任务: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帝反封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同时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思想上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9.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经济:

有利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政治: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思想: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传播

10.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

积极影响: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①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符合时代潮流。

②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消极影响:

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后期趋向保守不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1.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对列强:

拓展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中国:

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日益贫穷和落后,客观上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制度、技术、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加快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12.洋务运动的作用

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近代人才,拉开了近代化序幕,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3.辛亥革命的影响

政治:

结束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经济: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

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1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前期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对于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后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15.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对中国:

推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发展,掀起第三次建交的热潮。

对国际:

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16.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对欧洲:

引发了“地理大发现”,出现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亚非拉:

开始遭受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对世界: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7.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的评价

文艺复兴:

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兴起;但过分强调个人为中心,导致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

宗教改革:

冲击了教会权威,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兴起,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但维护宗教权威具有局限性。

启蒙运动:

描绘资产阶级政治蓝图,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18.“蒸汽时代”的影响

经济:

动力的革新实现了生产力的飞跃,近代工厂的建立革新了生产关系,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改变了经济结构,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政治: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完善和扩张;

思想文化: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社会生活: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城乡差别;诞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世界格局: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发展,推动了东方从属与西方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19.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对于美国:

积极:

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为反法西斯同盟增添了力量。

消极:

总统权力的扩大一定程度破坏了分权制衡的民主模式。

对于世界:

积极: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消极:

推动美国霸权的逐步发展,不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展。

20.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积极: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为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条件;

消极:

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过度集权导致个人崇拜盛行,不利于民主和法制的建设。

2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意义:

标志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积极: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消极:

美国在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不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2.两极格局的影响

积极:

一定程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客观上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利于不同制度文明的相互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

消极:

使世界长期处于核威胁之下;大国插手地区事务导致地区冲突频发;霸权主义政治横行

2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

推动国际贸易的规范化、制度化,促进了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框架的建立;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物种、资源、人才、技术和资本的流动,大大丰富了各地区文明,有利于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推动了全球化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扩展。

消极:

由于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以及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南北差距不断拉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性受到严重冲击;恐怖主义、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2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积极影响:

对中国:

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技术和资本的引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大大促进了海外市场的扩大,有利于对外贸易的繁荣;

对世界:

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推动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完善。

中国逐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挑战:

冲击国内传统产业,给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伴随西方商品到来的西方文化良莠不齐,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历史特点、性质、实质

特点:

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属性。

一般来自材料归纳总结

经济:

经济结构(农轻重工业比例)、经济布局(地理分布状况)……

政治:

专制程度、中央集权程度、民主程度或方式……

文化:

时代特征、阶级属性、学习交流的过程或方式……

性质:

指的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一般指阶级或社会属性。

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归纳性、概括性。

实质:

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实质往往隐蔽的,要透过现象去分析。

答题范例归纳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的残余。

(2)分封制、宗法制结合,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实现初步的中央集权。

2.从秦至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中央看,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相权;

从地方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不断权衡,总体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土地制度: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2)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3)经营方式上:

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4)经济形态上: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起步早,工艺高,分工细,规模大,销售广。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5.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长期处于附庸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严重压制。

(2)深受时代背景影响,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3)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4)近代化趋势出现较早,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但发展缓慢。

6.古代城市演变特点:

地理位置:

由中原地区逐步向北(应对边患)向南发展(经济发展)

城市职能:

由政治军事中心为主到商业经济中心逐步独立,唐代出现独立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不断增强,饮食娱乐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7.古代主流思想的阶段特点

先秦:

仁、礼治国,维护旧礼乐等级秩序;未适应时代变迁需要,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汉:

外儒内法,把儒家治国理念上升到天意的高度;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大一统要求。

宋明:

把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注重空谈脱离现实,儒学走向僵化;

明末清初:

主张批判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和时代动荡的产物。

8.近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1)甲午战争以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治上以军事威胁为主,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2)甲午战争以后,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瓜分中国。

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程度上:

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

过程上:

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

派别上:

四大阶级都进行了探索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同西方宗教相结合

地主阶级:

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

维新: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革命: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进到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

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新旧并存,走向中西合璧。

(3)从动力看:

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

1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特点(形成根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结构:

行业分布不均衡,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布局:

地域分布不均衡,沿海发达,内地落后。

企业: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