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许纯祯高等教育出版社习题与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542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35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许纯祯高等教育出版社习题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许纯祯高等教育出版社习题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许纯祯高等教育出版社习题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许纯祯高等教育出版社习题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许纯祯高等教育出版社习题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许纯祯高等教育出版社习题与答案.docx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许纯祯高等教育出版社习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许纯祯高等教育出版社习题与答案.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许纯祯高等教育出版社习题与答案.docx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许纯祯高等教育出版社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经济学能否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

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

5.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能否妨碍西方经济学家正确认识经济规律?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

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

”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

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

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

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

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

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

第二,如何生产?

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

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

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

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

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

第三,为谁生产?

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

谁得什么得多少?

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

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

“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

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

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

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

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

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

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

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

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象,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

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

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

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答:

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

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及其变动对各个单位的经济决策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分析各种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过程,考察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找到实现稀缺资源最佳配置的方法和途径。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分析的是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是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问题,它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决定过程,分析经济不稳定的原因,探索实现整个社会生产能力长期稳定增长的方法和途径。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稀缺资源的节省和提高经济效率,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区别主要在观察同一事物的角度不同。

微观经济学代表由下而上的视角,而宏观经济学代表由上而下的视角。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就好象森林和树木之间的关系一样。

宏观经济学好比研究一片森林的构成、性质和变化,而不去考虑一棵棵树木。

而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森林中的个别树木的性质和特点,在考察时以森林的状态不变为假定前提。

如果要对整片森林有充分的认识,则这两方面的研究缺一不可。

尽管西方经济学强调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但目前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矛盾、不一致性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这一理论体系中的两个组成部分缺乏有机的联系。

微观经济分析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而展开,而宏观经济分析是以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而展开的,这两个核心理论没有内在联系,这就是说,这两个组成部分是互相脱离的:

价格理论不能运用于宏观,而宏观分析则缺乏它的微观基础。

其次,这两个组成部分的结论是互相矛盾和互相否定的。

微观经济学强调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经济活动,可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是不必要的。

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否则自发的市场调节不能有效运转。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由两个针锋相对的学说体系拼凑而成的。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3.解答提示:

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直接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当然可以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问题是经济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吗?

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开始,西方经济学一直存在着一种企图,即企图把经济学变成一门像力学一样的超阶级、超现实、超历史、超社会的“纯粹的科学”。

这种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完全混同的做法遭到非主流经济学家的批判。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无批判地将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现象是不适当的,他用“科学主义”一词去形容经济学对物理科学方法的盲目模仿,将其称之为经济科学的“弄虚作假主义”,认为它不可避免地忽视了社会现实的一些关键因素,诸如感觉、目的和预期。

4.解答提示:

当西方经济学家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经济学体系时,他们很快就发现,经济学面临着一个在自然科学中通常不会遇到的问题,即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对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往往会做出好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

由于这种判断与人们的价值观直接发生关系,所以被称之为价值判断。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一门实证的科学。

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

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经济学超脱和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就经济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的描述,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中立”(ValueFree)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是将经济学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叫做实证经济学,它力求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样标准的理论和政策,它力求回答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区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对科学研究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把这两者区分开来是一回事,要求把价值判断完全从科学研究中摈弃是另一回事。

一方面,科学与价值判断是不能分割的,因为“无论我们做什么,总是关系到事实和价值这两个方面。

在确定的意义上,价值的纬度是人类特有的纬度;把它拿走,你就消灭了人类的存在”;另一方面,科学也需要价值判断。

当物理学家发现通过原子核的裂变可以释放一种巨大的能量时,他们考虑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问题是:

如何和平地利用这种能量?

科学只是发现和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西方经济学一面高唱科学的客观性的论调,一面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暗中塞入经济学的假定中。

5.解答提示: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累积性过程,它代表了世代经济学家为认识经济现象在心智方面所做的努力的。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理论上的反映和概括,它具有双重性质:

科学性和有用性与庸俗性和辩护性。

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理论上的反映和概括。

因此,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明显的,即在意识形态上,宣布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强化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

这种价值取向贯穿于西方经济学的始终,贯穿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研究立场、方法和观点之中。

西方经济学只关心和研究一种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它重点研究私有制度是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以及解决的效率如何。

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这正像熊彼特说的那样:

“想要为自己的时代和国家服务的经济学家,是把他们时代和他们国家的制度视为当然的——并且根据这种制度来进行推理。

”然而,把现存的当作合理的,在既定的制度下研究既定的“客观”事实,这本身就暗含着保守的意识形态,既目前流行的经济制度是最好的,这显然代表那些在这种制度下生活得最舒服的既得利益者的观点。

应该指出,资本主义的种种经济问题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它充分暴露了这个制度的不合理性。

但是,西方经济学只是在运行层次上研究问题,而把问题归结为引起人们诸如投资、储蓄、消费等经济行为的普遍心理倾向。

这种学说具有明显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性质。

它主要表现为:

(1)西方经济学把经济学作为关于人与物之间的技术问题来处理,它从分析物与物的关系开始,只是揭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有意或无意回避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无视或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从而粉饰和美化资本主义。

这个世界没有阶级矛盾和对抗,没有罢工和反罢工,没有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没有危机的爆发和股市的崩盘,没有贫富差距的扩大和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没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没有帝国主义和战争,没有对人的本质的异化和物化……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美好、和谐和均衡的世界,这个世界通过交换,达到均衡和协调,获得最大限度满足。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价格

一、思考题

1.什么是需求和供给?

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说明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区别及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的区别。

3.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市场价格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弹性原理在价格机制理论中的作用?

5.运用供求原理解释“丰收悖论”(即丰收通常会降低农民的收入)。

6.什么是供求定理?

结合现实经济生活的实例给予说明。

7.分析价格管制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8.什么是恩格尔定律?

分析该定律所具有的经济意义。

9.运用蛛网定理解释对农产品的支持价格政策。

二、计算题

1.根据统计研究结果,1998年美国小麦生产的供给曲线为:

Qs=1944+207P。

对美国生产的小麦的需求曲线为:

QD=3244—283P。

式中,价格是以美元/蒲式耳为单位来计算的;数量是以百万蒲式耳/年为单位的。

(a)该年每蒲式耳小麦的均衡价格是多少?

小麦的均衡数量是多少?

(b)小麦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分别是多少?

(c)假设干旱使小麦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导致小麦的价格上涨至每蒲式耳3美元,计算的需求量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分别是多少?

2.假设各种价格水平上对照相机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如下表:

一架照相机的价格(元)

80

100

120

每年需求量(万架)

200

180

160

每年供给量(万架)

160

180

190

(a)画出照相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b)计算价格在80元~100元之间和在100元~120元价格之间的需求价格弹性。

(c)计算价格在80~100元之间的供给价格弹性。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

(1)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在某个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以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为基础。

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如该商品本身的价格高低,与该商品相关商品的价格高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市场流行的时尚和消费者的偏好,人口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范围,历史传统、民族风俗、社会风尚、地理气候、文化习惯、消费示范和攀比、广告的影响,等等。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商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多数商品来说,如果消费者的收入提高,即使价格不变,消费者也有能力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购买更多的商品。

因此,收入提高将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然而,对某些商品来说,情况恰好相反。

这些商品主要是穷人赖以为生的食品,如土豆、面包等等。

收入水平提高后,对这些物品的需求量反而会下降,因为当穷人变得更有钱时,他们将会更多地消费更有营养的食品,而相应地减少对价格低廉且营养较差的食品的消费。

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减少,那么我们就称这种商品为正常品(normalgood),如果这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增加,那么我们就称这种商品为低档品(inferiorgood)。

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西方经济学把相关商品分为两种:

替代品(substitutes)和互补品(complements)。

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是指可以替代这种商品消费的另外一种商品,如茶是咖啡的替代品,猪肉是牛肉的替代品,等等。

一种商品的互补品是指必须和该商品一起消费的另外一种商品,如汽油是汽车的互补品,显示器是电脑主机的互补品,左手套是右手套的互补品,等等。

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增加;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减少。

也就是说,某种商品的需求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呈方同相变化。

例如,当猪肉的价格上涨时,对牛肉的需求会有所增加。

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减少;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增加。

也就是说,某种商品的需求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例如,汽油的价格上涨会减少对私人轿车的需求。

关于收入变化和相关商品价格变化对需求变化的影响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节弹性理论中作更细致的分析。

(2)供给与需求是相对应的概念,也是市场上决定价格的两种力量。

需求来自消费者,而供给来自生产者。

西方经济学在使用供给这个概念时,总是指在生产者在某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可以分为单个厂商的供给和整个行业的供给。

除商品本身价格外,成本、相关商品价格、价格预期、技术、经济制度和组织、政府政策和一些非经济因素都影响供给。

决定供给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生产成本。

如果价格不变而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下降,生产者大量供给该商品就有利可图。

当生产成本相对于商品的售价而言较高时,生产者将提供较少的供给。

如果生产成本超过了商品的价格,该生产者就会退出该行业。

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投入品价格和技术进步。

如果工资提高或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就会上升。

技术进步,将会降低单位产出所需的投入品的数量,从而使生产成本下降。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可以引起对相关商品供给变化。

相关商品既可能是生产性替代品,也可能是生产性互补品。

一种商品的生产性替代品(substituteinproduction)是指可以替代这种商品进行生产的另一种商品。

例如,一家汽车制造厂既制造轿车又制造卡车,如果卡车的需求提高而使价格上涨,整个工厂就会转向生产卡车,从而轿车的供给就会下降。

一种商品的生产性互补品(complementinproduction)是指必须和这种商品一起生产的另外一种商品。

例如,某一屠宰工厂在生产牛肉时,也生产了牛皮。

当牛肉的价格上升时,牛皮的供给就会增加。

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会对供给产生影响。

如果生产者预期未来商品价格将会下跌,他会增加现在的供给而减少未来的供给;反之,如果他预期未来商品价格将会上涨,他的供给行为会恰好相反。

技术、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对供给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率而体现的。

生产率是指每单位投入的产出。

生产率提高表现为单位产出所需的投入品数量的降低,或者单位投入的产出数量的增加。

技术进步、或采取更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会提高生产率,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供给。

如果生产率下降,那一定是由于技术退步,或者是由于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出了毛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外生变量如政府的政策、资源状况、天气情况、战争等都会对供给产生影响。

2.答:

为了说明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和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西方经济学强调需求量变化(ChangeintheQuantityDemanded)和需求的变化(ChangeinDemand)之间的区别。

前者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在原有的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的移动。

后者是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时,影响需求量的诸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发生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在图形上它表现为需求曲线整个位置的移动。

同分析需求的变化一样,微观经济学也区分了供给的两种变化:

一种是供给量的变化(Changeinquantitysupplied),是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供给量对应不同价格的点的运动;另一种是供给的变化(ChangeinSupply),是供给曲线整个位置的移动。

3.把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放在一起可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两条曲线的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数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西方经济学用“均衡”来说明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变化影响市场价格变动的趋势,以及市场价格变动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动的趋势。

如果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市场价格将会提高,根据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价格提高,使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一直到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为止。

相反,如果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价格下降将会增加需求,减少供给,直到两者相等为止。

当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价格不再具有变动的趋势,而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均衡状态。

马歇尔把这种使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的价格称之为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有时又被称作市场出清价格(themarket-clearingprice),因为在这种价格水平下,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正好与买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相等,即不存在过度需求,也不存在过度供给,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供求关系中自发形成的,而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就是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过程。

市场的价格机制是指价格具有的调节市场供求达到一致而使稀缺资源按需要的比例配置的内在功能。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

一般来说,偏离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地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从而使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

如果社会上每一件商品和劳务都能实现供求平衡,按需要配置稀缺经济资源这一基本的社会经济问题就会自动地解决,而无须计划和政府干预。

4.答:

弹性理论是价格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弹性理论通过比较精确地测量需求量和供给量与影响它们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丰富了对市场供求法则的认识,为价格理论进一步运用于说明一些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①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

总收益是指生产者在市场上出卖一定商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总额,它等于商品的价格乘以商品的销售量,即:

TR=P·Q,其中,TR表示总收益,P表示价格,Q表示销售量,这里假定生产者的销售量等于市场对该商品的需求量。

从公式可以看出,总收益是由价格P和需求量Q两个因素决定的,需求价格弹性恰恰就是测量Q对P变化的反应程度的概念。

因此,总收益的变化与需求弹性的大小有关。

在市场上,我们看到,生产者为追求货币收入最大化往往采取两种定价战略:

提价和降价。

如果不了解弹性理论,就会犯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提价会提高货币收入,而降价要减少货币收入。

其实,由于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货币总收益的变化未必总是与价格的变化成正比。

具体说,有两种情况:

第一,如果需求是富于弹性的(Ed>1),价格下跌提高总收益,价格上涨减少总收益。

第二,如果需求缺乏弹性(Ed<1),价格下跌减少总收益,价格提高增加总收益。

在市场上,各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存在很大差别,一种商品的价格弹性也随时间、地点和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价格提高,总收益不一定增加;价格降低,总收益不一定减少。

因此,厂商要想制定使总收益最大化的价格,就必须对商品的弹性作出比较准确预测与估算。

②需求的价格弹性与赋税的归宿问题

在西方国家,政府对许多商品征消费税,赋税使价格上涨,因此赋税的结果将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面共同负担。

弹性原理可以解释赋税的归宿问题。

赋税的归宿是指赋税最终的经济负担,即赋税是主要由消费者负担,还是由生产者来负担。

一般来说,如果相对于供给来说,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赋税就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如果供给比需求缺乏弹性,那么赋税就向后转嫁给生产者。

③需求的收入弹性与恩格尔定律

需求的收入弹性对于分析一国或一个家庭的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就是根据计算收入弹性系数,得出了著名的恩格尔曲线和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详细地研究了食物方面的支出与总支出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家庭消费的一个重要规律,即食物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与家庭收入成反比,就是说,一个家庭越穷,家庭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物开支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

该规律后来称之为“恩格尔定律”(Engel'sLaw),这意味着食物开支的收入弹性小于0。

同大多数经济学定律一样,该定律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才成立的;除了其他因素以外,价格是假定不变的。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支出

恩格尔系数的取值为大于0和小于1,该系数越是接近于1,表示该家庭越穷;越是接近于0,表示该家庭越富。

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既可以反映一个家庭、地区或国家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又可以反映其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是进行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

5.答: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它的需求弹性。

就供给来说,农产品的产量在很大程度因受气候影响而波动很大。

随着农产品供应量的变化,农产品的价格也经常起伏不定,而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又会影响第二年农产品的供应量,使其随之大起大落。

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经常起伏波动,说明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弹性很大。

就需求而言,由于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对它的需求弹性很小。

下图说明,如果让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由自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农民丰收使产品的供给曲线由S1向右移至S2。

由于需求曲线缺乏弹性,致使价格由P1大幅度下降到P2,而需求量却仅仅由Q1增加到Q2。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产量增加的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与OP2E2Q2的面积之差。

6.答:

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可以用“供求定理”(LawofSupplyandDemand)来概括:

第一,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

第二,需求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