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8齐风11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208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8齐风11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经8齐风11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经8齐风11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经8齐风11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经8齐风11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8齐风11篇.docx

《诗经8齐风1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8齐风11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8齐风11篇.docx

诗经8齐风11篇

诗经8----

 

齐风11篇

诗经8----齐风11篇

 

诗经8----齐风11篇《诗经·齐风·鸡鸣》赏析

《诗经·齐风·鸡鸣》译注

题解:

妻子催促丈夫早起朝会。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鸡既鸣矣,

朝既盈矣。

”①

“匪鸡则鸣,②

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

朝既昌矣。

”③

“匪东方则明,

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④

甘与子同梦。

”⑤

“会且归矣,⑥

无庶予子憎。

”⑦

“公鸡喔喔已叫啦,

上朝官员已到啦。

“这又不是公鸡叫,

是那苍蝇嗡嗡闹。

“东方曚曚已亮啦,

官员已满朝堂啦。

“这又不是东方亮,

是那明月有光芒。

“虫子飞来响嗡嗡,

乐意与你温好梦。

“上朝官员快散啦,

你我岂不让人恨!

①朝:

朝堂。

一说早集。

②匪:

同"非"。

③昌:

盛也。

意味人多。

④薨薨(hōnɡ轰):

飞虫的振翅声。

⑤甘:

愿。

⑥会:

会朝,上朝。

且:

将。

⑦无庶:

同"庶无"。

庶,幸,希望。

予子憎:

恨我、你,代词宾语前置。

【赏析】

  本诗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思贤妃”,说:

“(齐)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宋朱熹《诗集传》则以为是直接赞美贤妃,谓其“言古之贤妃御于君所,至于将旦之时,必告君曰:

鸡既鸣矣,会朝之臣既已盈矣,欲令君早起而视朝也”,“故诗人叙其事而美之也”。

而宋严粲《诗缉》以为是“刺荒淫”,清崔述《读风偶识》以为是“美勤政”,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是“贤妇警夫早朝”。

本文则认为此诗只是表现一对贵族夫妇私生活的情趣。

全诗以夫妇间对话展开,构思新颖,在《诗经》中是别开生面的。

姚际恒说:

“愚谓此诗妙处须于句外求之。

”(《诗经通论》)本来这对夫妇的对话是非常质朴显露的,谈不上有什么诗味妙语,只因为有的类似傻话、疯话,叫人会心发笑,包含着“无理见趣”之妙。

古制,国君鸡鸣即起视朝,卿大夫则提前入朝侍君,《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即是。

本诗开头写妻子提醒丈夫“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丈夫回答“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想来鸡啼、苍蝇飞鸣古今不会大变,如非听觉失灵,何至二者不分!

从下面二、三章妻子所云“东方明矣”、“会且归矣”,可知当是鸡鸣无疑。

而丈夫把“鸡鸣”说成“苍蝇之声”,是违背生活常识的,当然“无理”。

但如果我们换一角度理解,看作是丈夫梦中被妻子唤醒,听见妻子以“鸡鸣”相催促,便故意逗弄妻子说:

不是鸡叫,是苍蝇声音,表现了他们夫妇间的生活情趣,不是别有滋味吗?

“反常”而合乎夫妇情感生活之“道”,这正是姚氏所指出的妙在句外。

下两章时间由鸡鸣至天亮,官员由已上朝至快散朝,丈夫愈拖延愈懒起,故意把天明说成“月光”,贪恋衾枕,缠绵难舍,竟还想与妻子同入梦乡,而妻子则愈催愈紧,最后一句“无庶予子憎”已微有嗔意。

表现夫妇私生活,可谓“真情实境,写来活现”(姚际恒《诗经通论》)。

今人钱钟书《管锥编》赞赏此诗“作男女对答之词”而“饶情致”,并说:

“莎士比亚剧中写情人欢会,女曰:

‘天尚未明;此夜莺啼,非云雀鸣也。

’男曰:

‘云雀报曙,东方云开透日矣。

’女曰:

‘此非晨光,乃流星耳。

’可以比勘。

”这可作为中西比较文学的一段佳话。

 本诗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句式错综,接近散文化。

押韵亦有其特点,头两章四句皆用韵,而首句与次句韵脚同在第三字,而末尾是语助词“矣”,也算韵,王力先生称这为“富韵”。

另外第一、二章首句与第三句韵脚同字。

第三章则是第一、二、四句押韵,也可见本诗用韵富有变化。

 (蒋立甫)

《诗经·齐风·还》赏析

《诗经·齐风·还》译注

题解:

猎人互相间的赞美。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子之还兮,①

遭我乎峱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③

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⑤

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⑥

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⑦

遭我乎峱之阳兮。

并驱从两狼兮,

揖我谓我臧兮。

你是那样矫健啊,

与我相遇在峱山间啊。

一同追着两只大兽撵啊,

你作揖夸我身手便啊。

你是那样高潮啊,

与我相遇在峱山道啊。

一同追着两只公兽跑啊,

你作揖夸我本领好啊。

你是那样勇敢啊,

与我相遇在峱山南啊。

一同追着两只大狼赶啊。

你作揖夸我技艺善啊。

①还(xuán玄):

轻捷貌。

②峱(náo挠):

齐国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东。

③从:

逐。

肩:

借为"豜(jiān肩)",大兽。

毛传:

"兽三岁为肩,四岁为特。

"

④揖:

作揖,古礼节。

儇(xuān宣):

轻快便捷。

⑤茂:

美,指善猎。

⑥牡:

公兽。

⑦昌:

指强有力。

⑧臧(zānɡ脏):

善,好。

【赏析】

  这是一首猎人相遇互相赞誉猎技高超的诗。

旧说中《毛诗序》以为诗旨是刺齐哀公(周夷王时代人)迷恋打猎,致使齐国好猎成风,荒废政治,朱熹《诗集传》虽谓此诗“以便捷轻利相称誉”,但又有刺“其俗之不美”的看法。

我们觉得从本诗中看不出有“刺”的意味,旧说显系比附,今不取。

 本诗不用比兴,三章诗全用“赋”,以猎人自叙的口吻,真切地抒发了他猎后暗自得意的情怀。

三章叠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换四个字,但却很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足的作用:

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

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之情。

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还(茂、?

兮”,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

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

“遭”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

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

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

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我们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我们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

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

“揖我谓我儇(好、臧)兮”,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我们知道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

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诗义会通》)。

 全诗句句用韵,每章一韵,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

首章还、间、肩、儇为韵;次章茂、道、牡、好为韵;末章昌、阳、狼、臧为韵,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组成“富韵”,加上四、六、七言并用的参差句法,造成了舒缓的音节,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韵味,在《诗经》中堪称佳作。

方玉润《诗经原始》引章潢的话评论说:

“‘子之还兮’,己誉人也;‘谓我儇兮’,人誉己也;‘并驱’,则人已皆与有能也。

寥寥数语,自具分合变化之妙。

猎固便捷,诗亦轻利,神乎技矣。

” (蒋立甫)

《诗经·齐风·著》赏析

《诗经·齐风·著》译注

题解:

女子回想出嫁时夫婿迎亲情景。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俟我于著乎而。

充耳以素乎而,②

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

充耳以青乎而,

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

充耳以黄乎而,

尚之以琼英乎而。

等我就在屏风前哟,

帽垂丝带在耳边哟。

加上美玉多明艳哟。

等我就在庭院里哟,

帽垂丝带在耳际哟。

加上美玉多华丽哟。

等我就在厅堂上哟,

帽垂丝带在耳旁哟。

加上美玉多漂亮哟。

①俟:

迎候。

著:

通宁。

古代富贵人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叫著。

古代婚娶在此处亲迎。

乎而:

齐方言。

作语尾助词。

②充耳:

饰物,悬在冠之两侧。

毛传:

"充耳谓之瑱。

"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dǎn胆),饰玉称瑱(tiàn),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

素、青、黄:

各色丝线,代指紞。

③尚:

加上。

琼:

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

华、莹、英:

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协韵而换字。

【赏析】

  本篇《毛诗序》、郑玄笺皆以为是刺诗,孔颖达疏申述云:

“作《著》诗者,刺时也。

所以刺之者,时不亲迎,故陈亲迎之礼以刺之也。

”姚际恒不以为然,他说:

“此本言亲迎,必欲反之为刺,何居?

……此女子于归见婿亲迎之诗,今不可知其为何人,观充耳以琼玉,则亦贵人矣。

”(《诗经通论》)姚说可取。

揣摩诗意,此当是女子回想出嫁时夫婿迎亲情景的。

据《仪礼·士昏礼》,新郎到女家迎亲,新娘上车后,新郎得亲自驾车,轮转三周,再交给车手驾御,而自己则另乘车先行至自家门口等候,然后按照规定以次将新娘引进洞房。

本诗把这一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

 全诗三章九句,皆从新娘眼中所见来写,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句法奇怪”,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称其“句法奇蛸”。

奇峭在哪里?

就在于九句诗中全不用主语,而且突如其来。

这一独特的句法,恰切而传神地表现了新娘此时的心理活动。

当她紧随着迎亲车辆踏进婆家大门的那一刻,其热闹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场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谁不想一睹新娘的风采,然而新娘对着这稠密涌动的人丛,似乎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映进她眼帘的唯有恭候在屏风前的夫婿——俟我于著,少女的靦覥,使她羞于说出“他”字,但从“俟我”二字却能品味出她对他的绵绵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

下两句更妙在见物不见人。

从新娘的心理揣测,她的注意力本来全集中在新郎身上,多么想把新郎端详一番,然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她怎敢抬头仔细瞧呢?

实际上,她只是低头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没看清他的脸庞,所见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发光的玉瑱。

这两句极普通的叙述语,放在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这特殊的时刻和环境中,便觉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了,给人以丰富联想和审美的愉悦。

 这首诗风格与《还》相近,也是三章全用赋体,句句用韵,六言、七言交错,但每句用“乎而”双语气词收句,又与《还》每句用常见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诗音节轻缓,读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

在章法上它与《诗经》中的典型篇章是那么不一样,而又别具韵味,无怪乎清代学者牛运震要称它是“别调隽体”(《诗志》)。

 

《诗经·齐风·东方之日》赏析

《诗经·齐风·东方之日》译注

题解:

写新婚夫妇恩爱,形影不离。

或曰回忆与女子幽会的情诗。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东方之日兮,

彼姝者子,①

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

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

彼姝者子,

在我闼兮。

在我闼兮,

履我发兮。

东方太阳红彤彤啊,

那个美丽大姑娘--

就在我家内房中啊。

就在我家内房中啊,

悄悄伴我情意浓啊。

东方月亮白晃晃啊,

那个美丽大姑娘--

就在我家内门旁啊。

就在我家内门旁啊,

悄悄随我情意长啊。

①姝:

貌美。

②履:

同蹑,放轻脚步。

即:

相就,接近。

一说脚迹。

③闼(tà榻):

内门。

④发:

走去,指蹑步相随。

一说脚迹。

【赏析】

  此诗《毛诗序》以为意在“刺衰”,说:

“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化也。

”朱谋玮《诗故》以为意在“刺淫”,说:

“旦而彼姝人室,日夕乃出,盖大夫妻出朝,而其君以无礼加之耳。

”牟庭《诗切》以为意在“刺不亲迎”,说:

“刺不亲迎者,言有美女光艳照人,不知何自而来,如东方初出之日也。

”虽然见解不同,但大都承认诗的基本内容是关于男女情事的。

本文则把它视为一首回忆与女子幽会的情诗,而不取“刺”的臆测。

 两章诗首句,毛传以为“兴也”,季本《诗说解颐》以为“赋也”,严虞惇《读诗质疑》又以为“比也”;除此还有“兴而赋”、“比而赋”等不同说法。

我以为这两句是含有象征意义的起兴:

诗人早晨面对初升的旭日,或晚间仰望刚起的新月,都似乎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那艳丽而热烈的朝阳,皎洁而恬静的月光,多么像他那位艳美而温柔的情人啊!

她对他的追求是那样大胆热切,又充满着柔情蜜意,竟不顾一切自荐枕席,男欢女悦。

因此,每当日出东方,或月上梢头,“彼姝之子”的形象总不免在他心中盘桓,情意缱绻,朦朦胧胧,仿佛她“在我室兮”。

两章的二、三两句承接自然。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滋华斯说得好:

“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的情绪。

”(转引自朱光潜《诗论》)本篇作者正是有感于朝阳、明月而沉浸在甜蜜的“回味”中,由此激起了难以压抑的爱的狂潮,竟脱口而出透露了他与她幽会的隐私:

不仅说出了情人在他的卧室内,还情不自禁地描述了他们亲呢的情景——“履我即兮”、“履我发兮”。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叙述是带着颇为得意的幸福感的,我们能触摸到他那颗被爱情撩拨得激烈跳荡的心。

正因为如此,所以十句诗中竟有六句有“我”字,自我矜喜之情溢于言表。

本诗格调粗犷而不轻薄,俏皮而不油滑,体现了古代情歌质朴的本色。

 这首诗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美貌,对后世诗文创作有明显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形容神女之美: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又曹植《洛神赋》写洛神似见非见“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而远处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类似写法后世更多。

不胜枚举。

 本诗押韵有其特色,每章皆是一、三、四、五句押韵,并且都与“兮”字组成“富韵”,三句与四句又是重复的,读起来音节舒缓而绵延,有着流连咏叹的情昧。

全诗八个“兮”字韵脚,《正韵》称为“联章韵”。

 (蒋立甫)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赏析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译注

题解:

写穷苦人民当官差,应徭役,受监视,忙得早晚不宁。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东方未明,

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

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③

颠倒裳衣。

颠之倒之,

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④

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⑥

不夙则莫。

东方还未露曙光,

衣裤颠倒乱穿上。

衣作裤来裤作衣,

公家召唤我忧急。

东方还未露晨曦,

衣裤颠倒乱穿起。

裤作衣来衣作裤,

公家号令我惊惧。

折下柳条围篱笆,

狂汉瞪眼真强霸。

不分白天与黑夜,

不早就晚真作孽。

①衣裳:

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②公:

公家。

③晞(音希):

“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

 

④樊:

即“藩”,篱笆。

 圃:

菜园。

 ⑤狂夫:

指监工。

一说狂妄无知的人。

瞿瞿(音去):

瞪视貌。

 ⑥不能辰夜:

指不能掌握时间。

辰,借为“晨”,指白天。

 ⑦夙(音素):

早。

莫(音mù暮):

古“暮”字,晚。

写照一时传诵千古——《诗经·齐风·东方未明》赏析

 《东方未明》选自《诗经·齐风》。

是周代在齐国京都地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它描写了在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下,奴隶们被强迫服苦役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诉说了奴隶们受压榨的痛苦,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怨恨和反抗心声。

 全诗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四十八字组成。

前两章以琅琅上口的语言形式,反复咏唱,下面试作翻译:

东方漆黑天未亮,颠颠倒倒穿衣裳。

倒倒颠颠穿衣裳,公爷召唤催得慌。

   东方曚昽没放亮,颠颠倒倒穿衣裳。

倒倒颠颠穿衣裳,公爷命令催得慌。

 作者向人们描绘了这样一种情景:

东方还没有透出一丝光亮,夜里仍是一片漆黑。

突然从奴隶主那里又传来了讨厌的吆呼声,召呼命令那些尚在睡梦中的奴隶们马上起来去干活。

严厉、急促的呵斥,逼得奴隶们摸着黑穿衣裳,弄得上下衣服颠倒,错乱不堪。

他们拖着没有消除疲劳的身体,开始了又一天繁重的苦役劳动。

末一章,则像特写镜头一样,勾画出一幅奴隶们在监工的严密监视下苦苦挣扎的活生生的画面:

                       砍折柳条编篱圃,监工吹胡又瞪眼。

不分清晨和黑夜,起早贪黑苦役难!

 作者选取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场景,把奴隶们的悲惨生活集中而又概括地展示给读者。

从而使人们如临其境,仿佛看到饱经风霜的奴隶们艰难地砍折来一捆又一捆的柳树枝条,给那大片的菜园编上篱笆围墙。

而奴隶主的监工走狗,却盛气凌人,吹胡子瞪眼,整天恶狠狠地监视着奴隶们干活,致使奴隶们没有一点儿喘息的机会。

他们像牛马一样,不分白天黑夜地被奴隶主奴役驱使,过着非人的痛苦生活。

作者以情纬文,直抒胸臆,感情激越地表达了奴隶们对奴隶社会徭役制度的强烈的不满情绪。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奴隶们心底隐藏着一种压抑已久而行将喷发的愤怒。

正因为作者是从奴隶的身世遭际出发,抒发对于现实的愤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对统治阶级确实有一种活生生的鞭辟入里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需要说明的是,据《毛诗序》解释:

“《东方未明》,刺无节也。

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

”《郑笺》则说:

“挈壶氏失漏刻之节,东方未明而以为明,故群臣促遽,颠倒衣裳。

”一直到南宋的朱熹也认为,《东方未明》是“诗人刺其君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诗集传》),终没有跳出汉儒的窠臼。

一切从封建诗教出发,所以解诗就难免瞎子断匾、盲人说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如今人们对《东方未明》的认识和评估,已经真正贴近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准确把握了作者的赋诗真谛。

 《齐风·东方未明》在结构形式和艺术手法上也很有特点。

其一,《东方未明》为乐歌,在结构上回环复沓。

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些句子只换了一个或几个字。

例如“东方未明”与“东方未晞”、“颠倒衣裳”与“颠倒裳衣”、“颠之倒之”与“倒之颠之”、“自公召之”与“自公令之”。

这种回复重叠,规律中有变化,严格中有自由,既是歌唱时的和声,也是表述意思的层层递进和对内涵的强化作用。

过去虽然也有人认为这类诗“如此重复言之,有何意味?

”(《随园诗话》)但就作诗而言,重词叠句与反复咏唱是为着尽情抒发情感的需要,这在《诗经》其他诗作中和后世民歌中也经常运用。

这样有利于突出事物特征,渲染环境气氛,增强音乐效果,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同时,也便于记忆与传诵。

其二,诗人善于通过细节的描绘来反映生活。

例如“颠倒衣裳”的细节描写,便运用得真实巧妙,写出了奴隶们在公爷的吆呼催促下摸黑穿衣裳的不堪处境。

前两章的“颠倒”二字,还会令人自然联想到末一章“风”(早上)与“莫”(即“幕”,晚上)的“颠倒”。

衣裳的错乱,黑(夜)白(天)的颠倒,正说明了社会现实的不合理。

既意在言中,又寄意言外,可谓一语双关。

“折柳樊圃”和“狂夫瞿瞿”,也是两个典型的细节描绘,寥寥八个字,就把奴隶们艰辛的苦役和监工走狗的凶恶嘴脸和盘托出,一泻无余。

这些描绘都切合环境和人物身份,读来仿佛见其人,闻其声,神态态毕现,栩栩如生,颇有真实感。

其三,语言通俗易懂,读之琅琅上口。

例如“东方”、“未明”、“颠倒”、“倒颠”、“狂夫”、“不能”等词汇,都是人们常用的口头语言,用在诗中,质朴自然,恰如其分。

这些词语历经了三千余年的风雨,仍然葆有无限的生命力,至今保存在人们的口头与书面用语之中。

此外,全诗以四言句为形式,每句两个音拍,二二的节奏。

前两章排列工整,键行和押韵有规律;第三章则起伏有致,跌宕变化。

这种不拘一格的韵律节奏,也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口头歌谣创作的艺术特点。

 总之,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开门见山、起势突兀、观点鲜明的写作手法,以及四言诗既铿锵和谐而又富于变化的节奏韵律相融合,使《东方未明》这首齐地民歌情感鲜明,气势贯通,语浅意深,使人们读后有一种凝重深沉的历史感受。

它不仅是写照一时的民间佳作,也是传育千古的历史名篇。

(张文)

                                                   【赏析二】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说:

“《东方未明》,刺无节也。

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掌计时的官员)不能掌其职焉。

”古代学者意见分歧不多。

今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反映劳动者对繁重劳役的怨愤。

全诗三章,诗人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铺叙具体的劳动场面,或者诉说劳动如何艰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间出现的难堪而苦涩的场面来写:

当一批劳累的人们正酣睡之际,突然响起了公家监工的吆喝声,催促着他们去上工。

这时东方还没有一丝亮光,原来寂静的夜空,一下子被这叫喊声打破,劳工们一个个被惊醒过来,黑暗中东抓西摸,手忙脚乱,有的抓着裤管套上胳膊,有的撑开衣袖伸进双腿。

一时间,乱作一堆,急成一团,真可谓洋相出尽。

人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监工的这一叫喊,劳工们竟吓得如此手脚失措呢?

不消说,这是因为长久以来他们受到残酷压迫的结果,日常只要稍不留意就会遭到公家处罚,受皮肉之苦乃是寻常之事。

因此尽管还在黑夜,监工的一声吆喝,谁还敢怠慢一步!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殊的时刻,突出“颠倒衣裳”这一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典型细节,在两章诗中反覆叙写,一再渲染。

通过这一强化,既画出了这伙苦力慑于淫威的惧怕心理,又写出了他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像牲口一样被驱使,没日没夜为主人劳作,却得不到丝毫人身自由。

“颠倒衣裳”这一描写,清牛运震《诗志》以为“奇语入神,写忽乱光景宛然”,确实,它起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

这两章看似平静的叙述,实际上已蕴藏着劳工们的不平之鸣,两章末句“自公召之”、“自公令之”,正透露出这些被劳役者已开始意识到——他们受苦受难的根源来自“公”。

 紧接着第三章便从他们当下的劳作写起。

原来他们半夜被驱赶来是砍柳枝编菜园篱笆,监工的正瞪着可怕的大眼监视着。

“狂夫”的称谓隐含着被劳役者对监工凶狠面貌的揭露和怨恨。

末两句“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则是“东方未明”的延伸,点出这些被劳役的人们不但要起早,而且还要摸黑;这也不是偶然性的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穷年累月莫不如是。

诗人由此拓展了本篇的内容,也暗示了被劳役者胸中的不满与反抗,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如同《硕鼠》歌唱的那样: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据李塨《诗经传注》、方玉润《诗经原始》、丁以此《毛诗正韵》、王力《诗经韵读》等之说,本诗每章两韵:

一、二句一韵,三、四句一韵。

译诗韵脚从之。

 (蒋立甫)

 

《诗经·齐风·南山》赏析

《诗经·齐风·南山》译注

题解:

刺齐襄公与文姜兄妹淫乱。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南山崔崔,①

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③

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⑤

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⑦

冠緌双止。

鲁道有荡,

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

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

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

曷又鞫止?

析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

曷又极止?

巍巍南山真高峻,

雄狐求偶步逡巡。

鲁国大道宽又平,

文姜由此去嫁人。

既然她已嫁别人,

为啥想她存歹心?

葛鞋两只配成双,

帽带一对垂耳旁。

鲁国大道平又广,

文姜由此去嫁郎。

既然她已嫁玉郎,

为啥又跟她上床?

想种大麻怎么办?

修垄挖沟勤翻土。

想要娶妻怎么办?

必须事先告父母。

既已禀告过父母,

为啥任她肆淫污?

想去砍柴怎么办?

没有斧子砍不倒。

想要娶妻怎么办?

没有媒人娶不到。

既已明媒正娶来,

为啥让她娘家跑?

①南山:

齐国山名,又名牛山。

崔崔:

山势高峻状。

②绥绥:

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

③有荡:

即荡荡,平坦状。

④齐子:

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

由归:

从这儿去出嫁。

⑤止:

语气词,无义。

⑥怀:

怀念。

一说来。

⑦屦(jù具):

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五两:

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

⑧緌(ruí蕤):

帽带下垂的部分。

帽带为丝绳所制,左右各一从耳边垂下,必要时可系在下巴上。

⑨庸:

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

⑩从:

相从。

⑾蓺(yì异):

即"艺",种植。

⑿衡从:

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

亩,田垅。

⒀取:

通"娶"。

⒁告:

一说告于祖庙。

⒂鞫(jú菊):

穷,放任无束。

⒃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