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学习方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081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论学习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孔子论学习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孔子论学习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孔子论学习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孔子论学习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论学习方法.docx

《孔子论学习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论学习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论学习方法.docx

孔子论学习方法

孔子论学习

一、有志于学习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学习正道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19.7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三、学习诗歌

8.8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

学诗乎?

?

对曰:

?

未也。

?

?

不学诗,无以言!

?

17.9子曰:

“小子!

何莫学夫《诗》?

《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四、学习要读书

11.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

“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

“有民人焉!

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

“是故恶夫佞者。

五、向古人学习

7.1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0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六、向贤人学习

4.17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22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5.1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

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

也。

8.5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⒉12子曰:

“君子不器。

7.28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9.6大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

“大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9.7牢曰:

“子云:

?

吾不试,故艺。

?

八、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九、学习要和兴趣相结合

6.20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十、学习要抓紧时间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8.17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9.17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十一、学习要渐进

19.5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十二、学习要有恒心

7.2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十三、要学以致用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子日: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十四、学习可以使人事业成功

15.32子曰: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19.13子夏曰: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7.2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6.9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7.3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5.31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十五、学习可以使人品德高尚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8子曰: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

“未也。

”“居!

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十六、学习不是为了别人

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篇二:

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

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对如何搞好学习有深切的体会,对学习的规律有较为科学的把握,对学习的辩证法也有相当精到的总结。

认真清理和研究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对我们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而时习

孔子主张把“学”和“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方法。

“学”就是接受教育,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习”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反复地学,如鸟之反复练翅。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学的同时及时地、时常地进行温习、练习,是令人高兴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学而时习”,才能对所学内容不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产生“说”的效果。

这是孔子从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二、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二者不可偏废。

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如果只是一味地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惘不解。

但思考又不能是离开学的冥思空想,而要以学为基础。

孔子曾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只是冥思空想而不学习,那是“无益”的。

只有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学的同时积极地进行

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内容。

所以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倡导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地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做到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

四、下学上达

孔子曾在其弟子子贡面前感叹没有人懂得他,并说: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被别人理解,就是因为自己的认识已由低层次的基础性的学问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对高深道理的把握,这就是所谓“下学而上达”。

在孔子看来,他不只是“多学而识之者”,而是由“多学而识”的“下学”通过理性思考“上达”于“一以贯之”之“道”,即由多闻多见等低层次认识上升到把握事物本质的高层次认识、达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

宋代程子十分推崇孔子的“下学而上达”,把它誉为“学者须守”的“学之要”。

我们今天治学也应不满足于低层次的认识,要做到“下学而上达”,不断进入认识的更高境界。

五、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要做到学有成效,必须坚持学以致用。

他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在孔子看来,学《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应用于“授之以政”、“使于四方”的实践;如果诵《诗》三百首,却不能成功地应用,《诗》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以致用的,也只有通过学以致用才能检验出学习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

六、学以进德

孔子特别看重学以进德这一点。

他教育学生不仅重视“学而知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增长知识,而且更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

《论语?

先进》记载了孔子所开的四方面课程第一就是“德行”,其后依次是“言语”、“政事”、“文学”。

在孔子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兆焯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祖冲之的学习方法

(密率:

pi=355/113约率:

pi=22/73.1415956〈pi〈3.1415927〈font〉)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1879-1955年),东年是智力发展迟缓,上小学、中学时,老师认为他是“笨头笨脑的孩子”。

也许是他12岁时第一次读到欧氏几何的书,那严密的逻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数学学习的兴趣。

1896年17岁的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1902年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

这段时期他的思想十分活跃,经常和伯尔尼大学哲学系的学生索洛文等五人常在一起阅读各种书籍,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各种问题,他们阅读了休漠、马赫、庞加勒、黎曼、狄更斯等许多人的作品。

有时只念了半页,甚至只念了一句就争论起来。

他们亲切地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科学院”。

这种“疯子式”集会是他的恩维十分活跃。

1902年他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05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竟发表了五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狭义相对论,并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1916年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取得了宏伟的成就,被科学界誉为“人类历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大致可概括成:

依靠自学,独立思考,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强调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

朱熹提倡的学习法

1

他的弟子将朱子读书法归纳为以下六条: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虑心涵咏;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收心集中注意)持志。

2

名人谈读书

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

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

——郑燮《自序》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

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鲁迅全集》在我们懒惰的人看来,多以为省出来的时间,只是为休息休息,那知人家工作之外,还要读书。

省出来的时间愈多,就是读书的时间愈多。

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李大钊《李大钊选集》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

——邓拓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

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郭沫若谈读书》我自从此次住馆读书以后,深信人要有两个老师,一为活老师,二为死老师即图书;活老师固然可贵,而死老师的可贵又超过活老师,活老师也是从死老师来的,死老师是“太上老师”,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

——蔡尚思引自《治学集》因为世界上的书总是读不完的,一个人总能当一个会走路的图书馆。

这时就要学会查书,一旦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去查。

在工作中,在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某种知识,就到某一部书中去找,查到你要看的章节。

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你再往前翻,而不必逐节从头到尾去看完整部书。

如果“闭上眼睛”,能够“看到”某本书在某个部分都讲到什么,到要用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那就不必预先去看它背它了。

事实上,许多书只是备人查,而不值得供人读的。

——严济慈引自《学者论学》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

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地补充我失掉的高深的教育。

——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忏悔录》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出来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

——卢保克《读书的乐趣》书籍是最好的朋友。

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都德引自1984年第1期《夜读》3

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是非常精湛的。

——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高尔基《高尔基论青年》

4篇四:

孔子论学习

孔子论学习(2006-11-1915:

30:

31)

分类:

诗歌散文《论语》一书,为儒家经典,是孔子的言行记录,凡孔子学说及儒家的各种思想,都可从中了解。

我于九九年初获得此书后,近八年来,每年都要仔细温习一遍,收获甚多。

日前,按个人见解,对《论语》进行分类整理,发觉孔子论及学习的方法、原则、精神,颇为可观,故归类列举如下,以与诸位同道相互切磋,共同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八月王辉序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而第一》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第一》

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第一》

4、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第一》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第一》

7、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第一》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为政第二》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第二》

10、君子不器。

《为政第二》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

《为政第二》

12、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为政第二》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

14、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八佾第三》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第四》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第四》

17、子贡说: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治长第五》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治长第五》

19、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治长第五》

20、子谓子夏曰: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第六》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第六》

22、樊迟问知,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第六》

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第六》

2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第七》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述而第七》

2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七》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七》

29、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第七》

30、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述而第七》

31、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第七》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第七》

33、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述而第七》

3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述而第七》

35、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第八》

36、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第八》

37、子畏于匡,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

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第九》

38、知者不困惑《子罕第九》

39、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罕第九》

40、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也?

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第十五》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第十五》

42、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

43、子曰: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

“未也。

”女,音汝,下同。

蔽,遮掩也。

“居!

吾语女。

语,去声。

○礼:

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

故孔子谕子路,使还坐而告之。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好、知,并去声。

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

愚,若可陷可罔之类。

荡,谓穷高极广而无所止。

贼,谓伤害于物。

勇者,刚之发。

刚者,勇之体。

狂,躁率也。

范氏曰:

“子路勇于为善,其失之者,未能好学以明之也,故告之以此。

曰勇、曰刚、曰信、曰直,又皆所以救其偏也。

”《阳货第十七》。

44、子曰:

“小子!

何莫学夫诗?

夫,音扶。

小子,弟子也。

诗,可以兴,感发志意。

可以观,考见得失。

可以群,和而不流。

可以怨。

怨而不怒。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言。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其绪余又足以资多识。

学诗之法,此章尽之。

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

《阳货第十七》

45、子夏曰: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第十九》

46、卫公孙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保常师之有?

《子张第十九》

47、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子张第十九》

48、子夏曰:

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第十九》

50、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张第十九》评论

(1)|阅读(62)|收藏(0)|分享|打印|举报篇五: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首先,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的经验是: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其次,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如何教——启发诱导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

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其至理名言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

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

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

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的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如何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

他们说:

“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后来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给《论语》作集注时,再次重申了这一命题,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由来。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他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够一言以蔽之,比如,他说: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孔子了解学生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谈话法,这两种方法至今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时所采用的最经常、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

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

性和特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

在发挥学生的特长上,由于孔子教导有方,在其私学里,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上各有其材。

在孔子从教的四十余年里,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有3000余人,其中涌现出72贤人。

“72贤人”的出现,除了有他们个人的先天素质、主观努力和当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外,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教导有方。

因材施教不仅表现在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上,还表现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促进其正常发展上。

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即补偏救弊上,孔子做的也相当成功。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如何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以切身的体会教育学生要有高远的理想,要“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

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就等于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孔子不仅鼓励学生要立志,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而且还告诫学生“立志在于有恒”。

他说: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他经常以流水、筑山和平地威为例阐发这个道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极言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短暂,暗示学生一旦理想已定,就要争分夺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去实现它,践行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

”则进一步解释为学成败的一般规律,即大功告成与否完全取决于学者的决心和意志。

所以当冉求说:

“非不说(通悦)子之道,力不足也”的时候,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汝)画。

”及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

途而废的懦夫行为。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如何学——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者治学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虚心笃实还包括学者治学应持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孔子告诫弟子,对古籍文献,对客观世界,对人伦社会关系应该做公正的评说,他反对学者治学过程中过多的妄意猜测、专横武断、固执己见和惟我独尊、自以为是,因而提出治学四原则: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做到虚心笃实,践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四原则,就是不会则问,不知则学,不仅要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且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即“敏而好学,不耻下”。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型。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这就是“学问”一词的由来,学与问相联,揭示了人们探求知识的途径与规律,对指导学者治学是大有裨益的。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如何学——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笃实固然重要,但无论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间接经验,还是通过向别人请教所获得的直接经验,都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思并重。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前提基础,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

思离不开学,同时,学也离不开思,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

孔子认为,如果只记诵一些现成的知识结论,而不经过思考加以消化理解,就会茫然无所得;相反,只凭主观思考,而不通过实学获得新知,也将陷入空疏的危险,阐发了学与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孔子则现身说法,他说:

“吾

尝终日不食,终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