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技能教案.docx
《教师的教学技能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教学技能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的教学技能教案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教师的教学技能》
培
训
教
案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10月26日
教学内容:
呈现教材的意义和要求
教学目标:
1、了解呈现教材的意义;
2、掌握呈现教材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呈现教材的意义
教材的呈现是教材编写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在教学情境下以什么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问题。
呈现教材的意义在于: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强化课程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二)、教材呈现的要求
课程、教材与教科书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成分,是课程家族中的基本成员。
从不同角度界定的教材概念可以概括为:
旨在构成课程而选择出来的、具有文化价值的信息性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性素材或选择出来的具体的材料。
教材既然包括了教师的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材当然涵盖了教科书,但又不限于教科书。
新课程的教材观
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
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教材呈现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10月26日
教学内容:
呈现教材的方式
教学目标:
了解呈现教材常用的几种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联系师生的经验
师生的经验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真理和建构起“意义”,取决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阅历。
因此,教材呈现一定要使它与师生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教材获得“生命力’
(二)、引入“先行组织者”
1、陈述性组织者
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识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教材的组织者。
示例-----《荷塘月色》学习时“先行组织者”
2、比较性组织者
示例------运用“比较阅读”组织学习
3、具体模型组织者
示例----活鲫鱼-----形象的先行组织者
(三)、设置一定的问题
这一方式的特点在于呈现一个问题,或者附带呈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
问题设置策略的采用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处理,从中提取出或构造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课堂情境中以:
问题研究”形式呈现教材。
(四)、组织相关的素材
素材处理策略更看重在归纳推理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思维锻炼,以及由此进行的多项探求、发现
(五)、采用标志的技术
标准计术是指突出文本的内容或结构而没有增加文本内容的一种“显示”技术。
除了上述的教材内容呈现方法外,还有教师较为熟悉的使用图片、图表、多媒体等等。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11月2日
教学内容:
活动变化的意义和要求
教学目标:
1、了解活动变化的意义;
2、掌握活动变化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变化的意义
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传递、教师相互作用以及教学媒体等活动方式的改变和转换,以引起学生兴趣,维持注意的一类教学行为。
他的意义在于:
1、提高教学效率,确证更准确、更有效的传递教学信息
2、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学校动机
3、稳定学生的注意,并将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
4、缓解学习疲劳,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活动变化的要求
1、教师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传递教学信息。
我国有的研究者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分类,把丰富多彩的非语言行为归纳为四个系统。
、视一动符号系统。
、时空组织系统。
、目光接触系统。
、辅助言语系统。
教师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还包括学生吸收信息的感官通道的变化。
2、教师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
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含义就相当广泛了,它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相应的学生活动形式,师生交互作用方式的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3、活动变化应遵循的原则。
A:
在涉及课堂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变化技能确立具体的目的;
B:
选择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
C变化技能之间,要保持流畅和连续性;
D变化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E变化技能的应用要有分寸,不宜太夸张。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11月2日
教学内容:
活动变化的方式
教学目标:
熟悉几张活动变化的方式并能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多姿多彩的教态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的整个形象常被称为“教态”。
教态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直观性和表率性最强的整体形象。
教态既指教师的仪容、神色、表情、目光、手势、言谈、举止,又包括教师的风度、气质、修养,它是教师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综合反映。
1、表情变化
A、面部表情
B、目光接触
2、姿态变化
3、位置变化
(二)声请并茂的言语变化
有声言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
教师在语言形式的运用方面的变化,总是服务于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并适应特定的教学内容。
1、声调变化
声调泛指由语调、音高、语气、等声音为主的要素组成的“言语刺激”。
声调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2、节奏变化
口语节奏是以声音的轻重、快慢、停连等控制为主,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调节为辅的一种综合性的、有规律有秩序的口语表达形态的变化。
3、表述变化
言语运用总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传递教学内容服务的。
4、伴语变化
伴随语言又称副语言,是一种伴随有声语言而出现的特殊语音现象。
(三)相互配合的媒体变化
1、视觉通道式
视觉教学媒体是指板书、课本、投影片、幻灯片、图表、照片、录像、实物等。
2、听觉通道式
听觉通道传递教学信息效率虽不知视觉通道高,但学生不易疲劳,能为学生展开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在教学中的使用效率最高。
3、视听结合式
声像媒体通过视听两个通道传递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两个通道的结合,增加了信息刺激强度,提高信息吸收效率和质量,因此,声像教学媒体已广泛的应用于中小学教学。
4、触、嗅觉通道式
触觉和嗅觉感官能获得其他感官所不能获得的信息。
在许多自认科学的教学中注意使用这两种感官可为学生认识事物、促进学习提供全面的信息。
(四)、活动有趣的活动变化
这里的活动,泛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以及师生交互作用的活动。
1、情境式
2、表情式
3、模拟式
4、游乐式
5、操作式
6、商议式
7、参与式
(五)、水乳交融的组合变化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活动的变化总是镶嵌于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只有组合在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整体框架中,才能发挥其效用。
第五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11月24日
教学内容:
反馈调节的意义和要求
教学目标:
1、了解反馈调节的意义;
2、掌握反馈调节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反馈调节的意义
反馈是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控制系统,人类的学习是一个反馈过程。
反馈调节的基本手段是强化。
课堂教学是一种依据目标,导向目标的实践活动。
教师的反馈调节机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和分析教与学的状况,并根据教学目标对教与学的活动加以调节的控制,以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一类教学行为。
反馈调节机能有以下的功能:
1、反馈调节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2、反馈调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的重要因素。
3、反馈调节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4、反馈调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组织课堂活动、稳定学生注意、维持学习秩序的有效手段之一。
5、反馈调节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内容,通过“双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反馈调节的要求
1、反馈调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反馈调节是一学生在学中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的,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真实信息,才能针对性地作出分析,有的防治的采取适当的强化手段或补救措施。
2、反馈调节要以教育目标为尺度
从本质上说,学习反馈就是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教育目标对照,借以观察和评价学生对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把这个信息提供给学生。
3、反馈调节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学习反馈只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即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因此在提供学习结果时,还必须有对结果的矫正。
4、反馈调节要讲究科学性
注意恰当运用反馈和延时反馈,结合运用事件性反馈调节和阶段性那个反馈调节,灵活运用公开的反馈调节和私下的反馈调节,正确运用反馈强化和负反馈强化。
5、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强化、自我调节能力
要通过示范和引导并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随时分析自己的情况,总结学习成败的经验教训,善于从别人身上认识自己。
第六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11月24日
教学内容:
反馈调节的方式
教学目标:
把我几种常见的反馈调节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捕捉反馈信息
1、观察
A、观察学生的眼神
B、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手势
C、观察学生与自己保持的接近度
2、谈话
3、考查
4、作业
5、操作
(二)、选择强化方式
教师要根据所获得的学生学习状况的信息,采取一定的手段,增强有益的反应,改善不适合的行为。
1、言语式
2、符号式
3、动作式
4、活动式
(三)、及时校正差错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差错时难免的,应当视为他们学习中一个正常的部分。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差错,适时校正,同时要把学生的差错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利用差错去澄清模糊的认识,辨析混淆的问题,突破教学的难点,强化关键的记忆;要让学生从差错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加体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双补”工作
“双补”,即补救与补充。
“补救教学”指依据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情况,对学习中没有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和需加以强化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再次教学”。
无论是补救还是补充都不是简单的重复,都应当注重有点有失。
3、课堂总结
第七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12月29日
教学内容:
结束授课的意义和要求
教学目标:
了解结束授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结束行为的意义
如果把每一课的教学,看作是达成特定目标的一个不断展开的系列,那么,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对应,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有序发展的过程。
好的课堂教学结尾,应当从教材实际和教学目的出发,不但对课程有加深主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具有发微烛远的好处。
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
1、随机性
2、承接性
3、诱导性
结束技能的主要功用是:
1、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2、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预作准备。
3、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课堂总结
第八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12月29日
教学内容:
结束授课的要求和方式
教学目标:
掌握结束授课的要求和方式并具体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A:
结束行为的要求
(一)、结束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结束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导入技能一样,包括了信息、语言和活动三要素。
(二)、结束的基本过程
在结束一个课程的时候,大体经过一下阶段:
1、简单回忆。
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识的线路。
2、提示要点。
指出内容的重点、关键,必要时可进一步的具体说明;点明只是内容的关系和联系,是学生了解知识结构;揭示方法,进行运用指导。
3、巩固应用。
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练习和运用中巩固知识。
4、拓展延伸。
有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因而需适当扩展课内所学的内容。
(三)、结束的操作
1、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围绕一课的教学目的周密考虑、精心考虑、精心设计,做到紧扣中心、不蔓不枝。
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加深和巩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3、要善于交错,综合地使用各种形式。
B:
结束授课的方式
(一)、进行概括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二)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
(三)重视激情励志,鼓励探索创新。
三、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