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5985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docx

《湖北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docx

湖北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

附件1

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

1.武汉市:

强化四种关联,探索师德建设新路径

2.黄冈市:

“7+2”模式助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落地开花

3.襄阳市:

实施“三名”工程,培育襄派教育家

4.宜昌市:

建立专业荣誉制度,筑起教育人才高地

5.孝昌县:

实施“三个一”工程,解决乡村教师“三难”问题

6.荆州区:

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破解均衡发展难题

7.恩施州:

“四个坚持”保障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精准发力

8.随州市:

突出“三化”特色,积极实施“2•1•5名师”培养工程

9.长阳、罗田、沙洋:

以“国培计划”项目县为支点,打造县级教师培训体系

10.黄石市铁山区:

开展“十元钱•千分爱”活动,打造党建新载体,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

 

1.武汉市:

强化四种关联,探索师德建设新路径

武汉市坚持以师德为先,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典型引领、专项治理、职业文化四个维度,探索师德建设新路径。

一是制度与考核相关联。

出台《武汉市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武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将师德表现与事业单位考核关联,建立问责机制。

二是发现与辐射同推进。

搭建典型发现平台,开展年度教师、最美乡村教师评选。

发挥典型辐射作用,举办师德巡回报告,建立“杨小玲小组”等。

先后涌现出3位全国教育书人楷模、2位全国最美教师。

三是治理与绩效相挂钩。

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投诉查处率达到100%”列为市政府绩效目标。

组织全市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发放师德问题告家长书。

设置有偿补课治理承诺公示牌,征集监督志愿者。

教育部督导组对武汉市工作给予肯定。

四是师德与文化共生长。

倡导教师读书文化,打造教师精神家园,成立“阅读、成长、幸福”读书分享会和“D40武汉教师读书联盟”;关爱教师心理健康,形成以市级工作室为支撑,以江南、江北两个点带动17个区级工作室的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2.黄冈市:

“7+2”模式助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落地开花

黄冈市出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探索出“7+2”工作模式,即7条政策举措、2个专项督查,努力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难题。

7项政策举措:

一是建立乡村学校工勤人员保障机制。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乡村学校安保、宿管员等工勤人员配备问题。

二是建立幼儿教师地方补充机制。

由县级政府主导,每年补充乡镇公办幼儿园教师不少于50人。

三是提高教学点教师生活待遇。

职前本科学历教师,到教学点任教考核合格的,每年享受生活津贴5000元。

四是定期组织乡村教师体检。

县级政府每2年组织1次乡村教师到二甲及以上医院体检。

五是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

乡村教师申报数不低于总数的50%。

城、乡教师分类申报、分开淘汰。

小规模村小、教学点教师优先聘任。

中级职称以上教师从城镇调入乡村的,不受岗位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

六是推进城乡教师交流。

重点推动城区优质校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镇区学校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交流。

城区优质学校校长教师每年给予生活、交通补助。

七是构建五级教师培训体系。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名师工程,形成校本、县级、市级、省级、国家五级培训体系。

2个专项督查:

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内容,一是义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教师补充,二是乡村教师待遇落实情况。

通过督查,麻城教师工资待遇2016年预算净增1亿元,浠水、蕲春增加5000万元以上。

3.襄阳市:

实施“三名”工程,培育襄派教育家

襄阳市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努力培育襄派教育家,打造万名名师队伍。

一是搭建平台,提高发展力。

与北师大签订合作协议,为名师、名校长提供高级研修,为期一年半。

每年组织两次以上“隆中名师”基本功展示和评课研讨会。

鼓励开设名师工作室,形成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和专家型教师研究群体。

二是严格程序,确保公信力。

由市教育局牵头,按学校推荐、县级审核、市教育局评审、市教育和人社等部门认定的程序评选,每年认定40名隆中名师、6名名校长,2017年起认定名班主任工作室。

三是动态管理,保证竞争力。

制定《隆中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管理办法》,定期考核评估。

考核结果优秀、称职的,全额领取津贴,基本称职的不领取津贴,不称职的取消称号。

实行“一票否决”,对发现有弄虚作假及其它违法违规行为的,撤销称号并停发津贴。

四是明确待遇,强化保障力。

市委市政府将“隆中名师、名校长”纳入“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由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市政府授予“隆中名师、名校长”荣誉称号,享受每月500元岗位补贴。

积极资助名师出版专著、发布科技成果等。

该工程实施以来,评选隆中名师278名,隆中名校长44名,建立湖北名师工作室4个,襄阳市级名师工作室44个,实现学科、学段、区域全覆盖。

4.宜昌市:

建立专业荣誉制度,筑起教育人才高地

宜昌市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构建了专业分系统、晋升讲梯次的教师专业荣誉体系和系统性人才管理框架。

一是分类分层设计。

出台《宜昌市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荣誉分为教学、德育、教育管理3个系统,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两个层级,按教师总数的约1%和2%控制。

教学系统包括宜昌名师(学科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德育系统包括宜昌名师(班主任)、市明星班主任,教育管理系统宜昌杰出校长、市明星教育管理者。

二是统一选拔机制。

统一选拔对象,三大系统各自独立不交叉;统一评选标准,实施量化评审;统一梯次晋升制度,参评高一级荣誉须具备低一级荣誉资格。

三是跟踪培养支持。

实施宜昌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开展市级名师工作室创建工作,创建27个名师工作室和2个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

建立宜昌市级教育人才、名师工作室网络空间1700余个。

四是管理能上能下。

建立动态考核和届期管理机制,届期三年。

明确聘期待遇和退出要求。

该体系建立以来,宜昌市教育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一支以湖北名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为龙头,以宜昌名师、明星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为骨干,以县级骨干教师为中坚的教育人才队伍。

《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宜昌市相关做法。

5.孝昌县:

实施“三个一”工程,解决乡村教师“三难”问题

孝昌县以解决住房难、吃饭难、洗澡难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实施“三个一”工程,建设一批过渡周转房、一批教师简易食堂、一批澡堂,使农村学校留得住人、教师安得下心。

一是调查摸底定方案。

选定27所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学点作为首批建设学校,确定建设项目69个。

制定《孝昌县解决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师“三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做到任务项目化、进度表格化、责任清单化。

二是高位推进抓联动。

县委、县政府专题部署,成立以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县领导每人负责一所项目学校施工建设,明确乡镇党政主职负主责。

三是多措并举筹资金。

采取财政挤一点、项目资金争一点、主管部门筹一点、所在乡镇投一点、社会捐一点等“五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学校不出现新债务。

四是统一管理防风险。

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施、统一监理、统一验收。

五是建章立制管长远。

制定教师周转宿舍、浴室、食堂管理办法,建立教师周转宿舍准入、交流退出和维修维护制度,确保偏远中青年教师优先使用。

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2634万元,新改扩建周转宿舍509套,浴室36间,简易食堂10间,购置太阳能热水器50台,明显提升乡村教师获得感。

 

6.荆州市荆州区:

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破解均衡发展难题

荆州区以探索建立“动态核编、统筹配置、岗位竞聘、有序分流、规范进出”的人事管理制度为突破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获批全国“县(区)管校聘”改革示范区。

以四个核心机制为框架。

一是动态核编。

编办实行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核定当年用编数。

教育局统筹分配各校编制数,每年报编办备案。

教职工编制可按生师比或班师比测算。

全区按中小学编制总数的5%核定调节编制数,统筹解决短期空岗问题。

二是岗位设置。

按人社局批复比例设置管理、教学、工勤岗位,确保专任教师岗位比例:

中学、小学、公办幼儿园分别不低于85%、90%、88%。

按核定职数配备学校领导班子。

三是竞聘上岗。

建立上岗、待岗制度,教师统一在暑期进行“校内竞聘、学区竞聘与跨学区竞聘”等三轮岗位竞聘。

所有上岗或待岗人员均与区教育局签署合同。

2017年,所有教师参与岗位竞聘,近20%的教师参与校际交流。

四是转岗分流。

对不适应教学岗位的教职工、超编单位未能调剂上岗人员,以挂职方式调剂到其他单位工作,保留原人事关系。

2年来跨系统转岗挂职236人。

以两个保障机制为基础。

一是落实教师收入联动机制。

教师奖励性补贴和物业管理补贴、交通补贴、保留津补贴与公务员津补贴同步调整。

二是完善绩效激励机制。

工资由财政“三核一代”变为总量打包到校,将绩效工资奖励性部分、年度争先进位五项奖励性补贴进行二次分配,增加学校分配自主权。

教师满负荷工作、创先争优意识明显增强。

 

7.恩施州:

“四个坚持”保障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精准发力

恩施州立足本土教育实际,着力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省率先试点实施全科教师定向委托培养,有效缓解乡村教师“招不进、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

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2016年,州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州长为组长,教育、发改、人社、财政、编制、扶贫、恩施职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定向委培工作领导小组,以州政府名义印发《恩施州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及公办幼儿园教师定向委培方案》。

二是坚持服务本地原则。

以高考单招方式录取报名考生,考生来源均为定点校(园)所在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应、往届高中(中职)毕业生。

考生录取后与需求县市政府、恩施职院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定向就业的农村学校。

两年累计招生698人。

三是坚持配套政策保障。

编制部门预留编制计划,确保顺利毕业并通过考试考核后的定向培养学生有编有岗。

定向培养学生三年学费全免,由州财政负担。

州财政另按每生每年3000元生活费。

顶岗实习期间,县市给予不低于1000元/月的生活补助。

四是坚持实践导向培养。

恩施职院专门为定向委培学生“量身订制”课程,选派优秀师资组成教学团队,努力将定向委培学生培育成热爱教育、师德高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较高、能够胜任多门学科教学的全科教师。

 

8.随州市:

突出“三化”特色,积极实施“2•1•5名师”培养工程

随州市聚焦名师名校长培养,实施“2•1•5名师”培养工程,遴选200名骨干教师、100名学科带头人和50位名校长,培养工作特色项目,成效明显。

一是培训课程系统化。

注重组织、管理和文化建设,把文化塑建作为切入点和重点。

名教师课程分类通识培训、分学科学段课堂教学培训、教研科研培训三类。

名校长课程分别从“影响力”“执行力”“领导力”等三个方面提出要求,适度强化“执行力”学习。

二是培训流程规范化。

坚持训前、训中、训后一体化管理。

名教师培养,采取集中面授、在岗研修、完成作业、集中面授、跟岗实习、考察交流、成果竞赛、集中面授、成果推广、辐射引领等方式。

名校长培养,采取集中面授、在岗研修、完成作业、入校走访、集中面授、跟岗实习、考察学习、论坛交流、集中面授、成果推广、辐射引领等培训方式。

三是培训方式多元化。

在教学方法上,广泛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剖、现场教学、自学研讨等方法。

强调因地制宜,坚持示范引领、情境体验、现场诊断、参与分享、合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多种模式相结合。

该培养工程2016年被随州市人才办评为人才创新一等奖。

 

9.长阳、罗田、沙洋:

以“国培计划”项目县为支点,打造县级教师培训体系

2015年以来,我省先后遴选28个“国培计划”项目县,努力建设县级教师培训团队,为县级教师培训“造血”。

沙洋县探索形成“543”送教下乡培训模式、长阳县打造校本研修升级版、罗田县创新乡村教师研课磨课模式,成效明显,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优秀工作案例。

沙洋县“543”送教下乡培训模式。

“五步”,按五个步骤实施送培,即需求调研发现问题,示范诊断确定主题,校本研修磨出优课,展示成果推出优秀,反馈信息指导提升。

“四级”,省级对县级进行指导性送培,县级对乡镇进行示范性送培,乡镇中心校对完小和教学点进行研讨性送培。

“三对接”,县继教中心、送培团队、乡镇承训送培单位工作方案对接,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纵横向互动、区内外结合的片区培训体系。

罗田县创新乡村教师研课磨课模式。

将送教下乡培训研课磨课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将研课磨课过程以视频方式全程记录,以“学校研课磨课记录表”为纸质承载,通过对研课磨课过程的体验和反思,为教师专业成长轨迹分析、发展需求和学校教研工作提供参考,最大限度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虽然加入视频录制环节,但易于操作,既不加重教师工作负担,又能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研磨、促进专业成长的意识。

长阳县打造校本研修升级版。

聚焦校本常态,整合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打造出校本研修升级版。

立足常态备课,开展联片研修。

依托中心学校,构建联片研修组织。

开展集体备课,优化联片研修行动。

以网上抽查形式对集体备课质量进行考核评价。

开展混合研修,整合研修内容、研修时间、研修资源。

立足校本需求,因地制宜,示范送师德、校本送方法、现场送技术,增强了校本研修的深度和活力。

10.黄石市铁山区:

开展“十元钱•千分爱”活动,打造党建新载体,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

铁山区将“十元钱•千分爱”主题实践活动作为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的载体,让党建工作可视直观,让教育效果显而易见,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产生较大社会影响,黄石电视台党建栏目《领航》等推出专题报道。

一是创新有效工作载体。

既突出“重要性”,又激发“主动性”。

要求教师用不超过十元钱的成本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把工作任务项目化,形成贯彻落实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

既体现“参与度”,又强调“精准度”。

既发动教育工作者广泛参与,又确保活动精准有效。

活动需要集中精力到最需要帮扶的对象上,体现出“用心”的重要性。

既坚持“常态化”,又推动“专业化”。

要求教师用心洞察教育问题,生动讲述教育故事,提高发现力、实现力和呈现力。

二是形成良好活动氛围。

党员教师带头参与,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退休教师鼓励参与,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的活动氛围。

提升了党员示范力,创新了支部工作法,传播了教育正能量。

三是倾心浇灌教育成果。

健全家校联系机制,教育局将把活动拓展到全区3000个学生家庭,请家长孩子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小事,既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又形成家校合力。

健全宣讲评议机制,活动以PPT展示与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叙述教育故事,让党建工作可视直观,更能感染教育工作者。

健全长效教育机制,教师受限于十元钱成本的限制,须更加用心洞察工作生活细节,善于发现成为一种习惯、能力,为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支撑。

 

附件2

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提名创新事项(10个)

1.黄石市西塞山区:

大视野改革打破教师人事管理小格局

2.十堰市郧阳区:

教师补充培养立足本土化,打出“长久牌”

3.谷城县:

“五五”送教工作法,探索教师培训新范式

4.钟祥市:

“千、百、十”培训开辟城乡一体化发展快车道

5.神农架林区:

教师补充“三驾马车”确保教育发展活水不断

6.宜昌市西陵区:

构筑“党建+”体系,培育新时代好老师

7.仙桃市:

学分银行混合研修开辟教师学历教育绿色通道

8.丹江口市:

以“百师”团队为杠杆,撬动教师整体发展

9.天门市:

聚焦关键少数,创新校长管理体制

10.武穴市:

开展廉政夜谈,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1.黄石市西塞山区:

大视野改革打破教师人事管理小格局

西塞山区坚持大视野改革,全面实施“区管校聘”改革,树立“大岗位”理念,推行“大轮岗”机制,实施“大竞聘”举措,改革推进顺利,成效明显。

一是构建“大教育”格局。

区委、区政府成立教育事业发展委员会,印发专项改革实施意见和三个配套方案。

成立区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会同学校与教师三方签订合同。

二是树立“大岗位”理念。

采取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各校编制、岗位,根据生源、教师和教学任务变化情况每两年动态调整一次。

预留一定机动编实时调控。

三是推行“大轮岗”机制。

开展城乡交流、城区轮岗,高级岗位适量倾斜,交流轮岗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挂钩,提拔担任校长须有两所以上学校工作经历。

四是实施“大竞聘”举措。

每两年一次全员公开竞聘,由区教管中心按分流直聘、校内竞聘、跨校竞聘的步骤统筹实施。

仍然落聘的教师,由教管中心管理,组织集中培训、跟岗学习、定期考核,两年期满仍未竞聘上岗的予以解聘。

2.十堰市郧阳区:

教师补充培养立足本土化,打出“长久牌”

2013年,郧阳区为培养本土的“长久牌”教师,探索建立了农村偏远学校学前教育教师定向培养、补充机制,有效解决制约偏远地区学校师资问题。

全区113个教学点、52个村小补充教师150名,至今无一人辞职。

一是定村招生。

面向户籍是教学点所在村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学生填报志愿,乡镇政府、村委会考察推荐,县教育局根据中考成绩由高到低按1:

3的比例录取。

二是定向培养。

学生录取后与县教育局、郧阳科技学校签订协议书。

培养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采取全科模式培养。

三是定点任教。

对取得毕业证、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和符合前述条件的本县籍郧阳师专毕业生参加定向录用考试,按成绩从高到低1:

1确定入围人选,同县教育局签订协议,择优在本村教学点任教,并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办理进编手续。

一经离岗,所有待遇随即取消。

3.谷城县:

“五、五”送教工作法,探索教师培训新范式

谷城县在送教下乡培训模式上深耕细作,围绕“送什么、怎么送、谁来送、送多远”积极探索,形成“五、五”特色工作法。

一是明确五大任务,准备更充分。

组建送教团队,划分送教片区,确定送教主题,准备送教资源,组织课例研究。

二是优化五大流程,实施更科学。

按照问题诊断,组织示范课,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的流程,注重效率、突出实效。

三是走稳五大步骤,课改更有效。

确定实践性问题,从学生、教师、展示、评价四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制定详细教学观摩计划,对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重构教学设计。

四是创新五大形式,载体更丰富。

将送教培训与校本研修结合,现场培训与网络研讨结合,专题讲座与互动研讨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教学观摩与体验反思结合。

五是突出五大要求,成效更长远。

突出送教下乡的对象针对性、内容丰富性、方式灵活性、活动实践性、效果生成性。

4.钟祥市:

“千、百、十”培训开辟城乡一体化发展快车道

钟祥市改变传统教师研训模式,着力搭建起高效的城乡教师学习交流通道,让城区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带动乡村教师发展。

一是开展“一对一”跟岗培训,让千名教师“进城上学”。

指导教师与千名乡村教师“一对一”跟班,全程参与备、教、辅、导、改。

每期培训分文理科两组,每组跟班学习时间两周,校本实践时间一周。

实行过程与终结、第三方与指导小组、个人与集体三结合综合评价。

二是开展“手把手”指导学习,让百名骨干“送教下乡”。

在城区9所基地学校选出100名学科骨干教师,组成送教团。

基地学校对应2至3个乡镇,每个乡镇对口1至3所农村学校,每期骨干教师送教一周。

通过基地学校与乡镇结对子,稳步推进送教活动。

三是助推研训成果转化,让十名专家“现场把脉”。

遴选10名教科研名家组成专家组,到乡村学校进行训后跟踪,采取问卷调查、分类座谈、查阅资料、集中评议等方式精准“把脉”,助推研训成果转化。

5.神农架林区:

教师补充“三驾马车”确保教育发展活水不断

神农架林区针对偏远地区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转变思维,采取三种灵活方式,探索建立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

一是人才先聘后录。

由林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编办确定招聘计划,教育局制定具体方案,到高校现场面试签约,在确保同类人才待遇基础上,提供“拎包入住”住房一套,并给予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

二是政府购买服务。

林区政府按每人每年6万元的标准(含工资及“五险一金”),面向全区通过笔试、面试招聘合同制幼师。

该方式为当地补充了22名合同制幼师。

三是定向委托培养。

委托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为神农架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和幼师,三年招聘40名,考生与政府签订就业协议,教育局平时考核监管,毕业后择优录用。

 

6.宜昌市西陵区:

构筑“党建+”体系,培育新时代好老师

宜昌市西陵区将党建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打造“西陵杏坛思贤先锋”党建品牌,引导广大教师爱教、善教、乐教。

一是坚持“双培养”策略。

坚持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的“双培养”策略,重点选拔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善于做思政工作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干部。

全区在职教师党员占44%,副校级以上干部党员达95%,骨干教师党员高达67%。

二是实行“三融合”方法。

党建与素质提升相融合。

抓实规范“支部主题党日”,打造百川教育大讲堂,副校级以上班子成员和党员代表全程参与。

创设“高端+特长+特色”培训模式,校校有教师社团、人人有研训机会。

党建与履职尽责相融合。

开展“匠心筑梦”能力建设年活动,每月开展“争做西陵好老师,争创能力之星”评比。

开展“党员责任区闪光行动”,表彰“闪光示范岗”和“五星党员”。

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依托“一校一品”建设,借力师德和廉洁教育专题,形成“营盘山上党旗飘”等37个党建品牌,提升党员示范引导力。

 

7.仙桃市:

学分银行混合研修开辟教师学历教育绿色通道

仙桃市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联合申报教师培训市州高校合作项目,实施“学分银行幼儿园教师混合式培训研修”计划,开辟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贯通的绿色通道。

面向全市108名幼儿教师,开办一期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的混合式培训班。

将学员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工作贯通起来,通过线下面授培训学习具体教学实践知识与能力,通过线上理论学习储备幼儿教育理论,为整体提高区域幼儿教师队的素养提供理论支撑。

目前,已完成混合式培训的线下非学历培训工作,线上的学历培训工作在进行中。

仙桃市幼儿教师学分银行混合式培训项目,受到市委、市政府关注。

 

8.丹江口市:

以“百师”团队为杠杆,撬动教师整体发展

丹江口市在实施“国培计划”中组建了一支“百师”团队,实现“作业”型团队向“事业”型团队转变,在带动全市教师成长中发挥了杠杆作用。

一是精心挑选,保证实力。

坚持一线优秀骨干、名师必须申报,教研员、专职培训者必须申报,学校不准以任何原因漏报,个人不准以任何理由拒报。

对申报者责任担当、综合素养等进行综合考核,按30:

1的比例拟定人数和对象。

团队由7名汉江师范学院学科教授、10名教研员、7名培训专职人员和86名一线名师、骨干教师组成。

二是持续打磨,提升功力。

两次安排置换脱产研修、省内外研修培训学习。

建立团队成员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帮助薄弱学校诊断一份问题清单、完善一个研修方案、解决一个急需问题、带出一个骨干徒弟。

三是完善保障,激发活力。

出台团队管理办法,实行三年任期考核,提供政策保障。

团队成员优先申报名师或网络研修学科坊主,优先参加高端研修,优先考虑评先需求;所在单位为其优化工作环境,优化教学任务,合理折算工作量。

9.天门市:

聚焦关键少数,创新校长管理体制

天门市注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干部管理机制创新,构建校长选拔、培训、考核、任免相衔接的校长成长体系。

一是健全党建工作管理体制。

成立中共天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组织部长兼任书记,教育局长兼任常务副书记,配备一名专职副书记。

原乡镇党委管辖的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党员组织关系转入教育工委。

党建工作纳入督导内容,与教育教学业务同部署、同考评。

二是推行校长聘任制。

局直学校拿出副校长岗位,实行差额公开选拔。

实行新任校长试用期制度,试用期安排老校长和责任督学定期“会诊”,期满对校长考核的同时帮助学校制定发展规划。

年度考核结果与校长绩效工资、职级晋升、任免挂钩。

三是推进校长能力建设。

培训对象全覆盖,分别组织幼儿园园长、中心校、村小、高中校长培训及骨干校长提高培训、新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等,覆盖全市600余名校长。

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素养、管党治党能力、依法治校能力、新高考改革、学校安全管理、特色化办学等。

10.武穴市:

开展廉政夜谈,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武穴市积极开展教师队伍廉政夜谈活动,丰富教师干部队伍党建内容,压紧压实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