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5866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docx

《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docx

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

2019高考生物考点种群与群落

一、单选题

1.调查某片草原上野兔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

据图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7年,野兔数量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天敌较多

B.第6〜14年,野兔增长率较大,说明此阶段野兔的出生率最大

C.从第14年开始,野兔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较大有关

D.第14〜18年,该草原上野兔增长率达到最大值

【答案】C

2.如图为自然环境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

B.食物可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外源性因素

C.c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幼体所占比例ab段小于cd段

【答案】B

3.如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

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

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捕捞后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

【答案】D

4.如图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的年平均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数量为5千只,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始终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量最大约为10000只

C.因为天敌、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第6年种群数量开始减少

D.若该物种为害虫,将其数量控制在5千只左右可有效防虫

【答案】B

5.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

B.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

D.“J”形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

【答案】B

6.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与DNA双螺旋模型的类型相同

B.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K值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

C.图示反映甲种群不存在环境阻力,而乙种群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D.图中C点时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而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定值

【答案】C

7.下列调查实验的操作方法中,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的是

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取样前没有将试管振荡

②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做正式实验时未设置空白对照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④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时,所选的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B

8.如图所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答案】B

9.下列描述中,属于种群特征的一项是

A.某池塘水面10亩,放养了5种家鱼

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而稗草随机分布

C.用记名计算法数出一定面积样地中的种群个体数

D.用样方法调查到某草原有一年生草本植物18种

【答案】B

10.蝴蝶为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全世界有14000多种蝴蝶幼虫嗜食叶片,成虫大部分吸食花蜜。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16平方米草地上有8只蝴蝶可以表示蝴蝶的种群密度

B.若调查一长方形地块中某蝴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可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C.诱捕某种蝴蝶的雄性个体,会降低该种蝴蝶的种群密度

D.蝴蝶属于初级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A

11.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下图表示的是

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D.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02含量的变化

【答案】D

12.下图为野生绵羊种群在1800年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变化曲线。

下列对该种群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1840年前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与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较充裕有关

B.该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因环境的破坏而改变

C.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D.该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1850-1940年间不断地波动

【答案】D

13.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

量/乙种群

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

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答案】D

14.外来植物水葫芦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等淡水水域疯狂生长,严重破坏了当地水域。

某研究小组对某湖泊周边水域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十年的调査,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单位:

株m2)。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调查香蒲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多取样,计算时分别去掉最高和最低值后取平均值

B.水葫芦可为草食性鱼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它的增多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C.由调查结果推测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逐渐下降,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由曲线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三种植物之间在2017年时种间斗争最为激烈

【答案】C

1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来源:

学*科*网]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答案】C

1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答案】A

17.下列关于在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苔藓植物有利于土壤的形成,最先定居在岩石上

B.该演替与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类型不同

C.该演替过程一定会发展到森林群落阶段

D.灌木群落中也会存在地衣、苔藓等种群

【答案】D

18.大兴安岭是横亘在东北的一座山脉,山上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下列有关大兴安岭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兴安岭的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大兴安岭的群落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C.大兴安岭的松树、柏树等乔木构成了该群落的优势种

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兴安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

19.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B.修剪整齐的草坪内群落不存在水平分布差异和垂直分层现象

C.群落中种群的数目多少或种群密度的大小称为群落的丰富度

D.经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经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答案】A

20.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个部分组成

B.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不包含其排出的粪便、尿液中含有的能量

C.弃耕农田所发生的演替与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中所发生的演替的演替方向往往相反

D.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会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1.某稻田可以看作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其中生活着稻飞虱、黑斑蛙等动物,稻飞虱以水稻幼叶为食,黑斑蛙可取食稻飞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水稻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50—60株左右,从种群特征分析,这一措施主要是控制好水稻的___________,以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2)根据水稻田中生物间的取食关系,稻飞虱处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

(3)若该农田被长期弃耕,会发生演替现象,最终演替的结果主要是由___________决定。

若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此现象说明群落的演替是___________的过程。

(4)稻谷收获后,有些情况会对稻草进行焚烧,大面积的焚烧稻田会导致环境污染,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草残根,对稻田生态系统有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种群密度

(2)二(3)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优势种取代(4)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2.森林生态系统主要以高大的乔木为主,同时拥有丰富的其他动植物资源,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

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___,其除了明显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之外,还具有_________结构。

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甲图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______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

图乙所示为林业部门对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由图可知,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物群落水平优势种

(2)S5(3)降低环境容纳量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23.菌根是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联合体。

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

某草原试验区接种菌根真菌后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菌根真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

若用菌根真菌配制成悬浮液进行培养,毎天定时对菌细跑进行计数,计数时若对其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法。

(2)草原上的两种动物田鼠和鼬,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有同学欲调査草原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取一些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

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稳定性提高,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异养需氧型抽样检测(法)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3)偏小(4)牧草A抵抗力稳定性物种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24.图1是某地区的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山不同海拔处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如山脚下生长着阔叶林,山顶上生长着针叶林,这是否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

___________(填“是”或“否”)。

(2)当森林遭受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林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功能,这种现象反映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村庄稻田生态系统有卷叶螟、青蛙等生物,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其中A—C代表能量,数值表示能量值(单位:

J·hm-2·a-1)。

图2中A的数值为___________J·hm-2·a-1。

(4)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村庄农田被弃耕多年,最终形成了荒地,田鼠在荒地上大量繁殖。

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弃耕农田上的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田鼠最初呈“J”型增长。

该荒地田鼠的数量约为800只,若田鼠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a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b代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只。

【答案】

(1)水平

(2)生态系统本身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抗性(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7.0´109(4)800(1+a)b

25.近几十年随着森林不断遭到砍伐,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为了更好的保护马鹿,科研人员进行了研究。

(1)森林采伐后,马鹿种群的生存空间受到制约,导致该空间的___________降低,马鹿种群数量降低。

同时环境的破坏又会加快物种的灭绝,导致群落中_________降低,群落发生____________演替。

(2)科研人员冬季调査得到不同类型的环境占森林总面积的比例(记为M)和马鹿在不同环境类型中的出现频率(记为N),结果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在___________中没有观察到马鹿活动点。

结合M和N分析,马鹿冬季最喜欢的环境是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环境容纳量(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物种丰(富)度(或“生物多样性”)次生

(2)农田皆伐迹地N与M的差值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