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 专项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163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 专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 专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 专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 专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 专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 专项复习.docx

《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 专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 专项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 专项复习.docx

必修三种群和群落专项复习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种群合群落专项复习

一、单选题(共13题;共26分)

1.下面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丈量.

A. ①③②④                               

B. ①⑤④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事实上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种群密度的理论值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结果可能会(  )

A. 偏高                                  

B. 偏低                                  

C. 相等                                  

D. 不能确定

3.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 性别比例适当           

C.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在一颗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 )

A. 种群                                

B. 群落                                

C. 生态系统                                

D. 生物个体

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  )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 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

B. 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

C. 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 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 调查人群中遗传病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系中进行

C. 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直接从培养液底部取样

D. 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不计压在边线上的个体数

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9.如图是世界人口数量从公元纪年开始到2000年的变化曲线。

在ab段世界人口的年龄组成特点是下图中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人口数)(   )。

 

A. 

           

B. 

           

C. 

           

D. 

10.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  )

A. 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                             

B. 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C. 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                             

D. 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11.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有螺旋盖的试管中进行培养,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I

II

III

IV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 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 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可能不同

C. 试管II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III不同                         

D. 试管II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IV下降

12.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 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13.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正确是(   )

A. 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 图示规律也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 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二、多选题(共2题;共6分)

14.近些年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东方田鼠鼠害猖撅,地方政府组织群众进行着轰轰烈烈的“人鼠大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调查东方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样方法

B. 对东方田鼠的捕杀针对的是生态系统的种群层次

C. 为控制东方田鼠鼠患,应尽可能多的向湖区引进猫头鹰、蛇、黄鼠狼等鼠的天敌

D. 东方田鼠大量迁徙是对环境的适应

15.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增长速率不变              

B. 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 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三、填空题(共4题;共18分)

16.水稻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在水稻的生育期中,稻瘟病危害水稻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稻瘟病引起水稻病症主要有褐色病斑型和白点病斑型,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水稻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播种方式

试验编号

植株密度(×106株/公顷)

褐色病斑型发病程度

白点病斑型发病程度

单位面积

产量

品种A

品种B

1

单播

6

0

+++

+

2

单播

3

0

++

++

3

混播

3

3

+

+

+++

4

单播

0

6

+++

+

5

单播

0

3

++

++

注:

“+”的数目越多表示发病程度越高或产量越高,“一”表示未染病.

据题干信息及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抗白点病斑型的水稻是品种________ ,判断依据是________ .

(2)设计1、2两组实验,可探究________ .

(3)1、3、4三组相比,第3组产量最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 .

(4)稻瘟病病原体与水稻之间属于________ 关系.若实验田的水稻被某种鸟大量捕食而明显减少时,该鸟的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 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 功能.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________ (选填“偏小”或“相等”或“偏大”).

17.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而衡量这一特征的为物种的________ .

18.1859年,托马斯•奥斯汀从欧洲带了24只野兔来到澳大利亚.一个世纪之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6亿只,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消灭兔子,澳大利亚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缓的本地有袋类动物.最后又引进了粘液瘤病毒,才有效地控制了野兔的数量.回答问题:

(1)野兔刚进入澳大利亚,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充足且没有敌害,此时野兔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 型增长.

(2)牛羊、狐狸、粘液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________ .

(3)在野兔的原产地欧洲,野兔与其天敌的数量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________ 

(4)在引入粘液瘤病毒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毒药对兔群具有________ 作用,使兔群中________ 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进化.

(5)在野兔入侵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一些特有的动物,如小袋鼠、袋狸、鼠袋鼠等生物都纷纷灭绝或濒临灭绝,这说明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的________ ,应果断采取建立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等________ 的措施,为这些行为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19.水华结束后,水生植物重新长出属于群落的________ 演替.

 

四、综合题(共2题;共19分)

20.请回答以下有关实验问题:

(1)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三组实验,用5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实验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0.1

28

B

10

0.1

5

C

10

0.1

28

①为了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________,保证抽样检测是随机的.每次计数要做________实验,用计数板计数时若视野中酵母菌过多,应先________.

②本实验小组探究的课题是________因素对酵母菌数量增长的影响.预测此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的一组是________组.

(2)某校同学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只.

②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以下条件必须满足的是________(多选).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③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④同学们调查时得知,草原环境气候多变,在这种环境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________

A.形体较小的种群

C.形体较大的种群

B.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

D.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

⑤草原中经控制后苗田鼠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上图中曲线________(填“I,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21.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________。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

(3)在T1一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解答】解:

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样方法的一般步骤是: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③计数;④计算种群密度.故选:

D.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答案】A

【解析】【分析】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重捕的数量偏小,根据公式种群密度=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重捕的数量,故本题选A。

BCD不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结合题意,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东南沿海城市导致的。

4.【答案】B

【解析】【解答】解:

题中所给的各种生物构成生物群落,朽木以及空气等构成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此描述为生物群落.

故选:

B.

【分析】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5.【答案】A

【解析】【解答】A、试管Ⅳ和试管Ⅰ内的培养液体积是不同的,虽然起始酵母菌数量是相同的,但是种群的K值不同,A错误;

B、4支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或者酵母菌起始数量不相同,因此每个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B正确;

C、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生存空间、食物等条件都比较充裕,因此都会经历了“J”型增长,C正确;

D、试管Ⅱ与试管Ⅲ内的酵母菌起始数是相同的,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内的开始下降,D正确.

故选:

A.

【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4支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或者酵母菌起始数量不相同,因此K值不一定相同.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不适宜,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适宜,K值会上升.

6.【答案】B

【解析】【分析】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的区别在于演替起始的条件不同。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故选B。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7.【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部分鲤鱼的标志物脱落,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少,根据以上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B错误;

C、进行酵母菌计数时,应该将培养液振动摇匀后取样,若直接从培养液底部取样则会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C错误;

D、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

D.

【分析】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

标记总数=重捕总数: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8.【答案】B

【解析】【分析】种群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种群的空间特征大致分为三类:

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

A是成群型;C为随机型;D为均匀型;B属于种群密度,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9.【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人口变化曲线可知,随时间变化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从而可以知道,人口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符合该特点的选项应为增长型曲线。

图A中幼年个体数量多,而老年个体数量少,为增长型,A符合题意;图B中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为衰退型,B不符合题意;图C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为稳定型,C不符合题意;幼年和老年个体较少,中年个体较多,为稳定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分析】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

10.【答案】B

【解析】【解答】解:

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岩(裸岩)上的演替.故选:

B.

【分析】1、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

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1.【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是Ⅳ<Ⅰ=Ⅱ<Ⅲ,B正确;

C、相对于试管Ⅱ而言,试管Ⅲ中培养液体积较大,利用酵母菌生存,因此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大于试管Ⅱ,试管Ⅱ的环境阻力大于试管Ⅲ,C正确;

D、相对于试管Ⅱ而言,试管Ⅳ中起始酵母菌数量较多,其种群数量先达到K值,也先下降,D错误.

故选:

D.

【分析】由表格可知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相对而言,试管Ⅲ的培养条件最好,其次是试管Ⅰ和Ⅱ,最后是试管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是Ⅳ<Ⅰ=Ⅱ<Ⅲ.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

12.【答案】B

【解析】【分析】A项错,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项对,红松林能够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的竞争能力比杨树和白桦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项错,红松林、杨树和白桦三者相互争夺阳光、水分等生存资源,存在竞争关系;D项错,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占优势的生物种类发生变化,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

13.【答案】C

【解析】【分析】A项错,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B项错,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C项对,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D项错,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曲线图的含义。

二、多选题

14.【答案】BD

【解析】【解答】解:

A、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A错误;B、东方田鼠是一个种群,对东方田鼠的捕杀针对的是生态系统的种群层次,B正确;

C、向湖区引进外来物种有可能使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C错误;

D、东方田鼠大量迁徙是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

BD.

【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小、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15.【答案】A,D

【解析】【解答】解:

A、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增长速率=λ﹣1,不变,A正确;

B、第5年到10年之间λ>1,野兔种群数量持续增加,B错误;

C、15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

D、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D正确.

故答案为:

AD.

【分析】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三、填空题

16.【答案】B  ;4、5水稻都未感染白点病斑型;植株密度对品种A水稻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混播后水稻发病程度下降;寄生;物理;信息传递 ;偏大

【解析】【解答】

(1)根据4、5组小麦单播时未感染白粉病,可判断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B.

(2)设计1、2两组实验,其自变量为植株密度,所以可探究植株密度对B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

(3)1、3、4三组相比,第3组产量最高,原因是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明显下降.

(4)稻瘟病病原体寄生在水稻中,故与水稻之间属于寄生关系.若实验田的水稻被某种鸟大量捕食而明显减少时,该鸟的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由于是通过光传递是信息,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

混播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由于4、5组小麦单播时,未感染白点病,说明4、5组小麦为抗白点病斑的水稻品种;由于1、2组小麦单播时,未感染褐色病斑,说明1、2组小麦为抗褐色病斑的小麦品种.

17.【答案】丰富度

【解析】【解答】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衡量这一特征的为物种的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故答案为:

丰富度

【分析】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18.【答案】J;竞争、捕食、寄生;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的机制;选择;抗药基因频率;生物多样性;易地保护

【解析】【解答】

(1)野兔刚进入澳大利亚,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充足且没有敌害,此时野兔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2)牛羊属于竞争关系;狐狸和粘液病毒属于寄生关系;狐狸和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