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docx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十年(2012-2021)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专题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2021年】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论语·阳货》)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21.
(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
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22.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
试举例分析。
【答案】21.
(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如:
①乡原,德之贼也,②巧言令色,鲜矣仁。
22.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如: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又如:
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
【解析】
【21题】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颜渊、季路侍”章中相关内容为: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故此处应填“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恶人”即厌恶别人。
此处可理解为孔子认为不好的否定的人或者事。
比如“小人穷斯滥矣”,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乡原,德之贼也”,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相关观点的能力。
观点是讲仁爱的人,能够使人有好名声,使人有恶名声。
可理解为仁者本身有号召力,能得到人们的信服。
故此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
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比如孔子评定颜回,“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称赞颜回贤德;
孔子评论子产说:
在他身上体现了君子的四种道德准则:
“他约束自己行为谦恭严谨,他事奉君主敬业负责,他爱护百姓以实惠,他调度百姓遵循法度。
”说明“君子”决不是“老好人”的称谓,更是做实事、会做事、做好事的代名词;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此为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
“爱别人。
”
子贡说:
“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
”孔子说:
“有厌恶的事。
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
孔子说:
“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
【2020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6分)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语·学而》)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
“可也,简。
”仲弓曰:
“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
”子曰:
“雍之言然。
”
(《论语·雍也》)
【注】①居:
居心。
②行:
做事。
③大:
同“太”。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
“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分)
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民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
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
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
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
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
【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
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
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
“敬事而信”的意思是:
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
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题】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
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积累进行分析总结。
“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
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
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
“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
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
其中“居简”与“居敬”相对,指“办事不用心,不尽力,思虑不周全”。
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简”不仅强调“行简”,更强调“居敬”,只有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思虑周密,才能把握重点,而只有把握了重点的“行简”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宁之福。
如果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态度马虎,思虑不周,敷衍塞责,那么百姓是会受到苟且草率之弊的。
所以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
【2019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6分)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_______的说法。
(2分)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先生在说自己自谦
2.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
【1题】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
“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
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2题】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察对人物观点的概括。
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
孔子之言的意思是: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
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做到“不忧”。
而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
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018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分)
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论语·述而》)
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
美好的才华。
②使:
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
“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
【1题】此题考查考生对《论语》的解读。
“梦见周公”指的是孔子壮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时或见之。
年老知道不行,遂无复此梦矣。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2题】本则材料孔子说的是(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孔子肯定了周公的优秀才干,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更为重要,如果品德不好,才华出众也不值得称道。
【2017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6分)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2分)
2.一语“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德行言语
2.①平等待人。
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
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
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解析】
【1题】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论语》的熟悉及掌握情况,考生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内容来回答就可以了。
如单纯从试题所给材料出发,则有一定难度,考生综合两则材料内容可以概括出颜渊属于“德行”,子贡属于“言语”。
【2题】本题既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又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所给材料,逐段进行翻译,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材料的主题,然后分析不同断句形式给文言句子带来的不同理解,进而明确正确的断句形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最后归纳两则材料表现出来的孔子教育思想的共同点,分条列出。
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先总述后分析。
注意言之成理。
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这样断句后句子的意思。
“吾与女弗如也”的意思是“我和你一样不如他”,从“我和你一样”可见孔子把自己和弟子同列,由此可见孔子能够平等待人;“惟我与尔有是夫”又是对弟子的肯定与勉励。
【2016年】
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5分)
《墨子·节用》: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
【注】①加用:
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
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去无用之费
2.(4分)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解析】
【1题】题目要求是指出“节用”的含义,文中体现这个意思的主要是“去其无用之费(省去无用之费)”。
【2题】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
因此,答题时应该手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要理解文段大意,概括文段主要内容。
本文段可分为两个层次:
“圣人为政一国”为一层,“圣王为政”为一层,第一层重点阐述“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的方法是“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第二层主要阐述“圣王为政”的做法是“无不加用而为”,其中的“加用”已有注释。
本段文字,既阐明了“节用”的含义,也表明了墨子的“为政”思想。
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
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
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
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2015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24.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
25.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答案】
24.浩然之气
25.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解析】
24.解答此题,首先要在理解文本内容和背景的基础上进行。
本文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对《孟子集注卷三公孙丑章句上》中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的注解。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可以使之充满天地之间而无所不在。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衰竭。
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尔的正义行为来获取的。
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
做此题要能读懂此段文言文,结合文中反复出现的“浩然”“气”和文段的论述,确定“浩然之气”是文段的关键词。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本自浩然,,失养故馁”“养气”,结合这些文句和题目中“善养”,故填“浩然之气”。
25.解答本题需要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然后进行概括总结。
划线句子意思是,只有知言,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
理解了文句含义,作答时,可以从文本中找关键词组合出答案。
关键词“明夫道义、无所疑、配夫道义、无所惧”。
【2014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5分)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
“孰谓微生高直?
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14.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
(1分)
15.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
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4分)
(注)①微生高:
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
醋。
【答案】
14.择友
15.第一问:
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是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
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
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要养成君子品格。
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
14.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是难点,要正确解答题目,除了有较好的文言功底外,还要对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比较熟悉。
这就要求考生平时不仅要能背诸子百家的文章,更要了解其思想的精华和形成的过程。
孔子说: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由此可见,本则论语是谈择友观的。
15.解答这类题考生要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述的特点。
我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论述自己的观点不是重在说理,而是重在叙事。
他们将哲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比如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没有一句说理的话,全都是叙事,但在叙事中隐含了他的思想。
他赞同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所描绘的和谐美好的景象就是“仁”带来的。
本题第一问:
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没有,而到邻居那里转借。
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
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
第二问:
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要助人,但更要为人正直,这是一个道德准则。
所以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
【2013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4.补出上面的材料的空缺部分。
15.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案】
14.颜子恶衣恶食
15.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解析】
14.本题要求阅读文化经典《论语》选段,依据后人的评价补出《论语》的人物名字和言行。
这是浙江高考说明范围内的试题,考试只要熟读《<论语>选读》,应该能够正确回答。
15.本题与上题是相互关联的,主要是读懂《论语》选段,重点是孔子的对话部分。
后人的评价对解析孔子的观点有一定辅助作用。
上述两题具有浙江特色。
【2012年】未考查此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