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中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历史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复习巩固八十七.docx
《学年度高中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历史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复习巩固八十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中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历史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复习巩固八十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高中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复习巩固八十七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复习巩固八十七
第1题【单选题】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员获得监察官职的必需条件,首先要有足够的学识、才干,凜然的风骨、人格;然后又要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政绩等。
这说明()
A、匡正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B、西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应该不断完善监察立法
D、监察官的遴选重视修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柳宗元《封建论》中说:
“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材料肯定了()
A、郡国并行的科学性
B、分封制的稳定性
C、藩镇割据的合理性
D、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某学者在比较东西方古代专制制度过程中指出:
“专制主义不是无限王权,而是有限王权,它大致都受到法律、习俗、官僚机构和各种社会力量的限制。
历史上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统治者一人取得绝对的权力,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可以为所欲为的情况……君主制、共和制、城邦制,甚至民主制、民主集中制下,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古代专制实际上是开明专制
B、个人独裁和当时的政体没有太大关系
C、有限王权是民主的源头之一
D、专制主义统治在古代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唐太宗时期,孔颖达与颜师古等人受诏撰为《五经义赞》。
又经诸儒考证,书始布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
玄宗时,初置玄学博士,习《老子》《庄子》等,亦曰道举,每岁依明经举。
还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
这主要体现了唐代()
A、主导思想由尊孔转向崇道
B、私家研究促进文化发展地证
C、宗教兴衰取快于皇帝喜好
D、政治统治借助多元思想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使
D、施行将兵法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
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削弱相权的重要措施是()
①增设参知政事
②设立枢密使
③设立三司使
④设置刺史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汉朝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这个制度就是()
A、刺史制度
B、察举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设立中朝机构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唐朝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的最高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丞相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
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
”材料描述的是()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诸葛亮之为相车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摘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古往今来,人们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未出草庐已三分天下的史话,殊不知,“三分天下”的实质就是分裂。
诸葛亮“联吴抗曹”,亲自导演的赤壁大战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但蜀汉在与曹魏长期的对抗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综合国力都显得力不从心。
诸葛亮为执行以分裂为宗旨的三国鼎立,在蜀汉实行的是?
全民皆兵?
的战争经济政策,对蜀汉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压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剥削更是空前残酷,这一切最终使得蜀汉经济崩溃,人口锐减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并导致了蜀汉仅有42年的短命历史。
——摘自范文琼《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能够赢得普遍赞誉?
根据材料二概括诸葛亮的过失。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令由一统”,“君主言出法随,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六典·卷八》门下省侍中条:
“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
一曰奏抄,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并在注释中解释“议”云:
“谓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畀同,奏而裁之。
”集议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重大的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诸方面的问题,均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成为集议的主题。
——《探讨隋唐时期司法政策》
材料三:
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明武宗下诏南巡,遭到朝廷百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一百四十六位官员受杖刑,十五人毙命为结果,明武宗最终成行。
廷杖作为一种法外之刑,在明朝时期屡屡作为皇帝针对犯颜直谏或忤旨过犯的朝臣而下令在朝廷之上对其实施杖责的一种刑罚而被使用,并且规模逐渐愈演愈烈。
——曹毅《中国古代君权制约的理论与实践》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门下省的职责。
比较材料一、二,分析唐代“集议”机制形成的积极意义。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明两代对“集议”态度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材料二:
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谈迁《国榷》
——钱穆《国史新论》
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材料四: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唐)孟郊·登科后
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
它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文帝取消地方政府对州刺史和其他地方官员的任命权,而将这一权力交给吏部。
然后,逐步采用其他措施以使集中的任命权有效地实施。
措施之一为“回避法”,它规定州县官员不得在其原籍任职。
此外,还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年终考核,并根据评定的结果升降赏罚。
为了维护新的官吏体制,又采用了几种对策。
一是皇帝亲自巡视,文帝就花了很多时间考察地方官员的行政效率。
另一个对策是他指派巡视州县政府的官员,使之充当隋帝“远布之耳目”。
第三个对策是派专使调查某一特殊情况,然后上报。
第四个是利用御史台,它拥有大权,不但能查访官员的公务,而且还了解他们的私生活,如有不良行为,即行弹劾。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隋唐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时官吏体制改革的措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时官吏体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为考试官,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
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
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
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
朱元璋大怒并亲自策问,取录61名。
因所录者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明初南北榜案》
材料二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
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
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摘编自《展望21世纪:
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材料三1853年,杜威廉和他的助理,原商务部次长诺斯科特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构成》,在这份报告中有两条重要的内容直接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
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
——摘编自秦勃《两官分途下的西方文官制度:
挑战与变革》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
依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异同。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材料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阶和俸禄均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
到了汉代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成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禄”为官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在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
隋代官员的俸禄分京官、外官两种支付标准。
京官按品级,外官按州、郡、县的等级计户食禄。
除俸禄外还有职分田,以品为差,由一顷至五顷不等。
至于宋代则因货币的广泛流通,俸禄多以钱币计算。
百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
而元代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贴。
到了明代则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
而清代官员俸禄是银米兼支,但以银为主。
京官有俸银、禄米,外官有养廉银。
——摘编自XX百科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趋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