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5220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docx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docx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

[史实追踪]

《学术界》(月刊)

总第155期,2011.4

ACADEMICS

No.4Apr.2011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

o裘士京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梅根冶是六朝至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盛极一时的铜矿采冶与钱币的铸造中

心.梅根冶所产之铜上继先秦时期闻名遐迩的"吴越之金锡"和汉代声名远播的"丹阳

铜",下启宋代四大铜监之一的"永丰监",将皖南铜矿冶铸业的历史连缀成数千年不断

发展的画卷,本文广征博考,证明梅根冶,梅根监的故址应在古南陵,即今安徽池州的梅

龙,而非今南陵县,并就梅根冶的采冶,铸币规模等问题作了考证,以澄清在这些问题上

的一些错误观点.

[关键词]梅根冶;梅根监;贵池;南陵;铸钱

六朝至隋唐时期江南铜矿采冶和铸钱业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采冶的

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有所提高,官府在江南的许多产铜地设立铜监,由官府负

责监督,运输,冶铜铸钱成为重要的产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梅根冶是这

时期皖南地区盛极一时的铜矿冶炼与铸钱中心,梅根监则是朝廷设在产铜地

附近的铸钱管理,监督机构.梅根冶所产之铜上继先秦的"吴越之金锡"和汉代

的"丹阳铜",后启宋代四大铜监之一的"永丰监",将皖南铜冶铸业的历史连缀

成数千年不断发展的画卷,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梅根冶的铜源到底在那里?

梅根监究竟在今何地?

南陵说,贵池说两者孰是孰非,至今尚无定论,笔者曾在

《丹阳铜,梅根冶,永丰监考》,l中专门作过考证,得出"梅根冶,即梅埂冶,又名

钱溪.故址应在贵池县(现为池州市)东北五十里所,梅埂河人口处,即今梅龙

作者简介:

裘士京,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皖南铜矿的采冶活动与环境变迁研究"(09YJAZH001),主持人裘

士京.

l86—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

镇附近".这一论断得到学术界的肯定.但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加之近年在

史料上又有新的发现,有必要再次详加考证,以明视听.

从地理变迁看梅根冶

《宋书?

百官志》载:

"卫尉一人,秦官也,……晋江右掌冶铸,领冶令三十

九,户五千三百五十.冶皆在江北,而江南唯有梅根及冶塘二冶,皆在扬州,不属

卫尉.卫尉,江左不置,宋世祖孝建元年复置".同书还记载:

"东冶令,一人,丞

人.南冶令,一人,丞一人.汉有铁官,晋署令,掌工徒鼓铸,隶卫尉.江左以

来,省卫尉,度属少府.……江南诸郡县有铁者或署冶令,或署丞,多是吴所

置".这是梅根冶见诸史籍之始.表明梅根冶至迟在东晋,刘宋时已相当有名,

而当地冶令的设置可以早到东吴.《隋书?

百官上》:

"又门下集书主事通正令

史,……籍田令,廪牺令,梅根诸冶令."说明隋朝诸冶令中,梅根冶的地位相当

重要.到了唐代,与梅根冶的有关的记载才略有增加.

在整个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献中有关梅根冶和梅根监的资料非常有限,这

些资料表面上皆支持南陵说,而实质上此南陵与今南陵在政区治地,管辖范围上

有很大差异,在很长时期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从南朝梁时南陵郡,南陵县

的设置及此后政区治地的演变人手,理清楚其发展变化的脉络.

南陵郡,南陵县始置于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南陵郡治南陵县,领

南陵,石城(故址在今贵池县西南灌口乡石城),临城(故址在今青阳县城南五

里),定陵(东晋侨置,故址在今青阳县东北,丁桥,竹阳二乡及木镇乡北部一带

久定陵乡),故治(梁置,故址不详)五县.南陵县,为郡治所在地,治南陵戍,其

故址在今贵池西南l2里.成书于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池州贵池县:

"南陵故城,在(贵池)县西南12里.按《舆地志》:

'南陵县有旧地置戍,即普通

六年置南陵郡城也.'隋平陈废."《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秋七月,

"卢循……留其党范崇民据南陵".胡《注》:

"梁置南陵郡及南陵县,盖汉丹阳郡

石城县之界也,今为池州贵池县地".陈朝于南陵郡置江北州,仍辖五县,政区

治地未变化.由上可知,梁,陈两朝南陵郡及南陵县是汉代的石城县的范围,包

括今池州,青阳及其周围地区,与今之南陵县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梁时南陵县治

与今之南陵县治有百里之遥.

那么,今南陵县地在梁时应归何郡县统辖呢?

这个问题确应搞清.这一时

期南陵郡与丹阳郡,淮南郡,宣城郡等同属扬州.今南陵县应在宣城郡的范围

内.史载,宣城郡治宛陵,领宛陵(故址在今宣城县城关镇),怀安(故址在今宁

国县东南石口乡),广阳(东晋陵阳县改.故址在今青阳县南陵阳镇),泾(故址

在今泾县城青弋江西岸),广德(故址在今广德县西南),安吴(故址在今泾县西

南安吴镇),宁国(故址在进宁国县南竹峰乡)七县.今之南陵应在宛陵,广阳之间.

再看隋唐时期南陵县的政区治地的变化.

隋开皇三年(583),开始对东晋南北朝以来滥设州郡加以整理,实行改郡为

187—

学术界2011.4?

学术史谭

州,以州统县的二级地方行政制度.大业三年(607)省并所置州县,并改州为

郡,再次推行郡,县二级制,结束了东晋南北朝以来争取混乱状况.皖南郡县建

置有很大变化,《隋书?

地理志》载"宣城郡",开皇九年(589)改为"宣州",大业

初又改为"宣城郡",治宣城县,领宣城,泾,南陵,秋浦,永世,绥安六县.其中南

陵县的县治由今池州西南12里的旧南陵戍迁到赭圻城,赭圻城故址在今繁昌县

西北芦南乡赭圻冲.《隋书?

地理志》所载的南陵县沿革和辖区变化是:

"梁置,

并置南陵郡,陈置江北郡.平陈,州郡并废,并所管石城,临城,石陵,故治,南陵

五县人焉"这五县就是梁朝南陵郡的政区,全部并归为南陵县,其范围当然很

大,包括今青阳,铜陵的全部和池州的大部分地区.其西界抵达大江,已是宣城

郡的西部边缘.

到了唐代初年,再改郡为州,唐后期元和八年(813)写成的《元和郡县图志》

载:

"南陵县,本汉春谷县地,梁于此置南陵县,仍以县理置南陵郡.隋平陈废

郡,县属宣州".《新唐书?

地理志》所载宣州辖八县,其中"南陵县,武德四年隶

池州,州废来属.后析置义安县,又废义安为铜官冶.利国山有铜,有铁;凤凰山

有银.…………有梅根,宛陵二监钱官".表明这时南陵县的范围仍很大.南

陵县治于唐长安四年(704)移至青阳城,按唐代青阳城,即今南陵县城之旧称,

故治在今南陵县城关镇.从此以后,南陵县的县治确定下来,没有大的变化,但

其辖地包括今繁昌,南陵,铜陵等大部或全部,直至五代铜陵单独建县,其辖地进

步收缩.到开元年间(713—741)天下设十五道,其中江南西道宣州(宣城郡)

下辖宣城,南陵,泾,当涂,溧阳,溧水,宁国,广德,太平,旌德十县.

值得重视的另一个变化是秋浦县的设置和改名.秋浦县于隋开皇十九年

(599)分南陵县于石城县旧址置.故址在今贵池县西南灌口乡石城.《旧唐书

?

地理志》池州秋浦县:

"隋分南陵(县)置于秋浦县,因水为名".清贵池人刘世

珩《贵池县沿革表》:

"当日复析南陵西五乡并石城故城地置秋浦县."到杨吴顺

义六年(926),改秋浦县为贵池县,秋浦县名前后存在了200多年.从此贵池县

成为池州治,领三县,宋元明均领六县.可见,秋浦县乃贵池县的前身,其沿革清

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考证说:

(清代)池州府,《禹贡》扬州之域,春秋

时吴地,后属越,再归楚,秦属鄣郡,汉属丹阳郡,晋为宣城郡,宋,齐因之,梁属南

陵郡,隋属宣州,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池州,后废之,仍属宣州,永泰初(765—

766年)复置,亦日秋浦郡,宋仍日池州.

以上所引可以归纳为四点,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基础:

1.梁时初置南陵郡的郡治在南陵县,南陵县县治在汉石城县,治南陵戍,其

故址在今州池西南12里,无论是南陵郡还是南陵县其政区治地与今南陵县相去

甚远,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就大的范围而言,这一区域先秦是古扬州的范围,汉

代是丹阳郡(前身郭郡)的辖区.

2.隋至唐初南陵县县治迁至今繁昌境内,其管辖范围略有收缩,但仍然较

大,相当于原南陵郡的大部分辖地.这时南陵县包括今南陵,繁昌,铜陵,青阳等

188—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

地,现今所知皖南铜集中分布地主要在此范围内.南陵县县治在唐朝迁至今南

陵县城关镇,其辖地仍较大.

3.铜官冶,梅根监,宛陵监,利国山,凤凰山等均在上述大南陵县的范围内,

这一时期大南陵县与今天的小南陵县在政区辖地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更不能

混为一谈.

4.隋时在原南陵县县治地新设秋浦县(后改为贵池县,今为池州市)有不断

扩大的趋势.秋浦县所析南陵县西五乡及石城故地包括了梅根监所在地,两县

曾同属宣州.

二,梅根冶考

北周庾信(公元513—581年)在《枯树赋》中写道:

"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

以梅根作冶".庾信原在南朝萧梁为宦,后到北方,先后在西魏,北齐为官,对南

方的事情很了解,在诗赋中常表现出浓厚的思乡恋土的情绪.这里他所说的

"北陆以杨叶为关"是指江北以杨叶为官府设置的关卡.诗中的"杨叶"为何地?

请看唐朝中期着名诗人孟浩然(680—740年)所作《夜泊宣城界》诗一首(一作

《旅行欲白宣州界》),其中有:

"火炽梅根治,烟迷杨叶洲."的诗句,说明"杨叶"

为"杨叶洲"之省.查《太平寰宇记》,杨叶洲在贵池县西北二十里大江中.长五

里,阔三里,状如杨叶,故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直接引用前述,确证杨叶

洲在安徽贵池县附近的大江中,该洲即今贵池西北二十里的长沙洲.这里的

"界",可以理解为宣州之地界,如果理解为宣州与它州之界似乎更确切."南陵

以梅根作冶"中"南陵"与"北陆"相对应,本人认为"南陵"系泛指南面的山陵,

并不一定是确指南陵县,如果"南陵"是指南陵县,那么"北陆"也应是确切的地

名.所以这句应解释为南面的山陵以梅根作冶,而南面的山陵在当时属于南陵

县,诗人一语双关,妙不可言.两位相隔百余年的诗人都证明,梅根冶和杨叶洲

距离很近,且梅根冶距离大江不会太远.

晚唐失意诗人罗隐(833—909)屡试不第,曾"隐池之梅根,自号江东生",留

有《下山过梅根》,《贵池晓望》等诗篇,表明梅根在晚唐属池州无误.清代姚鼐

曾作《出池州》一诗,日:

"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四面青山花万点,

缓风摇橹出池州".说明到晚清,杨叶洲仍在池州界内,大江是池州与它州的州

界,过了杨叶洲也就出了池州.

再回头来看孟浩然《夜泊宣城界》诗,该诗全文是:

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湖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去去怀前浦,茫

茫泛夕流.

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离家复水宿,相

伴赖水鸥.

这首诗是作者乘船夜泊宣州界有感而发,南陵县此时属宣州,其西界直达大

江.作者应是从长江逆流而上,一路往西,江中岛屿似乎要堵塞前进的道路,南

189—

学术界2011.4?

学术史谭

陵问道于驿楼.前面果见江面开阔,天色将晚,风也停了,船家收帆靠岸.以下

6句是作者的遐想,有虚有实,其中"火炽梅根冶,烟迷杨ni-N",是孟浩然想象中

的梅根冶,炉火正旺,火光冲天,烟雾弥漫笼罩着杨叶洲,其情景之壮观令作者欣

然命笔,写下了这千古绝句.至于"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应是虚指,罗刹

与敬亭相对,罗刹不详,如果敬亭是指今宣州北的敬亭山,不仅与船行的方位不

合,而且也与情理相孛.有文章以为孟浩然所宿是今南陵县的弋江镇,与诗意不

合,难以令人信服.况且梅根冶如果在弋江镇,其烟如何能笼罩到百里外的杨叶

洲?

至于地方志及考古材料证明南陵县弋江镇附近在宋代以后出现"梅根乡",

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梅根冶兴盛是此前数百年前的事了.

梅根,钱溪,梅根监应在长江边,这点还有许多史料可以证明.《通鉴》宋明

帝泰始二年(466年)八月,"张世兴既据钱溪,陈庆引舸三百攻之,军于梅根."

胡三省《注》日:

"梅根港自铜陵舟行六十里许,以有铸钱监,故谓之钱溪."《南史

?

邓琬传》对这一史实有详细的描述:

宋明帝之初,晋安王子勋以废立为名起

兵,邓琬为其谋主,命刘胡等率楼船千艘来人鹊尾(在今繁昌县东北三山).明

帝的讨伐大军占据赭圻城(故址在今繁昌县西北芦南乡赭圻冲),两军对垒,胜

负难料."(龙骧将军)张兴世建议越鹊尾上据钱溪,断其粮道.(刘)胡累攻之

不克,乃遣龙骧将军陈庆领三百舸向钱溪,戒庆不须战.陈庆至钱溪不敢攻,越

溪于梅根立砦.胡别遣将王起领百舸攻兴世,(被)击,大破之,胡率其余舸驰

还.……张兴世既据钱溪,江路阻断,胡军乏食.琬大送资粮,畏兴世不敢下.

胡遣将迎之,为钱溪所破,夜走径趣梅根."

唐《元和郡县图志》载:

南陵县东至宣州100里,境内有"利国山,在县西110

里,出铜,供梅根监.梅根监,在县西135里.梅根监并宛陵监,每岁共铸钱五万

贯.铜井山,在县西南85里.出铜.战鸟山,在县西北120里,临大江.……".

这段史料透露三个重要的问题:

其一,利国山,梅根冶,铜井山到唐代元和八年

(813)仍在南陵无疑.利国山所产之铜供应梅根监,由梅根监再监督冶铸,矿山

与管理机构有几十里的距离;其二,从这段记载来看,唐代南陵县的范围:

东至宣

州100里,利国山在县西110里,铜井山在县西南85里,梅根监在县西135里,

西北120里达江,表明南陵县的基本范围确实非常之大,远非今天的南陵县可

比.大概包括今繁昌,南陵,铜陵的全部和青阳,泾县,池州的部分地区,根据方

位和距离来推算,盛产铜矿的利国山,铜井山应在今铜陵境内;梅根监在秋浦县

(今池州)境内;其三,明确指出梅根监和宛陵监每年共铸钱五万贯.这里所言

"宛陵监"在何处?

是否是曾设在汉代丹阳郡(治宛陵)铜官的后继?

尚无资料

可以说明,亦或当时在这一地区就有两个铜监?

从各方面的资料分析,当以梅根

监为主,亦或宛陵监附属于梅根监也未可知.

《新唐书?

地理志》载:

宣州宣城郡,"土贡:

银,铜器…….有铅坑一……"

辖八县,其中"南陵县,武德四年隶池州,州废来属.后析置义安县,又废义安为

铜官冶.利国山有铜,有铁;凤凰山有银,……有永丰陂,在青弋江中,咸通五年

190—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

置.有梅根,宛陵两钱监."这里析置义安,而后又废置的铜官冶,凤凰山肯定在

今铜陵境内.但在当时属南陵县.

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曾在皖南各地游览,在南陵就留下十多首脍炙人口的

佳作,其中有多篇与当地铜冶有关.有一首《与南陵常赞府称五松山》一诗,作

者自注说:

"(五松山)在南陵铜井西五里."考"五松山",即前引《元和郡县图

志》中距南陵县西南85里"出铜"的铜井山.李白既然多次游览五松山,应该看

到当时冶铜的盛况.果然他在《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中有非常生动的描述:

千峰夹水向秋浦,五松名山当夏寒.

铜井炎炉敲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

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

作者首先称赞当地的美景:

千峰万山相夹着溪水流向秋浦河,五松山是避暑

御寒的好去处.远处铜井炼炉火光直冲九天,紫烟缭绕,犹如冶铸大师陶公和火

神回禄在助威,再现了历史传说中黄帝在荆山铸鼎时的盛况.此数条史料明确

无误地指出,南朝至隋唐梅根冶,梅根监,铜井山均在南陵县.关键是萧梁至隋

唐南陵县的管辖范围比今天的南陵县要大得多.

到了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改义安县为铜陵县,治铜官镇,因境内有铜官

山产铜而得名.该地汉属陵阳县,隋并人南陵县,唐置义安县,寻废为铜官冶.

据《太平寰宇记》说:

铜陵县自汉以来皆烹铜铁.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

铜陵

县有梅根山,利国山.利国山与南陵的利国山同名,且为一本书同时记载,或是

山跨二县,或是两地各有同名之山.铜井山的隶属关系有没有变,存疑,也有

可能就是梅根山.以上是梅根冶铜陵说的主要依据,实际上在铜陵未独立建县

之前,铜陵说与南陵说为同一种说法.

李白曾在秋浦游历多日,作《秋浦歌》十七首,其中第十四首用诗的语言生

动地描绘了月夜炼铜的情景,歌颂了冶炼工人的形象.诗曰: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工人形象的作品",是"一幅壮美的

月夜炼铜图",¨确实难能可贵.月光下,只见远处炼铜炉前,火苗飞窜,照得天

地一片通明,红星乱舞,紫烟弥漫.炉火映脸的工人仿佛因羞涩而通红,他们的

歌声在寒夜的山川飘荡.诗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把在秋浦见到的铜矿冶炼或

铸钱的情况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普通劳动者的颂扬.《秋

浦歌》描述的肯定是在秋浦所见冶炼的盛况,因这一带隋以前就是南陵县的地盘.

清初着名的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

贵池县有"梅根河,在

府东四十五里.其源一出九华山泻于五溪桥,一出太婆山泻于马衙桥,交于双

河,又北达大江.亦日梅根港.港东五里即梅根监,历代铸钱之所,有钱官司之,

故梅根港亦日钱溪."值得注意的是,翻开今天的《池州市地图》,便可能容易地

发现在县东大约五十华里的地方,确实有一条名叫"梅根河"的河流,而且顾祖

禹所记载的那几个地名,也仍然存在."港东五里",即今池州市梅龙镇郭岗行

191—

学术界2011.4?

学术史谭

政村煅窑遗址附近.所以梅根监在今池州市(古贵池县)这个看法,是有科学根

据的,可以成立的.考虑到历史上政区辖地的演变,这一结论更准确的表达应该

是:

梅根冶,梅根监属古扬州之域,秦,汉初属鄣郡,汉武帝后属丹阳郡,南朝梁,

陈属南陵郡南陵县,隋唐初属宣州(宣城郡)南陵县或宣州秋浦县,唐中期属池

州秋浦县.五代宋属池州(池阳郡)贵池县,元属池州路贵池县,明清为池州府

贵池县,今属池州市.总上所述,梅根冶,梅根监在池州之说已无可争辩.

实际上,仔细阅读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答案已很清楚.他在"梅根冶"

条中说,梅根监在"(池州)府东五十里,亦日梅根冶,自六朝以来皆鼓铸于此".

另一条说:

"唐志,南陵县有梅根镇,今为梅根港,盖此地旧属南陵也.宋志道三

年,以池州钱监为永丰监,或日即故梅根监".关键一句"盖此地旧属南陵也",

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这里曾经属于南陵,至少直到唐(初)仍属于南陵,以后就划

归秋浦(贵池)了,直到顾祖禹时的清初和现在都属于贵池县(池州市).

据《新唐书?

地理志》记载:

"南陵利国山有铜,有梅根,宛陵两钱监",《太平

寰宇记》载:

"梅根监领法门,石绿(一作埭)二场,铜官镇为法门场,宋置利国监,

山亦置利国监,岁久铜乏,场与监俱废."梅根监是官府设立的监督铸钱的机构,

距离矿场有一定的距离,下辖(管理)两处矿场,所谓"场"是铜矿开采冶炼之处,

其中法门场在铜官镇无疑.石埭场应在何处?

可能在今繁昌县.《太平寰宇

记》在宣州南陵县,繁昌县下载:

"梁武帝置南陵县,属南陵郡.唐武德以来置

县,在临江有城基见存,去今县百三十里.复于仁义乡置法门,石埭两场,以别徵

摄.自后法门属义安县,又废义安入铜官冶,为铜官场,今铜官为铜陵县.石埭

为繁昌县.……繁昌县以地出石绿(应是孑L雀石)及铁,由是置冶.自唐开元以

来立为石绿场,本宣州南陵地,以南陵地远,民乞输税于场,伪(南)唐析南陵之

五乡,立为繁昌县."石埭县,石台县,石城县,秋浦县,贵池县一脉相承,故址在

个不大的范围内,相去不远,关于石埭场的具体情况已难于考证.

三,梅根冶采冶和铸钱规模考证

隋唐的钱币有较大的变化.隋铸五铢钱,1000枚(一贯或称一缗)重5000

铢,24铢为一两,5000铢得l3斤又1/3两,隋1斤等于古3斤,古l3斤有余等

于隋的4斤5两.唐代于高祖武德四年(621)开铸开元通宝钱,直径8分,重2

铢4累,积l0钱重一两.唐钱比隋五铢钱略重,唐1000钱重6?

25斤(一斤等

于十六两),每枚重一钱.据《旧唐书?

地理志三》记载,唐代天宝年间全国铸钱

炉最多时有九十九处,绛州(治今山西新绛县)三十炉,扬(治今江苏扬州市),宣

(治今宣州市),鄂(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蔚(治今河北蔚县)四州各十炉,益

(今),邓(今),郴(今)三州各五炉…….宣州有铸钱炉十炉仅占十分之一.按

规定,每炉每年铸开元通宝钱3300缗,则全国每年铸钱32.7万缗.从元和8年

(817)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所载:

"梅根监并宛陵监,每岁共铸钱五万贯"看,

到唐代其铸钱规模已较为可观,其铸钱量约为全国铸钱最高年份总量的六分之

192—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

相当于14炉的产量,大大超过平均铸钱量.

在折算炼铜和铸钱规模时有两种计算方法:

其一,5万贯钱重312500斤.

按钱中80%为铜计,则两监每年至少需要铜250000斤,其余20%为锡铅,约

62500斤.按皖南地区正常情况下1%的铜含量来计算,则附近的矿山至少需开

采铜矿2500万斤;其二,按每炉需要的原料来计算,每炉每年铸钱3300缗.如

果每文以一钱计,则火耗占23.5%,似乎太大了些.梅根监,宛陵监5万缗钱,

应有15座铸钱炉以上,而不是十炉.天宝年问每一炉用原料铜21220斤,白蜡

(锡和铅的合金)3709斤,黑锡540斤.依此用量计算,两监用原料铜320000

斤,蜡56200斤,锡8181斤,同样按1%的铜含量来计算,则需铜矿3200万斤.

我们以为第二种方法计算较为妥当.如按十炉计算则需铜矿2120万斤,与第一

种计算方法相近.以上只是粗略的估算,按天宝年间规定的铜钱成分是:

铜83.

32%,白躐14.56%,黑锡2.12%,可以得出较精确的数字.

实际上,唐代近300年中,铜矿的年采掘量,铸钱的数量随着政局的变化,矿

山及铜冶的兴废而经常波动.以下所列是从《新唐书?

食货志》卷六十的几个

数据,可以一窥其中的变化:

"凡银,铜,铁,锡之冶168.陕(治所在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宣(治所

在今安徽宣州市),润(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饶(治所在今江西波阳县),衢

(治所在今浙江衢县),信(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市西北)六州,银冶58,铜冶96,铁

山5,锡山2,铜山4.……麟德二年(665),废陕州铜冶48."

开元26年(738)"宣,润等州初置钱监,两京用钱稍善,米粟价益下.……

天下盗钱益起,广陵,丹阳,宣城尤甚.…………天下岁铸三十二万七于缗".

可见,宣州置钱监对全国的影响至巨.

大历十二年(777)"天下岁铸钱十三万五千缗.……宝历年间(825—827)

……

天下岁铸钱十万缗.……天下铜坑五十,岁采铜二十六万六千斤."

"元和(806—820)初,天下银冶废者四十,岁采银万二千两,铜二十六万六

千斤,铁二百七万斤,锡五万斤,铅无常数."

"开成元年(836),复以山泽之利归州县……,举天下不过七万余缗,不能当

县之茶税,……(复收归国有后)……天下岁率银二万五千两,铜六十五万五

千斤,铅十一万四千斤,锡万七千斤,铁五十三万二千斤."这应该是年最高数.

梅根监和宛陵监铸钱的具体隋况未见记载,大概也随政局有一定幅度的变动.

铸钱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艺,官府往往出重价募工匠铸钱,天宝年问每一

炉用工匠和丁役共三十人,梅根监,宛陵监每年至少需用工匠,丁役450人,从开

采,冶炼,运输到铸造钱币,如果再包括管理,监督,保卫等人员,当时这一地区至

少有上万人以此谋生.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梅根监(冶),还是宛陵监,只见于南朝至唐朝的文献

中,宋代以后这一地区铜矿采冶铸钱业仍然十分发达,其名称已为"永丰监"所

取代,而永丰监的地点在今贵池,学术界没有什么争议.至于现存地方志资料和

】93—

学术界2011.4?

学术史谭

考古中发现南陵县在宋,明,清很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