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4959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第2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2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

3.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解析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丹江口水库向四周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3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

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2.C 3.D

下图中的人口迁移差额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例,正值为迁入。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  )

A.甲、丙        B.乙、丁

C.丙、丁D.甲、丁

5.如果甲、乙、丙、丁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下面四组国家中最可能的是(  )

A.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德国、日本

B.美国、德国、阿根廷、匈牙利

C.日本、中国、越南、匈牙利

D.科威特、索马里、葡萄牙、德国

6.最有可能反映美国东北部人口变动情形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第4题,将图中各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差额率转换后相加即可求出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

第5题,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负增长;科威特、索马里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受邻国战争及石油开采的影响,科威特的人口迁入量较大。

第6题,美国东北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由于环境变化,东北部地区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 4.D 5.D 6.C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7~8题。

7.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8.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逐年减小

C.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优于城市

解析 第7题,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第8题,由图分析可知,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下降,和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农民工对物质文化要求提高有关。

答案 7.A 8.C

下图是我国某铁路枢纽某年各月旅客流量统计图。

据图完成9~10题。

9.旅客流量最大月的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  )

A.山区与平原之间

B.乡村与城市之间

C.内地与边疆之间

D.南方与北方之间

10.诱发2月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文化B.政治、经济

C.生态环境D.自然灾害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旅客流量最大月份为2月,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一般都在这个月份,人们有返乡回家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城里打工的大量农民工返乡,形成铁路运输旅客的高峰。

第10题,该国人口流动量大是人们回家过春节所致,所以诱发2月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历史文化。

答案 9.B 10.A

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位以外的某一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

下图示意某区域境内的移民迁移情况。

据图完成11~12题。

11.在不同迁移类型中,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小的是(  )。

A.移民B.农业或家务职业

C.非农业职业D.政府或管理职业

12.有关移民迁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B.只能逐级流向高一等级城市

C.只能就近流向较高等级城市

D.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偏移现象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看出随着距离的变化,政府或管理职业迁移所占比重波动最小。

第12题,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移民主要迁移方向为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但并不全是逐级流动、就近流动,受某些特殊因素(如婚姻、家庭等)影响,移民可能向中小城市迁移。

答案 11.D 12.D

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

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

读图完成13~14题。

图甲 各省人口迁出数

图乙 各省人口迁入数

13.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

A.新疆、山东、北京B.湖南、福建、海南

C.上海、新疆、云南D.广东、浙江、上海

14.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解析 依据图示,我国当前的人口主要由内地省、自治区迁往沿海经济发达省区。

这种人口流动可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大了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大量人口流出不利于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推进。

该人口流动主要在南方省区进行,对北方农业发展影响不明显。

答案 13.D 14.B

15.下表为2000年中国人口迁移流向统计表。

2000年中国人口迁移流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东部(%)

中部(%)

西部(%)

合计(%)

东部

14.46

3.69

3.09

21.24

中部

34.36

3.30

3.53

41.19

西部

27.60

2.62

7.35

37.57

合计(%)

76.42

9.61

13.97

100.00

A.东部是人口的最大迁出区 人多地少

B.中部是人口的最大迁入区 矿产资源的开发

C.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方向是由中部迁往东部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方向是由西部迁往东部 自然条件的差异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中部迁出的人口占总数的41.19%,其中有34.36%迁到了东部地区,这是我国数量最大的人口迁移。

这样的人口迁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工作条件较好、待遇较高,有较强的吸引力。

答案 C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2年春运从1月8日起至2月17日,为期40天。

材料二 我国人口流动数量饼状图。

材料三 

(1)春节前后人口流动主要的方向分别为(  )。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3)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4)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解析 第

(1)题,我国人口分布的主体在农村,所以春节前出现大量的返乡人流,从城市向农村流动,而春节后恰好相反。

(2)题,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国人口流动的数量增长较快。

第(3)题,由图可知,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的方向主要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主要原因是这二者在经济收入、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人口这种流动影响可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第(4)题,从图中可知,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的省市。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和矿产资源的开发、边境贸易的发展有关。

第(5)题,由于人口流动和迁移,造成原居住地劳动力减少,但同时会加强与外部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答案 

(1)A

(2)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大。

(3)主要原因:

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影响:

有利:

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不利:

造成交通、环境压力及带来一些城市化问题。

(4)广东 上海 北京 开发资源,边境贸易发展

(5)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小红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材料二 小红在上网时发现了两组有关我国婚姻状况的数据:

甲:

2008年上海人均结婚年龄再次推迟,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9.6岁。

比2007年推迟约0.6岁。

乙:

香港统计年刊载:

1991~2007年香港的离婚判令数与粗离婚率统计图(粗离婚率指一年内每1000名15~64岁的离婚人数所占比重)。

(1)材料一中婚礼主持人与单位证婚人的发言反映了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双选)(  )。

A.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B.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C.从家长包办到自由恋爱

D.从封建礼教到新社会风尚

(2)试分析近年来上海市人均结婚年龄推迟对人口的影响。

(3)由材料二图可知,1991~2007年香港离婚率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这种变化使香港产生的人口问题。

解析 第

(1)题,婚礼主持人的发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思想,而单位证婚人强调计划生育,反映了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

(2)题,人口结婚年龄推迟,会延长亲子年龄差距,降低生育率,其原因在于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3)题,离婚人口增加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同时产生家庭与社会问题。

答案 

(1)AB

(2)会使人口亲子年龄差距变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3)波动上升 离婚率增加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同时会使单亲家庭增多,对家庭尤其是儿童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社会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