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第一次月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452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第一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下第一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下第一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下第一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下第一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第一次月考.docx

《高一下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第一次月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第一次月考.docx

高一下第一次月考

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春秋时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诗经》结集,然后进入以《春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时期,各诸侯普遍拥有城邦“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开始形成,完成了从神的哲学向人的哲学的转变;一种新的人格—

—君子人格在此时形成,士人们以特有的礼乐修养实现了君子人格的理想。

②“赋诗言志”构成了春秋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春秋士人在外交、宗教、教育、政治中普遍地赋诗称志。

他们赋诗时点出《诗经》中现成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左传人》赋诗74首,见于今本《诗经》的59首,其中国风24首、小雅27首、大雅7首、颂诗1首。

《国语》记赋诗7首,其中国风2首、小雅4首、逸诗1首。

春秋时期从摄职从政的男子到闺阁中的妇女,从中原各国到被认为异族的荆蛮、姜戎都练就出触景赋诗脱口而出的本领。

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面的社会生活。

因而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里讲“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绝不闻矣”。

③“歌诗必类”是春秋赋诗的思想原则。

孔颖达说:

“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

”因此,春秋赋诗即使心有逆忤,也尽量通过赋诗的艺术氛围造成一种平和的气氛。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是春秋人赋诗的结构方法。

《左传》襄公八年记晋范宣子出使鲁国,宣子赋《摽有梅》。

《摽有梅》本是一首情诗,写女子企望求婚男子及时而来,莫误青春,范宣子希望鲁国与晋国共同出兵攻打郑国,特赋此诗。

作诗者有作诗之意,赋诗者有赋诗之意,两者多有矛盾,赋诗者根据需要选取自己表情选意的部分,或是一首诗,或是一章,或是一句,甚至一字,赋诗方式灵活。

④春秋赋诗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给我们许多启示。

首先是关于时代的,从《诗经》结集到《楚辞》兴起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是诗歌创作的冷寂时期。

有人以“《诗》亡然后《春秋》作”来解释,认为历史散文的繁荣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通过赋诗现象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已有之诗的运用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其次是关于文学的,经学家们常说《诗经》编辑的目的是“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通过赋诗的考察可以看出,《诗经》的编辑既承担着政治教科书的功能,也出于贵族阶级文艺欣赏的目的。

第三,春秋赋诗现象是在春秋发达的城邦文化的土壤上发生的。

我们常随着经学家把春秋时代当作乱世来描绘,其实春秋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新的哲学精神新的人格精神在这一时期成熟。

(摘编自傅道彬《“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代群雄纷争,诸侯国林立,各诸侯普遍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

B.哲学在春秋时代完成了突破,形成了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思想也由神的主题转向人的主题。

C.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闺阁女子的必备修养,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面的社会生活。

D.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中写出了春秋时代宴会时人们风雅问答,而战国时代人们在宴会时很少有这种风雅的回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颖达所说的“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意即人们歌吟古诗要从友善的愿望出发,达到友好的目的。

B.襄公八年,晋范宣子出使鲁国赋《摽有梅》,将一首款款深情的诗篇变成了提出缔结军事同盟的主张。

C.春秋时代的“赋诗”,主要是指人们引赋前人已有之诗。

其所言之志,往往与作诗之志不统一。

D.春秋时期经历了从诗的创作期走向诗的应用期的历史变化,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用诗时代。

《诗经》的编辑既承担着政治教化的功能,也有贵族阶级文艺欣赏的目的,即可证明这一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代文化空前繁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将之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并非没有道理。

B.春秋赋诗多出自国风与小雅中的诗篇,这充分说明了国风与小雅艺术成就高,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C.春秋中叶以后诗歌的创作进入了萧条时代,人们称赋已有之诗,而没有了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没有了作诗的人。

D.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春秋社会描绘成礼崩乐坏的乱世,它同时也是一个礼乐文明进入了经典化与普及化的特殊时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放歌安昌河畔

文川

①安昌河,是我身边的一条河,秋不见萧瑟,冬不见结冰。

生活在安昌河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一天天长大,安昌河也在悄无声息地变化,到底变化了什么,却难以言说,只感觉到静静的河水流淌不息。

②那天和妻儿在河畔散步,但见笑语盈盈,暗香浮动,白发童颜,熙来攘往,好不热闹。

③伫立河畔,凉风习习。

远处长桥横江,河面波光粼粼;岸边柳丝垂腰,如烟似雾。

水随风动,人动心动,往事历历,在脑中融化。

多年以前,安昌河畔可不是这样的——

④凉爽的初夏,天空下着雨,雨点滴落脸上,清凉舒畅,我和小伙伴们嬉戏在安昌河。

⑤河并不宽,但河流该有的安昌河都有:

河岸、河滩、河坝、河中的鹅卵石、鹅卵石上的青苔。

河岸是由青石夯筑而成,岸边的青石栏杆,简洁古朴,大气端庄,没有过多的装饰,块块平整光滑,无缝镶嵌拼接叠压在一起,历经岁月无言屹立,守护着安昌河,也守护着城市人家。

河岸上的生活是丰富的:

有人静坐,有人观景,有人品茗,有人看书,有弈者恋楚河汉界,有大妈闲话家常,有女子倚栏绣花,有幼童信笔涂鸦……

⑥最有趣的是河滩河坝,那简直就是孩子们的天堂。

野草丛生,绿树参差,草树俯仰生姿。

行走其间,清香扑面。

草丛中不时跳出一只青蛙,吓人一跳;偶尔爬出横行将军螃蟹,趣味顿生。

河水脉脉流淌,圆圆的田螺,笨笨的龙虾,灵动的游鱼,美丽的河蚌……隐约可见,水边时常传出“嗖嗖”的声响,那是被脚步声和嬉闹声吓得慌忙逃窜的小鱼碰到草叶,一尾尾小鱼“倏”的一下藏得无影无踪,水面霎时荡漾着数不清的金星……我们自在地在水里跑着跳着,玩着笑着,说着闹着,唱着走着,呼吸的是花草的香味,感受的是自然的气息,享受的是无边的乐趣。

⑦在河边,最打眼的是野鸭、白鹭。

野鸭白中带灰,白鹭通体纯白,它们就停歇在水中的绿洲上,那里长满令箭菖蒲,绿色白色相映成趣。

有人走近,你看看它们——野鸭立马潜到水里,隔不多会儿,离你不远的水里就有野鸭伸出头来,窥探四周;白鹭展翅空中,低徊飞翔,四顾无人,收翅降落,然后悠哉游哉地梳理羽衣。

⑧成片的绿色遮蔽着河滩。

近看水色清明,远眺水天茫茫,群山环绕,水映山色,连绵而来,伴着哗哗的流水声,粼粼波光在你面前铺展开来,又层层叠叠涌向远方。

有的河段临岸有山崖突出,石壁如刀砍斧削,水随流势,翻滚不断,冲刷着河岸,冲击着石壁,声音清脆激越,溅起无数浪花,如白玉抛散,一片雪白。

⑨不知是河岸禁锢着河水,还是河水浸润着河床,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时缓时急,时深时浅,一直消失在两山之间。

河是忙碌的,岸是静雅的,长大后,我常常流连其间,观望沉思,自得其乐。

⑩这样的快乐能伴随我多久呢?

谁又能长久留驻这份纯真的自然之乐呢?

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来到安昌河畔——

⑪两岸已是高楼林立,钢筋水泥长桥代替了如月石拱桥,桥面车辆川流不息,滚动着一片繁荣景象。

河堤上传来此起彼伏的欢笑。

河边没有了野草闲花,没有了菖蒲鸥鹭,没有了鹅卵石与青苔,儿时的乐园已无处寻觅。

⑫一阵阵音浪扩散开来,一束束霓虹映空闪烁,岸边休闲广场上人头攒动,老人起舞,小孩嬉戏,恋人相拥。

这河畔,这广场,假山池塘,小桥流水,鲜花簇拥,浅草铺路,霓虹闪烁,人声鼎沸,音乐劲爆,节奏动感,歌舞随人,如潮涌动——安昌河畔可比以前热闹多了!

⑬这还是昔日的安昌河畔吗?

来时的路你我已经走过,去时的路正在脚下。

轻轻的一声叹息,丢掉过往,迈开大步往前走吧。

⑭安昌河,你还是我的安昌河,你依然驻扎在我内心深处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⑨自然段景情理交融,描写河水、河道、河岸,抒发了对安昌河的喜爱之情,字里行间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B.“多年以前,安昌河畔可不是这样的”“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来到安昌河畔”两句承上启下,文章结构严谨。

C.作者在文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儿时安昌河弯弯的青石板小路,蓬勃生长的野草绿树,似通人性的野鸭白鹭……

D.伴随着乡村城镇化,越来越多的乡村连同乡村文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本文艺术地给出了走出这一困境的方法。

E.作者有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在文中自然流露出一种身心的享受与放松,一种荡涤出尘的愉悦与舒展。

5.本文的语言极富特色,请以第⑥自然段为例,进行赏析。

(答出三点即可)(6分)

6.作者儿时的安昌河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课内文言检测,完成7-10题。

(12分)

7.下列对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即我谋(就)/渐车帷裳(溅湿)/亦余心之所善兮(擅长)/宁溘死以流亡兮(突然)

B. 将子无怒(愿)/忧心孔疚(很痛苦)/申之以揽茝(用)/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走投无路)

C.不遑启居(闲暇)/靡使归聘(任用)/驰椒丘且焉止息(于之)/芳菲菲其弥章(更加明显)

D.女也不爽(差错)/靡室劳矣(没有)/忍尤而攘诟(责骂)/回朕车以复路兮(掉转)

8.下列对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守节情不移(坚守贞节)  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③契阔谈䜩(久别重逢)  ④枉用相存(问候)  ⑤徒留无所施(赠与)  ⑥誓不相隔卿(你)⑦蹑履相逢迎(迎接)  ⑧会不相从许(一定)  ⑨君既若见录(我) ⑩谢家来贵门(辞别)  ⑪便言多令才(美好)  ⑫渠会永无无缘(他)  ⑬伶俜萦苦辛(孤单的样子)  ⑭妾不堪驱使(胜任)  ⑮逆以煎我怀(预料)  ⑯始适还家门(才) ⑰又非君所详(熟知) ⑱君尔妾亦然(这样) ⑲对酒当歌(应当) ⑳何时可掇(采取)

A.②⑨⑭⑮⑱⑳        B.④⑤⑩⑪⑭⑯        C.③⑦⑨⑫⑰⑲        D.①④⑥⑧⑪⑮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九月初三夜

B登即相许和,便可做婚姻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乃令张良留谢

10.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乘彼垝垣,以望复关(4)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D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镇之,字伯重,琅邪临沂人,征士弘之兄也。

曾祖廙,晋骠骑将军。

祖耆之,中书郎。

父随之,上虞令。

镇之初为琅邪王卫军行参军,出补剡、上虞令,并有能名。

内史谢輶请为山阴令,复有殊绩。

迁卫军参军,本国郎中令,加宁朔将军。

桓玄辅晋,以为大将军录事参军。

时三吴饥荒,遣镇之衔命赈恤,而会稽内史王愉不奉符旨,镇之依事纠奏。

愉子绥,玄之外甥,当时贵盛,镇之为所排抑,以母老求补安成太守。

及玄败,玄将苻宏寇乱郡境,镇之拒战弥年,子弟五人,并临阵见杀。

母忧去职,在官清洁,妻子无以自给,乃弃家致丧还上虞旧墓。

葬毕,为子标之求安复令,随子之官。

服阕,为征西道规司马、南平太守。

徐道覆逼江陵,加镇之建威将军,统檀道济、到彦之等讨道覆,以不经将帅,固辞,不见听。

既而前军失利,白衣领职,寻复本官。

以讨道覆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