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练习册答案新.docx
《南京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练习册答案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练习册答案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练习册答案新
第二章
1.简述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答: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但它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3.简述货币的基本职能
答:
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4.简述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
答: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1.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首先由马克思发现并加以科学论证的。
他“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他阐明了具体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以此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解释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课件)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
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3)一般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集中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当金银等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就成为一种天然货币形式。
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可以用来表现、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2)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
(3)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
(4)支付手段:
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利息等。
(5)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
第三章
2.简述当代资本主义价值增值过程的新特点
答:
(1)剩余价值生产领域的扩大。
(2)剩余价值生产主体的转化。
(3)获取使用价值的手段更加文明。
5.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
答: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1)受到劳动力的自然需要的影响。
(2)受到历史和道德的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
劳动力在消费过程中,也就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也正是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
1.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工资形式的发展,说明这些变化对我国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启示
答:
(1)激励工资。
激励分为两类:
一类是投入激励,另一类是产出激励。
按激励的对象可以将激励分为个人激励和组织激励。
(2)股权分享。
A.股票期权计划B.送股和购股C.信托式利润分享计划。
(变化就怎样提高企业效率谈)
2.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
必然产物:
资本积累过程中,必然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
(1)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减少。
(2)劳动力的供给却迅速增加,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对过剩人口。
必要条件:
首先,相对过剩人口可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可以较好地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其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对在岗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四章
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
什么是资本周转?
答:
所谓资本循环,就是指资本从一定的资本形式出发,按顺序经过三个阶段、经历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的增值,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这种不间断地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运动,就是资本周转。
3.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答:
(1)三种职能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每一种职能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
(1)二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二者的周转时间不同。
(3)二者的价值收回方式不同。
(4)二者物质形态更新的方式不同。
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对概念的区别是什么?
答:
(1)两对概念划分的标准不一样。
(2)资本各部分在两对范畴间不是对应的。
(3)划分的目的不同。
6.比较固定资本磨损的两种形式。
答: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又叫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它们的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上的贬值。
9.为什么说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逻辑基础或出发点?
答:
(1)从再生产历史来看,简单再生产长期以来都是再生产的主要形式,扩大再生产只是历史的延续。
(2)从再生产的内在逻辑看,再生产的扩大是以维持简单再生产为前提的,时期扩充和提高的结果。
(3)从再生产的内在矛盾看,总量与结构平衡所反映的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包含在简单再生产中。
1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特点是什么?
答:
(1)危机频繁,再生产周期缩短。
(2)相比于第二次世界的大战前,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有所减轻。
(3)世界经济危机同期性日趋明显。
(4)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发生了一定的变形。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是什么?
答:
(1)经济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
(2)经济危机是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3)经济危机对劳动人民的危害。
(4)经济危机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你认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能消除经济危机吗?
为什么?
答:
经济危机通常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再生产各部门结构比例失衡而引起的周期性发生的经济秩序的动荡和混乱。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不能。
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
第五章
2.为什么说生产价格是价值规律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答:
(1)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将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2)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3)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3.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的内容和原因是什么?
答:
内容:
随着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造成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相对的下降,从而资本所运用的劳动力相对减少,如果剩余价值率不变,同量资本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量必然减少,从而使平均利润率也随之降低。
另一面,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也表现为固定资本比流动资本增加得快,固定资本的比重增加,整个资本周转相对减缓,而资本周转得快慢又和利润率正比例变化,也就是说,固定资本的比重和数量越大,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越低,从而造成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原因:
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1.平均利润率是如何形成的?
联系实际,探讨如何理解平均利润率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答:
平均利润率就是按照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及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各部门中由于资本主义构成不同,各部门等量资本没有获得等量利润,因此不同部门、资本家必然会为争夺有利投资场所而展开斗争,部门间竞争一般通过资本转移来实现,通过资本的转移会引起供求价格和利润的变动,到不同部门利润率大致平均时才会暂时趋于停止,其结果便是平均利润率。
根据平均利润率得到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引导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并引起了社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
3.谈谈你对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的理解
答:
a.内容:
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是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平均利润率随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趋于下降的客观必然性。
随着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造成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相对的下降,从而资本所运用的劳动力相对减少,如果剩余价值率不变,同量资本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量必然减少,从而使平均利润率也随之降低。
另一面,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也表现为固定资本比流动资本增加得快,固定资本的比重增加,整个资本周转相对减缓,而资本周转得快慢又和利润率正比例变化,也就是说,固定资本的比重和数量越大,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越低,从而造成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b.二重性规律:
平均利润率下降,绝不意味着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量减少。
资本家所获的利润量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利润率,另一个是资本量。
如果资本的总量不变,利润量会随着利润率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利润率不变,利润量又会随着资本总量尤其是可变资本量的增减而增减。
虽然可变资本的相对量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减少,但其绝对量却在增加,因此,及时利润率下降,利润量仍然会增加。
c.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1)资本对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
(2)不变资本要素变得便宜。
(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增加。
(4)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六章
3.简述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答:
级差地租:
形成的条件:
土地肥力与地理位置的差异
产生的原因:
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的源泉就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所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试述级差地租
和级差地租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认识。
答:
级差地租
是因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位置不同,用等量资本投在不同的等量土地上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指由于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地租。
级差地租
和级差地租有着内在联系:
级差地租是在级差地租
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级差地租
是级差地租的基础和前提。
级差地租
和级差地租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
(1)形成条件不同。
级差地租
是等量资本投在不同土地上产生不同劳动生产率的结果,与粗放经营相联系;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追加投资在同一块土地上产生不同劳动生产率的结果,与集约经营相联系。
(2)对它们的占有不同。
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在土地租约期内未租赁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占有,租约期满后重新缔结时,则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举例说明认识)
第七章
3.简述银行利润的来源与实质
答:
来源:
银行利润主要来自于银行的贷款与存款之间的利息差额。
一般来说,银行的贷款利息要高于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再扣除银行业务费用以后,就形成银行利润。
实质:
银行利润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反映了银行资本家凭借银行雇员的剩余劳动占有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1.试述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
答:
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等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现实资本是直接投入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的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这些资本参与了家住创造和价值形成过程。
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这既有统一性,也存在着矛盾性。
A.统一性:
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是同一笔资本的双重存在或多重存在。
现实资本是虚拟资本的基础,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衍生物。
(1)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派生物。
(2)现实资本的运行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收益与价格变动。
(3)现实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发行规模。
(4)显示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统一性还表现在虚拟资本对现实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和影响。
(1)虚拟资本影响实体资本的运用规模。
(2)虚拟资本扩大了现实资本的活动范围。
(3)虚拟资本价值的变化反映了市场对企业现实资本的估价。
B.矛盾性:
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具有矛盾性。
虚拟资本的价格预期原来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就没有直接联系,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形式。
2.试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答:
实体经济就是现实资本的运动,包括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的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虚拟经济是指虚拟资本的运动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包括有价证券的交易、银行信贷的投放等信用活动。
(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水平、规模和结构等决定着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
(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A.有利于解决金融约束问题。
B.原理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C,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
(3)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A.加大经济中的不稳定程度。
B.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
第八章
1.简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答:
(1)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竞争比较激烈。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但还不成熟。
(3)国际经济关系极端不平等,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局限于单一的国际商品贸易形态。
(4)自由主义思潮处于社会经济的主流。
3.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出了哪些调整?
答:
(1)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仍然存在的同时,出现了庞大的中间阶层。
(2)由于劳动的资本化与资本的社会化,各国的企业制度和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3)当代资本主义各国对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进行了调整。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哪些特征?
答:
(1)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2)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1.试述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新的变化,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
答:
新的变化:
(1)新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A.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仍然存在的同时,出现了庞大的中间阶层。
B.由于劳动的资本化与资本的社会化,各国的企业所有制和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C.当代资本主义各国对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进行了调整。
(3)上层建筑发生深刻的变动。
A.自由竞争市场不能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B.市场调节并不能使经济均衡的、稳定的、持续的发展。
C.产权私有化不能保证经济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
正确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改善了国内生产关系,从而较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且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和福利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变。
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水平的积累,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推动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发展。
但是这些改变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改变了其性质。
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资本主义的生产与市场的矛盾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1)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2)贫富两极分化仍然是资本主义难以治愈的痼疾。
(3)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第十章
1.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答: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值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化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
(2)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统一。
(3)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的过程。
(4)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依附深化的过程。
1.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
答: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越出国界、相对自由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社会再生产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日益融入全球经济整体的过程。
有利影响:
(1)提高全球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2)为后进国家提供了机遇。
A.通过国际贸易,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
B.通过资本引进,弥补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的不足。
C.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缩短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D.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自身的主导产业提供了机遇。
(3)密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与稳定。
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A.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B.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影响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D.威胁落后国家、民族的经济发展,加剧了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平等。
E.加剧了各国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不平等,成为全球社会问题频发的重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