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docx
《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2018年
故乡
“哈!
这模样了!
胡子这么长了!
”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哦,我记得了。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那时人说: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
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
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
闰土哥,——你来了?
……”
“老爷!
……”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13.试对选文中人物外貌描写作简要赏析。
(4分)
14.探究闰土、杨二嫂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4分)
13.答案:
①抓特征,凸显人物个性。
着重抓住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的脸部特征和不雅站相,简笔勾画,表现人物瘦削的体貌、刻薄的性格以及灵魂被扭曲的状态,将庸俗小市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②运用形象化手段为人物画像。
用“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人物站相,激发人们的联想,从形似到神似,漫画式地勾画出杨二嫂冷漠、刻薄和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形象特征。
③通过二十年前后外貌、姿势的对比,反映人物生活、性格与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评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4.答案:
①展现不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征。
杨二嫂尖嘴利舌、疯言颠语;闰土吞吞吐吐、寡言失语。
②体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
杨二嫂尖酸刻薄、唯利是图,闰土愚昧落后、迟钝麻木。
③表现人物的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
表现出两个人物在重压下艰难困顿的生活处境以及灵魂被扭曲的状态。
④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受封建思想的奴役和物质利益的驱使,一个喊“老爷”,一个说“我”“放了道台”,真诚、友善的关系不再存在,灵魂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评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2018山东东营)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
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
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
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
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
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_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
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
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
“当心!
保护好自己!
”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
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
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
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
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
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
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
——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
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
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
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
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
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
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
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
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
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
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
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
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
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
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
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5.“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4分)
16.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分)
1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
18.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3分)
【参考答案】
15.答案:
①被啃噬的柳树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
“当心!
保护好自己!
”②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③有些植物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
评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6.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
②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
本段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
评分:
答对一点得3分,概括作用占1分,说明占2分,答对两点得4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示例:
⑴举例子。
介绍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戴维•罗德斯、马丁•海尔等人的实验,都举出了具体内容、过程、方法以及发现的结论,让实证说话,使人获得清楚的认识,很有说服力。
⑵列数字。
如第④⑤段介绍马丁•海尔的两次实验时,使用了“1”“2”“3”“4”“24”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的结论。
⑶打比方。
如第⑥段“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片受到侵害时,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的真相。
形象贴切,生动有趣。
评分:
答对一种得3分,方法、举例、作用各占1分,共3分。
举出例句分析或概括说明均可。
只举例不得分。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8.答案示例:
①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马丁•海尔没有盲从别人的结论,对“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受损植物有意告知临近健康植物”以及受损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机理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探索。
这是发现真知的必要精神品质。
②大胆假设,谨慎求证。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和马丁•海尔都是从许多现象出发进行假设,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
这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
③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推理。
文中科学家以发散性思维开拓思路,运用多种途径和多次实验进行研究,这种严谨的态度就是求真精神的体现。
让实验说话,正确严密地判断推理,发现的结论可靠可信。
④由表及里,求真务实。
科学研究不能止步于粗糙的研究和笼统的结论,而应深入研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本质属性,这样才能揭示科学秘密。
评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018山东东营)
根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
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
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
心想:
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
您忘了吗,父亲?
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
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
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
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
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
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
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
”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棵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
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
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
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
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
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
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
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
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
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
“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
父亲又问我:
“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
“都该写上。
”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19.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
(3分)
20.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
(3分)
→平静→→
21.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
(3分)
22.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
(4分)
23.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3分)
【参考答案】
19.答案:
①这棵树是父亲给儿子树立的一块“人标”,它“使我的生命茁壮”,“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②三十多年来,“我”的“青春、生命、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
③这棵树的形象特征、精神品格影响、塑造了“我”生命的品质:
遭遇困难,坚毅迎战;邂逅歪风邪气,站得稳立得正;面对挫折,不屈不挠,锐意进取;遭遇不幸,旷达乐观,笑迎挑战。
④这棵树给了我品格的历练、精神的熏染、生命的启迪。
评分: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0.答案:
示例一,难过崇敬震惊示例二,痛心肃然起敬惊异
评分:
答对一空得1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1.答案示例:
①既写出根的整体形态,又写出其各自不同的外形特征。
运用比喻既展现了根的外形特征,又写出了根的内在精神品质。
②以根的外形和功用为着眼点,借助联想想象着重突出了根的精神品格:
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为了“输送”营养给树干拼命地“汲取”;为了大树的稳固死抱着岩石。
③运用排比句式,通过铺陈有力地表现了形态多样的根,均以自己的生命方式为树身做着自己的贡献,洋溢着崇敬赞美之情。
评分:
答对一种得3分,概括方法1分,赏析2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2.答案:
①文章借叙述“刨树”事件为根作赋,从事件过程看,“刨树”过程中对树根有了意外发现;“刨树”首先想到的是树身。
因此,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是一种自然的联想。
②从根与树身的关系看,写根离不开写树身,写树身是间接写根。
有这样的树根才会有那样的树身;只有根的艰辛坚韧、奉献付出,才会有树身的挺拔威严、伟岸正直、蓬勃向上和生机活力。
③为根作赋的目的,在于展示根的力量创造的奇迹;讴歌不慕荣耀、不计得失,竭尽全力为他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写树身和父亲对树的呵护,使这一目的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评分:
答对一种得4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3.答案示例:
①树木要枝繁叶茂,必须将根扎深扎牢。
或树高千尺,功在树根。
②生命要向上发展,必须向下深入。
或学业要向高处发展,必须打牢基础。
或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
或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会创造生命的辉煌。
或生命的深度决定着生命的高度。
③树高千尺莫忘根本。
或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
④奉献自己,成就他人,也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
评分:
答出其中的一种得2分,答出两种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018山东东营0
2017年
变色龙
“我也知道。
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
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
居然有人养这种狗!
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
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
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
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
是时候了。
”
……“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
“没错儿,将军家的!
”人群里有人说。
“哦!
……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
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
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
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
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
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
怪你自己不好!
……”
14.小说通过多次描写“军大衣”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轨迹?
(2分)
①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
②巡警说在将军家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哦!
……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③收场:
……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①→②→③
15.探究选文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3分)
16.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顷刻逆转,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示例:
①惊慌失措(或吃惊胆怯);②心惊胆颤(或懊悔恐惧);③狼狈不堪(或尴
尬难堪)。
评分: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5.答案:
①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闻其声则见其人”,使人物形象变得立体可感;②通过语言描写,让人物进行自我刻画,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③以语言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评分: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
①从情节设置看,这样写使情节发展难以猜测而形成悬念,引人入胜;②从人物性格塑造看,这样写能突出表现人物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和唯权唯上的思想本质;③从表现主题看,这样写反映了法律被践踏、专制盛行的社会现实;④从讽刺艺术的运用看,写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多次逆转,以漫画式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或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对狗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物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增强了讽刺力量。
)评分:
答对其中一种得1分,答对2种得3分,共3分。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017山东东营)
寻找发掘脑的潜能
(美)达罗·A·特雷费特
①获得性学者综合征,患者是老年痴呆或头部受到严重撞击或其他脑损伤的人,患病后突然表现出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但参加克莱蒙斯的个人雕塑展,看法开始发生改变。
婴儿时期的他聪明伶俐,3岁时一次意外摔倒脑部受损,其认知发展骤然减缓,在语言学习方面出现了严重障碍。
此后他却拥有了一项非凡的技能,能够用手边任何材料进行雕塑,可以照着杂志上马的照片,在半小时内塑造出一件惟妙惟肖的复制品。
②兴趣令我开始在医学文献中查找这方面的报道。
到2010年,我收集记录了全世界319起知名的“天才”案例,其中有32例是属于后天获得的。
神经学家米勒的研究工作也在我的收集之列。
1996年,米勒开始研究最早的12个病例。
这些病例均患有一种名为额颞叶痴呆(FTD)的退行性疾病,患者都是老年人,在认知、语言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障碍和病态行为,但同时平生第一次展露出了超凡的音乐或艺术才华。
③从米勒的研究看,FTD患者的受损脑区通常是大脑左前颞叶及眶额皮层,受损后导致患者出现一些病态的异常行为或认知、语言上的缺陷。
正常情况下,上述两个区域会抑制位于大脑后部、负责处理眼部信号的视觉系统的神经活动。
患者左前颞叶和眶额皮层可能无法发出抑制性信号,从而让个体获得了全新的艺术敏感性。
于是大脑就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处理视觉和声音,患者的艺术敏感性或其他创造力便释放出来。
④大量研究表明,因意外造成脑损伤患者表现出特殊才能,可能缘于大脑某些区域活动减弱和某些区域的活动增强。
这涉及大脑损伤之后(以左脑受损最为常见,类似于米勒收集的FTD病例)的一系列事件,我称之为“3R过程”。
该过程始于“募集”,这个步骤主要发生在大脑皮层仍旧完好的区域,比如右脑,这里的大脑活动会增强;接着就是“重连”,也就是大脑会在以前没有形成神经连接的区域间建立起新的连接;最后就是潜能的“释放”,因为新的神经连接会使某些脑区的活跃程度升高,以至于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能力被释放出来。
⑤至此,关于获得性学者综合征,无论对于FTD患者还是意外脑损伤的人,我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这并不是一种先天性疾病,而是后天获得的。
通过一个简单的推导就可以得出一个判断,并进一步产生新的结论:
可以从每一个健康人的身体内开掘出一些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
很显然,问题的关键是能在无需患病或遭受脑损伤的情况下,释放人体内被封印的才华。
⑥研究人员让自愿者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九点谜题。
要求将三点一排,总共三排的点用四条直线连起来,途中不能抬笔或有折返线。
一开始,29名自愿者没人能够完成这项任务。
对他们进行“假”刺激(仅安放电极但没有释放电流)后,仍然束手无策。
释放电流后,约有40%的自愿者,成功完成了这项任务。
他们似乎一下子就知道了他们以前不知道或者没学过的事情。
这便是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它通过产生一种极化电流,减弱左脑与感观输入、记忆、语言以及其他脑功能相关的部分脑区的活动,同时增加右脑(主要是右前颞叶)的活动。
⑦无论哪种类型,对于获得性学者综合征患者表现出特殊才能,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些才能和知识肯定是以某种方式通过遗传而来的。
在生命之初,我们并非一张白纸,大脑可能便预装了一套“系统”,帮助我们处理眼睛看到的东西,或是理解音乐、艺术或数学方面的“内在规律”。
只是,“天才”比一般人更“擅于”开发和利用那些与生俱来的才能。
⑧让目前还不是“天才”的人释放创造潜力的可行性途径有哪些,如何掌握一系列大脑神经运作的生理机制,便成为关键。
⑨要重塑大脑并发挥人的潜能,冥想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刻苦练习亦可获得某项高超的技能;之外就是科学技术的参与。
我们需要掌握当某些大脑回路的功能受到激发或抑制时,神经元会建立怎样的连接,进而“破译”大脑活动与突然显现的才能之间的关系。
同时,需要在患者活动甚至进行创造性活动时能够对其大脑状况进行观测。
与此有关的实验正在加紧进行中。
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那卓越的创造性和特殊的本领就会被轻松发掘出来,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天才”梦想。
17.依据选文,简要解释什么是“获得性学者综合征”。
(3分)
18.第③④段均说明患者生理变化机制,你认为能否去掉其中的一段?
为什么?
(4分)
19.结合文意,简要说明第⑤段画线句这一结论的推导过程。
(4分)
20.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17.答案:
①获得性学者综合征即老年痴呆或头部受到严重撞击或其他脑损伤的人,②认知、语言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障碍和病态行为,③但患病后突然表现出某种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
评分:
只答出①②或者①③意思的得2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8.答案:
不能。
因为两段说明对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