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3804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导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古诗词,是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

本单元精选了从汉末到南宋8位诗人的经典诗词,有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

学习本单元作家作品,进一步增强高中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升文化品位,传承文化基因。

吟叹生命的诗意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2.通过诵读涵泳,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3.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鉴赏力。

4.在学习本单元作品的基础上,联系对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写一篇文学短评。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的第1、2、3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读写互促法,对比阅读法,跨媒介阅读法

课时安排:

9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学习)任务一聆听魏晋乱世中志士与隐士的衷肠

(第一、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感悟《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基本内容。

2.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及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的人生经历,体察诗人的生命追求、思考诗歌背后的人生思考与人生选择。

教学重难点:

透过诗歌分别感悟曹操和陶渊明在乱世之中的人生志趣和生命追求。

导入:

人生在世会面临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选择,不同的选择通向不同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曹操和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活动一:

初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请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字音订正和点评。

2.结合注释,自读自说,梳理诗歌内涵,小组间轮流解释,相互指正点评。

活动二:

再读诗歌,知人论世,揣摩诗情1.通过上一个活动(梳理诗歌内涵),我们与诗人的心灵更近了一步,那么要想深入了解这个诗人,还需要大家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通过梳理诗人作品和生平,你会发现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1)了解曹操生平及《短歌行》的写作背景。

提示:

①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②《短歌行》的写作背景:

    

提示: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这年的冬天十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曹操乘船查看水寨。

后置酒宴请诸将。

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2)了解陶渊明生平及《归园田居》(其一)的写作背景。

提示:

①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②《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提示:

陶渊明在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即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2.思考交流:

《短歌行》全诗围绕什么字而抒发感情,从中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提示:

诗人围绕“忧”字抒情,一忧人生苦短,看似消极,其实是为后文写渴望贤才、统一天下做铺垫,其实实现的是只争朝夕,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二忧贤才难得,诗中的“君”“嘉宾”均指贤才,“明月”“乌鹊”都比喻贤才,未得贤才时忧心忡忡,沉吟至今,得贤才就要鼓瑟吹笙,礼待之,重用之;三忧功业未成,以周公自比,表达自己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天下人才的渴望。

总之,全诗开头看似消极忧愁,实则是为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积极思考,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志向与胸怀。

3.思考交流:

《归园田居》(其一)围绕哪个字而展开?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

围绕“归”字抒情,以“尘网”“樊笼”比喻官场,以“羁鸟”“池鱼”自比,描写了归隐田园后的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热爱。

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诗歌(《归园田居》(其一)不做强制要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察曹操与陶渊明精神追求与思考。

2.了解《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的白描、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细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导入:

范仲淹曾感慨“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退”与“进”,出仕与归隐历来是古代士人人生中的重要命题,关于这点,作为“一世之雄”的曹操和“隐逸之宗”的陶渊明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两首诗歌,探析魏晋诗歌的艺术特点、魏晋诗人的精神气度。

活动一:

概括形象1. 概括人物形象。

这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

《短歌行》塑造了一位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又求贤若渴的志士形象。

《归园田居》(其一)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

2. 探究交流,小组合作,相互分享交流,深化对诗人的认识。

鲁迅先生评价曹操:

“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他评价陶渊明: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你如何理解呢?

请根据曹操和陶渊明的作品客观评价一下。

提示:

曹操名作有《蒿里行》《观沧海》和《龟虽兽》等,这些作品风格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在乱世中有顽强精神的人,称之为“英雄”也是实至名归。

而陶渊明因为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不适应仕途中繁文缛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尽管反复多次出仕,但是最终归隐田园。

正是因为他并未完全脱离现实,却有这样的精神气节,“并非浑身静穆”,他才如此伟大。

推荐阅读《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白书锋)

活动二:

探究手法1. 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1)“短歌行”。

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

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等都是其代表。

(3)魏晋风流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有: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为:

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为:

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2.总结两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提示:

《短歌行》的艺术特点:

第一,合理引用和化用。

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又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也是引用《诗经》诗句,其意在表达诗人期待贤者的热诚。

再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事,诗人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

第二, 妙用比喻。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贤者喻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让人生“忧”。

又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中乌鹊难以择枝的情景喻贤才无所依托。

还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贤才越多越好。

 第三,巧用欲扬先抑手法。

诗作以消极地感叹时光易逝,忧自己功业未建开头,最后折转,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抑扬低昂,反复咏叹,大大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特点:

第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诗人先写辞官归田,后写开荒南野,中间虽有回忆往事,但基本上依时写来,次第分明。

并且,开头两句总领全诗,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最后两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全篇。

第二,善于写景,情景交融。

如“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段,以动写静,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

同时,在这景物描写中还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第三,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

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并且以其反衬田园生活,就更加激起人们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第四,语言朴素自然。

诗中既无华丽的辞藻,也无深奥的典故,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言,如“方宅”“草屋”“榆柳”“狗吠”“鸡鸣”等。

这些词语经诗人组织入诗,真切地表现了田园风光。

活动三:

对比阅读,分析异同两首诗歌都属于古体诗,但一个短促激越,一个舒缓恬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请认真分析阅读,展开多方面思考,完成下面表格。

小结: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而归隐情怀,也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

另外,古往今来,很多人同时具备归隐思想和志士节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可能没有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却能早就人格的丰碑。

归根到底,他们的“进”与“退”仍然是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说到底,出世和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以及曹操、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写一篇读书笔记。

2.预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教学(学习)任务二感悟大唐诗人失意的忧悲(第三、四、五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特点。

2.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等关于诗歌体裁的文学常识。

3.梳理三首诗歌的文脉层次。

教学重难点:

厘清《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并序》的层次。

导入: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诗是文学领域中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

虽然我们之前学过不少唐诗,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每一首都堪称绝唱,就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一:

预习效果检测

1.查阅资料,了解三位诗人及三篇诗歌的写作背景

2.查阅资料,了解三篇诗歌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1)【歌行体】歌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题目中含有标志字的代表作:

以“歌”命名的:

白居易《长恨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

白居易《琵琶行》、杜甫《兵车行》、李白《少年行》、王维《洛阳儿女行》等;以“歌行”命名的:

高适的《燕歌行》;以“吟”命名的:

刘希夷《代悲白头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韦庄《秦妇吟》等;以“谣”命名的: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近体诗】近体诗是与“古体”相对而言的诗体,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

近体诗的主要类别有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

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小律诗。

(3)【谢公屐】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喜游山陟岭,特制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

上山可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因称这种特制的木屐为“谢公屐”。

亦称“灵运屐”等,或省称“谢屐”。

(4)【三山五岳】三山是传说中东海的三座仙山:

蓬莱、瀛洲、方丈。

《山海经》记载,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

而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

 现实中仅蓬莱一地实存,地属山东烟台。

方丈没有,至于瀛洲,一说是日本。

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五岳各具特色: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活动二: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厘清结构

1.梳理《梦游天姥吟留别》脉络结构,填写表格。

2.登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杜甫把古代风俗中的登高祈寿与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综合在了一起,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自读诗歌,说说哪些是写景,哪些是抒情,并简要说明。

提示: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的后四句抒情。

首联用“风急”二字领起,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

3.梳理《琵琶行并序》的行文脉络。

提示:

“序”的脉络:

左迁司马——江头送客——闻京都声——问答身世——弹奏琵琶——自言身世——感言伤已——赠以长句。

“诗”的脉络:

江头送客——闻水上声——暗问邀见——弹奏琵琶——自言身世——感言伤已——赠以长句。

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咀嚼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三首诗歌。

2.理解、感受诗歌营造的不通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导入: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那么这三首出自不同诗人的诗歌,要表达什么思想情感呢?

活动一:

听读、诵读诗文,整体感知

1.教师诵读(也可找专业的音频替换);

2.学生跟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梦游天姥吟留别》: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

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上,而诗句节奏的多变则源于诗人的感情、思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本诗中,诗人感情起伏奔放,变化多姿,因而诗的句式也相应多变,押韵也自由灵活,内容和形式达到有机的统一。

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

这是诵读中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点。

本诗五字句多为“二三”式,如“海客/谈瀛洲”。

六字句多为“一二三”式,如“忽/魂悸/以魄动”。

七字句多为“四三”式,如“云霞明灭/或可睹”。

带“兮”字句,多在“兮”后停顿,且“兮”要拖长音节。

此外,全诗换韵共11次,分别押“ou”“u”“eng”“ue”“i”“ing”“uan”“ai”“ia”“ui”“an”韵,诵读的时候,韵字要拖长。

《登高》:

说明:

横代表平声,“_”表示“短平”,近体诗一三(五)字之平声字;“__”表示“中平”,近体诗二四(六)字之平声字;“___”表示“长平”,平声韵字。

竖代表仄声,“|”表示近体诗词上声、去声字;“!

”表示入声字。

提示读法要点:

入短韵长,即入声字读短,韵字读长。

平长仄短,即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平低仄高,即平声字读低,仄声字读高。

《琵琶行并序》:

诵读时注意诗歌内容情感上的变化。

活动二:

研读诗歌,揣摩情感、形象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

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

(1)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傲岸的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2)这是“诗眼”,起揭示主题的作用。

2.《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段结尾“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

提示:

这两句诗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妙,最后梦终归要醒来,梦中的一切顿时破灭。

一方面,这反映了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不管怎样,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

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的梦,是一个什么样的梦?

请结合诗句及背景资料,表达你的看法。

提示: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

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

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理想之梦。

李白游天姥的经过极具浪漫色彩:

明月相伴,著谢公展,登青云梯……如此种种,是现实中的李白所无法拥有的。

途中所见所闻,是那样自然放纵,可谓是天马行空,大自然的神秘和神奇尽显眼前。

“轰隆”一声,地裂山崩,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一望无际的天空“青冥浩荡”,日月照耀下的金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从天而降的仙人们“霓为衣”“风为马”。

诗人以“虎鼓瑟”这一细节,引发读者的想象——盛会是幸福、欢乐的,与会者是那样的和谐、融洽,他们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畅饮,完全是人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作者用楚辞中“云之君”来代指众多的聚会者。

“列如麻”这一比喻,既写出了“仙之人”多又无序,又写出了他们自由地组合,没有身份地位的尊卑。

这正是李白理想中的那种“天人清且安”的世界。

然而,这天人同乐的聚会又是一次“无我”之境,诗人与仙人无缘,好生可叹!

而让人暂时得以解脱的好梦难长,诗人只能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悲慨。

恐怖的梦。

诗人笔下的情景令人恐怖:

地暗夭昏,乌云密布,雾气水汽扑朔迷离,“熊咀龙吟”在山石、泉水久久回荡、甚至让深林、峰峦战栗……继而又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乱石飞天!

多么的阴森恐怖。

诗人梦醒之后“长嗟”不已,恰也说明了梦的灰色。

作者神往的梦游不但没有让他尽情地去领略天姥山那神秘的无限风光,感受到的反而是孤独寂寞和恐怖。

这看似美轮美奂的洞天仙境与唐王朝腐朽堕落、纸醉金迷宫廷生活如出一辙,同样是杀机四伏,险象环生。

诗人被惊得“魂悸、魄动”,醒后仍然心有余悸,不禁仰天“长嗟”!

折射现实之梦。

古人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神往——梦游——长嗟”的天姥山之行,与李白欲“欲上青天揽明月”那种对建功立业向往到得意殿前到被赐金放还的经历何其相似。

李白巧妙地运用比兴、言志的手法,借助游仙之酒杯,浇自已失意之块垒,将理想幻灭后郁积千胸的失望和愤激之情倾吐了出来。

3.通过解梦,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要点:

消极避世、寄情山水的李白,傲岸不屈的李白,豪放不羁的李白,追求自由的李白,无奈、愤激的李白……教师引导:

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在积极入世遭受挫折时,不乏隐逸山野、访仙求道、皈依佛门者,也不乏依附权贵、摇尾乞怜,以求取功名利禄者。

慨叹“人生无常”,寄情山水也许有几分消极色彩;但更重要的是,李白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道出了千百年来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抑郁之悲,树起了一座封建士人所特有的精神丰碑!

5.《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包含了怎样的情感意蕴?

提示:

6.《登高》中,诗歌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蕴含了哪两个方面的深层意蕴?

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

(1)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

诗人已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2)人生潦倒,消愁无途。

诗人孤苦无依,满腹愁情无法消除。

7.根据《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与《琵琶行》,对比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形象。

8.站在白居易这种平等意识的角度,请同学们找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点”!

①从琵琶女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琵琶女怎样的际遇变化?

提示:

曾经红极一时,而今饱受漂沦憔悴之苦。

艺压京城   

艳盖群芳(盛极一时)年老色衰   

委身商人(漂泊沦落)

②那么从诗人自叹遭遇段内容,我们应该知道诗人的境遇是怎样的?

9.(虽然诗人的过去,诗歌没有明文交代,但通过背景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他曾经怎样?

(对,“春风得意”!

提示:

才高位显   

名动京师谪居卧病   

飘零天涯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的是什么?

示例一: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洒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示例二:

同忆京城昔辉煌,同叹年华付流光,同感处境心悲凉,同滴热泪萦心酸,同望秋月今沦落。

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才华横溢、被贬江州的闲职司马;他们都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

10.白居易在小序中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结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重点研读序和诗歌的第3/4段,谈谈白居易为什么要“为长句”诗送给琵琶女?

提示: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命运有相通之处。

“因为长句”不仅为琵琶女,还在借琵琶女的遭际表现自己被贬的苦闷和失意。

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三首诗歌,选出每一首诗歌打动你的地方,并思考打动你的原因,并尝试探索诗人是如何做到的。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体形式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

2.探讨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了解杜甫《登高》采用七律,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采用古风的深层原因。

导入:

郭沫若曾说过:

“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

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然而,即便是双子星座,其诗歌各具特点,不仅有“诗仙”“诗圣”之别,二者在诗体形式上也有自己的偏好。

除了李杜,白居易作为中唐诗人,为什么会留下《琵琶行》这样的千古绝唱,它的艺术成就又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话题。

活动一:

合作探究,赏析艺术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什么不采用律诗,而是采用古体诗(古风)的形式,而杜甫的《登高》却相反?

提示:

首先,这与诗人的个性有关,与诗歌内容有关,也与诗歌体式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有关。

其次,古体诗不讲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诗句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格自由,适合笔随兴致、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而律诗结构严谨,字数、平仄、用韵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语言精练,讲究对偶,诗歌表达深沉悲慨之志,所以,杜甫《登高》选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