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3544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docx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docx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

物质的鉴别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1、《物质的鉴别》这节实验探究课是在初三学生学习完第一章《酸碱和盐》后,其中实验册上有一实验习题的基础上安排的。

目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营造问题情景,即在实验桌上有6种不同未知物质,已知这6种未知物质是在讲台上6种已知物质(味精、糖、盐、洗衣粉、淀粉、面粉)中的一种。

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材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探究得出6种未知物质分别是哪些物质最终理解物质的鉴别方法。

并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记录;学会分析和处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学会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这节课的目的是通过探究式学习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认识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认真细致地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观察,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五官”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四”到:

手到、耳到、嘴到、脑到。

把学生置于主动的地位,激发其学习自然的兴趣和欲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即以“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对“物质的鉴别”这一课题进行“做科学”,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经历了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解决问题,收集证据,交流与分享,概括迁移的一系列探究过程,获得知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并通过亲自参与小组探究活动,能与人合作,会接受他人意见,发展独立探究和合作精神。

教案: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巩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学生通过对未知物质的鉴别,理解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证据、概括归纳等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兴趣和探究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2、教学重点:

学会实验设计,运用对比方法,比较已知的和未知物质特性,并学会用文字语言表达

3、教学难点:

归纳物质鉴别的方法

4、教学准备:

面粉、味精、糖、盐、洗衣粉、淀粉、蒸馏水、硝酸银溶液、稀硝酸溶液、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滴管、玻璃棒、PH试纸、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等

5、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探究问题

[复习提问]

经过初中二年多科学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有不同性质,比如什么呢?

回忆并回答出:

溶解性、导电性、酸碱性,与些物质发生反应等

设疑促思,任何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没有疑问便不能促思。

[引入]

我们可以通过物质的不同性质来对物质进行鉴别。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东西熟识但并不十分了解,因此今天在实验桌上1-6号烧杯里面分别装有6种不同物质,已知这6种物质分别是讲台上面粉、味精、糖、盐、洗衣粉、淀粉中的一种。

现在的问题是:

1-6只烧杯中到底装哪种物质?

你将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答案?

(注意未知物可能有毒,也可对鼻粘膜有腐蚀作用。

因此,请不要尝一尝或闻一闻。

学生可能想到用尝一尝,闻一闻,看粗细就知道。

但经老师提示后方觉得不行。

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

请同学们用2分钟时间思考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取答案呢?

若你想知道6种未知物质具体是什么物质,你应先获取什么样的知识,请在纸上把自己的思路草稿记录下来

学生思考问题并在纸上写出大致思路

在小组内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并不断讨论。

满足他们多动手,亲手体验的心理需要,印象深,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实验入手,积极展开思维讨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并学会合作。

讨论实验方案

现在4人一小组来讨论大家都讲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定一位同学把本组实验方案大致记录到白纸上。

师巡视并指导,教师应与学生不断交流中引导。

并请1-2组同学汇报实验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每人都讲出自己的思路并进行归纳最后得出本组的实验方案,同时设计并写下实验方案(如文字表达式、表格式、框架式、图象式等)。

在同学汇报本组实验设计方案时,其他组应对其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

指导实验和观察指标,以便于教师引导,可以避免学生实验盲目性,培养定向思维能力,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验

操作

要求学生根据小组设计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具体操作。

并提醒学生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①正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如试剂的取用,滴管的使用,试剂燃烧时的注意点等等②细致认真地观察③需在实验中不断改进设计的实验方案④及时记录、分析⑤注意小组合作,合理分工等。

教师巡视并回答学生的问题同时提供学生一些所需的药品或器材,及时指出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的缺陷。

每一小组学生根据设计方案来进行操作,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和小结。

一般的实验步骤是先通过实验来得到已知这些物质的性质然后运用这些知识来鉴别未知物质。

将实验过程和结论记录下来。

在实验中,需要设计表格、图表、框架等记录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能对收集证据进行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选择有特征的小组进行汇报,如有明显实验失误的小组请同学们加以评判;或整个设计和实施都较完善的小组;或有新意的小组。

各个学生小组上来发言,每组发言后都由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汇报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享自己成果。

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概括

迁移

通过今天的实验你们知道进行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吗?

你们可以用今天所学习的物质的鉴别方法应用到平时的练习中,也可应用到你的生活中。

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鉴别物质的方法:

物质的鉴别首先必须知道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将各种物质进行区分。

课堂教学扩展延伸及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课堂实录

[问题引入]

T:

经过初中二年多科学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有不同性质,比如什么呢?

S:

有导电性、溶解性、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酸碱性等。

T:

在实验桌上1-6号烧杯里面分别装有6种不同物质,已知这6种物质分别是讲台上面粉、味精、糖、盐、洗衣粉、淀粉这6种物质中的一种。

现在的问题是:

1-6号烧杯中到底装哪种物质?

你将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答案?

S:

可以尝一尝、闻一闻。

T:

注意未知物可能有毒,也可对鼻粘膜有腐蚀作用。

因此,请不要尝一尝或闻一闻。

S:

看颜色和粗细。

T:

颜色都是白色,且都为粉末,如糖为绵白糖。

T:

虽然这6种已知的物质都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但是我们并不很了解他们。

因此我们想知道1-6号物质分别是什么物质时,你们需要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呢?

[实验方案设计]

T:

你们是怎样设计该实验方案的呢?

S:

首先要知道味精、糖、盐、面粉、淀粉、洗衣粉这6种物质具有什么样性质。

T:

那么你设想一下这些物质有哪些性质呢?

你将从哪些性质入手呢?

S:

我认为可以从溶解性、导电性、酸碱性、能与某些物质反应、加热后的变化等这些性质入手来了解他们有那些不同与其他物质的性质。

T:

很好,你想怎样进行记录呢?

S:

有如下表

味精

面粉

淀粉

洗衣粉

溶解性

导电性

酸碱性

T:

其他组的同学能否说说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优点呢?

S:

通过表格的形式能非常形象地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表达出来,很清楚。

T:

那么对于上述同学所设计的表格,你有什么补充吗?

S:

还可以增加这些物质与碘液反应有什么现象?

T:

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性质的验证呢?

S:

因为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性质,所以想通过实验验证其他物质是否也具有这一性质。

T:

可以,具体怎么设计实验步骤呢?

S:

将这6种已知物质分别放入6只试管中,加水溶解,然后滴入碘液,观察6种试管的颜色的变化?

T:

很好,这样就可以知道那些物质遇碘变蓝色了,还有吗?

S:

已知可溶性盐酸盐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因此可以用能否跟硝酸银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现象来进行区别。

T:

可以,如下表记录因此我们可以比较完善地了解6种物质的性质

味精

面粉

淀粉

洗衣粉

溶解性

导电性

酸碱性

与稀硝酸和硝酸银反应

加碘液

那么是否还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呢。

S:

有如1、味精:

易溶于水、易导电等……

2、盐:

易溶于水、遇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等

3、糖:

易溶于水、不易导电等

4、面粉:

不易溶于水等

5、淀粉:

遇碘液变蓝等

6、洗衣粉:

溶于水后振荡出现泡沫等

T:

这种方法已经很清楚地记录下各种物质具有什么性质,一目了然,这两种方法都很好。

当我们知道已知物质的各种不同性质,接下来我们怎么做呢?

S:

可以运用对比方法按照已知物质的性质来进行实验,鉴别未知物质

T:

好的,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请注意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

S:

能不能给我PH试纸

T:

可以提供,但你用来做什么呢?

S:

可以测出物质的PH值。

T:

pH一般是指溶液的酸碱度,那么不溶于水的物质呢?

你可否使用pH试纸呢?

S:

将物质溶在水中,若不溶可以静置后测一下上清液的PH值,看会不会有所区别。

T:

设想还可以,通过实验自己判断能不能用此性质鉴别出未知物质来。

T:

现在已经有一些小组知道1-6号物质分别是什么物质了,我们请一组同学代表上讲台来讲述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展示实验结果]

第一组:

第一步:

如下图分别取6只试管,进行编号,在每只试管中分别加入6种不同物质,再滴加碘液。

结果只有5号试管变蓝,5号就是淀粉。

 

第二步:

把1、2、3、4、6号物质分别溶于水,并加热,可观察到4号溶液逐渐蒸发,蒸发皿中液体可拔出丝,4号就是糖,还有6号变成糊状是面粉。

第三步:

把1、2、3号物质分别溶于水,并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可观察到2号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所以2号是洗衣粉。

第四步:

把1、3分别溶于水,并分别接到电路中

(电路图如右图)可发现1和3号都可导电,但1号导

电性强,3号弱,所以1号是盐,3号是味精。

T:

这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了,那么你们来评价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到底正确与否呢?

S:

我认为他们的第一步分别将6种物质溶于水中再滴加碘液,使溶液变蓝的物质不只有一种淀粉,还有面粉。

所以不能凭这一性质来鉴别出面粉和淀粉。

T:

那么你们这组是怎样鉴别出面粉和淀粉的呢?

第二组:

S:

我们这组实验的步骤跟他们有所不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

1、2、3、4、5、6号物质

加水溶解

溶于水,溶液澄清溶于水,溶液澄清但振荡有泡沫不溶于水

1、2、4号物质2号物质(洗衣粉)5.6号物质

导电加热

能导电不能导电呈透明糊状呈白色糊状

1号是盐3、4号5号淀粉6号是面粉

T:

哦,这组用来鉴别淀粉和面粉是观察它们加热的变化,是否有这样的不同呢?

S:

是,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鉴别。

也可用pH试纸。

因为我们这组测得面粉的pH=7,而淀粉的pH=6,所以也可以进行鉴别。

T:

5、6号的问题看来已经解决了,那么刚才这两组的答案又出现不同,你们看出来了吗?

S:

导电性。

T:

对。

那么有没有其他组做了导电性的实验呢。

S:

有,我们组也分别对盐溶液和味精溶液做了导电性实验,发现盐溶液和味精溶液都能导电,且它们的导电性能很难分辨出强弱。

但是我们观察到味精溶液导电时,在铜丝的周围出现蓝色液体,可以据此进行鉴别。

T;那么第二组同学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呢?

第二组同学能不能谈谈你们操作的失误呢?

S:

我们组由于时间的关系,想当然认为味精和糖一样是非电解质。

其溶液是不导电的。

并没有进行实验操作。

T:

凭空想象是不行,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但结果不是,所以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一定要实事求是。

刚才后一位同学能观察到味精和盐溶液导电时不同的现象,说明他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大家要想他们这一组学习。

那么你们还有不同于他们的鉴别方法吗?

S:

有,因为浓硫酸有脱水性。

我通过浓硫酸使糖脱水炭化来鉴别糖,而其他物质不具有这种性质。

T:

他想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你们有什么意见?

S:

不对,我们也想到了这点,但是将浓硫酸分别滴到糖、淀粉和面粉上,现象都是变黄,因此就很难利用这一性质来鉴别糖。

T:

看来前面这组同学的错误在哪里?

S:

他们没有进行比较,只做了浓硫酸和糖的实验。

T:

那么对于前面二组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表述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吗?

第三组:

有,这二组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表达都比较好,一是用图象,二是框架式的表述都能很鲜明地、使人一目了然地了解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但是我们组认为既然这6种物质本身的性质我们并不十分了解,应先描述各种已知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已知物质的性质来鉴别未知物质。

表1已知物质的性质

味精

面粉

淀粉

洗衣粉

溶解性

溶于水

溶于水

溶于水

不溶

不溶

溶于水

振荡有泡沫

溶液导电性

不能

---

溶液酸碱性

酸性

中性

中性

碱性

与稀硝酸和硝酸银反应

白色

沉淀

白色

沉淀

加碘液

加热后现象

有晶体

可拔出丝

白色糊状

透明糊状

溶液、浸出液pH

6

7

7

7

5.5

9

*注:

‘’表示不能反应或无明显现象或无此项实验操作。

当我们已知各种物质的性质,我们就可以鉴别6种未知物质的性质。

如下表

 

实验步骤物质编号

加水溶解

导电性

pH

结论

1

7

2

9

洗衣粉

3

6

味精

4

×

7

5

×

-

5.5

淀粉

6

×

-

7

面粉

注:

“√”表示能反应、“×”表示不能、“-”表示无此实验操作

T:

很精彩,这组同学更加完整地阐述了今天的实验过程,且结论非常正确。

你们可以与之比较,同时我也发现有一组的实验结论中5号和6号正好答案相反的。

这组的同学有没有找出原因。

S:

是在编号的时候弄错了。

T:

看来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以上我们分别请三组同学作了详细的汇报,其他十来组的同学也对他们的成果进行了评价,那么在今天的这节实验探究课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呢?

[小结]

S:

学会了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取得证据的途径方法并要制订相应的计划。

T:

还有呢?

S:

实验要注意安全并且不能弄虚作假,同时观察必须要细致且一丝不苟。

T:

今天实验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求同学知道6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而是学会物质的鉴别方法,谁能概括一下?

S:

物质的鉴别首先必须知道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将各种物质进行区分。

T:

你们可以用今天所学习的物质的鉴别方法应用到平时的练习中,也可应用到你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把今天的实验得失作反思,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比如

1、要不断地学会观察,观察是最基本的科学思维过程,只有通过观察,我们才能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同时观察时要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学会了通过将未知的事物与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未知的比较方法。

3、学会了做科学要有实证精神,既实事求是的精神。

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课堂反思]

科学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是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就不能搞“填鸭式”,只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只能使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僵化,科学实践能力越来越差,最终培养出一大批“书呆子”。

要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基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读”科学转变为“做科学”。

即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转变成在“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模仿训练的做法,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

因此采取探究式教学是特别值得提倡。

在上述思想地指导下,我设计了这节实验探究课《物质的鉴别》,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实验、讨论、比较、分类、分析科学问题,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习科学。

在这节课后我感觉存在一些问题:

1、在实验探究课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待天才学生和问题学生必须用不同的方法。

这使得教师要具有较强的驾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对学生各种表现、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要做出恰当的、积极的评价。

2、教师要有宽厚的知识功底,能运用科学新知识、新发现、新成果的能力,以及收集、整理、分析科学信息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