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白皮书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3353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基本原理白皮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白皮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白皮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白皮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白皮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基本原理白皮书答案.docx

《马克思基本原理白皮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基本原理白皮书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基本原理白皮书答案.docx

马克思基本原理白皮书答案

绪论

一.CAAABCBBCABDAACADACD

二、1ABC2BCD3BCD4ABC5BC6AB7ABC8CD

9ABCD10ABCD11AB12BCD

三、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

(1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分)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

(1分)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3分)

第一章

一.CCACDBBCADDDAACDBADCBABBDBC

二.1BC2AB3BC4CD5ABC6ABCD7BCD8AB9ABD

10AB11ABC12ABCD13CD14AD15CD16ACD17ABC

18ABCD19ABC20BD21BD22CD23ABD24ABCD25BC26ABC27AB28ABCD29CD30AB31ABD

四、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1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3分)

2.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

(1分)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分)

3.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1分)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分)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1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3分)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1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3分)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

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4分)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

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6分)

联系实际分析(5分)

2.[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

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分)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

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

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6分)

 

(3)联系实际分析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5分)

3.[答案要点]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

(4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

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6分)

阐明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5分)

 

4.

[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分)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分)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分)

(4)联系实际分析(5分)

 

5.[答案要点]

(1)上述材料揭示了意识的作用,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4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日人的意识不久反映事物的外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既有对事物当前的反映,又有对事物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

第三,意识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起作用。

(6分)

(3)分析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

(5分)

6.[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自然规律,忽视生态建设,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报复。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认真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避免盲目性。

(4分)

(2)材料3说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世界,必须对外开放。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归根到底要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6分)

(3)联系实际论述

7.[答案要点]

(1)体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哲学道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①要按规律办事,使思想符合实际,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着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束缚,就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②客观事物是一个无限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坚持解放思想,也是不断随着“实事”和“是”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只有按照与时俱进的步伐和尺度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更新,才能不断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与时俱进,要求做到不断解放思想、达到实事求是。

坚持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4分)

(2)①A村大胆尝试大包干,B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业生产特点和规律出发,冲破了旧体制的束缚,取得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

这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哲学道理。

  ②B村的发展道路还体现了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哲学道理。

80年代中期,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多种经营。

  90年代中期又深化改革,促进科技进步,本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

  进入新世纪,又决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工业竞争力,并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B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村的经济工作具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

而A村安于现状,满足于一时的成就和单一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

这说明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6分)

(3)A、B两村20多年变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我的启示是(5分)

第二章

一、ABDADCBCACBCBCAADABDBACCDCCBAC

DDDDADD

二、1AB2ABC3BD4ABCD5ABCD6CD7ABD8ABC9CD

10BCD11ACD12ACD13ACD14ABC15ABD16CD17BC18ABCD19BC20BC21ABCD22ABCD23AB24BCD25ABCD

26ABCD27BCD28CD29ABCD30ABCD31ABC32BCD33BCD

34BD35AB

四、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1分)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分)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

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两者不能等同。

(3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1分)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

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3分)

4.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1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3分)

五、材料分析题

1.

[答案要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4分)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

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

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6分)

(3)联系实际分析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5分)

 

2.

 

[答案要点]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外在于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4分)

(2)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6分)

(3)结合实际分析科学的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5分)

3、

[答案要点]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

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4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用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6分)

(3)结合实际分析非理性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5分)

4.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材料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材料2认为有用即真理,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

(4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

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

(6分)

(3)联系实际坚持真理标准是实践的重要意义。

(5分)

 

第三章

一、ACADCDDBBCDCDCCBCBACBABAB

二、1ABC2ABCD3CD4ABCD5ABCD6ACD7AD8AB9ABC

10AB11CD12AB13BC14AB15ACD16ACD17CD18BD

19ABC20ABCD

四、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分)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3分)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分)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作用,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3分)

3.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分)

4.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分)这种说法是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

(3分)

 

五、材料分析题

1.

[答案要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是:

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6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2分)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分)

(4))结合实际分析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5分)

2.[答案要点]

(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

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5分)

(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5分)

(3)结合实际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5分)

3.[答案要点]

(1)这则故事的本意是说,放羊娃多次撒谎,失去了人们的信任,最终使自己受到损失,自食其果。

这则故事主要是说明在社会生活中诚信等道德准则的重要意义。

“谎言重复一万遍,也就成了真理”的观点,是对这则故事涵义的误解。

(1分)

(2)“谎言重复一万遍,也就成了真理”的观点,违背了真理观的基本原理。

真理和谬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二者有原则区别,但又相伴而生,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超出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转化为谬误,反之亦然。

但是二者的相互转化,需要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

谬误、“谎言”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真理,但决不是靠主观意志或者“重复一万遍”来实现。

“谎言重复一万遍,也就成了真理”是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这种相对主义诡辩论抹杀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有害的。

(4分)

(3)诚信”的道德规范属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又称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意识形态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包括反映社会存在、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以及观念创新等方面。

 先进的意识形态推动社会的发展。

“诚信”等道德原则,作为人类社会积极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成果,是人类和谐共存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反映,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推动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这则故事也说明,人类社会要坚持和弘扬“诚信”等道德原则。

(5分)

(4)结合我国实际如何对待社会文化建设。

(5分)

第四章

一、BDBABADCDADABCBACCBCDBABACDCCDCD

二、1ACD2ABCD3CD4AB5ABD6ACD7ABCD8ABCD

9ABCD10ABC11ABCD12CD13BCD14AC15ABD16AD17BC

18ABCD19ACD20ABD21ABCD22ABD23CD24AC25ABCD

26ABCD27AD28CD29AC30ABD31ABCD32BCD33AD34CD

35CD36ACD37BC38BCD39AB40ACD41BCD42ABC43ABCD44BC45BCD46AB47CD48ABCD49ABCD50ABD51ACD52ABCD53ABC54ABCD55CD56ABCD57ABCD

四、辨析题

1.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1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分)

2.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1分)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