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2388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docx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灰埠中心小学袁再容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逐步进行: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首先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最后一节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

本节课的教学意义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明白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

操作和实验贯穿课的始终,是一节很有价值的实践课。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排水法”探究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并运用“排水法”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说学情。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内容,前面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用公式来计算的。

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没有公式来计算,学生感到很困难,不易理解,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说教法和学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

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和学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我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的特点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乐趣,感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动手动脑探索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故事引入、导出课题

2、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3、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4、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5、互动总结、课外讨论

下面,我将对每个环节的教学进行具体的说明。

1、故事引入、导出课题

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问学生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把石块放进去水面就上升了。

这样就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石块,引出不规则物体的概念,并板书:

不规则物体。

告诉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让学生举例,比如梨、土豆、西红柿…并揭示和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我提出第一个问题:

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索的兴趣,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第一个实验:

用量筒和水试一试、测一测石块的体积。

我让学生先在量筒里倒入一定的水,记下它的位置。

再把石块放进去,看看水位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初步明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石块的体积=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而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石块完全沉入水里后的总体积-原来水的体积。

这也是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排水法”。

在这一环节我特别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块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求体积。

3、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这时,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强烈,于是我马上提出第二个问题:

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又怎样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

我把量筒换为长方体容器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第二个实验,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探索出方法应该问题不大。

这时我让学生观察:

上升的那部分水是什么形状?

学生很容易的看出来是长方体。

那长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呢?

学生很快地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我再问:

那石块的体积呢?

这时学生茅塞顿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石块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X上升的那部分水的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在练习中,我主要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练习,这两题是对今天学习内容的很好的应用,能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练习一是针对第一个实验设计的,练习二是针对第二个实验设计的。

学生有了实验的基础,就能很快地计算出西红柿和珊瑚石的体积。

5、互动总结、课外讨论

我故意提出: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那我们现在用排水法来测量一块不规则的海绵的体积,行不行?

”学生很快就会想到不行,让学生明白我们处理问题时应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课外拓展,请学生应用今天的知识去讨论: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体是一粒小小的黄豆,或是一个不会沉入水里的乒乓球,又如何测量它们的体积呢?

”这无疑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使学生很有兴趣在课后展开讨论,同时也把这节课向课外延伸,向实际生活延伸,达到一个升华。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公式的来由和它的结构特点。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木城一小张萧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橡皮泥、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直尺或三角板、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是规则的立体图形我们能够求它的体积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像西红柿土豆苹果鸡蛋等都是不规则物体

3、揭示课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三国时期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

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曹冲和其他官员一同前去看大象。

人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说:

“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呢?

”有人说:

“这得造一杆巨大的秤。

”有人说:

“即使有了大秤也不行,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秤举起来呢?

”这时候,只有七岁的曹冲灵机一动站出来说:

“我有个好办法。

我们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往下沉多少,再沿着水面在船舷上划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划线的地方,我们称一称石头的重量。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用这个方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不怕做不道,就怕想不道,只要同学们积极思考,善于动脑,就一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师:

要比较谁的眼力好,就需要————(准确算出橡皮泥和石块的体积)。

用什么办法可以求出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合作,测量体积。

1、阅读与理解

师:

请看大屏幕,阅读与理解问题,思考: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橡皮泥和石块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相比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出特点的时候问:

我们怎样求这种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2、分析与解答

(1)探究橡皮泥的体积

请同学们先想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求橡皮泥的体积?

(根据学生回答,首先处理改变形状求体积的方法)

学生汇报。

老师提出要求:

下面就请各组同学合作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在合作之前组长先要分工,再拿出橡皮泥开始操作,看看哪组最先完成,遇到复杂计算是可以用计算器.(各组准备一个计算器)(学生操作时老师板书:

橡皮泥长方体正方体)

老师将自己这块橡皮泥给其中一组(这组必须汇报)分组汇报橡皮泥的体积。

看看哪个同学最接近这个体积。

小结:

这种办法,我们把橡皮泥转化成了——(长方体、正方体)。

转化后,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没有)(板书:

转化、体积相等)

(2)、研究石块的体积

师:

橡皮泥可以通过变形求出体积,石块可以用这种方法求体积吗?

为什么?

师:

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石块的体积?

如果学生回答用排水法(不能答出就引导出),师问:

你说的这种办法求石块的体积需要哪些物品?

如果学生已经把用品说得很完整就问:

用量杯、水木石块的体积的操作步步骤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等会用“先……,然后……,再……就得石块的体积。

”这种句式回答。

句式用课件展示出来。

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巡视,在快的组里追问:

还可以怎样操作?

争取把下降的方法讨论出来。

学生汇报(依据汇报适当点评)。

师:

很好,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求出石块的体积,并填写操作记录单。

学生分小组操作,操作前,出示以下要求:

每个组分工合作:

1号同学操作实验,2号同学观察,3号同学记录,4号同学指挥协助并汇报。

(学生号数的设定:

4号为组长,1号次之,3、4号随意)

(教师巡视指点,巡视时,注意发现、并纠正以下问题:

水太少,不能淹没梨;水太多,会溢出;未能完全淹没石块就算出石块的体积)

小组展学。

老师将自己这块橡皮泥给其中一组(这组必须展学,汇报后看看谁估计得准)指名小组上台,展示台展示操作单,4号同学汇报操作过程。

用计算石块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得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方法1中求石块的体积实际上是求的什么?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这个时候,石块的体积就转化成成了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板书:

V石块----V上升部分水)

(学生如果能回答,让学生回答后再课件展示,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课件展示后再让学生回答。

3、回顾与反思

师:

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记录哪些数据?

(依次引导出学生回答出三种方法所需要的数据,同时PPT展示)

用排水法可以求出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吗?

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五)总结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会答到用两种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老师:

两种方法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

转化就是把不熟悉的转化成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

例如变形法是把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排水法是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水的体积。

这个思想在我们数学上运用广泛,同学们以后还会遇到,希望她能带给大家更多地帮助,解决同学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也感谢各位领导和教师们的聆听,谢谢您们!

下课。

 

附:

板书设计

不规则物体体积

转化

V橡皮泥--------V长方体正方体

体积相等

排V上升前水

水V石块V上升后水

1.圆锥体积的说课稿

2.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

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

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

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

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

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说学法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

(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

(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

圆锥的体积

  

(二)讲授新知

  1、

(1)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想:

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

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首先,学生带着如下三个问题自学课文,(电脑出示):

(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

(3)得出了什么结论?

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

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

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V=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

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练习:

  填空:

(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3.①基本练习。

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②变式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

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

“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3分米”、“直径是6分米”、“周长是”引导学生想:

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③小结:

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

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1/3,还要注意单位统一。

     

   3、 教学例3(出示例3)

  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

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读题、想:

要求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必须先求什么?

(先分组讨论,再尝试练习,个别板演,然后集体评讲。

4.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4、操作练习。

6.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7.(三)、巩固应用

8. 1、做P27-28练习九的第3、4、7、8题,(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

  2、思考题:

一个长1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

(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9.

10.(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

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

这样结尾,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12.总之,本节课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真正体现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

“教正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13. 

《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设计

东莞市常平实验小学张海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视频、量杯、透明长方体、水、梨、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导学

教师:

同学们,经过前两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现在请你结合昨天晚上回去看的微课视频学习情况请拿出课前预习本进行小组交流你的发现和困惑。

引导学生回顾思考体积的单位转换规律以及求体积的公式,并根据预习提纲感悟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验求法,初步形成概念。

请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本并作解析。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本的反馈交流,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合作质疑探究

1.教师出示图片分析探究。

教师:

刚才我们小组交流了昨天学习视频的情况,初步知道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探究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

师: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

现在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解一下如何求梨的体积(教师放出图片,学生讲解)

学生1:

橡皮泥容易变形,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再测量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2:

可以把梨放到装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排水法”。

(1)请小组代表上台重点介绍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2)教师适时板书:

V物体=V上升部分。

2.再次回顾,深化认识。

教师:

想一想,遇到下面这种情况,你还能计算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

如果没有体积刻度,换成长方体容器你又能怎样测量?

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

(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再次让学生上讲台来按图讲述满足需要的条件。

V物体=V上升部分

【设计意图】因为探讨、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照顾中下生我在这再次让学生通过探讨的方式重温实验过程,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进一步清晰求不规则物体需要的条件。

3.看书质疑P39

教师:

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谁来说一说,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看书质疑,进一步强化通过实验推导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并利用补充完整例题及回答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求不规则物体需要满足的条件。

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巩固提高。

(1)一个长方体容器,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出示

(1)这道题,学生初看很简单,但是却求不出结果,这样就会与之前学习的内容发生碰撞,通过回忆和思考马上就明白原来是少了条件,接着老师通过学生的要求再出现

(2)补充需要的必备条件,学生会对这个过程记忆更加牢固。

(3)教材P41练习九第7题:

3.将一个正方体铁块,浸没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的水中。

取出后,水面下降0.5厘米。

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10平方厘米,这块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题的意图是让学生归纳出:

下降的水的体积=取出正方体体积

4.把一个铁球沉没在底面积是平方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分米上升到6分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是多少吗?

5.把一个铁球沉没在底面积是平方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从分米上升了6分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是多少吗?

6.在一只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水缸中,放入一块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铁块后,水面会上升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这几道题型的设计都是围绕:

上升水的体积=放入物体的体积来巩固提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与放入物体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

教材P41练习九第13题:

【设计意图】习题设计上,我们需要做到循序渐进。

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练习中基本上采用全部放手的做法,让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给学生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

(五)总结

1.对于课前微课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本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3.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六)布置作业

1.对于本节课如果还有地方不明白的可以回去再次回看微课视频。

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第9题。

板书设计:

 

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水的体积+放入物体的体积=总体积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

=底面积×上升(或下降)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