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和管理策略.docx
《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和管理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和管理策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和管理策略
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和管理策略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发课堂。
高效课堂解决了传统课堂的低效和无效,使学生和教师都得以解放。
在高效课堂上,教师退居幕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有学生人人参与学习和展示,使得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建立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命脉之一,是学生展开竞争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阵地。
但从目前现实课堂中不难发现,老师在课堂上之所以不敢大胆使用合作学习小组,就是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合作学习意识,提前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该讨论的,组织不到位,该发言的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而且一个班愿意发言的就那几个人,一节课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等待中浪费了。
由此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和管理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一大课题。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就是以有效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组合作学习的有利之处在以下几点上得以体现:
1、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2、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帮扶学习。
3、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团结精神。
4、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巡视指导。
5、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6、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有效利用教学空间。
7、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8、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实行分组合作学习的最关键之处是如何在教学实际中有效落实,这就牵涉到如何让每个老师和学生实际操作的问题。
其中教师是组织和引导者,学生是实施实践者。
分组合作学习的操作主要是两方面的操作,一是形式上的操作,主要责任人是班主任。
二是内容上的操作,主要责任人是任课教师。
下面谈谈对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和管理的一些做法和策略:
一、建好合作学习小组
(一)小组组建
1、小组组建的基本原则:
科学的组建学习小组是实施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每一个学习小组就是班级的缩影。
学习小组的组建并非简单的把几名学生放在一块,而是需要班主任老师全面考虑并且同任课教师商量后进行分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1)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成员的学习能力(考试成绩、平时学习态度、发展潜力)、行为表现、思想状态,性格特点等要保持基本平衡;
(2)注意男女搭配。
女生较细心,听话,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但比较粗心,往往注重结果,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3)注意动静搭配。
即不能让喜欢讲话、调皮的同学分配到同一组,不选自己最好的玩伴当学习伙伴。
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
(4)还要考虑家庭条件等因素,要让家庭条件好的和家庭条件差点组合在一起,给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相互帮助的空间;
(5)尽量不允许学生之间进行自由选择。
因为学生通常喜欢选择与自己性格相似或成绩相当的同学在一起,这样会出现小组间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各小组开展学习活动。
这样按学习成绩、管理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产生后的每个学习小组基本上在同一层次上,这也是最关键。
对搭配不太合理的小组进行可调整。
2、分组的方法:
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初建学习小组,在学生相互并不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成绩采取一条龙的形式分组,每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A层-B层-C层。
在此基础上将各等次的学生平均分成六至八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最多6人,最少4人。
人少不利于很好地开展讨论和交流,不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人多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人人参与,会使有些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懒于思考,人多不利于交流和个人展示,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小组内成员座位最好按A1B2、C1C2、B1A2对面而坐,即C类中间对坐,2个优生和2个中生呈对角线坐。
这样做,一给2个差生有同类感,亲近感,而减少距离感、层次感和自卑感。
二给差生以包围式温暖,四周式帮扶。
三给优、中学生以合作提高的机会。
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环境,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二)课桌摆放。
各组同学面对面坐成两排,朝北朝南坐,而不宜朝前朝后坐。
这能更好利用两头黑板,便于学生观看。
如果分成八个小组,则前面三组,中间两组,后面三组,桌子离前后黑板的间距以不影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为准,讲台一律放在前黑板处,每组桌面中间放置小组标示牌一块、粉笔一盒、当节课的学习用具,其他学习用品一律放倒桌斗内,确保学生能无障碍交流。
(三)选好小组长。
学习小组组建完成后,需要选择组长、副组长、学科组长、纪律组长等小组机构。
每个小组确定一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的担任组长,管理本组全部事务。
给小组以独立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不是随大流,跟着走。
组长在学习小组中的作用既相当于班主任,要管理组员;同时又相当于“小教师”,要组织组员进行学习讨论。
因此,选择组长要慎重。
组长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各组最好选2名学生任正、副组长。
组长选拔的要求:
(1)小组长必须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服务意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大局观念;
(2)小组长必须由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学习成绩在组内处于中上等,并不一定要学习最好的,但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他要成为本组的“学习领袖”;
(3)小组长还要有较强的自制力,能率先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影响本组的合作;
(4)小组长最好采取个人申请或老师推荐,并由本组成员认可的方式产生,这样小组长在本组才有号召力。
(5)小组长可以实行任期制,聘期通常为一学期,进行合理的流动。
期满后实行组内民主选举,可以连任,这样对小组长是一种鞭策,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机会。
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定期考核后也可以调整重组,在以后时机成熟时,组长可以组内选举,三类学生可以分类,分档自由组合。
2、选配好正、副组长后,再根据组内成员的学科学习情况、工作能力等配备各学科组长(相当于课代表)、值日组长、纪律督查组长和评价记分员。
在组建这些组长时不能忽视C层次的学生。
使得每个组员都是组长,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1~2项组内工作。
(四)给小组成员编一个相应的代号。
特别是刚刚开始时,老师和学生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运作还不熟练,编一个统一代号更有必要。
按照前面我们分组的标准分好小组后,把各组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相当的编成同一个号(应特别注意的是,最好不要按成绩从高到低顺序编号,那样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
(五)加强合作学习小组内的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合作的氛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创设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
如:
飞天、火箭、扬帆、雄鹰、阳光、智慧、先锋、疾风、劲草、光荣、必胜、无敌、勤奋、日进、翱翔、合力等等。
组名可由组内成员集体讨论或征选的方式确定。
2、确定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
如,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挑战自我,团结第一;快乐大本营,天天好心情;行动,才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等。
3、设计组徽——由组内成员征集设计后讨论确定,充分发挥有绘画创作能力的组员的特长。
4、制作组标------统一制作小组标示牌(内容包括:
组名、组徽,组训、奋斗目标)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使得每位同学时刻都有动力,每个小组更有凝聚力努力的方向。
5、制订奋斗目标和组规——小组讨论后,制定本学习小组的奋斗目标(节、日、周、月)。
并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等方面要达到什么要求,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水平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目标清晰,人人明确。
组规的制订最好由B、C类学生负责,这样本身对他们也是一种约束力。
6、班级文化氛围的创设。
可在班内设立心语角、反思角、小组风采展示、学习园地栏等,黑板的上方及教室中间大梁张贴名言警句、格言或学生座右铭。
当然,小组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形成班级文化的过程,他们相互促进,互相支撑。
小组文化氛围形成了,班级文化氛围自然就浓了。
(六)小组建设要稳中求变。
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后,尽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但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必要的时候可视情况进行调整,但最好不要推倒重来。
这种变化包括组员之间的调整、组长的调整,也包括小组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等的变化。
只有适时调整,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地开展。
(七)小组的座次可以以大周为单位进行调整。
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小组内组员可以面对面互调,小组之间可以是南北、前后互调,也可以采取推磨式互调。
二、明确小组长的职责
从教学角度来说,小组长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及时主动的向班主任、任课老师汇报工作,领取学习任务;
(二)要组织组内成员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和各项作业,组织组内帮扶辅导,督促学习对子互纠互查,改正错误。
督促完成作业不积极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协助教师做好辅导工作;
(三)要组织、带领全组同学开展课内外合作学习,并检查本组成员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帮助小组成员解决疑难问题,同时通过组间交流解决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根据本组成员的兴趣爱好等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和本小组的宣传活动,如写字、诵读比赛等;
(五)要定期组织小组成员会议,总结分析本小组学习等情况,还要组织小组进行阶段工作总结,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成绩考核情况、建议、打算等;
(六)及时对本组进行评价。
小组长要组织本组成员在小组成员自己评价的基础上,对本小组工作作出中肯的组内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七)在展示课上,策划本组展示的方案,力求高质量的完成老师分配的课堂展示任务。
三、把合作学习小组纳入常规化管理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不再是面对背而坐,而是面对面而坐;不再是一直坐着不动,可能随时要走动;不再是有序举手同意后发言,可能随时都在发言、讨论、甚至争吵等等。
所有这些新的表现都需要管理好,促进学习有序进行,达到活而不乱之效。
组织管理好分组学习对长期顺利实行分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实行初期。
(一)健全明确分组合作学习管理队伍体系。
组长管组员,班长管组长,教师管课堂,班主任管奖惩。
建立小组长例会制度。
每周周末由班主任或班主任委托班长召开一次小组长会议,总结一周工作取得的成绩,解决小组一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周的工作要求。
并把小组长会议的主要内容在下周一班会课上进行通报;
(二)建立小组考评制度。
把各小组的主要工作进行量化(可以是粗线条的),一节一反馈,一天一评价,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表彰。
表彰优秀者,鞭策落后者,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就能公正、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大对先进典型和反面典型的表扬奖励和批评处理力度,密度。
如评选分组合作学习标兵,发言积极分子,优秀学习小组等等。
(三)强化对小组长的培训。
1、加强思想教育,让小组长们明白,自己当上小组长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小老师”,应当发挥老师的职能和作用,明确各自的职责,每个组长该干什么?
如组长全面负责组内事务工作,纪律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组规的纪律执行,学科组长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语文、英语组长还要组织每天的早读等。
2、班主任对小组长进行定期培训,可以利用周例会时间,班主任与组长进行交流,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动态、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与大家商讨解决办法,帮助每一名同学进步,推动班集体共同提高;
3、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学习和管理工作。
(四)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
1、加强对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教育和宣传。
使学生由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
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学习困难的同学学习,让学习困难的同学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系统、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2、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困生特别的关注。
给学习困难的同学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
3、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优劣和好坏,包括课堂上的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
可以在班内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差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4、通过班会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时要教会他们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要动口(该读的要开口读、该问的要主动问,问老师、问同学)、动手(不动笔墨不看书,要把重点知识在书上划下来,难点、疑点做好记号)、动脑(要学会思考)。
教会学生展示的方式。
口头表达要声音洪亮,声情并茂,书写规范,站姿端正,目视学生。
如学生在表述观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
“我认为……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是这样认为的……”、“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页,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请同学们看黑板,对这道题我的解题思路和过程是这样的,你们有什么高见请提出来,谁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
”等;教会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生学习习惯新的内涵。
让学生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
在别人展示时要关注每一个动作、声音和内容,以此行程自己的见解。
合作交流时,告诉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提出;遇到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四、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内容上的操作
分组合作学习的落脚点和支撑点不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就行了,而是分组后在课堂学习中,给学习小组以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觉得分组有必要,有好处,让各小组有事可做,让成员能合作,能交流,共同去做。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一般有三种:
同质互学、异质帮学和小组群学。
在课堂中开展分组合作学习可以按以下六步流程进行操作:
1、自主学习(学习目标、任务或习题)。
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
2、分解任务。
这步是让学生知道本组或自己要干什么,任务要具体。
3、个人探究。
这步体现分组合作是个人探究基础上的合作。
先个人,再小组,才能有效发挥个人才智和集中集体力量。
当然,如果探究项目较大,内容较多,也可再分工或共同探究。
4、组内讨论。
这步就是体现先个人,再集体的措施,最终形成小组共识。
5、全班交流。
(或展示)这步让全班学生共享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功喜悦,交流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6、教师点拨和评价。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学生展示后,能让学生质疑点拨评价的要让给学生,学生不能做的或者做不到位的,由老师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独到新颖之处和错误不足之处进行恰当的点拨评价总结,使学生学习再上一层次。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在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和高效的同时,深入进行学情调查,为下面环节的开始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在选择合作学习任务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抓重点、难点内容,巧妙设计合作学习任务;二要领会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内涵。
在分组学习中既要防止个别优等生“惟我独尊”,不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也耍防止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趁机偷懒,做“自由乘客”或“搭便车”。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方面,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分组学习的特点和优越性,认识到沟通、交流对提高自己的重要性,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另—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互相尊重,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同时也有倾听别人观点的义务。
其次,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从制度上保证全员参与。
第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限制优秀学生发言的次数,并同时激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将小组成员是否全面参与合作学习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以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会遇到学困生不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轻松的环境。
减轻学困生的自卑感和压抑感。
2、帮助他们制定适度的目标。
3、多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避免优等生挤占后进生的空间,给他们展示的舞台。
4、建立帮扶小对子。
5、从评价标准的制定上为学困生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对后进生有所侧重和倾斜,使他们的点滴表现能通过显性的评价体现出来。
五、分组合作学习的考评反馈
对分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有评价反馈,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这是改进教学的需要,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需要。
没有评价反馈的分组合作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
不应该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不应该仅偏重于对学习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
1. 日常行为评价
班级行政小组每日对学生进行检查量化,量化结果具体到学生个体并反馈到教师,学生个体考核作为学生发展报告填写的依据之一;班级利用各项量化结果考核行政小组,作为评选优秀团队的依据。
2. 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
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情况。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采取以下方法:
(1) 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
每节课教师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从导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课堂讲解)、点评质疑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
(2) 评价小组与评价个人相结合。
教师评价到学习小组,由组长和教师共同评价小组成员。
(3) 量化赋分
第一种:
标准分数
① 学案完成:
根据完成情况及质量分为 2 、 1 、 0 分
② 课前板书:
根据板书质量及完成情况分为 2 、 1 、 0 分
③ 讲解展示:
根据讲解内容难易及精彩程度分为 2 、 1 、 0 分
④ 点评质疑:
产生点评质疑一次 2 分
第二种:
分类分数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尽可能多的合作交流,达到人人参与学习的目的,不同类别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分别赋给不同的分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A 类学生展示、点评按照标准分数赋分, B 类学生展示、点评的加倍赋分, C 类学生展示、点评的三倍赋分。
分为2、4、6分。
第三种:
鼓励分数
在板书、展示、点评等环节表示特别优秀,或者产生意外良好效果得到老师和同学一直认可的,一次加 10 分。
(4)记录方法
每天安排一个行政小组负责执勤,记录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一天的情况;而每节课由行政小组长安排本学习小组内的两名学生分别记录,轮流进行,这样避免负担过重的问题出现。
记录内容为各个学习小组课堂学习各环节赋分和评价总分。
小组长汇总各学习小组进行统计。
安排一个学科学习小组负责执勤,记录全班各个学习小组本学科一周的情况;具体安排同行政小组。
(5)统计方法
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分别统计汇总。
每天下午第七节课后由行政学习小组组长进行汇总统计,将一天来全班每个学习小组团队及个人量化情况记录结果报送班主任;
每周学科小组有班级课代表汇总统计,结果报送任课教师。
(6)结果利用
每月统计汇总,因分数既统计到个人,又加到团队,由此可以评选班级个人 “预习之星 ” 、 “ 展示之星 ” 、 “ 点评之星 ” ,在学习小组中评选 “ 优秀团队”等。
这种学习小组评价方式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能防止只有部分优秀学生频繁展示现象的出现。
3. 综合评价
期中、期末每次模块考试后,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及格率情况,结合每月统计结果,对学生个体、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进行激励评价。
这种学习小组评价方式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能防止只有部分优秀学生频繁展示现象的出现。
“ 严格规范管理 + 课堂教学改革 = 谁都能成功 ”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小组、班级、年级和学校评价机制和体系。
一级评一级,一层评一层。
学生评学生,老师评学生,学生评老师等等。
2、建立分组合作学习奖惩制度。
对学生,对小组,对班级的评价后,要有说法,有具体体现,有表扬激励手段,也有批评整改措施。
这可以和管理奖惩相结合进行。
3、评价反馈要注意时效和力度。
随堂评,经常评,定期评。
平时小评,期中,期末大评等等。
一定要及时进行,拖久了评价反馈也没有实际意义。
4、评价后一定要有记录,这是对评价的重视,也是对学生、老师的尊重和负责。
最好每生建立一个成才档案袋。
要确定哪些材料要装进档案袋。
5、经常开展小组竞赛和评比活动,增强学生的分组意识,促进小组凝聚力的提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从分组合作学习刚开始,一定会有一个从新鲜、适应、艰苦到成功的过程。
全体师生一定要有坚定的决心,充分的认识,要积极地发动,全员地参与,细致地操作,不断地完善,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附:
课堂教学反馈评价表 本课学习目标:
组 别
预习
合作
展示
点评
反馈
总得分
一
二
三
四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