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0993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沉湎(midn)倒坍(to)袅(nido)袅烟云臆(yi)测

B.羸(1飢)弱馈(kul)赠浩瀚无银(yin)—泻(xiQ)千里

C.攫(ju@)取休憩(ql)精力充沛(pQi)万籁(ldi)俱寂

D.徘徊(hudi)荫庇(bi)有条不紊(w§n)咄(dud)咄逼人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将正确的字依次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2分)

A.锐不可挡大爱无疆无人问津气宇轩昂

B.进退维谷相形见细莫衷一事语无伦次

C.草长莺飞怡然自得全神贯注消声匿迹

D.断章取意深恶痛绝持之以恒同舟共济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1莫言从“内部”中国社会,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令人震撼地挖掘了其中最隐秘的真实。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儿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

3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代表的一大批平凡人物“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沉沦在冷漠与麻木中的人们:

善与美主宰着世界,恶与丑终将被埋葬。

A.审视期待警醒B.审查期盼唤醒

C.审查期待唤醒D.审视期盼警醒

4.名著阅读。

(4分,每小题2分)

等村巷里最后一个孩子的脚步声也消失了,杜小康才走出红门。

那时,村巷里,只有一巷满满的月光。

他独自从地上捡起一根孩子们遗落的木棍,随便砍了儿下,重乂扔在地上,然后返回红门里。

这样过了些日子,杜小康终于走出红门,并且在大部分时间里将自己暴露在外面。

他东走西走。

他要让所有油麻地的孩子都能看见他。

他像往常一样,穿着油麻地孩子中最好最干净的衣服,并且不免夸张地表现着他的快乐。

(1)上面的文段节选自《》,在小说中,杜小康此前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一个的人。

5.根据提示,修改下面一段文字。

(3分)

1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敬崇尚崇拜)"和谐”的民族。

②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

③不仅它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1)请从第①句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分)

(2)第②句有一处缺少标点,请将补上标点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分)

(3)笫③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分)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3分)

(1),相失万重云?

(杜甫《孤雁》)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无情有恨何人觉?

(《白莲》)

(4),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

第二部分(共5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乂一村。

箫鼓追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往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踵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

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一一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是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②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乂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

“君未知战。

勅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声盛致志,鼓儼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宋公:

宋襄公。

泓:

泓水。

②司马:

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

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④禽:

通“擒”。

二毛:

头发斑白的人。

⑤勅(qfng):

强而有力。

⑥儼(chan):

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伤股,门官歼焉。

3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4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9.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0•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11•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11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分)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1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

不完满才是人生。

2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

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诗句: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白•上千来。

3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

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

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

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

“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

结果,事与愿违,仍然呜呼哀哉了。

4这些皇帝手样去呵护这株小草,大家能不能做到?

“能!

”官兵们哄然大笑道。

“记住,谁碰坏了小草,就罚谁休假带十盆花回来。

”连长乂补充了一句。

列兵连忙把那株小草移栽到了一个小小的罐头盒里。

官兵们把罐头盒放进了连长的房间。

从此,列兵拥有了一个最光荣的职务一一护草卫士。

阳春四月,花影绰约,蜂蝶翻飞,而海拔5300米的塔克逊却还是口雪皑皑,雪峰林立。

自然界馈赠官兵们的仅仅是只有一株草的春天,但大家都已学会了珍惜。

那些散落在小山坳里的铁营房,顺着山坡一层一层呈梯级格式排列。

棉衣、棉裤、棉帽、大头皮鞋把这里的官兵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每天如此。

即使是这样,在这里当兵的人,内心依然有一颗望春之心,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在严寒的包围中冲破冰雪,让春天的气息像他们铿锵的脚步一样缓缓地踏步而来。

每当太阳升到山顶,官兵们就抱着那株小草,站在阳光里,唱着歌儿,向远方的妈妈问好。

每当想起那株小草,我就想起生命的颜色:

想起生命的颜色,我就想起塔克逊的春天,生命只有在这个高度上跋涉过以后,你才有可能意会到5300这个数字的高低、轻重和色彩。

关于塔克逊的这株小草究竟是如何诞生在塔克逊的,至今仍是个耐人寻味的谜。

塔克逊的官兵仅为一株小草而感到满足,我知道这个春天他们才是最幸福的人。

(文章有删改)

15.文章1、2两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对全文来说,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4分)

16.阅读全文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的主要故事。

(4分)

17.对一株小草的呵护,从官兵们的动作中是可以看出来的。

请找出文中能表现官兵呵护小草的动作的语句。

(4分)

18•“果真如此,春天来了!

”请结合语境体会排长说这句话时的心情。

(4分)

19.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语句略作赏析。

(5分)

"那破土而出的新芽,嫩得像刚出生的婴儿,细如爷爷左下颌的那一根胡须。

第三部分(共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材料

(1):

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全顾问组一位成员警告说,由于美国与俄罗斯工程师之间缺乏交流,国际空间站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

材料

(2):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种思想。

材料(3):

当代作家虹影说:

“人与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个人都差不多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状态,才岀现网络世界。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生活中你有类似的见闻和体验吗?

请就“交流”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答案

1.C[A.坍(ton)。

B.银一垠。

D.咄(duO)。

]

2.A.挡一当B.事一是C.消一销D.意一义(本题考查成语的识记能力。

成语中的错别字多数是同音致误,只有明白了成语的出处及意思,才能避免出现用字错误。

3.D(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审视”指仔细地看,反复分析、推敲。

“审查”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

前者侧重“视”,指看、分析;后者侧重“查”,指调查、核查。

①句用“审视”恰当。

“期待”有“期望,等待”的意思,侧重于“等待”。

“期盼”指期待、盼望,侧重于“盼望”。

②句用“期盼”更确切。

“唤醒”指叫醒,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觉醒的意思。

“警醒”指警觉醒悟,或使人警觉醒悟。

根据③句的语境,应该用“警醒”。

4.

(1)示例:

草房子家庭破产,辍学在家。

(2)示例:

自尊心强、好面子

:

(1)通过选文中的人物杜小康,我们可以回忆起杜小康这个人物岀现在曹文轩的《草房子》中。

(2)实际上要求分析人物特点。

根据选文对杜小康的行动描写,“等村巷里最后一个孩子的脚步声也消失了,杜小康才走出红\1……”可见杜小康因为無学不愿见村里的孩子们,表现出他自尊心强;过了些日子,大部分时间在外面,穿孩子中最好最干净的衣服,让大家都能看见他,反映出他好面子的性格特点。

5.

(1)崇尚('‘崇拜”侧重极为钦佩,多含迷信意味;对象是人、神或事物。

如:

崇拜神灵。

“崇敬”指对人十分尊敬。

如:

崇敬伟人。

“崇尚”指尊重,推崇。

如:

崇尚正义。

(2)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

(本题考查引号的用法。

引号主要有三种用法:

表示直接引用的话,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本题属于第二种。

“和”是本段文字中着重论述的对象,即和谐。

要特别强调这一点,用引号最合适。

(3)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本题考查语病中的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包括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修饰成分残缺。

本题属于主语残缺,是山关联词语提前造成的。

“不仅”在句首,导致这句话缺少了主语,“不仅”和"它”互换一下位置即可。

6.

(1)谁怜一片影

(2)濯清涟而不妖

(3)月晓风清欲堕时陆龟蒙

(4)荷叶罗裙一色裁采莲曲

(本题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均属于直接性默写,或填写下句,或填写上句,还考查了对作者、作品的识记能力。

对名句的积累,一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错字、漏字.添字现象;二要理解句子的含义。

对作者、作品出处的积累可釆用分类整理的办法,做到扎实、准确、无误。

7.B(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诗中的“村庄”不是“目的地”,而是象征着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8.①鼓:

击鼓进军

2歼:

被杀死

3重(chdng):

再次

4以:

凭,靠

(①“鼓”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②“歼”在这里是被动用法,“被歼灭”o③“重”在文言文中较少见,在这里读“ch6ng”,再次。

④此处的“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以”的用法相同,是介词,凭借,依靠。

9.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关键字词的含义要字字落实,“爱”解释为“怜悯”,“服”解释为“屈服”,“焉”是句末语气助词。

外,根据注释④可知“二毛”指“头发斑口的人”,翻译时可意译为“年老的敌人”。

10.(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

(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甲)文“夫战,勇气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士气的彼消我长)和“吾视其辙乱,望其谟靡,故逐之”(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是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原因。

(乙)文宋公恪守“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君子”规则和“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的古人规则,丧失战机,以致战败。

11.(示例)写作目的一:

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U的二:

两文写作U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

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

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

都运用了衬托。

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两篇文章都详细描写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而略写激烈的战争过程,都用君主的无知浅陋衬托岀臣子的雄才大略。

能从以上角度任选一处进行阐述即可。

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中信息加以提炼概括,还要对文章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分析。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

“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但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乂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回答说:

“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

“有道徳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口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

“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如果怜悯受伤的人,就如同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

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

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不成阵势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12.C(C项,以偏概全。

汉武帝、唐太宗他们的人生不完满还指“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13.A(A项,无中生有,原文中不存在对不如意程度的比较。

14.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对社会,有利于安定团结。

第二问略。

(意思对即可)(“不完满才是人生”所带来的好处在文章第⑨段有体现:

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第二问,要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虽然人生不完满,但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要正确面对;要积极进取,努力上进;要享受过程,把不完满变得相对完满。

15.在绿色的大地上的人们与塔克逊的军营里的官兵们对小草的'不同感受,说明塔克逊的春天缺少绿意。

这两段文字对下文有铺垫作用。

(第1段写普通人对小草的忽视,第2段写在一年四季看不到一丝绿意的塔克逊的官兵们看到一株小草时惊诧、激动的表现,为下文做铺垫。

16.塔克逊的军营里的官兵们发现一株小草,精心呵护这株小草。

(通读全文后可知本文主要是写官兵们和一株小草的故事。

17.发现一株小草,“列兵的右脚悬在半空中”;见有小草,“排长趴在地上”观察;“列兵连忙把那株小草移栽到了一个小小的罐头盒里”;“每当太阳升到山顶,官兵们就抱着那株小草,站在阳光里”O(文中表现官兵呵护小草的动作的语句主要在第2、3、8、11段。

18.这句话表现了排长趴在地上,确认确实是一株小草后的欣喜激动的心情。

(通过语境可知,塔克逊一年四季见不到一丝绿意,蓦然发现竟有一株小草,

其激动之情可想而知。

19.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那破土而出的新芽的质地和形状,也表达出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及把握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判断修辞手法比较简单,结合平日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理解进行判断即可。

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要紧扣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用比喻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

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0.思路点拨:

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不应该只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而应该走出课堂,走岀校园,走出自我,和同学朋友交流,和父母长辈交流,和大自然交流,和社会交流,甚至和世界交流……“学会交流,善于交流”不仅是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而且是全社会都应重视并探讨的一个课题。

“交流”这个话题,切中了时代的脉搏。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相对突出的问题,如人类与环境、和平与发展、对抗与对话、竞争与合作、节约与浪费……这些问题都一度反映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而现在“交流”乂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它与我们同在,只要我们生活在世上,就会时时刻刻需要交流。

它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国与国和平共赢的保障。

例文:

绿化心灵

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深,使和睦温馨的家庭矛盾重重?

为什么昔日的挚友要反LI成仇,拔刀相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对路边的乞儿不屑一顾,让人感到世态炎凉、人心冷漠?

人们在各自心里筑起一道“圉墙”,把心牢牢地裹住,“冷眼看世界”,那么这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俞伯牙的琴声在山间缭绕,没有人能听懂,可是当悠扬的琴声拂过江面时,却使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

那么深奥而乂玄妙的琴声,竟被钟子期深深地领悟。

俞伯牙慨叹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

他们不是用话语来交流,而是用音乐交流,用心交流。

所以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断琴而誓,不再弹琴。

是啊,缺了知己,缺了可与之交流的人,存在的意义何在?

这个故事曾在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内心泛起波澜,它让人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只有真心地去交流,你才能体会到真爱的神圣伟大,友谊的真诚可贵。

是交流给心灵增添了一笔笔壳色,给世界带来了一片片温馨。

心与心的交流本是一杯香甜的美酒,为什么人们会逐渐关闭心灵的大门,拒绝去品尝呢?

人心是异常敬感的。

当人们被迫需要面对竞争的时候,他们感到客观的无形的压力笼罩了世界。

竞争像一个旋涡,圈住了一个又一个人,罩住了一颗又一颗心。

当人们学会了分析利弊的时候就学会了选择利弊。

“个人主义”在这个时代得到广泛的默认。

它像一个个圈子,让人心在圈禁中变得冷漠了。

为什么现在楼越盖越高,网络越来越先进,而人情却越来越淡漠?

因为人心远了。

为什么今天“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却让人感到无奈?

因为人心冷了。

当无数矿工因瓦斯爆炸或透水事故而葬身井底时,当无情的大火呑噬了无数无辜的生命时,当假酒假药害得很多人家破人亡时,你的心跳有没有加速?

为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损失了多少?

教训是惨痛的,为什么悲剧还要不断地重演?

为什么不可以敞开心扉,用真心去交流,去呼唤?

为什么不可以抛开一己私利,为了一份责任去互相交流。

交流就像柔柔细雨滋润着大地,一滴一滴默默地流,碾着时光的足迹,抚平了大地的创伤,滴穿了人与人之间如磐石般坚硬的隔阂。

呻吟着的地球在呼唤着绿色的世界。

而绿化世界,必先绿化人的心灵。

只要人们都能奉献一点爱心,用真心去和别人交流,多一点爱心,多一分温馨,整个世界就会变成爱的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