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9426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概述:

基本特征:

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三条基本线索:

一对主要矛盾:

日本帝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国民党:

片面;正面

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

共产党:

全面;敌后

三个发展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一、教学目的: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所做的努力,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的意义。

通过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

通过学习中国人民在抗战过程中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学生明白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保证抗战的最后胜利,

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进行持久抗战的依据,以及战略和战术原则。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难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开辟敌后战场的依据及战略战术。

专题一: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局演变及其胜利的重要意义

思考: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史实或事件:

1874年:

进犯台湾

1895年:

发动甲午战争并侵占台湾

1900年:

日本加入八国联军侵华

1904年:

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

1914年:

出兵占德国在华租借地青岛,控制山东

1928年5月:

济南惨案,武力阻止中国统一

=>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宣示了八条《对华政策纲要》,企图把“满蒙”从中国彻底分割出去,并决心为之诉诸武力。

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递了一份秘密奏折,即《田中奏折》,其中提出了日本新大陆政策总战略: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

惟第三期之灭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日本获得中国的资源后,就可以进而征服印度、南洋诸岛、中小亚细亚乃至欧洲。

一、从战争的范围看,中国抗日战争是由局部走向全面

1、局部侵华: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迅速占领了东北。

面对日本的大举侵略,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把这一事件诉诸国际联盟(简称”国联“)。

“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为什么实行不抵抗政策?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来自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总国策。

第二,在蒋介石看来,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如果抵抗,中国肯定打不赢,与其抵抗,不如妥协退让以保存自己,把东北让给日本,以换取日本不再侵略华北。

第三,国民党的政权既轻视人民,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又害怕人民,害怕人民的力量在反侵略斗争中成长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

第四,幻想依赖国际联盟来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制裁日本。

1932年1月28日:

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人的“真空地带”。

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这就是“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后,日本开始着手进行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

在经济上,大力推行经济军事化,使以军事工业为主导的重工业急剧发展。

在军事上,大规模扩军备战。

在政治思想上,逐渐法西斯化。

2、全面侵华: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

当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几个阶段:

1937.7—1938.10:

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动战略进攻。

1938.10—1944.4:

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国民党政权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1944.4—1945.1:

发动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豫湘桂战役。

1945.1—1945.8:

企图继续顽抗,直至投降。

思考: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殖民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深重的灾难:

第一,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散布“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南京大屠杀人数没有30万”等谬论,并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否定日本的战争责任,为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辩护,为战争罪犯涂脂抹粉。

那么,南京大屠杀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第一,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了正义的审判,它已成为历史证明。

第二,日本的自我暴露和战后陆续透露的事实也说明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

第三,国际舆论对日军暴行的揭露和谴责。

细菌战;毒气战;慰安妇;三光政策

第二,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关外与关内;以战养战。

第三,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1拜靖国神社问题;

2改历史教科书问题;

3定南京大屠杀问题等

二、从抗战的广度看,中国抗日战争是由局部抗战走向全国抗战

1、局部抗战:

中共抗战与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就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宣言。

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宣战通电》,宣布对日作战。

中国共产党还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

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中的部分爱国官兵进行了局部抗战。

中国共产党开始同国民党官兵的抗日合作。

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

在同盟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约有300人。

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二·九”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北的红军。

12日凌晨,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实行抗日,张、杨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

这就是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对事变的反应如何?

国际:

日本:

极力怂恿亲日派实行武力“讨伐”,并以武力占领京沪相威胁

英美:

力主和平解决

国内:

亲日派:

杀气腾腾,积极部署,主张用武力来解决

亲英美派:

主张和平解决

地方实力派:

虚虚实实,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

中国共产党:

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赴西安参加谈判。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关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

共产党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主张呢?

一是中国面临着“灭亡整个民族的外国威胁”;二是共产党“有了表示他们提出统一战线纲领具有诚意的机会”。

刘伯承后来也谈到,共产党人要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成最高的利益。

现在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我们要把阶级的仇恨埋在心里,和国民党合作抗日。

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得到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国民党政府中占优势地位的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并为之积极奔走;

张、杨的主要目的是逼蒋抗日;

国内地方实力派和进步力量都主张和平解决;

蒋介石在民族危亡和各种压力下,被迫对政策进行调整;

国际上,英、美等的影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结束了,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了。

这为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2、全国抗战:

国共合作,全民抗战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

中国抗日战争进人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1)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接受改编

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等协议。

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

下辖三个师:

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一二O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全军共4.6万人。

接着,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全军1.03万人。

9月,陕甘宁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仍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3)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1)在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工人阶级始终发挥着先锋队的作用。

(2)农民阶级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或自发组织起来,以各种形式抗击日本侵略者。

(3)民族工商业者为发展大后方工业,支前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文化艺术工作者全力进行抗日宣传。

(5)广大妇女奋然而起,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6)各抗日党派纷纷发表抗日主张,投入到全民族抗战洪流之中。

(7)各少数民族在祖国危难时刻,以各种方式参加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

(8)台湾同胞坚持了长打半个多世纪的抗日英勇斗争;港澳同胞、海外华侨也以各种方式参加抗战、支援抗战。

在祖国存亡危急的关头,中华儿女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从具体抗战的阶段看: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第一阶段: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

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

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第三阶段: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

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5月上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投降。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8月上旬,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猛烈攻击日本关东军。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

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

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

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

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

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

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二战风云人物评价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击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的国家。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二战中的风云人物都对此曾有过高度的评价。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们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大规模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通道。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

“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

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曾说: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中国)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在全世界庆祝二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英国《卫报》发表评论说,如果不是中国牺牲二千万人的代价,在亚洲战场拖住日本军队,日本军队如果侵占控制了中国后,就会转而进攻苏联后方,或者进一步进入太平洋地区,否则历史将会重写。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

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苏联是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

美国也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一些援助。

英国及法国等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今天,我们再度回首这段历史,是为了记住先辈们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地今天的和平。

专题二:

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和中共抗日方针

一、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在此阶段,这是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国民党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的战役。

谢晋元·八百壮士

台儿庄战役: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为打通南北战场,取得联系,1938年1月日军南北两路沿津浦线夹击徐州,中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自3月23日至4月17日同日军在台儿庄激战,毙敌7000余人,伤13000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

图为李宗仁在台儿庄。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请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

1938年6月,成立了国民参政会。

国民参政会虽不是真正的民意机关,而是受国民党控制的最高咨询机关,它的成立还是为各党派、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见的讲坛。

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也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整,只是机构膨胀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1、国民党在1937年到1938年10月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毛泽东

2、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源、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但是,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

那么,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为什么在短短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丢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340多个大小城市,使一亿多中国人民沦为日军的铁蹄之下,退却、失败了呢?

(提问)

其客观原因是:

敌强我弱。

日本是东方头号帝国主义强国,又作了长时期的侵华准备,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加之国民党政府没有进行认真备战,敌我在军力、经济力和组织力的对比上,日本都占有较大的优势。

第一,从中日两国的工业基础远看,日本能造世界上一流的飞机、军舰、重炮、坦克等所有的重武器,而当时中国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非常落后,所有重武器、甚至相当一部分轻武器都要从外国购买。

第二,从中日两国开战前军事装备水平看,日本当时的海军总吨位达190万吨,中国海军仅11万吨;日本空军有飞机2700架,而中国仅有各种飞机600架,其中能飞的不足300架。

第三,从中日双方作战部队的装备看,日军每一师团配有坦克24辆,火炮108门,马匹5800匹;而整个国民党军仅有战车十几辆,火炮、马匹都很少。

其主观原因是:

(1)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

蒋介石集团在进行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因而缺乏强有力的力量。

(2)在战略战术上,国民党军事当局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因此,处处陷于防守、被动挨打的境地。

这几大会战的失败,军事上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消极的分兵把守,固守一隅。

由于兵力分散,又缺少强大的预备队,一旦被敌突破一道防线,就会引起全线动摇和崩溃。

(3)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各为己谋。

在战斗中往往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能协同作战甚至互相倾轧,常常因援军不能及时赶到而贻误战机。

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纪律松弛,内部腐败,部分高级将领畏敌如虎,毫无斗志,闻敌即溃,弃职而逃。

如山东的韩复榘、山西的李复膺、河北的刘峙等,都是国民党内有名的长逃将军。

评价:

抗战初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的对日,尽管丧失了一些土地却粉碎了日军妄图以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使中国的持久抗战赢得了必要的时间,因此毛泽东说: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但是,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拒绝必要的民主改革,压制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未充分发挥一切有利于抗战的积极因素,因此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再加上固执地执行错误的战略战术原则,不能主动灵活地有效打击敌人,从而造成损失惨重,失地过多的局面。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的正面战场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1938年10月~1941年12月),这个时期国民党对内加紧反共,对外比较认真地抗战。

2、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大反攻前,国民党集团不但积极反共而且消极抗日,中国抗战的主战场由国民党正面战场转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请思考:

抗日战争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

就日本方面来说:

日本迫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加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严重威胁敌人的后方。

所以不得不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

就中国方面来说:

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集中主要兵力进行“扫荡”;

对日占区----残酷的殖民统治。

近卫声明:

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声明,声称侵略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

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得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

这表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灭亡中国,在策略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

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中国共产党新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