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9263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docx

《《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docx

《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xx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第二小学魏雅文

【摘要】

因材施教历来被认为是教育思想中的精髓,在实践中得到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认可。

在我国现阶段师资条件有限、硬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探索在大班额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具有重要意义。

要贯彻好因材施教这一原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好每一个环节。

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差异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探索课堂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之间分组合作学习,优势互补;要设计差异性作业,进行差异性辅导;要与家长合作,使家庭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关键词】

因材施教大班额知己知彼

【正文】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大班额”。

班级中的学生数常常在50人以上,超过60人以上的也不在少数。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县直小学,进入学校随便推开一间教室的门,几乎都是座无虚席,人满为患。

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可是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面对一个班六七十个学生,而且xx族学生占全校人数的三分之一,,面对这样的情况,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这让我们一线的教师感到很困惑。

由于我校校园面积较小、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欠缺,而生源又较好,造成我校不得不实行大班额教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提高课堂教学。

下面就谈谈我校教学模式下对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课堂。

1、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必须要知己知彼。

先要了解学生是什么样的“材”,然后教师如何去施“教”。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知识阅历、人生经验、处事态度、家庭状况、性趣爱好等可了解的太多太多,很少有教师去化时间细细调查研究,对学生的了解一知半解,因材施教自然就成了空话。

2、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知道怎样才能教好。

并且在课堂伊始就巧妙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以好助中以中助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注重以学生为主少讲多练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5、针对班级人数较多、层次差别较大的现象,在教学中我用分层教学模式,对成绩较好的同学和中等学生采取互助学习小组间互相帮助解决疑难,较差的同学要求课堂必须认真听课课后及时补差补缺尽快提高成绩,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二、要提高教学质量,课后辅导必不可少。

很多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

针对这种问题,一定要因材施教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加强师生交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还要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

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而是充满乐趣的。

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总之,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三、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课堂教学很容易出现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1.小组人数要科学。

一般以4-6人为宜。

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有悖于新课标倡导的“为了一切的学生”的课改理念。

2.小组人员分配要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探索、发现以及成功带来的乐趣。

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完成探究任务,实现能力提高。

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合作小组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尽量保持各个小组的均衡发展。

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这样不仅使学生长久保持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井然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同时监督帮助思想懒散的学困生,让他们也能积极投入到激烈的合作交流中,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四、批改作业方面的措施。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查阅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不同数量的习题,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讨论互助解决相应问题,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采取老师主要面批每个学习小组组长的作业,做到及时、认真分析原因,让小组长理解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然后利用小组长去批阅其他组员的作业并帮助他们订正和掌握相应知识,老师再随机抽查。

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这样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及时与家长沟通,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尽管大多数家长不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跟他们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他们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了解可能更准确,更深入,还有的家长可能在教育观念上有些合理的意见。

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家长主动与教师配合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本人开阔思路,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定会促使我们的家校和谐发展,一定会谱写出和谐教育新篇章。

总之,“教有法而教无定法”这一教学法则我们一定要真正理解,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针对大班额中的众多学生只有认真钻研教法,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

第二篇:

我在大班额条件下的我在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

宿州市第十二小学各年级各班都超出了规定的班级人数,教学环境属于大班额,而且生源基础不平衡——来自不同区域、成分复杂、基础不等,面对如此的现状,为了贯彻“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以学定教,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了全面实施“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优化、异步达标”的教学策略。

我结合本校的实际,确立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大班小班化”的教学思路,逐步形成了“大班额条件下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三步六环节”教学法。

为有效的解决“面向全体”的课堂实际,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三步六环节”教学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标对于这一做法的设计,利用学生喜欢交流和互动的天性,喜欢探索和发现的年龄特征,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三步六环节”教学法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实践中共同探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

合作意识的培养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准确把握各科教学的特点上强调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应用与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检验类化过程的方式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与学方式发生根本改变的课教方法,符合学

1生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探究知识生成,主动去质疑,自己去解疑,体现出合作,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形成

我边学习——学习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国内外前沿理论;边研究——研究学生学情、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边实践——借鉴前人已有的教学模式;边总结——不断比对,不断思考,逐步将新的好的适合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不适合的效果不好的舍弃。

逐渐了一套适合我校校情:

“大班额条件下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三步六环节”教学法。

“三步”即依据目标,定内容;自主合作,巧点拨;分层训练,查效果。

“六环节”即出示目标导学——自学寻求疑难——合作探究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分层优化训练——目标检测反馈。

模式解读如下:

(一)总体设计

第一步。

依据目标,定内容——就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内容。

第二步。

自主合作,巧点拨——就是针对给定的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寻找问题;再通过交流互动,展示自我,各抒己见。

其间就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点拨,解答疑难。

第三步。

分层训练,查效果——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训练,检查小组学习的效果。

(二)具体操作

第一环节:

出示目标导学——就是为了顺利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导入课题后直接出示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更有激情

2去完成教学任务并更有的放矢地完成本节课的所有任务。

第二环节。

自学寻求疑难——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有自学指导,自学指导包括自学内容、自学范围、自学时间、自学要求、尝试练习。

自学指导越具体越具有针对性,效果将会越好,效率将会越高。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查、询问,要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学生的疑难要通过展示以及其他方式最大限度暴露,共性问题要进行归纳。

第三环节。

合作探究解惑——针对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要分类解决,能在小组中解决的用“一帮一”的方式在小组中交流解决,共性问题要在组与组之间交流,有些问题以学生的知识面是不足以出现答案的,只限于交流。

第四环节。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做到适时点拨,并以典型问题将本节知识整体展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有整体认识。

第五环节:

分层优化训练——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选题好、分层查。

选题好是题要具有以下特点:

概念例题习题化、习题模仿例题、公式重运用、课本习题要变形、重点基础要重复。

分层查是对学生要有不同要求,起点低,无封顶。

起点低做到各尽所能,无封顶做到尽其所能。

使课堂真正成为所有学生的学堂,没有一个人落队,能力强的要尽其所能,充分提高。

第六环节。

目标检测反馈——课堂效果如何。

学生是否很好的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必须要用2至3个紧扣教学目标的题目进行基本检测。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进行下节课的教学安排。

第三篇: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进行大班额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

学生只是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老师讲课,或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面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

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的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的针对个性转向多元化。

众所周知,小组合作学习课,大部分是5—6人一组,每个班6—8组。

分组后所占的空间大,有利于生生进行互动式学习,活动空间也相对广泛,同时促进师生之间更广泛的接触与交流。

目前我国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从国内情况看,一般都在50—6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七八十人,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城市流动人口的急增,一些较好的学校,班级的人数仍然在急剧增加,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也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因为很多课是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一个班级的课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

与国外教育相比,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实在是显得捉襟见肘。

受大班额背景的制约,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在几乎所有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实质的合作;有些小组合作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合作时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巴舌,没有中心,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则过于简单,没有合作探究、交流的价值等等。

国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也存在着一些类似的问题。

如荷兰的几位学者在他们撰写的《荷兰小学班级的合作学习》一文中,指出他们的合作学习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足够培训,不知道怎样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好自己的小组合作学习。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小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克服这些障碍,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从以上论述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

既要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了很大变化。

因此如果教师还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只是以走过场的形式,是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

(二)重视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训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技能的培养。

教师的合作学习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同学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不同程度分组,包括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

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要体现那些新理念。

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有一定的难度,有探究和讨论的价值,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的时间要多少等等。

例如统计教学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般需要合作学习,而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独立思考。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逐步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同时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改进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从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如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以及学生的合作技能方面等等。

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这些竞争并不是靠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

因此,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学会与人合作是每个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

学生一开始并不能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责任感不强;大部分学生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组内缺乏讨论和交流的意识和技能。

学生的合作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学会收集材料。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

现在是信息社会,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收集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这种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

2、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讨论问题。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人已经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人完全解决问题。

需要大家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

4、学会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

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发言;要倾听操作的要点,也要倾听小组分工要求;要倾听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5、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团结的关系。

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论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

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四)处理好合作学习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大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

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挡一面。

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时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调查同学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处理好形式与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大家都很明确。

但是,不能只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替代小组汇报交流,或者每个组长成了小老师,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关系,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个人的学习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主体双方积极的经验生成和价值建构,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当关注对方、接纳对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要理解学生、宽容学生、

尊重学生。

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关怀;少一点公共场合的评判、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少一点学生选择权利的剥夺,多一点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

总之,师生关系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的一种基本关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想、言行,并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与学生风格相处的风格。

第四篇:

大班额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大班额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

——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

大班额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大班额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班额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弊端、大班额座位安排、作业批改、教学方式、考试评价、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研究内容不平衡、研究方法单

一、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缺乏对话等问题。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有无成效不能只看学生是否能在考卷上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他们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同样是教育工作者着力探索解决的问题。

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实践中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可,也是完成教育目标、增强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方式。

在我国,现阶段师资条件有限、硬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探索在大班额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1“大班额”和“因材施教”概念的界定。

“班额”即班级规模,是指“在一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团体的学生人数。

”我国实行的授课形式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的班级比较固定,因而,在我国,班级规模往往指一个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多少。

对“大班额”概念应该说是“规模较大的班级”或“人数过多的班级”。

但是班级规模究竟该多大,世界各国的规定并不相同,各种研究结果也并不一致。

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班级规模大都已经控制在20-35人/班。

例如,法国1969年规定:

小学班级人数为一年级25人,二至五年级任何情况不得超过35人;英国1976年规定:

小学班级人数为29人左右;美国南开罗来纳州1977年对班级规模的规定为:

一至十二年级为35人;前西德1978年有关法规指出:

一至三年级人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值分别为35人、18人和30人,四年级分别为20人、40人和32人;澳大利亚xx年的规定中要求:

一年级每班30人以下,其他各年级35人以下。

经过三十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