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8824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6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基本

信息

学段科目

四年级科学

教材版本

科教版

单元主题

溶解

课题名称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学校名称

xx

授课班级

四(x)班

设计主持

xxx

团队成员

xxx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

内容

概述

课标

要求

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

教材处理——将第二课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部分内容整合入第一课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溶解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教材

分析

优化

设计

学习

需要

分析

认知

基础

四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接触熟悉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具备了对溶解概念的基本理解能力;

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四年级学生中还有少部分同学的动手能力较差,观察与表达能力较差,需要及时多加指引;

情意

现状

差异

分析

学习

目标

设定

知识

技能

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观察和描述高猛酸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然就溶解问题的兴趣。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方法工具(规则)

学生在家里进行小实验尝试,

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

在课堂中集体汇报,

汇总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观察并描述食盐、沙子、面粉、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过程

学生上台汇报观察结果,台下同学补充纠错

教学策略设计

单元

教学

安排

课时

主要教学活动内容

授课教师

第一

课时

描述食盐、面粉、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通过高锰酸钾溶解的现象描述出溶解的概念

xxx

第二

课时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不能在水中溶解物质

xxx

重点

难点

分析

教学

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掌握“过滤”实验操作;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通过高锰酸钾溶解的现象描述出溶解的概念。

学习

难点

课程

资源

开发

学科

活动

自主实验探究法

黑板、投影仪

烧杯、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

 

媒体

资源

工具手段

教学

方式

方法

教学

方法

自主实验探究法

小组分工合作

学习

方式

单元

教学

整体构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

内容

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

目的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学情

现状

分析

四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接触熟悉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本课实验为简单的溶解实验,四年级的同学已有能力完成本实验,但本实验也具有一定危险性,玻璃棒与烧杯都是易碎玻璃制品,用于溶解的物质中还有微量有腐蚀性物质,因此应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重点

难点

预设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通过高锰酸钾溶解的现象描述出溶解的概念

学习

目标

设定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观察和描述高猛酸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然就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不肆意浪费资源

教学策略设计

媒体

资源

黑板、投影仪、烧杯、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

方式

方法

讲授法、自主实验探究法

教学

结构

流程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1.学生在家里进行小实验尝试,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

【评价反馈】

1.在课堂中集体汇报,汇总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主要内容】

1.观察并描述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过程

【评价反馈】

1.学生上台汇报观察结果,台下同学补充纠错

【主要内容】

1.完成课后作业

【评价反馈】

1.了解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盐都到哪去了?

1.播放微课(驴子过河)

2.提问:

盐都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食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老师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介绍药品与仪器,而后学生开始实验

2.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

3.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面粉,分三阶段观察现象

4.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沙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

5.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并进行汇报

6.小结:

以上三种物质哪种可以溶解于水,哪种不能溶解于水

【设计意图】

1.强调实验的规范性与强化安全意识

2.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食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3.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面粉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沙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5.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述准确性与语言组织能力,并对比各组实验现象是否有所不同

6.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个基础性的小结

 

【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1.展示溶解的概念,并稍作解读

2.介绍药品:

高锰酸钾,着重告知学生其危险性

3.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告知学生为何用高锰酸钾进行实验

4.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高锰酸钾,分三阶段观察现象

5.老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句完成实验记录表

【设计意图】

1.溶解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需先展示,学生可从后续的实验中逐步理解溶解的概念

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讲解,防止学生误食等危险操作

3.强调实验的规范性

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高锰酸钾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并以此进一步了解溶解的概念

5.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文字完成实验记录表

【及时巩固,强化新知】

1.溶解的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___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______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判断物质是否溶解于水(互动小游戏)

【设计意图】

1.加深学生对溶解的概念的记忆

2.巩固本节课所学

1.溶解的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食盐和高锰酸钾可以溶解在水中,沙子和面粉不可以溶解在水中

1.完成《知训》相应内容

2.预习“过滤”实验操作

附件

附件一

实验记录表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操作

物质

不搅拌

搅拌后

静置后

食盐

沙子

面粉

高锰酸钾

物质

现象

食盐

沙子

面粉

高锰酸钾

是否溶解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教材处理——将第二课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部分内容整合入第一课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溶解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问题与建议】

1.实验过程中有部分药品洒落在实验桌上,有安全隐患

2.板书内容较少。

《过滤》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

内容

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

目的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并期望通过过滤发展对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学情

现状

分析

四年级的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

本节课涉及实验器材较多,且多为易碎玻璃制品,对学生正确操作器材的要求较高。

我校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规范性上较差,要求教师在讲解和演示时侧重引导学生规范实验。

此外,四年级的学生对食盐在水中溶解已有接触,但仅为初步认识,还不能分辨出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什么状态才是溶解,怎么用多种方法观察溶解并将其用更为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重点

难点

预设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不能在水中溶解物质

学习

目标

设定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科学探究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科学态度目标: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易容积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然就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保护水资源,不容易溶解的物质不随意扔进河里。

教学策略设计

媒体

资源

希沃教学软件

方式

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

结构

流程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1.教师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参与了溶解实验)

【评价反馈】

1.再次引发学生思考,面粉有溶解么?

【主要内容】

1.观察面粉的溶解

2.过滤方法观察沙子、食盐、面粉是否溶解水中

【评价反馈】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主要内容】

1.完成课后作业

【评价反馈】

1.了解对本节课的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回顾旧知】

1.上节课用哪些物质参与了溶解实验?

2.面粉这种浑浊的现象是溶解么?

【设计意图】

1.引发学生对于溶解现象的思考

【观察溶解面粉的实验】

1.倒入面粉,观察目前在水中的情况

2.进行搅拌,观察搅拌后的情况

3.静置一会,观察情况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1.强化实验的规范性,

2.面粉不像沙子和食盐,在水中有明显的现象,无法直观地用看判断是否溶解。

为后面的过滤实验做铺垫

【过滤实验】

1.观看微课,过滤实验的器材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现场提问实验仪器名称以及实验要点

3.进行过滤沙子、食盐的实验

4.交流汇报观察的现象

5.进行过滤面粉的实验

6.观察过滤后的现象完成学习单

7.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1.利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过滤的重点和要点,也便于日后回顾

2.知识的再次强化,确定实验的注意事项

3.通过过滤沙子以及食盐利用已有的知识,明白可溶解的物质和不能溶解的物质过滤后的现象

4.过滤面粉,通过上面的实验,知道面粉是否溶解在水中。

【及时巩固,强化新知】

1.我观察到(C)的现象,说明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A.食盐沉到杯子底部B.杯子里的水面升高了

C.在水中看不到食盐了D.在滤纸上留下了食盐

2.我观察到(D)的现象,说明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了。

A.水变白色了B.面粉没有沉到杯子底部

C.面粉看不见了D.在滤纸上留下了面粉

3.我观察到(A)的现象,说明沙在水中没有溶解了。

A.沙沉在了杯子底部B.在滤纸上没有看到沙

C.杯子里的水面升高了D.杯子里的水变浑浊了

4.(D)能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不是能溶解在水中。

A.观察水中是否有物质的颗粒B.观察是否有沉淀

C.进行过滤,观察物质能否被分离D.以上三种方法都可行

5.判断过滤所用实验材料(游戏)

1.判断物质溶解的方式:

(1)观察水中是否有物质的颗粒

(2)观察是否有沉淀

(3)进行过滤,观察物质能否被分离1、

2.一贴、二低、三靠的含义:

一贴:

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滤纸上沿低于漏斗上沿,倒液体时漏斗中的液体要低于滤纸上沿;

三靠:

到液体的烧杯口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靠在滤纸三层部位上,漏斗下端紧靠下方烧杯内壁

1.完成《知训》内容

2.预习下一节课并了解“溶解”的定义

附件一

姓名:

第节课

物质溶解情况

食盐

沙子

面粉

预测情况

实验结果

附件二:

(每组一份)

第小组第节课

不搅拌

(材料量的变化)

搅拌后

(材料量的变化)

静置后

(材料量的变化)

过滤

(能否分离)

食盐

沙子

面粉

实验记录单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教材处理——增加“混合前的观察”和“混合后的静置观察”

2.利用微课讲授过滤试验

【问题与建议】

1.最后一个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过滤装置,难操作,哪怕一开始强调了但实验过程中还是有许多的不规范操作。

2.板书内容较少。

【优点与特色】

1.教材处理——将第二课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部分内容整合入第一课时

2.利用微课讲授过滤试验

3.教材处理——增加“混合前的观察”和“混合后的静置观察”

【主要问题反思】

1.实验过程中有部分药品洒落在实验桌上,有安全隐患

2.板书内容较少

3.最后一个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过滤装置,难操作,还存在不规范操作

【改进的方向与措施】

1.加强板书

2.强化规范实验操作

3.强化安全意识

【课例研究的主要结论】

1.把课堂更多的还给学生,设计层层深入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去体验、去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