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模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8688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复习模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复习模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复习模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复习模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复习模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复习模块.docx

《语文复习模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复习模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复习模块.docx

语文复习模块

五、语文的整体知识模块

简言之,即是字,词、句、段,篇。

1、字:

造字、识字、用字。

2、词:

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词的构成;词的感情色彩。

七种短语类型:

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介宾;(了解即可)

3、句:

四种句子类型(句式):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成分,六种病句类型:

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八种复句类型:

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承接;(了解即可)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二种语言类型:

口语、书面语;语言运用三原则:

简明、连贯、得体。

4、段:

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

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

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作用:

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

记叙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

强化××论点。

散文:

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5、篇:

四种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初中按表达方式: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五、依据教学目标(中考说明),建立课时知识模块和训练模块

(一)、诗歌鉴赏

赏析《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答案:

远、近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答案:

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答案:

秀美、虚;高大、实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颔联是,颈联是,尾联是。

答案:

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答案:

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案: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案: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0、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靠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语言精炼,例如颔联中的“钟”、“割”二字。

请你对此进行赏析。

4.诗中从几个方面渲染山景的神奇秀美的?

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的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3.“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情意(“钟”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

“割”字显出泰山高峻奇险,写近望之势(“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

4.一写山南明而山北暗(因为高耸的峰峦把阳光遮住了);二写山中的云雾,层云荡胸;三写远处丛林,归鸟入巢;四写登山的感觉。

(二)、记叙文

记叙文导学模块

 

1.题目、作者、出处

2.我了解的作者情况

3.我认识的生字

4.我理解的词语

5.我了解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6.我找到的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有关语句,我认为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他(她),我认为他(她)是这样的一个人

7.我找到的叙事的详略和线索,我认为这篇文章写了这样一件或几件事,表达了这样的主旨

8.我找到的关键词句和我的理解

9.我最欣赏这篇文章的地方

10.我的质疑

小说

1.题目、作者、出处

2.我了解的作者情况

3.我认识的生字

4.我理解的词语

5.我了解的情节发展的过程: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6.我找到的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有关语句,我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他(她),我认为他(她)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认为这篇小说表达了这样的主旨

7.我找到的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我对其所起作用的理解

8.我找到的关键词句和我的理解

9.我最欣赏这篇小说的地方

10.我的质疑

写景状物类散文

1.题目、作者、出处

2.我了解的作者情况

3.我认识的生字

4.我理解的词语

5.我找到的作者所描写的具体的景和物的特点

6.我认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7.我找到的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

8.我找到的关键词句和我的理解

9.我最欣赏这篇文章的地方

10.我的质疑

训练及评价模块

记叙文语段题型及解答方法

1、概括文段中所描写内容(或对象)的特点:

抓各段的总领句,扣住关键词,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就会得出几点内容。

2、归纳段意:

抓段中的关键语句(开头、结尾、有的在中间),提炼重点词语进行概括。

3、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现力:

应先从词的语境义上分析,即说出其含义,再指出其所起的作用(对描写的事物)。

4、指出词语的表达含义:

这一类题是要求考生能理解该词语所在句中的语境义,一般是引申义,较少有本义的,是上一题型的前半部。

5、找出与例句意思相同的句子:

先应结合文段理解例句的意思,然后再找出与之意思相同的句子。

6、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先弄懂该句子的意思,再结合上下文(重点是上文)来分析,要说出其深层涵义。

7、文段的描写中,有时重点写甲内容,但是常用一定的篇幅来写乙内容,问这样写的目的:

这种写法的目的是衬托(烘托);也有先写乙,然后再写甲,就要考虑到铺垫(或伏笔)的作用了。

8、如果在开头和结尾同时出现所写的内容,问在结构上的作用:

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为了前后照应,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当然回答时应涉及所写的内容,不能只干巴巴地说这两点。

9、怎样给句子作批注(点评):

这类题型的目的是检查学生读文章时的思考和感悟,因此解答时就要谈感悟理解,谈所生发的联想,赏析其表达特色,甚至可以质疑问难。

只要紧扣文章内容,用简洁、通畅的语言表达即可。

这是一类比较活的题目,但却能考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10、关键句子给人的启示:

先得读懂句子的意思,领会其中的含义,再把蕴含的“哲理”谈出来即可。

11、怎样分析段中对事物描写的作用:

先指出描写的角度,再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最后说表达作者的感情。

12、怎样分析文段中重点句子表现作者的心情:

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并注意关键词语的暗示,再从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中领悟,如兴奋、激动、忧郁、惆怅、失落、悲伤等。

13、怎样分析文中人物做某件事的目的:

先应理解所写的事,再看与其人事之间的关系,就能知道其目的了。

14、怎样通过文段中的描写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先领会所描写的对象,再从表现作用上来领悟,就道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15、怎样把文章的情节补充完整:

首先应想到记叙的要素,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上作文章,如果有提示,就看提示是要素中的哪个方面,然后根据上文的意思补充出来。

16、文段是怎样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

应从细节描写上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句子,归纳所刻画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17、怎样找出文段内容的线索:

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记叙的要素,二是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能贯穿全文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18、分析文章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及所起的作用:

从对比、象征(托物言志)、烘托等方面思考,看到底属于哪一类。

再指出运用这一种手法的作用,比如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其作用是为了突出所写的人和事,象征的作用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巧妙地表现所写的人和事。

19、怎样分析文段的语言特色:

摘出具体的例句,指出其语言特色。

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

20、分析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等。

21、将句中的关键词语换掉,说出能否换的理由:

答这类题,先要扣住关键词语的词义及在句中的表现力,然后才可以说出它能否换的理由。

22、将文中的段落能否删去,说出其理由:

答这类题不仅要从这个段落内容上分析,而且还要看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3、归纳中心的方法:

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表现了……,反映了……。

24、分析文段的描写为什么能生动的原因:

要区分是对人或是环境的描写,然后再从修辞的角度去分析,指出其特点。

25、怎样根据文中内容的描写理解其与现实的关系:

应抓住所描写对象的特征,使之与所表现的现实联系起来。

26、给语段加标题:

根据所写的内容和文段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常出现的关键词句进行判断、组合,有的是原句,有的不是。

同时还要参照记叙的要素作为判断条件。

27、分析文段对某些内容在特殊环境下的寓意:

首先要理解特殊环境下对人和事的描写,然后把握作者对这些描写时适时的议论,往往议论中的关键词句就是寓意。

甚至还会借人物的语言告诉给读者。

28、谈对文段的欣赏感受:

这已是属于赏析类了,应当从立意、构思、表现手法及语言几方面谈文段的突出特点。

(三)、议论文

议论文导学知识模块

1.题目、作者、出处

2.我了解的作者情况

3.我认识的生字

4.我理解的词语

5.我找到的文章论题、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6.我找到的论据和我对论据所起作用的理解

7.我找到的论证方法及我对论证方法所起作用的理解,我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8.我找出的关键词句和我的理解

9.我最欣赏这篇文章的地方

10.我的质疑

训练和评价模块

议论文语段题型题型及解答方法

1、语段阐述了什么观点:

这是考查语段的中心论点的一类题型,根据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有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特点,可以从这几处着手分析。

一般情况下,论点在第一段出现的情况较多。

同时,对论点的句子形式也应当有所了解。

应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这样的句子才作为论点。

2、关键词所指的内容:

这与分析指代的内容的方法基本相同。

先应更解这个关键词的含义,再从其义中看上下文的论述,从而分析出所指的内容。

3、各段是从哪些方面阐述观点的:

与第一题中找全文的论点的方法相似,所不同的是,对每一段都要在关键句子上进行分析,往往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位置常在段头或段尾。

4、指出一个结论得出的过程:

这是检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其归纳方式为:

“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得出了这一结论。

5、指出段落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应知道常用的论证方法,再结合内容来判断看属于哪一类。

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指出是怎样用论证方法证明的,再说明其作用。

一般情况下,道理论证的作用是:

有力地证明了什么;比喻论证的作用是:

形象生动地证明了什么;对比论证的方法是:

突出了什么。

6、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指出其作用:

首先得抓住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然后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看它真正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回答其作用:

主要是能使论点更鲜明,中心更突出。

7、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并说明理由:

先看这两段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

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的,逻辑上的等。

分析出来以后,就可以作答了。

8、回答段中运用比喻论证的本体:

这要看这个比喻论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比如有的是从事例中引出来的。

这就要抓住它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而说的,通过提炼概括,就容易找出本体了。

9、在语段结束部分补上一个愉当的句子:

既然是结束部分,就要从照应、点题的角度来考虑,文章论点在这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但要注意与前句的衔接。

10、给文段补写论据:

可以是事实论据,也可以是道理论据,这要看题目的要求了,如果是被写道理论据,就要引用名人名言。

根据观点,要引用恰当的道理论据,同时,为了使之与上文衔接自然,可以用“正如……”等句式,将道理论据补充。

补充事实论据时,也要考虑到与上文的衔接,看用哪个关联词最自然。

(四)说明文

说明文导学知识模块

 

1.题目、作者、出处

2.我了解的作者情况

3.我认识的生字

4.我理解的词语

5.我找到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6.我找出的说明顺序及我对作者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理解

7.我找到的说明方法和我对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所起作用的理解

8.我找到的关键词句(包括运用准确的词语)以及我的理解

9.我最欣赏这篇文章的地方

10.我的质疑

训练和评价模块

说明文语段题型及解答方法

1、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应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2、回答文段中引用名言名句时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的名言名句的涵义,再联系说明的内容,看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就能领悟其目的了。

3、从文段所介绍的内容中,分析其说明的是什么:

答这一类题目,应当采用概括的方法,从说明文这一类文体来看,常常是说明对象的性质、功能、状态等方面,还有的是说明来历,变迁……等等,总之,要从说明的内容上进行概括。

4、给选的说明文段拟题目的方法:

这一题与上题可以结合起来理解,当这段选文是介绍了对象的性质、功能、状态等内容时,就可以结合文段的开头和结尾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再加以概括。

5、回答说明方法和所起的作用:

首先应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及名称,然后再从语段中结合实例分析,看对说明的对象起到了何作用。

一般情况下,列数字的方法的作用是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作比较的方法其作用是通过比较,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所介绍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能使被说明的对象……特征更加形象、生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的方法能使说明的对象有条理、层次清楚。

作诠释的方法,能清楚地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理解更容易。

下定义的方法,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画图表的方法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摹状貌的方法能使说明的事物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6、从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内容:

方法一般是从该代词的前面看这个代词所指的内容。

7、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在文段的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一般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

在段中叙述故事,一般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同时,也是为了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8、怎样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xx是xx”的句式。

9、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0、回答段中加点的词(或关键词)能否去掉的方法:

这是检查对用词准确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应分三步来做。

先回答能否去掉(不能去的情况较多),接着指出该词的含义及表现力,再从用了该词后所起的作用上说明。

11、在说明的内容和对象中,有时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又不对某些内容加以说明,这是为什么:

为了扣住说明的中心,使文章更简洁,中心更突出,所以就会把联系不紧和无关的内容省掉。

12、怎样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

”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3、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